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4589发布日期:2021-01-08 11:0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储氢技术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氢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具有质量轻,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高容量储氢材料技术确定为“前沿技术”。氢能源主要产业链包括上游氢气制备,中游氢气运输储存和下游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及应用等多个环节。中游氢气储存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应用广泛、简便易行、成本低、充放氢速度快,但需要厚重的耐压容器,消耗较大的氢气压缩功,有氢气泄露和容器爆破等不安全因素。低温液态储氢在全球的加氢站中有较大范围应用,但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受限于技术,国内液氢应用成本很高。

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大环境下,自行车的动力系统、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无疑是人们首选的出行方式。其中,自行车的动力系统在现有公共交通系统中具备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起到了连接目的地与地铁站、公交点的作用。采用低压固态储氢为氢源的氢能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成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安全、环保出行的理想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包括储氢罐、燃料电池电堆、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储氢罐通过供氢管路向燃料电池电堆供给氢气,燃料电池电堆通过供电线路分别向储氢罐、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供给电能,助力自行车具有车架,车架具体包括:相连接的前斜梁、立管、设于立管前侧的第一壳体、设于立管后侧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内部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均中空,第一壳体上设有排风口,第二壳体上设有进风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空间通过多个空气管道连通,使得第一壳体的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流道,多个空气管道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二风流道;其中,储氢罐设于第一风流道内,燃料电池电堆设于第二壳体内,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出口朝向第二风流道,燃料电池电堆排出的热风通过第二风流道进入第一风流道,在流经储氢罐后从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风扇,设于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出口;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进口与进风口连通,风扇驱动燃料电池电堆内的气体从空气出口流出并向第二风流道流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加热件,包覆于储氢罐的外表面;隔热层,设于储氢罐与立管的内壁之间;述电加热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燃料电池电堆通过控制装置向电加热件供电;电加热件为呈带状的加热带;或电加热件为呈片状的加热片。

进一步地,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电堆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燃料电池电堆的一个侧面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有氢气出堆口、氢气入堆口,氢气出堆口上设置有出气电磁阀,第二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水口,从氢气出堆口排出的气体和水通过排水口排出;储氢罐的瓶口上设有瓶口阀,供氢管路的第一端通过瓶口阀与储氢罐连通,第二端与氢气入堆口连通,在第一端到第二端的供氢管路上依次设有稳压阀、气体压力传感器、进气电磁阀。

进一步地,助力自行车还具有车座,车座设置在立管的顶端;控制装置具体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燃料电池控制器、整车控制器、蓄电池、中控装置、显示屏;燃料电池控制器、整车控制器、蓄电池设置于第二壳体内,中控装置设置于车座内,蓄电池为燃料电池控制器及整车控制器提供启动电源。

进一步地,还包括:车锁,与中控装置电连接;显示屏获取开锁或关锁信息并传输到中控装置,中控装置根据得到的开锁信息控制车锁开启,或中控装置根据得到的关锁信息控制车锁关闭。

进一步地,中控装置包括主控模块、gprs模块;主控模块与气体压力传感器、驱动装置、gprs模块、显示屏均电连接,以分别采集储氢罐的气压、驱动装置的电流、电压等数据传输给显示屏进行显示,gprs模块用于车辆定位、联网,通过gprs模块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系统后台。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燃料电池电堆上的温度传感器、与燃料电池电堆的电堆极片和燃料电池控制器均电连接的巡检线,燃料电池控制器与驱动装置、气体压力传感器、进气电磁阀、风扇、温度传感器、巡检线和出气电磁阀均电连接;其中,燃料电池控制器根据获取的气体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巡检线的数据信息,控制进气电磁阀、出气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燃料电池控制器根据获取的驱动装置的负载信息控制电加热件的加热功率;燃料电池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测得燃料电池电堆的温度调节风扇的转速。

进一步地,储氢罐的氢气输送压力具有第一预设气压值1.2bar和第二预设气压值0.2bar,当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得的气压值大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或小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燃料电池控制器向整车控制器发射警报信号,并控制进气电磁阀关闭;当巡检线测得的燃料电池电堆的电堆极片的电压值低于预设电压值时,燃料电池控制器向整车控制器发射警报信号,并控制进气电磁阀关闭。

