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05891发布日期:2019-12-24 20:46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



背景技术:

三轮车由于后轮有两个,轴向尺寸很宽,整车折叠较困难。现有技术的折叠三轮车折叠后尺寸较大,不方便携带,特别是不适合放在车辆后备箱中,给折叠三轮车的普及带来困难。现有技术的三轮车或者是个别部件的折叠,或者是电动三轮车的局部折叠,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专利文献号cn201621260589公开了一种折叠三轮车,包括设置有一前轮的前轮转向机构,前轮转向机构中的支撑套管枢轴连接两根平行的连杆,两根连杆枢轴连接驱动件,驱动件枢轴连接设置有后轮的后车架并通过拉杆连接坐垫支管,坐垫支管枢轴连接后车架,展开时,前轮与后轮不重合,连杆与支撑套管保持夹角,后车架与坐垫支管的立管垂直;折叠时,前轮与后轮平行且部分重合,它们的最低点所形成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连杆与支撑套管的立管平行,后车架与坐垫支管平行或形成楔形构造。专利文献号cn201720316162公开了一种全折叠三轮车,包括前轮(25)、左右后轮(13)、驱动装置、链条、飞轮(9)、大花盘(16)、支架、刹车(15)和车把手(20),其特征是能够折叠与车座折叠铰(2)相连的车座靠背(1)和车座前端(23)至车座(3)上使空间减小,为后轮(13)的收缩折叠预留空间;解开把手管束(21)可使车把手(20)伸缩;设置高度调节器(22),可调节车把手(20)高度;解开把手方向管束(24),可调整车把手(20)方向;可收拢左右后轮(13)使三轮车宽度和长度缩小;可折叠前轮(25)使三轮车长度进一步缩短;折叠后的三轮车宽度小于50cm,长度小于100cm,只占一辆自行车的车位,便于存放。

市场亟待推出一款能够将两后轮往下翻与前轮并拢的折叠方式,一次完成,折叠后体积小于半米左右可放在轿车的后备箱内,人力和电力两种驱动方式的三轮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采用人力和电力两种驱动方式,采用两后轮往下翻与前轮并拢的折叠方式,折叠后体积小于半米左右的三轮车。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包括前轴、车架双主梁、前叉左右腿、左右曲柄和电力和人力驱动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前叉左右腿上分别设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置于固接在前叉左右腿上的三角形支架上,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副传动机构或内齿圈传动副机构,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大齿轮、中间齿轮、中间齿轮轴、前轴齿轮、轴承和固定套,所述传动轴通过滚针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中,传动轴一端与曲柄键接,其另一端与大齿轮键接,所述大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中间齿轮与中间齿轮轴一端键接,中间齿轮轴通过滚针轴承支撑在第二固定套中,中间齿轮轴另一端通过轴端紧固螺母与固定套连接,所述中间齿轮与前轴齿轮啮合,所述前轴齿轮与前轴键接,所述前轴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三固定套中,构成无链条左右双侧齿轮组传动机构,齿轮组传动机构与置于前轴两端的驱动机构连接,构成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套、第二固定套和第三固定套分别固接在前叉左右腿上的三角形支架水平支撑管上。

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的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中分别设有调节齿轮啮合间隙的偏心套,偏心套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呈间隙配合,偏心套通过紧固螺母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固接,滚针轴承外圈与偏心套内圆紧配合。

所述偏心套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的配合间隙为0.1-0.15mm。

所述内齿圈传动副机构包括内齿圈、传动轴、传动齿轮套和固定套,所述内齿圈与曲柄内侧固接,传动轴外侧端与曲柄键接,传动轴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中,内齿圈与传动齿轮套啮合,传动齿轮套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三固定套中,构成无链条左右双侧内齿圈传动副机构,传动齿轮套与键接在前轴的驱动机构连接,构成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采用棘爪棘轮机构或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所述棘爪棘轮机构包括2-3个棘爪、弹簧钢丝环、棘爪芯套和棘轮,所述棘轮与轴皮螺接,所述棘爪芯套与前轴键接,几只棘爪通过弹簧钢丝环箍接,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的前轴齿轮或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传动齿轮套与棘爪芯套固接。

所述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包括内星轮、滚柱和耐磨套,所述内星轮与前轴键接,耐磨套与轴皮螺接,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的前轴齿轮或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传动齿轮套与内星轮固接。

