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子板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6670发布日期:2020-02-21 18:5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翼子板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翼子板运输车。



背景技术:

翼子板是遮盖车轮的车身外板,因旧式车身上该部件形状及位置似鸟翼而得名。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必须要保证前轮转动及跳动时的最大极限空间,因此设计者会根据选定的轮胎型号尺寸用“车轮跳动图”来验证翼子板的设计尺寸是否合适。

后翼子板没有车轮转动碰擦的问题,但是出于空气动力学的考虑,后翼子板略显拱形弧线并且向外凸出。有些轿车的翼子板已与车身本体成为一个整体,生产时一气呵成。但也有轿车的翼子板是独立的,尤其是前翼子板,因为前翼子板的碰撞机会比较多,独立装配易于整件更换。

目前,行业内缺乏汽车前翼子板专门的运输车,不方便搬运,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为此,专门针对汽车的前翼子板,设计翼子板运输车,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以上不足,提供翼子板运输车,包括底框架,所述底框架顶面后部左侧设有左支腿,所述底框架顶面后部右侧设有右支腿,所述左支腿和所述右支腿顶面设有横杆,所述右支腿左侧和所述左支腿的右侧之间横设有插杆支撑,所述插杆支撑前侧设有左右两根向前延伸的左插杆和右插杆。

优选的,所述横杆和所述插杆支撑之间平行设有左撑杆支撑和右撑杆支撑;所述左撑杆支撑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左撑杆,所述右撑杆支撑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右撑杆。

优选的,所述底框架底面四角设有移动轮。

优选的,所述移动轮为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翼子板运输车,可以承载左右两排翼子板,利用翼子板的特殊结构,将翼子板悬挂安置固定在运输车上,方便运输,节省空间,便于取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

1-底框架;2-右支腿;3-左支腿;4-右撑杆支撑;5-左撑杆支撑;6-插杆支撑;7-右撑杆;8-右插杆;9-左撑杆;10-左插杆;11-移动轮;12-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翼子板运输车,包括底框架1,如图1所示,所述底框架1顶面后部左侧设有左支腿3,所述底框架1顶面后部右侧设有右支腿2,所述左支腿3和所述右支腿2顶面设有横杆12,所述右支腿2左侧和所述左支腿3的右侧之间横设有插杆支撑6,所述插杆支撑6前侧设有左右两根向前延伸的左插杆10和右插杆8。

优选的,所述横杆12和所述插杆支撑6之间平行设有左撑杆支撑5和右撑杆支撑4;所述左撑杆支撑5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左撑杆9,所述右撑杆支撑4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右撑杆7。

优选的,所述底框架1底面四角设有移动轮11。

优选的,所述移动轮11为万向轮。

实施例

翼子板运输车,包括底框架1,所述底框架1底面四角设有移动轮11;所述底框架1顶面后部左侧设有左支腿3,所述底框架1顶面后部右侧设有右支腿2,所述左支腿3和所述右支腿2顶面设有横杆12,所述横杆12和所述插杆支撑6之间平行设有左撑杆支撑5和右撑杆支撑4;所述左撑杆支撑5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左撑杆9,所述右撑杆支撑4前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右撑杆7。所述右支腿2左侧和所述左支腿3的右侧之间横设有插杆支撑6,所述插杆支撑6前侧设有左右两根向前延伸的左插杆10和右插杆8。

使用方法:

所述翼子板运输车可以放两排翼子板。

翼子板,特指前翼子板,如图5所示,所述翼子板连接车灯的位置有一个拐角,所述左撑杆9和所述右撑杆7用以支撑所述拐角,所述翼子板上有对应车身侧灯的穿孔,所述左插杆10和所述右插杆8插入所述翼子板的穿孔固定所述翼子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