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调节装置及自行车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8639发布日期:2020-05-15 16:4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高度调节装置及自行车座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高度调节装置及自行车座管,且尤其是有关一种装设于自行车且用以调整坐垫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及自行车座管。



背景技术:

自行车具有座管安装于车架的中管上,座管通常具有高度调整的功能而能让使用者调整坐垫高度。现有习知的座管包含上管及下管,上管插设于下管内,上管连接坐垫并可相对下管位移。

现有习知的座管可更包含c型环来固定上管及下管,然而,此种固定方式容易松脱,而具有可靠度不足的状况。因此,有业者发展出油气调整机构,其具有管体,管体内部容设空气及油体,并设置活塞及油阀以改变活塞于管体内的高度,进而改变座管的高度。

然而,上述的结构均未考虑到避震功能,是以,有业者发展出具有避震功能的高度调节装置,借此提升使用者骑乘时的舒适度。但是,此种高度调节装置的避震阻值无法调整,仍有其待改进之处。

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改善高度调节装置的结构,使其具有避震阻值调整的功能,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调节装置以及一种自行车座管,通过结构配置,可以达到避震阻值调整的功能。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高度调节装置,其包含外管、内管、阀路以及活塞,内管设置于外管内,内管的外周壁与外管的外管内壁之间形成外腔室,阀路设置于外管的一端;活塞可位移地插设于内管,活塞与外管的前述一端之间形成内腔室,内腔室供容纳油体及气体,活塞包含轴向气体流道连通内腔室,轴向气体流道供气体通过以调节内腔室内的气体的第一总量。其中,当阀路开启时,内腔室与外腔室连通,油体通过阀路以使活塞与内管相对位移。

借此,由于活塞包含轴向气体流道连通内腔室,而能让气体通过以改变内腔室内的气体的第一总量,进而达到避震阻值调整的功能。

依据前述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可更包含第一浮动活塞,其位于内腔室以隔间气体及油体。

依据前述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活塞更包含止逆部,其位于轴向气体流道,止逆部允许气体自轴向气体流道进入内腔室,但阻止气体自内腔室进入轴向气体流道。

依据前述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其中,轴向气体流道选择性连通外腔室,使气体选择性进入以调节外腔室内的气体的第二总量。

依据前述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多个实施例,更包含第二浮动活塞,其位于外腔室以隔间气体及油体。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其包含下管、上管及前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上管可位移地插设于下管,且上管与下管贯通以形成内部空间,高度调节装置设置于内部空间,活塞的一端连接上管,外管的前述一端连接下管,当活塞与内管相对位移时,上管与下管相对位移。

依据前述的自行车座管的多个实施例,其中,上管包含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第一管件可位移地插设于下管,第二管件可位移地插设于第一管件,且第二管件与活塞的前述一端连接。

依据前述的自行车座管的多个实施例,其中,高度调节装置更包含第一浮动活塞,其位于内腔室以隔间气体及油体。

依据前述的自行车座管的多个实施例,其中,轴向气体流道选择性连通外腔室,使气体选择性进入以调节外腔室内的气体的第二总量。

依据前述的自行车座管的多个实施例,其中,高度调节装置更包含第二浮动活塞,其位于外腔室以隔间气体及油体。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高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座管的一个正视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自行车座管沿割面线a-a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高度调节装置222:第二管件

110:外管230:高度调节装置

111:第一端塞231:外管

112:第二端塞232:内管

120:内管233:活塞

130:活塞a1:气体

131:杆体o1:油体

132:活塞头s1:内腔室

140:阀路s11:上区段

150:第一浮动活塞s12:下区段

160:第二浮动活塞s2:外腔室

170:阀针s21:第一区段

20:自行车座管s22:第二区段

210:下管s3:内部空间

220:上管t1:轴向气体流道

221:第一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或类似的编号表示。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机构或模块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亦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亦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习知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习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知识者轻易完成。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高度调节装置10的一个剖视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高度调节装置10的另一剖视示意图。高度调节装置10包含外管110、内管120、阀路140以及活塞130,内管120设置于外管110内,内管120的外周壁(未标示)与外管110的外管内壁(未标示)之间形成外腔室s2;活塞130可位移地插设于内管120,阀路140设置于外管110的一端,活塞130与外管110的前述一端之间形成内腔室s1,内腔室s1供容纳油体o1及气体a1,活塞130包含轴向气体流道t1连通内腔室s1,轴向气体流道t1供气体a1通过以调节内腔室s1内的气体a1的第一总量。其中,当阀路140开启时,内腔室s1与外腔室s2连通,油体o1通过阀路140以使活塞130与内管120相对位移。