所述车架双主梁包括前主梁和后折叠梁,前主梁通过折叠扣与后折叠梁连接,实现车架折叠。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双侧驱动机构,人力和电力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采用无链条的左右侧双齿轮组传动或无链条左右双侧内齿圈传动副机构传动,去掉了制造工艺最复杂、最易损、更是污染车体、衣服最脏的链条、飞轮和轮盘三大件。折叠方式为两后轮往下翻与前轮并拢,一次完成,简捷、方便、迅速。折叠后体积很小半米左右,可放在轿车的后备箱内。座椅部分杜绝了原三角鞍座对骑行者身体裆部要害器官的危害。其靠背能给蹬踏时很强、很自然的反作用力,使其能全身自然发力。可达到远程骑行轻松不累。最适合老人、少年、妇女骑行。是一种安全、方便、灵巧、保健的代步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齿轮组传动机构及棘爪棘轮机构的三轮车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局部发大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1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5是左右双侧内齿圈传动副机构及棘爪棘轮机构的主视图;

图5a是图5的俯视图;

图6是双侧滚柱式超越离合器传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图6的a-a的剖面图;

图7是双侧棘爪棘轮机构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中:1、靠背,2、坐垫,3、座椅滑轨,4、轴皮总成,5、轴端紧固螺母,6、前驱传动系统,7、车架主梁,8、折叠扣,9外斜后轮,10、轮毂电机,11、锂电池,12、左右曲柄,13、前叉左右叉腿,14、三角形支架,14-1、支撑水平管,14-2、支撑斜管,15、传动轴,16、大齿轮,17、中间齿轮,18、中间齿轮轴,19、前轴齿轮,20、轴承,21、第一固定套,22、第二固定套,23、第三固定套,24、偏心套,25、紧固螺母,26、内齿圈,27、前轴,28、传动齿轮套,29、棘爪,30、弹簧钢丝环,31、棘爪芯套,32、棘轮,33、内星轮,34、滚柱,35、耐磨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实施例1

详见附图1-附图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包括前轴27、轴皮总成4、车架双主梁7、前叉左右腿13、左右曲柄12和前驱驱动机构6,所述前叉左右腿上分别设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置于固接在前叉左右腿上的三角形支架14上,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副传动机构或内齿圈传动副机构,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15、大齿轮16、中间齿轮17、中间齿轮轴18、前轴齿轮19、轴承20和固定套,所述传动轴通过滚针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21中,传动轴一端与曲柄方椎榫固接,其另一端与大齿轮键接,所述大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中间齿轮与中间齿轮轴一端键接,中间齿轮轴通过滚针轴承支撑在第二固定套22中,中间齿轮轴另一端通过轴端紧固螺母5与固定套连接,所述中间齿轮并与前轴齿轮啮合,所述前轴齿轮与前轴27键接,所述前轴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三固定套23中,构成无链条左右双侧齿轮组传动机构,齿轮组传动机构与置于前轴两端的驱动机构连接,构成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套、第二固定套和第三固定套分别固接在三角形支架的支撑水平板管14-1上。由支撑水平管14-1和支撑斜管14-2与前叉左右叉腿13构成三角形支架14。所述齿轮副传动机构的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中分别设有调节齿轮啮合间隙的偏心套24,偏心套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呈小间隙配合,偏心套通过紧固螺母25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固接,滚针轴承外圈与偏心套内圆紧配合。所述偏心套与第一固定套或第二固定套的配合间隙为0.1-0.15mm。偏心套的作用就是装配时微调齿轮之间的啮合间隙,以保证齿轮良好啮合精度,防止噪声和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2

详见附图5-图5a,所述内齿圈传动副机构包括内齿圈26、传动轴15、传动齿轮套28和固定套,所述内齿圈与曲柄内侧固接,传动轴外侧端与曲柄方椎榫固接,传动轴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中,内齿圈与传动齿轮套啮合,传动齿轮套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三固定套中,构成无链条左右双侧内齿圈传动副机构,传动齿轮套与键接在前轴的驱动机构连接,构成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特点是采用内齿圈与传动齿轮套啮合,其结构的连接、支撑及固定方式与齿轮副传动机构结构相似,不再赘述。

齿轮副传动机构和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传动比为2:1,齿轮模数为:2。其强度高,可以使用高强度,高硬度的工程塑料材质,以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实施例3

所述驱动机构采用棘爪棘轮机构或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

详见附图7-图7a,所述棘爪棘轮机构包括2-3个棘爪29、弹簧钢丝环30、棘爪芯套31和棘轮32,所述棘轮与轴皮4螺接,所述棘爪芯套与前轴键接,几只棘爪通过弹簧钢丝环箍接在一起,保证棘爪弹性抬起。前轴齿轮与棘爪芯套焊接成整体,前轴齿轮与棘爪芯套及前轴同轴转动。棘轮为左右螺纹,即左侧为左旋、右侧为右旋螺纹,本实施例采用m35×1(左、右)细牙螺纹。

