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4812发布日期:2020-02-14 16:47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来自地面的支反力通过车轮悬架系统等传递到减震塔上;减震塔通过与后纵梁的连接,将大部分载荷传递到后纵梁上;另一部分载荷通过减震塔顶部传递到侧围内板的底部;但是这样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不能将载荷很好地分散开来,是的都是集中在后纵梁和侧围内板的底部,这样不利于汽车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增加车身的整体刚度强度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和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包括后减震塔、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后纵梁、后轮罩、地板、侧围内加强件和侧围外加强件;所述侧围外板、设置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内侧,所述后减震塔座直接与侧围内板、后纵梁、后轮罩、地板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侧围内加强件安装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内侧,所述侧围外加强件安装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后减震塔包括塔顶和塔身;所述塔顶包括第一塔面、第二塔面、第三塔面和第四塔面,所述第一塔面与所述侧围内板的外底壁相贴合且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塔面和第三塔面与所述后轮罩连接固定,所述第四塔面向远离所述塔省身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地板的下表面连接固定,所述地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后轮罩连接固定;所述塔身与所述后纵梁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塔面与所述侧围内板通过螺栓和胶层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塔面和第三塔面与所述后轮罩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塔身包括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后侧壁与所述后纵梁的侧壁相贴且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后侧壁与后纵梁通过焊接和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塔顶间隔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塔面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侧围内加强件为直角三棱柱形,构成所述直角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内侧壁上,构成所述直角的另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内底壁上。

优选的,所述侧围外加强件为l形柱件,所述侧围外加强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侧围内板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轮罩的外壁上。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在侧围内板的内侧设置了一个侧围内加强件,使侧围内板承载来自减震塔的集中力时,局部更稳定,更容易将集中载荷传递出去;在侧围内板的外侧设置了一个侧围外加强件,保障了来自减震塔的力分散,保障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侧围内加强件的支撑左右,及侧围外加强件,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将这另一部分载荷传递到其上并分散开来,实现对减震塔的载荷的承载传载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减震塔的结构示意图。

1-后减震塔;11-塔顶;111-第一塔面;112-第二塔面;113-第三塔面;114-第四塔面;115-加强筋;12-塔身;121-左侧壁;122-右侧壁;123-后侧壁;2-侧围外板;3-侧围内板;4-后纵梁;5-后轮罩;6-地板;7-侧围内加强件;8-侧围外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包括后减震塔1、侧围外板2和侧围内板3、后纵梁4、后轮罩5、地板6、侧围内加强件7和侧围外加强件8;侧围外板2设置在侧围内板3的内侧,后减震塔1座直接与侧围内板3、后纵梁4、后轮罩5、地板6固定连接成一体,侧围内加强件7安装在在侧围内板3的内侧,侧围外加强件8安装在侧围内板3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在侧围内板3的内侧设置了一个侧围内加强件7,使侧围内板3承载来自减震塔的集中力时,局部更稳定,更容易将集中载荷传递出去;在侧围内板3的外侧设置了一个侧围外加强件8,保障了来自减震塔的力分散,保障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侧围内加强件7的支撑左右,及侧围外加强件8,侧围内板3和侧围外板2将这另一部分载荷传递到其上并分散开来,实现对减震塔的载荷的承载传载的作用。

如图2所示,后减震塔1可以包括塔顶11和塔身12;塔顶11包括第一塔面111、第二塔面112、第三塔面113和第四塔面114,第一塔面111与侧围内板3的外底壁相贴合且连接固定,第二塔面112和第三塔面113与后轮罩5连接固定,第四塔面114向远离塔身12的方向延伸,且与地板6的下表面连接固定,地板6的上表面与后轮罩5连接固定;塔身12与后纵梁4连接固定。

第一塔面111与侧围内板3的外底壁的连接固定方式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塔面111与侧围内板3的外底壁可以通过螺栓和胶层连接固定。

第二塔面112和第三塔面113与后轮罩5的连接固定方式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塔面112和第三塔面113与后轮罩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塔身12可以包括左侧壁121、右侧壁122和后侧壁123,后侧壁123与后纵梁4的侧壁相贴且连接固定。左侧壁121、右侧壁122在这里可以起到一个加强后减震塔1本身刚度强度的作用。

后侧壁与后纵梁4的连接固定方式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后侧壁与后纵梁4通过焊接和螺栓固定连接。

塔顶11间隔可以设有多个加强筋115,加强筋115可以设置在第一塔面111的下方。加强筋115在这里可以起到一个加强后减震塔1本身刚度强度的作用。

侧围内加强件7的形状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侧围内加强件7可以为直角三棱柱形,构成直角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在侧围内板3的内侧壁上,构成直角的另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在侧围内板3的内底壁上。使侧围内板3承载来自减震塔的集中力时,局部更稳定,更容易将集中载荷传递出去。

侧围外加强件8为l形柱件,侧围外加强件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侧围内板3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后轮罩5的外壁上。在侧围内板3的外侧设置了一个侧围外加强件8,保障了来自减震塔的力往上传递到侧围内板3上部,保障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一种汽车,可以包括上述的汽车后减震塔的支撑结构。

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