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4700发布日期:2021-01-01 13:2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也是宝宝最喜爱的散步交通工具,更是妈妈带宝宝上街购物时的必须品。然而根据宝宝的成长、使用用途,婴儿车又可以分成很多种类。主要是依照载重量为标准,一般测试标准为九到十五公斤。一般的婴儿车大约可使用四到五年;并且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二胎,婴儿的数量不多增多,婴儿车的市场前景也是存在巨大的潜力。

但目前的婴儿车存在很多的显著弊端:一、绝大多数的婴儿车都无法进行折叠,无法折叠使得婴儿车在闲置的情况下占据大量的空间,不容易进行收纳;二、在能够折叠的婴儿车中,其折叠机构较为复杂,进行折叠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力气进行折叠操作;三、目前婴儿车的刹车机构往往在车轮处设置一个刹车片,需要人弯下身子或用脚大力踩踏该刹车片进而锁车,而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极容易导致刹车片的损坏,另一方面目前老人带孩子的情况很多,而老年人弯腰极其不便;四、刹车片容易破损而无法有效地刹车,无法刹车使得婴儿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很多案例报道,由于忘记刹车和无法刹车,婴儿车自由滑动,使得在婴儿车内的婴儿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方便收纳折叠且安全性高的婴儿车。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一种婴儿车,包括能够对折收纳的折叠框架以及设置在折叠框架底部的联动式刹车机构,所述联动式刹车机构包括与车轮活动连接的连轴、一把手、牵引组件以及刹车组件,所述车轮相对连轴能够转动,所述把手的底端铰接于折叠框架的底部,所述牵引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把手的底端,另一端作用于连轴上,所述刹车组件套设在连轴上,通过拉动和/或转动把手驱使刹车组件锁止或解锁车轮。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折叠框架包括两个侧框架、顶框架以及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两个第一折叠机构以及底架,两个第一折叠机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架,所述底架的另一端铰接于侧框架的底部;所述顶框架包括两个第二折叠机构以及顶杆;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杆,所述顶杆的另一端铰接于侧框架的顶部;所述底架相对第一折叠机构能够向上对折,所述顶杆相对第二折叠机构能够向下对折,进而实现所述折叠框架的展开或折叠状态。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包括一第一中间件以及第一中间件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第一摆动件,所述第一摆动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架,所述第一摆动件相对于第一中间件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实现第一折叠机构的展开或折叠状态;两个第一摆动件的弧形壁表面为齿面,相互啮合转动;第一摆动件至少有一部分为相抵部,当第一折叠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第一摆动件的相抵部相抵定位。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折叠机构还包括一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包括一锁柱以及套筒,所述锁柱套设有弹性件并设置在套筒的内腔中;所述第一摆动件上设有一锁孔,所述第一中间件设有一通孔,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通孔的同一侧壁上并与通孔处于同轴;当第一折叠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锁孔与通孔重合,锁柱能够贯穿于锁孔和通孔内。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刹车组件包括套设在连轴上的触发件、刹车销组件以及与车轮同步转动的转动盘;所述刹车销组件套设在连轴的端部并位于触发件和转动盘之间,所述转动盘朝向刹车销组件的侧壁上周向布置有至少一个锁槽,所述刹车销组件包括一销轴,所述触发件能够驱使所述销轴相对刹车销组件轴向移动,进而使销轴置入或移出锁槽,实现锁定或解锁状态。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以及与牵引绳一端相连的轴套,所述轴套套设在连轴上,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所述轴套与连轴同步周向转动。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刹车销组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套设在所述连轴的端部,所述销轴通过复位弹性件贯穿设置在固定座内并能够轴向移动,触发件作用于销轴的一端并能够使销轴的另一端能够置入或移出锁槽。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当所述触发件与连轴同步周向转动时,所述触发件朝向刹车销组件的侧壁上至少一部分设有一凸起块,所述凸起块的顶部表面呈下凹的圆弧面,当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圆弧面与销轴的一端抵触,所述凸起块的一侧壁面为引导刹车销一端进入圆弧面的倾斜的导入面。

在一些实例中,当触发件相对连轴进行轴向移动时,推或拉触发件,使触发件的进而使销轴置入或移出锁槽。

在一些实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控制主体和支撑主体,所述控制主体铰接于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和控制主体的铰接处设有一锁扣结构,支撑主体和控制主体通过锁扣结构锁止定位;所述支撑主体连接于侧框架底部,所述控制主体上铰接有挂钩;所述侧框架顶部的横梁至少其中部呈向上凸起结构;当折叠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控制主体相对支撑主体翻折,所述挂钩能够钩设在另一个侧框架顶部的横梁的凸起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以实现以下效果:

