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0885发布日期:2020-12-29 09:3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用于连接左车体和右车体的转轴上均是安装一个轴承,轴承上承担了转轴与车体的承载力,因此设置的一个轴承容易发生损坏,从而降低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平衡车设置的一个轴承容易发生损坏,降低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用于双脚分别踩踏的左车体与右车体;

一端与左车体或右车体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车体固定连接的转轴;

其中,与左车体或右车体转动连接的转轴的端部上安装有至少两个轴承。

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内部的固定筒体,所述轴承的外环设置在固定筒体内,所述转轴安装在轴承的内环内。

还包括用于对轴承进行限位的手动限位机构。

所述手动限位机构包括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外部的外环体和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内部的内环体,所述外环体和内环体之间形成一可使所述固定筒体插入的环形腔室,所述外环体和内环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外环体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筒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连接。

所述外环体上安装有顶丝,顶丝的顶紧部可与所述固定筒体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转轴为空心管状。

所述转轴为整体实心状。

所述左车体与右车体之间形成一断开区域,位于该断开区域处的所述转轴为实心状。

靠近所述轴承的左车体和右车体上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至少两个轴承,进一步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从而也提高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质量;

2、为了进一步增加轴承的数量以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时,可先将轴承直接安装在转轴,而后使轴承和转轴安装在固定筒体内,此时需要对轴承进行限位,由于轴承的右侧与左车体的内壁接触,则轴承的右移被限位,而通过设置的手动限位机构可轴承的左移进行限位,从而完成对轴承的限位安装,因此当转轴上新安装轴承后也能快速、方便的安装到车体内;

3、由于轴承在平衡车的使用过程中受到的载荷较大,因此在靠近轴承的左车体和右车体上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板,可以提高该处车体的强度;而且现有的平衡车车体上的加强筋板都是与车体分离的,通过螺栓安装,因此采用一体成型的工艺,也进一步的降低了平衡车车体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转轴和手动限位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转轴和手动限位机构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转轴和手动限位机构的分离外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转轴和手动限位机构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现有技术中的用于连接左车体和右车体的转轴上均是安装一个轴承,轴承上承担了转轴与车体的承载力,因此设置的一个轴承容易发生损坏,从而降低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尤为重要的是,如图1-6所示,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用于双脚分别踩踏的左车体1与右车体2;一端与左车体1或右车体2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车体固定连接的转轴3;其中,与左车体1或右车体2转动连接的转轴3的端部上安装有至少两个轴承4;通过设置的至少两个轴承4,进一步提高了轴承4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从而也提高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车体1或右车体2内部的固定筒体5,所述轴承4的外环设置在固定筒体5内,所述转轴3安装在轴承4的内环内,还包括用于对轴承4进行限位的手动限位机构6。

为了进一步增加轴承4的数量以提高轴承4的承载能力时,可先将轴承4直接安装在转轴3,而后使轴承4和转轴3安装在固定筒体5内,此时需要对轴承4进行限位,如图1所示,由于轴承4的右侧与左车体1的内壁接触,则轴承4的右移被限位,而通过设置的手动限位机构6可轴承4的左移进行限位,从而完成对轴承4的限位安装,因此当转轴3上新安装轴承4后也能快速、方便的安装到车体内。

具体的,所述手动限位机构6包括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5外部的外环体62和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5内部的内环体61,所述外环体62和内环体61之间形成一可使所述固定筒体5插入的环形腔室63,所述外环体62和内环体6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环体6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64,所述固定筒体5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51,所述内螺纹64与外螺纹51螺纹连接;如图3所示,将环形腔室63与固定筒体5对其,并人力的旋动外环体62,使外环体62与固定筒体5的表面旋接,此时内环体61也伸入到了固定筒体5的内部,当内环体61顶着轴承4即可停止旋动,此时即完成了对轴承4的限位作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去除内螺纹64和外螺纹51,修改为外环体62上安装有顶丝65,顶丝65的顶紧部可与所述固定筒体5的外表面接触,通过顶丝65也能够完成外环体61与固定筒体5的相对限位,从而使内环体61对轴承4限位。

可选的,所述转轴3为空心管状,或者所述转轴3为整体实心状,或者所述左车体1与右车体2之间形成一断开区域,位于该断开区域处的所述转轴3为实心状。

优选的,靠近所述轴承4的左车体1和右车体2上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板7,由于轴承4在平衡车的使用过程中受到的载荷较大,因此在靠近轴承4的左车体1和右车体2上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板7,可以提高该处车体的强度;而且现有的平衡车车体上的加强筋板都是与车体分离的,通过螺栓安装,因此采用一体成型的工艺,也进一步的降低了平衡车车体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技术特征:

1.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用于双脚分别踩踏的左车体(1)与右车体(2);

一端与左车体(1)或右车体(2)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车体固定连接的转轴(3);

其中,与左车体(1)或右车体(2)转动连接的转轴(3)的端部上安装有至少两个轴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左车体(1)或右车体(2)内部的固定筒体(5),所述轴承(4)的外环设置在固定筒体(5)内,所述转轴(3)安装在轴承(4)的内环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对轴承(4)进行限位的手动限位机构(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手动限位机构(6)包括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5)外部的外环体(62)和可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体(5)内部的内环体(61),所述外环体(62)和内环体(61)之间形成一可使所述固定筒体(5)插入的环形腔室(63),所述外环体(62)和内环体(61)的一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外环体(6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64),所述固定筒体(5)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51),所述内螺纹(64)与外螺纹(51)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外环体(62)上安装有顶丝(65),顶丝(65)的顶紧部可与所述固定筒体(5)的外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转轴(3)为空心管状。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转轴(3)为整体实心状。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左车体(1)与右车体(2)之间形成一断开区域,位于该断开区域处的所述转轴(3)为实心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是,靠近所述轴承(4)的左车体(1)和右车体(2)上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板(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该平衡车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用于双脚分别踩踏的左车体与右车体;一端与左车体或右车体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另一车体固定连接的转轴;其中,与左车体或右车体转动连接的转轴的端部上安装有至少两个轴承;通过设置的至少两个轴承,进一步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从而也提高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了进一步增加轴承的数量以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时,可先将轴承直接安装在转轴,而后使轴承和转轴安装在固定筒体内,通过设置的手动限位机构可轴承的左移进行限位,从而完成对轴承的限位安装,因此当转轴上新安装轴承后也能快速、方便的安装到车体内。

技术研发人员:贾朋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鹏之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30
技术公布日:2020.1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