进一步地,整车控制器与驱动装置电连接,整车控制器根据控制信号控制驱动装置的运行功率,且整车控制器根据驱动装置的负载功率切换燃料电池电堆、蓄电池的介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低压储氢罐作为氢源,能够实现低压高密度储氢和高纯度供氢,可重复使用,安全,经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利用燃料电池电堆运行时产生的废热,通过设计的热管理风流道实现热补偿,有效提高储氢罐的放氢性能,有效减少整个动力系统的能量损耗;将电堆、氢气管路、热管理系统及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机电一体化高度集成,结构紧凑,能够稳定为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提供稳定的动力,满足爬坡等实际功率需求;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损耗小、低碳环保,满足经济社会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电堆与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11储氢罐、12瓶口阀、13供氢管路、14电加热件、15隔热层、21稳压阀、22气体压力传感器、23进气电磁阀、24燃料电池电堆、25风扇、26氢气入堆口、27氢气出堆口、28出气电磁阀、29排水口、31燃料电池控制器、32整车控制器、33中控装置、34蓄电池、41空气进口、42空气出口、43第二风流道、44第一风流道、45排风口、50车座、402前斜梁、404第二壳体、406立管、408第一壳体、410空气管道、412后支架、452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

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包括储氢罐11、燃料电池电堆24、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储氢罐11具体为固态储氢合金罐,用于储存并提供高纯氢气;储氢罐11通过供氢管路13向燃料电池电堆24供给氢气,燃料电池电堆24通过供电线路分别向储氢罐11、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供电,为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储氢罐11的正常运行提供所需的电能。

助力自行车具有车架,车架具体包括:依次相连的前斜梁402、后支架412、立管406、第一壳体408、第二壳体404,其中,前斜梁402的低端与立管406的低端相连,后支架412与立管406相连,第一壳体408、第二壳体404均与立管406相连,第一壳体408设于立管406的前侧,第二壳体404设于立管406的后侧,其中,第一壳体408和第二壳体404内部中空,第一壳体408上设有排风口45,第二壳体404上设有进风口452,第一壳体408和第二壳体404的内部空间通过多个空气管道410连通,第一壳体408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多个空气管道410流动到第一壳体408内,并从排风口45排出,从而使得第一壳体408的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流道44,多个空气管道410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二风流道43;其中,储氢罐设于第一壳体408的第一风流道44内,燃料电池电堆设于第二壳体404内,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进口41与进风口452连通,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出口42朝向空气管道410,并在空气出口42设置风扇25,风扇25可设置两个或者多个。风扇25运行时,驱动燃料电池电堆24内的空气从空气出口42排出,从而使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二壳体404的进风口452、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进口41被吸入燃料电池电堆24内,向燃料电池电堆24的正极供给氧气,处于燃料电池电堆24正极的氧气,与燃料电池电堆24负极上的氢气反应生成水产生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反应后的气体从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出口42将热量带出,从而形成热风,热风在风扇25的驱动下经过第二风流道43流入第一风流道44内,在流经储氢罐11后从排风口45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热风在流经储氢罐11时,热风与储氢罐11换热,为储氢罐11提供部分热量,以利于储氢罐11可持续的释放氢气,可理解地,排风口45为整个动力系统的最终出风口。

其中,将储氢罐11、燃料电池点对24分别设置在位于立管406两侧的第一壳体408和第二壳体404内,使燃料电池电堆24、储氢罐11均靠近助力自行车的中间位置,使整车的重心也靠近中间,有利于提高助力自行车的可操控性能。

燃料电池电堆24为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其功率在100w~500w。

其中,第一壳体408和第二壳体404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为图4中箭头所指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将燃料电池电堆24排出的热风通过第二风流道43、第一风流道44为储氢罐11释放氢气供给热量,有效利用废热,实现能量互补,减少系统损耗。

进一步地,进风口452设于第二壳体404的后侧面,排风口45设于第一壳体408的顶部,热风从多个空气管道410进入第一风流道44后,从第一壳体408顶部的排风口45排出,以增加热风与储氢罐11的接触时间,提高热风热量的利用率。