一、在闲置时,可以将婴儿车进行折叠,方便收纳,不占空间;

二、通过转动把手,进而联动刹车机构进行婴儿车的刹车处理,而无需进行手动按压开关分别对每个刹车片进行操作,方便且高效。

三、折叠处的强度提升,不容易发生过度翻折而使婴儿受伤。

四、折叠的方式和结构简单,成本低。

五、刹车机构的结构和联动方式简单且容易操作,即便是老人也无需过度弯腰去操作刹车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婴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折叠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的折叠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实施例的第一折叠机构结合锁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实施例的第一摆动件和锁止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7是图1实施例的第二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实施例的锁定块与第二摆动相抵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实施例的刹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实施例的刹车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1是图1实施例的婴儿车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实施例的婴儿车折叠状态下的结构侧视图,

图13是图1实施例的婴儿车进行刹车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实施例的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刹车组件1、把手11、控制主体111、支撑主体112、挂钩113、锁扣件114、触发件12、凸起块121、刹车销组件13、固定座131、销轴132、转动盘14、连轴15、折叠框架2、第二折叠机构21、第二中间件211、锁止按键2111、锁定块2112、第二摆动件212、顶杆213、第一折叠机构22、第一中间件221、第一摆动件222、锁孔2221、支杆223、底架224、锁止组件225、锁柱2251、套筒2252、侧框架23、车轮3、车轴31、支撑架4、桌面板5、固定套6、牵引绳7、拉绳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考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婴儿车被阐明,所述婴儿车包括能够对折收纳的折叠框架2以及联动式刹车机构,折叠框架2底部四个角端的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包括车轮3;所述联动式刹车机构主要用于控制婴儿车运动,所述联动式刹车机构设置在所述折叠框架2的底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框架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框架23、底框架以及顶框架;底框架包括两个第一折叠机构22以及底架224,顶框架包括两个第二折叠机构21以及顶杆213;两个侧框架23分别为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所述前侧框架的底部设有两个前车轮3;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架224,进而形成一底框架;为了保证其翻折的同步性和整齐性,两个第一折叠机构22之间通过支杆223连接,所述底架224呈h形状,所述底架224的另一端铰接于侧框架23的底部;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顶杆213,进而形成一顶框架,所述顶杆213的另一端铰接于侧框架23的顶部;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底架224相对第一折叠机构22能够向上对折,所述顶杆213相对第二折叠机构21能够向下对折,进而实现所述折叠框架2的展开或折叠状态。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2包括一第一中间件221以及第一中间件22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第一摆动件222,所述第一摆动件2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架224,所述第一摆动件222相对于第一中间件221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实现第一折叠机构22的展开或折叠状态;两个第一摆动件222的弧形壁表面为齿面,相互啮合转动;第一摆动件222至少有一部分为相抵部,当第一折叠机构22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第一摆动件222的相抵部相抵定位;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1包括一第二中间件211以及第二中间件21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第二摆动件212;所述第二摆动件2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顶杆213,所述第二摆动件212相对于第二中间件211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实现第二折叠机构21的展开或折叠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中间件211设有一锁止按键2111,所述锁止按键2111上设有锁定块2112;当第二折叠机构21处于展开状态,所述锁定块2112与第二摆动件212相抵,当按下锁止按键2111后,锁定块2112下落,第二折叠机构21可以进行自由折叠;所述侧框架23包括依次围合的两个横梁和两个支柱,所述支柱至少其上半部分向外弯曲,所述第二折叠机构21和侧框架23的顶部围合形成的框体口径要大于第一折叠机构22和侧框架23的底部围合形成的框体口径,所述侧框架23顶部的横梁至少其中部呈向上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便于手部握持;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2和第二折叠机构21能够进行错位折叠。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折叠机构22当作主动折叠机构,将第二折叠机构21当作从动折叠机构,在该方案下,则第二折叠机构21无需设置有锁止按键2111,只需第二摆动件212和第二中间件211铰接即可,当第一折叠机构22发生翻折时,第二折叠机构21也随之发生翻折。