借此,通过轴向气体流道t1可调整气体a1于内腔室s1内的第一总量,而能改变气体a1的压力,进而调整避震的阻值。后面将更仔细地详述高度调节装置10的细节。

外管110及内管120均具有中空管体结构,内管120的内径小于外管110的内径而能设置于外管110内。外管110可包含第一端塞111及第二端塞112,第一端塞111位于外管110的前述一端,第二端塞112位于相反于前述一端的另一端,且第二端塞112包含开口(未标示)供活塞130插入。

阀路140位于第一端塞111内,高度调节装置10可更包含阀针170可位移地插设于第一端塞111内,阀针170可于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间位移,当阀针170位于开启位置时,阀路140开启,油体o1可自外腔室s2流往内腔室s1以使活塞130相对第一端塞111上升,或自内腔室s1流往外腔室s2以使活塞130相对第一端塞111下降;反之,当阀针170位于关闭位置时,阀路140关闭,活塞130与第一端塞111的相对位置固定。借此可达到升降调节的效果。

活塞130包含杆体131及活塞头132,杆体131具有中空杆体结构而包含内部通道,活塞头132连接杆体131且包含中央贯孔(未标示),故当杆体131与活塞头132连接后,内部通道会与中央贯孔连通,而形成可以供气体a1进入内腔室s1的轴向气体流道t1。

假设内腔室s1内气体a1原有的第一总量为v1,可自外部通过轴向气体流道t1再让更多的气体a1进入内腔室s1,而可让气体a1的第一总量变为v2。当容积相同而气体a1的第一总量增加时,气体a1的压力亦会增加,进而能提升避震的阻值。

在阀路140关闭的情况下,若有外力施加在活塞130上,使其往内腔室s1压入时,容积减少会造成气体a1的压力增加以抵抗外力,进而产生避震效果。因此,借由调整气体a1原先的压力,可使气体a1容许的活塞130压入量及压入速度改变,而能改变避震阻值。

较佳地,高度调节装置10可更包含第一浮动活塞150,其位于内腔室s1以隔间气体a1及油体o1。第一浮动活塞150可将内腔室s1区分为上区段s11及下区段s12,上区段s11指第一浮动活塞150至活塞头132之间的部分,下区段s12指第一浮动活塞150至第一端塞111之间的部分,上区段s11容设气体a1,下区段s12容设油体o1。当有设置第一浮动活塞150时,有助于防止油体o1进入轴向气体流道t1,而能增加高度调节装置10的稳定性。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活塞可更包含止逆部,其位于轴向气体流道,止逆部允许气体自轴向气体流道进入内腔室,但阻止气体自内腔室进入轴向气体流道。借此可避免气体回流至轴向气体流道。

于图1至图2的实施例中,轴向气体流道t1可选择性连通外腔室s2,使气体a1选择性进入以调节外腔室s2内的气体a1的第二总量,且高度调节装置10可更包含第二浮动活塞160,其位于外腔室s2以隔间气体a1及油体o1。

仔细而言,第二浮动活塞160将外腔室s2分为第一区段s21及第二区段s22,第一区段s21指第二浮动活塞160至第二端塞112之间的部分,第二区段s22指第二浮动活塞160至第一端塞111之间的部分,第一区段s21容设气体a1,第二区段s22容设油体o1。当气体a1进入第一区段s21中使气体a1的第二总量增加时,第一区段s21中的气体a1压力增加,而能在阀路140打开时,有助于将油体o1自第二区段s22推回内腔室s1。

因此,通过轴向气体流道t1的设置,并让气体a1自轴向气体流道t1进入内腔室s1的上区段s11或外腔室s2的第一区段s21,可改变避震阻值或提供将油体o1推回的压力,在使用上十分便利。

请参阅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座管20的一个正视示意图,图4绘示图3的自行车座管20沿割面线a-a的一个剖视示意图。自行车座管20包含下管210、上管220及的高度调节装置230,上管220可位移地插设于下管210,且上管220与下管210贯通以形成内部空间s3,高度调节装置230设置于内部空间s3,活塞233的一端(未标示)连接上管220,外管231的一端连接下管210,当活塞233与内管232相对位移时,上管220与下管210相对位移。在图3及图4的实施例中,高度调节装置230的结构与图1的高度调节装置10相同,细节处不再赘述。

由于活塞233可相对内管232移动,因此连接于活塞233的上管220可被连动而相对下管210升降。较佳地,上管220可包含第一管件221及第二管件222,第一管件221可位移地插设于下管210,第二管件222可位移地插设于第一管件221,且第二管件222与活塞233的前述一端连接。

换句话说,第一管件221可相对下管210位移,第二管件222可相对第一管件221位移,且由于第二管件222连接于活塞233,故当活塞233相对内管232移动时,其可以带动第一管件221及第二管件222相对下管210伸缩。借此,可以缩短下管210的尺寸长度,而有助于下管210在自行车车架内的安装,而不需限制自行车车架的长度,进而通用于各种车款的安装需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