固态储氢技术的特点在于安全、简便、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很好的解决储氢问题,可为燃料电池提供稳定可靠的氢源。其中金属氢化物(mh)作为燃料电池中气态储氢的载体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金属氢化物(mh),包含ab5型、ab2型、ab型、bcc型等,不仅具有极高的体积储氢密度(100gl-1甚至更高),并且在适合的温度下,具有较低的平衡氢压与金属氢化物放氢反应的吸热本质共同导致了基于金属氢化物的储氢系统的高安全性。金属氢化物放氢反应时具有吸热的特性,以ab5(lani5)为例,其反应焓值为-27kj/molh2,放氢所需的热量占燃料电池产生电能的1/4左右。

由于储氢合金放氢是一个吸热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还设置有电加热件14,电加热件14包覆于储氢罐11的外表面;电加热件14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使燃料电池电堆24通过控制装置向电加热件14供给电能,使电加热件14发热,以加热储氢装置,为储氢装置内的金属氢化物放氢反应提供热量,保证储氢合金放氢时所需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电加热件14可以迅速地改变自身的温度,快速地为储氢装置提供所需的热量。将氢燃料电池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时,需要氢燃料电池持续的为电动自行车的驱动装置供电,则氢燃料电池系统(即燃料电池装置)中的储氢罐11持续地吸热,因此,电加热件14能够为氢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储氢罐11供热,即能够保证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持续运转,解决了当前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中储氢罐11持续地吸热的问题。

可选地,电加热件14呈片状,贴附于储氢罐11的外壁上。

可选地,电加热件14呈带状,绕设于储氢罐11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根据驱动装置输出功率的大小调节电加热件14的加热功率,具体地,当驱动装置输出功率越大,则说明燃料电池电堆24需要消耗的氢气量越大,则储氢罐11放氢量越大,金属氢化物放氢反应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控制装置控制电加热件14加大加热功率,以提供更多的热量,满足金属氢化物放氢反应吸收的热量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调节电加热件14的加热功率可以快速改变电加热件14的温度,使得电加热件14根据燃料电池电堆24的不同氢气需求量快速调整为储氢罐11提供的热量,以精准的控制储氢罐11的放氢量,避免由于燃料电池电堆24需要的氢气量与储氢罐11的供氢量不匹配,造成燃料电池电堆24的电能供应不足。

可选地,低压储氢罐11的装的材料为ab、ab2、a2b、ab5或者bcc型固态储氢合金材料以及辅助配料,具体地,辅助配料包括石墨、铜粉、铝粉等;储氢罐11为铝合金气瓶,铝合金气瓶的体积不太限制,在自行车空间的影响最好不超过2l,铝合金气瓶的体积优选为0.5l~1l,储氢罐11内氢气的释放流量一般为0.1l/min~10l/min,本申请中氢气的释放流速和燃料电池电堆24的功率有关,助力自行车的燃料电池电堆24一般不会超过500w,储氢罐11内氢气流速相应应该不超过6l/min。

储氢罐11工作时的压力为0.5bar~3bar。

可选地,电加热件14为聚酰亚胺薄膜加热带、硅橡胶加热带、玻璃纤维加热带、陶瓷加热带、石墨烯加热片、碳晶加热片或者铝箔加热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电加热件14与控制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控制器31相连通,电加热件14需要的电源来自燃料电池电堆24产生的电,加热功率为20w~50w。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还包括:隔热层15,储氢罐11设于第一壳体408的一侧内壁上,隔热层15设于储氢罐11与第一壳体408的一侧内壁之间,隔热层15用于隔绝热传导,铺在加热带与车架接触的部分之间,防止电加热件14的热量通过铝合金车架扩散损失。