为了使得第一折叠机构22展开时,第一摆动件222之间抵触更为稳固以及避免过度翻折等情况发生,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2还包括一锁止组件225,所述锁止组件225包括一锁柱2251以及套筒2252,所述锁柱2251套设有弹性件并设置在套筒2252的内腔中,所述弹性件一端与锁柱2251相抵,另一端与套筒2252内壁相抵;所述第一摆动件222上设有一锁孔2221,所述第一中间件221设有一通孔,所述套筒225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通孔的同一侧壁上并与通孔处于同轴;当第一折叠机构22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锁孔2221与通孔重合,锁柱2251能够贯穿于锁孔2221和通孔内;所述锁柱2251露出于外部的一端为提拉端,另一端能够贯穿通孔并插入于锁孔2221内;通过放拉提拉端使得锁柱2251轴向移动,实现解锁或锁入状态;所述锁柱2251的另一端的端头呈圆弧状,所述提拉端的外壁至少有一段设有螺纹,所述设置有螺纹的外壁上缠绕有一拉绳8,只需先轴向拉动拉绳8,然后向上提拉拉绳8,即能够将锁柱2251从锁孔2221内抽离,此时,第一折叠机构22能够自由翻折,只要松开拉绳8,由于弹性件作用下,锁柱2251重新锁入锁孔2221,第一折叠机构22就不能自由进行翻折运动;更进一步,所述径向相对的两个提拉端通过拉绳8缠绕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机构22包括两个锁止组件225,每个锁孔2221对应一锁止组件225,两个锁止组件225能够同时进行解锁或锁入;所述第一中间件221的截面呈开口朝下的u形,所述第一摆动件222位于所述第一中间件221的u形腔室内。

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用于婴儿承座的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位于折叠框架2内,所述支撑架4分别铰接于侧框架23上,当折叠框架2进行折叠收纳时,所述支撑架4相对侧框架23进行翻折,便于收纳;此外,目前很多家庭都是二胎或二胎以上,为了适应目前的家庭婴儿数量,本实施例,包括两个支撑架4,两个支撑架4径向相对设置在所述折叠框架2内,所述两个支撑架4分别铰接于两个侧框架23上,使得该婴儿车至少可以有两个婴儿同时承座。

在本实施例中,该婴儿车还包括一桌面板5,当第二折叠机构2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桌面板5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第二折叠机构21上,并将第二折叠机构21和侧框架23的顶部围合形成的框体分隔成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可对于面对面承座两个婴儿,此外,所述桌面板5包括一共有的桌面以及对称设置便于放置水杯的杯槽。

为了防止婴儿的手触碰到铰接端而被夹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213的另一端铰接有一防夹手的转接套件,所述转接套件设置在侧框架23的顶部的角端,所述顶杆213的另一端被包裹在所述转接套件的内腔中,所述顶杆213能够相对于转接套件转动。

所述联动式刹车机构包括与车轮3活动连接的连轴15,所述车轮3相对连轴15能够独立发生转动,即连轴15是套设在车轮3的车轴31上,该后车轮3为后后车轮3;也可以实施为车轴31的轴体上设置一轴承,通过轴承连接于连轴15的内腔中,进而实现后车轮3相对连轴15发生独立转动。

进一步,所述联动式刹车机构还包括一把手11、牵引组件以及刹车组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11包括第一折叠体和第二折叠体,所述第一折叠杆作为支撑主体112,支撑主体112即为与折叠框架2连接并起到支撑作用的部件,所述第二折叠杆作为控制主体111,控制主体111即为操作婴儿车方向的控制杆,所述控制主体111能够相对支撑主体112进行翻折;为了避免不需要翻折时而产生翻折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主体112和控制主体111之间铰接端处设有一外部锁扣件114,所述锁扣件114包括锁扣部以及与锁扣部铰接的连接部,锁扣部能够扣设到连接部上,连接部固定套设在控制主体111的底部,所述锁扣部固定套设在支撑主体112的顶部,当锁扣部扣设到连接部时,所述支撑主体112相对控制主体111固定定位,无法进行翻折;当锁扣部解锁,支撑主体112可相对控制主体111进行翻折;所述支撑主体112的底部铰接于其中一个侧框架23的底部横梁上,使得把手11相对于所述侧框架23发生转动;为了防止把手11转动角度过大而导致把手11无其他力支撑而倾倒,在本实施例中,该侧框架23的内设有一轴杆,轴杆上套设有一用于限制把手11转动角度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主体112上;当把手11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所述支撑主体112、连杆机构以及轴杆形成一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控制主体111上铰接有一挂钩113,当折叠框架2处于折叠收纳状态时,所述控制主体111相对支撑主体112进行翻折,并且挂钩113能钩设到另一个侧框架23顶部的横梁上的凸起结构,进而形成一提拉框,便于握持并提拉整个婴儿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绳7以及与牵引绳7一端连接的轴套,所述轴套套设在连轴15上,所述牵引绳7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撑主体112的底部,通过转动控制主体111,进而带动轴套发生周向转动;进一步,所述轴套与连轴15发生同步周向转动。

