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及其转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4218发布日期:2020-12-15 08:24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及其转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平衡车及其转动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其运行原理主要基于一种“动态稳定”,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

传统的平衡车,往往都是左右两边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轮子分别安装在左右两侧的车体上;车体外壳大多为塑料件,为了确保左侧车体和右侧车体之间的稳固连接,以及两个车体和对应车轮之间的稳固连接,通常在车体内加装铝制的骨架;通过铝制的骨架连接主轴,以及通过铝制的骨架连接车轴,达到连接的稳固性,但是这样的结构较为复杂而且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平衡车及其转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平衡车的转动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车体的第一主轴和用于连接第二车体的第二主轴,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端部相互插接,且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一主轴或第二主轴上开设有转动孔,另外一根主轴上设置有销钉,且销钉端部活动设置在转动孔内,通过销钉与转动孔的配合,限制第一主轴与第二主轴之间的相对转动。

优选地,第一车体的车轮车轴与第一主轴外端连接且通过锁紧螺栓锁定;

第二车体的车轮车轴与第二主轴外端连接且通过锁紧螺栓锁定。

优选地,所述销钉的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外端侧壁均开设有通孔一,通孔一用于车体内电机的电线穿过主轴之后与车体内的电池连接。

优选地,所述通孔一为u形孔,且通孔一的端部贯穿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外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的车轮车轴和第二车体的车轮车轴上开设有通孔二,通孔二导通车轴的外壁和内壁,用于电线穿过。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外端内壁均设置有凸台,车轮车轴的侧壁开设有与凸台配合的限位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通过若干个固定扣固定在第一车体内;

所述第二主轴通过若干个固定扣固定在第二车体内。

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通过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结构连接,第一主轴通过固定扣固定在第一车体内,第二主轴通过固定扣固定在第二车体内,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通过转动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衡车。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或第二车体上设置有用于拿取平衡车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相互插接转动的结构,替代之间的铝制骨架,本技术方案在结构上更简单,装配难度低,提高了装配速率,同时相比较之前的铝制骨架的设计,降低了生产成本。

2、现有设计采用的铝制的骨架在使用过程中,承受能力小,容易碎裂,存在安全隐患,而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是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相互插接转动的设计,承受能力比较大,不易断裂,具有良好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隐藏一部分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轴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车轮与主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车轮与主轴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车体;2-第一主轴;3-第二车体;4-第二主轴;5-转动孔;6-销钉;7-车轴;8-锁紧螺栓;9-通孔一;10-电线;11-通孔二;12-凸台;13-限位平面;14-固定扣;1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3,第一车体1内设置有第一主轴2,第一主轴2通过固定扣14固定在第一车体1内;第二车体3内设置有第二主轴4,第二主轴4通过固定扣14固定在第二车体3内;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可以采用市面上常见的空心管,成本上比现有技术中的铝制的骨架要低很多。

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的外端均设置有车轮,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3通过转动结构连接。

如图3-图4所示,平衡车的转动结构包括上述的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端部相互插接,且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两者可相对转动,在第一主轴2上侧壁开设有转动孔5,在第二主轴4上设置有销钉6,销钉6的一端活动设置在转动孔5内,利用转动孔5和销钉6的配合能实现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的转动角度的限制,销钉6的转动角度可以等于或小于30度,保证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的相对转动的角度是在安全范围内的,防止因转动角度过大而影响平衡车的安全性。

因为第一车体1的车轮结构与第二车体3的车轮结构是相同的,故以第一车体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车体1的车轮车轴7设置在第一主轴2的外端且通过锁紧螺栓8进行锁进固定,完成了车轮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固定,形成第一车体1的骨架。

如图5-图6所示,为了满足车轮内电机电线10的穿出,将车轮的车轴设置成中空,电线10从车轴7的内部穿出,为了不影响车轴7和与主轴之间的固定,在第一主轴2的外端开设通孔一9,通孔一9是u形孔,通孔一9的端部贯通第一主轴2的外端面。通孔一9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电机的电线10从第一主轴2中穿出,便于电机的使用。

如图6所示,将车轮与第一主轴2固定后,为了防止车轮的车轴7与第一主轴2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在第一主轴2的外端内壁设置有凸台12,车轴7的外壁成型限位平面13,限位平面13与凸台12相互抵接,限制车轴7与第一主轴2之间的相对转动,配合锁紧螺栓8实现车轮与第一主轴2的连接固定。

第二车体3的车轮的车轴7与第二主轴4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与上述的第一车体1的连接结构相同,这里就不赘述,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扣14的数量是每个车体里设置两个,利用两个固定扣14对主轴的两端进行固定,保证主轴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固定。

所述的车轮包括两个车轮,分别固定在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的外端。车轮内有轮毂电机,轮毂内安装有无刷直流电机,车架内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上集成有电子陀螺仪。电子陀螺仪检测车身是否倾斜,在检测到车身倾斜的时候,轮毂电机产生反向的作用力,保持车身平衡。进一步,根据车身的倾斜方向,左右脚下方的传感器反馈,判断车主的使用意图,控制车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以及速度调控。

在第二车体3上设置有把手15,用于方便使用者搬运平衡车。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转动孔5开设的位置和销钉6的固定对象,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转动孔5开设在第二主轴4上,销钉6设置在第一主轴2上,还是通过转动孔5和销钉6的配合,来限制第一主轴2和第二主轴4之间的相对转动。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与通孔一9的开设位置及对象的不同,本实施例的通孔二11开设在车轴7上,通孔二11贯穿车轴7的端面和侧壁,之后锁紧螺栓8的一端穿过通孔二11的侧壁,与车轴7螺纹连接,实现固定,同时连接固定后锁紧螺栓8与通孔二11配合,使通孔二11具有限位车轴7转动的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