如图1和图3所示,燃料电池电堆24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空气进口41和空气出口42,空气出口42即燃料电池电堆24的出风口;在风扇25的驱动下,外界的空气从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进口41被吸入燃料电池电堆24内,为燃料电池电堆24提供反应所需要的氧气,燃料电池电堆24的一个侧面的下部设有氢气出堆口27,储氢罐11提供的氢气从氢气入堆口26进入燃料电池电堆24的负极,使得燃料电池电堆24的正极的氧气在与燃料电池电堆24的负极的氢气反应产生电,将部分电能供给驱动装置输出及燃料电池控制器31,部分电能提供给电加热件14进行加热,进而给储氢罐11提供热量;燃料电池电堆24内的氢气与氧气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风扇25通过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出口42将热量带出,沿着第二风流道43向上导出到第一风流道44,热风从储氢罐11底部沿着第一风流道44一直吹到储氢罐11上方,为储氢罐11提供部分热量,热风从前斜梁402上方的排风口45排出,这一过程中即实现对燃料电池电堆24的冷却,同时为储氢合金放氢提供热量,能量互补,热风为储氢罐11提供的热量进一步保证了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持续运转,与电加热件14共同解决当前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中储氢罐11持续地吸热的问题,实现了热自补偿。

燃料电池电堆24的一个侧面的下部设有氢气出堆口27,氢气出堆口27上设置有出气电磁阀28,第二壳体404的底部设有排水口29,剩余的气体和反应产生的水经过氢气出堆口27通过出气电磁阀28排出,并通过排水口29排出第二壳体404。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储氢罐11的瓶口上设有瓶口阀12,供氢管路13的第一端通过瓶口阀12与储氢罐11连通,第二端与氢气入堆口26连通,在第一端到第二端的供氢管路13上依次设有稳压阀21、气体压力传感器22、进气电磁阀23,其中,瓶口阀12用于控制储氢罐11氢气的通断,稳压阀21用于稳定输送氢气的压力,使储氢罐11的氢气输送压力稳定在燃料电池电堆24的氢气使用压力0.4~0.5bar;气体压力传感器22在稳压阀21和进气电磁阀23之间,用于检测储氢罐11的出气压力,进气电磁阀23用于储氢罐11内的氢气消耗完毕后气体压力降低须要关闭燃料电池系统;进气电磁阀23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来决定燃料电池电堆24的启动与关闭,进气电磁阀23打开后氢气通过储氢罐11释放,通过瓶口阀12进入供氢管路13,通过稳压阀21、气体压力传感器22和进气电磁阀23进入燃料电池电堆24,氢气作为发电的还原剂进入燃料电池电堆24。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具体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燃料电池控制器31、整车控制器32、蓄电池34、中控装置33和显示屏,其中,显示屏设置在自行车把手的中间位置;燃料电池控制器31、整车控制器32、蓄电池34设置于第二壳体404内,中控装置33设置于立管406顶部的车座50内,蓄电池34为燃料电池控制器31及整车控制器32提供启动电源,能够实现整个助力自行车的一键启动。

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还包括:车锁,与中控装置33电连接;显示屏获取开锁或关锁信息并传输到中控装置33,中控装置33根据得到的开锁信息控制车锁开启,或中控装置33根据得到的关锁信息控制车锁关闭,其中,显示屏获取的开锁或关锁信息可以通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信息,例如显示屏生产二维码,智能设备在获取二维码信息后,对二维码进行识别,并根据二维码信息向中控装置33发送相应的开锁或关锁信息,中控装置33根据获取的开锁信息控制车锁开启,或中控装置33根据得到的关锁信息控制车锁关闭,从而实现助力车扫码开锁和关锁等功能。

可选地,蓄电池34由锂离子电池组、镍氢电池组或铅酸电池中的任一种组成。

进一步地,中控装置33包括主控模块、gprs模块;主控模块与气体压力传感器22、驱动装置、gprs模块和显示屏均电连接,以分别采集储氢罐11的气压(气体压力传感器22的数据)、驱动装置的电流、电压等数据传输给显示屏进行显示,用于助力自行车实现扫码开锁关锁等功能。gprs模块用于车辆定位、联网,通过gprs模块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系统后台,根据储氢量提醒运维人员更换储氢罐11。

进一步地,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燃料电池电堆24上的温度传感器、与燃料电池电堆24的电堆极片和燃料电池控制器31均电连接的巡检线,燃料电池控制器31与驱动装置、气体压力传感器22、进气电磁阀23、风扇25、温度传感器、巡检线和出气电磁阀28均电连接;