值得一提地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刹车组件1包括套设在连轴15上的触发件12、刹车销组件13以及与车轮3同步转动的转动盘14;所述刹车销组件13套设在连轴的端部并位于触发件12和转动盘14之间,所述转动盘14朝向刹车销组件13的侧壁上周向布置有至少一个锁槽,所述刹车销组件13包括一销轴132,所述触发件12能够驱使所述销轴132相对刹车销组件13轴向移动,进而使销轴132置入或移出锁槽,实现锁定或解锁状态;所述刹车销组件13还包括一固定座131,所述固定座131套设在所述连轴15的端部,所述销轴132通过复位弹性件贯穿设置在固定座131内并能够轴向移动,触发件12作用于销轴132的一端并能够使销轴132的另一端能够置入或移出锁槽其中;其中,将触发件12驱使销轴132进行轴向移动的实施方案为两种,一种是触发件12与连轴15发生同步周向转动,进而使得销轴132进行轴向移动;另一种是触发件12相对连轴15进行轴向移动,进而使得销轴132进行轴向移动。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前者的实施方案,则所述触发件12固定套设在连轴15的端部,而连轴15相对固定座131发生周向转动,通过把手11转动,带动轴套与连轴15发生同步周向转动的同时,进一步联动触发件12进行周向转动,所述触发件12朝向销轴132的侧壁面上至少有一部分设有沿圆周方向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有一凸起块121,所述凸起块121的顶部表面呈向下凹陷的圆弧面,所述凸起块121的一侧壁面为引导销轴132一端进入圆弧面的倾斜导入面;当不进行刹车动作时,所述销轴132的一端置入在限位槽的避空区域内;当触发件12进行周向转动时,导入面逐渐与销轴132的一端相抵并将销轴132的一端导入到圆弧面上抵触锁定,进而将销轴132向锁槽方向轴向移动,将销轴132的另一端推入到锁槽内,进而实现刹车的效果;当反方向转动触发件12时,所述销轴132从圆弧面回落到避空区域,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使得销轴132从锁槽内脱离,进而实现解锁。

若采用上述后者的实施方案,则无需设置凸起块121等结构,通过触发件12推压销轴132的一端,使得销轴132相对固定座131轴向移动,进而使得销轴132的另一端置入锁槽内,实现刹车效果;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轴套相对活动套设在连轴15上,轴套能够相对连轴15进行周向转动且向触发件12轴向移动,通过轴套抵触触发件12,使得触发件12朝销轴132进行轴向移动,进而按压销轴132;此外,触发件12固定座131之间设置一复位弹性件,当轴套不抵触触发件12时,触发件12恢复到初始位置,使得销轴132发生复位,进而解锁。

另外还以一种实施方案为轴套周向转动且朝触发件12轴向移动,同时带动触发件12周向转动且朝销轴132进行轴向移动,这种方案的实施可以参考上述两种方案的结合,在此就不再过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销轴132包括销轴132部以及抵触部,所述销轴132部通过弹性件连接于抵触部的内腔中,其中,触发件12的侧壁面或凸起块121作用于抵触部,如此设计的优势在于,将销轴132置入锁槽的过程中,起到一缓冲作用;而如果只是单独销轴132,在置入锁槽的过程中,容易磨损锁槽。

在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绳7设置为两条,两条上下平行设置,分别连接支撑主体112和轴套上,当把手11转动时,一条牵引绳7处于紧绷,另一条则为松弛,以保证轴套的恢复初始位置。

此外,所述固定座131固定连接于后侧框架23的底部,所述后侧框架23底部的横梁上固定套设有一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设有两个用于导向牵引绳7连接到轴套的导向通孔,所述牵引绳7贯穿导向通孔而连接于轴套上。

此外,本实施例所阐述的婴儿车,在取下桌面板5的情况下,在所述折叠框架2内放置一婴儿篮,将婴儿篮可放置在两个支撑架4上,进而形成一可供婴儿睡觉的婴儿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