详见附图6-6a,所述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包括内星轮33、滚柱34和耐磨套35,所述内星轮与前轴键接,耐磨套与轴皮螺接,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传动齿轮套与内星轮螺纹固接,能够与前轴同轴转动。左右耐磨套螺纹为左侧左旋、右侧右旋螺纹,本实施例采用m35×1(左、右)细牙螺纹。滚柱采用3个,直径φ3.5mm,

详见附图4,折叠过程:所述车架双主梁7包括前主梁和后折叠梁,前主梁通过折叠扣8与后折叠梁连接,实现车架折叠。折叠前三轮车总体尺寸为前后轮轴距706mm,总长度1134mm,折叠后总高度为969mm,宽度为495mm。折叠方式为两后轮往下翻折叠130°与前轮并拢。折叠功能:该发明为了保证其强度,设计为焊接在前管上的双主梁,其折叠扣为跨与双主梁的长扣。

电力后轮驱动采用市场常规结构和控制系统,管控电动车驱动。将轮毂电机装在防翻车斜八字型外斜后轮9上。使用快速、无刷、有齿、有离合的轮毂电机10。电源采用36v锂电池11。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

三轮车采用带靠背1的座椅2,座椅可以沿座椅滑轨3根据骑行者需要进行调整,骑行者更加舒适。

工作过程

1、齿轮副传动机构与棘爪棘轮机构结合的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工作原理及过程:

人力蹬踏采用无链条左右双侧齿轮组传动的前轮驱动机构。将左右两侧传动轴与曲柄方椎榫强接的方向是相互呈180°水平安装。采用人工蹬踏时,以蹬右侧脚蹬为例,分成两路工作。1)第一路:曲柄带动传动轴顺时针转动,通过滚针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中的传动轴与传动轴键接的大齿轮随之转动,大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中间齿轮转动,中间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前轴齿轮转动,前轴齿轮与前轴键接则带动前轴转动,前轴带动左侧同样结构的齿轮组传动机构转动;此时右侧齿轮组传动机构为主动,左侧为被动,蹬踏左侧脚蹬时则反之,即用力侧为主动,轮流交替工作,为使左右两侧曲柄位置,永远保持互为180度;2)第二路:齿轮组传动机构与置于前轴两端的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以棘爪棘轮机构为例,棘轮螺接在轴皮中呈整体结构,棘爪芯套与前轴键接呈整体结构,前轴齿轮与棘爪芯套焊接成整体,则前轴齿轮转动时也带动棘轮芯套与前轴同时转动,棘爪与螺接在轴皮中的棘轮内齿单向棘齿咬合,构成单向驱动,带动轴皮和车轮转动。当停止蹬踏没有驱动力时,三轮车处于惯性滑行状态,车轮还在转动,此时的棘爪和棘轮打滑,使车体可以自由滑行。如此往复工作,驱动三轮车前行。

棘爪与棘轮内圆的单向棘齿触接,构成常规的单向间歇运动机构。几只棘爪通过弹簧钢丝环箍接在一起,保证棘爪弹性抬起的动作。

2、内齿圈传动副机构与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结合的人力蹬踏前轮驱动机构工作原理及过程:

采用人工蹬踏时,以蹬右侧脚蹬为例,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内齿圈与曲柄内侧固接呈整体,通过轴承支撑在第一固定套中的传动轴外侧端与曲柄方椎固接,曲柄带动传动轴顺时针转动,内齿圈与传动齿轮套啮合,传动齿轮套与单向摩擦式滚柱形超越离合器机构的内星轮螺纹固接,内星轮与前轴键接,耐磨套与轴皮螺纹连接。分成两路工作。1)第一路:传动齿轮套与前轴通过内星轮键接。则带动前轴转动,前轴带动左侧同样结构的内齿圈传动副机构转动;此时右侧齿轮组传动机构为主动,左侧为被动。蹬踏左侧脚蹬时则反之,即用力侧为主动,轮流交替工作,使左右两侧曲柄位置,永远保持为180度;2)第二路:传动齿轮套与内星轮螺纹固接,内齿圈传动副机构的内星轮与前轴键接,耐磨套与轴皮螺纹连接,则传动齿轮套转动时也带动内星轮及前轴同时转动,滚柱与螺接在轴皮碗中的耐磨套贴紧,摩擦力最大,构成单向驱动,带动轴皮和车轮转动。当停止蹬踏脚蹬没有驱动力时,三轮车处于惯性滑行状态,车轮还在转动,此时的滚柱与耐磨套离开,滚柱悬浮,没有摩擦力,车体则可自由滑行。如此往复工作,驱动三轮车前行。

上述参照实施例对该一种人力电力双驱动折叠三轮车的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