其中,燃料电池控制器31控制进气电磁阀23和出气电磁阀28的通断,以及电加热件14的开关。燃料电池控制器31通过气体压力传感器22监测稳压阀21减压后的气压,储氢罐11的氢气输送压力具有第一预设气压值1.2bar和第二预设气压值0.2bar,当气体压力传感器22测得的气压值大于第一预设气压值(1.2bar)或小于第二预设气压值(0.2bar)时,燃料电池控制器31向整车控制器32发射警报信号,并控制关闭进气电磁阀23,从而保护燃料电池电堆24,过高或者过低的压力都对燃料电池电堆24有损伤,同时过低压力报警也会提示储氢罐的氢气即将消耗完,出气电磁阀28开启一定时间(2s)后,关闭出气电磁阀28、风扇25和,从而关闭整个燃料电池电堆24,对燃料电池电堆24进行保护,同时也起到提示储氢罐11氢气消耗完的作用。

燃料电池控制器31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60℃)时,进行高温报警,关闭燃料电池电堆24。

燃料电池控制器31通过巡检线监测燃料电池电堆24的电堆极片的电压,当巡检线测得的燃料电池电堆24的电堆极片的电压值低于预设电压值0.4v时,燃料电池控制器31向整车控制器32发射警报信号,并控制进气电磁阀23关闭,从而关闭燃料电池电堆24。

燃料电池控制器31根据获取的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控制风扇25转速,具体地,风扇25的转速与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成正比,使得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确保燃料电池电堆24的正常运转。

整车控制器32与驱动装置电连接,整车控制器32根据控制信号控制驱动装置的运行功率,控制信号即为用户输入的控制信号,如加速、减速、制动等信号,驱动装置具体为电机,例如,在用户输入加速信号时,整车控制器32控制增大电机的运行功率,从而提高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的运行速度;进一步地,整车控制器32根据驱动装置的负载功率切换燃料电池电堆24、蓄电池34的介入,详细地,若电机所需的运行功率大于燃料电池电堆24的额定功率时,整车控制器32控制蓄电池34和燃料电池电堆24同时为电机供电,以满足电机的用电需求。

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固态储氢罐11提供氢气,蓄电池34组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启动电源,点击助力自行车的启动按钮,燃料电池控制器31开始工作,开启进气电磁阀23、风扇25,燃料电池电堆24开始工作。当燃料电池控制器31检测到电机输入信号时,开启进气电磁阀23,每间隔一定时间开启出气电磁阀28,排出燃料电池电堆24反应产生的水,根据实际电机输出功率的需求燃料电池电堆24能够输出相应的功率;同时,燃料电池控制器31还控制风扇25的转速,根据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进行调节风扇25的转速,保证燃料电池电堆24维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燃料电池控制器31还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燃料电池电堆24的温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燃料电池控制器31进行高温报警,关闭燃料电池电堆24;燃料电池控制器31通过气体压力传感器22监测稳压阀21减压后供氢管路13内的气压,当储氢罐11的氢气消耗90%,储氢罐11剩余氢气量不足10%时,气压低于设定值时,进行低气压报警,关闭燃料电池电堆24,根据储氢量提醒运维人员更换储氢罐11;电燃料电池控制器31监测燃料电池电堆24的电堆极片的电压,当电压低于设定值时,进行低电压报警,关闭燃料电池电堆24;燃料电池电堆24运行产生的余热通过燃料电池电堆24的空气出口42,沿着燃料电池风流道(即第二风流道43)进入储氢罐11风流道(即第一风流道44),为固态合金储氢罐11提供热量,同时也为整个燃料电池电堆24降温,有效利用余热,实现能量互补,减少系统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低压储氢罐11作为氢源,能够实现低压高密度储氢和高纯度供氢,可重复使用,安全,经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能够利用燃料电池电堆24运行时产生的余热,通过设计的热管理风流道实现热补偿,有效提高储氢罐11的放氢性能,有效减少整个动力系统的能量损耗;

3、将燃料电池电堆24、供氢管路13、热管理系统及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机电一体化高度集成,结构紧凑,能够为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提供稳定的动力,满足爬坡等实际功率需求;

4、热自补偿型氢燃料电池助力自行车的动力系统损耗小、低碳环保,满足经济社会市场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