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支架、车身支架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9616发布日期:2022-08-23 23:4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车身支架、车身支架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支架、车身支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的车身支架,主要是为单一用途而设计的,因此造成支架零件数量众多,零件的管理成本和物料成本增加。而单一用途的车身支架结构简单或高厚比过大时,在一些用车工况下整体的结构刚度还有进一步提的升空间。比如,前盖缓冲块支架需要满足承载冲击载荷的结构刚度,翼子板支架需要一定的倚靠刚度,而现有技术中简单的结构还可以针对这些结构刚度需求做出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身支架、车身支架总成及车辆。
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支架,包括:
5.缓冲块安装板,所述缓冲块安装板上开有用于安装缓冲块的第一安装孔;
6.翼子板安装板,所述翼子板安装板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翼子板安装板上开有用于安装翼子板的第二安装孔;
7.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侧边和/或翼子板安装板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和/或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8.可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架腿,所述缓冲块安装板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支架腿,所述第一支架腿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腿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9.可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第二支架腿,所述第二支架腿位于所述翼子板安装板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腿的第一端与所述翼子板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腿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10.可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第三支架腿,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三支架腿,所述第三支架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腿和所述第二支架腿之间,所述第三支架腿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腿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腿的第二端向外弯折形成翻边。
12.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腿的间距沿所述第一支架腿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13.两个所述第三支架腿的间距沿所述第三支架腿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14.可选的,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和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
15.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和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二加
强筋。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支架总成,包括电池支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支架;
17.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翼子板安装板的一侧与所述电池支架固定连接。
18.可选的,还包括前纵梁支架;
19.所述支撑部靠近缓冲块安装板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支架固定连接。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骨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支架总成;
21.所述车身支架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车身骨架上。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支架、车身支架总成及车辆,通过翼子板安装板与缓冲块安装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缓冲块安装板上开有用于安装缓冲块的第一安装孔,翼子板安装板上开有用于安装翼子板的第二安装孔,支撑部的第一端与缓冲块安装板的侧边和/或翼子板安装板的侧边固定连接,支撑部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缓冲块安装板和/或翼子板安装板的方向延伸设置,将多个单一用途支架整合集成设计,优化车身支架数量和结构,节省零件的管理成本和物料成本,同时提高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提高车身支架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支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支架,包括:缓冲块安装板10,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上开有用于安装缓冲块的第一安装孔11。
28.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为螺旋孔,方便缓冲块旋转安装固定,提高安装效率。
29.翼子板安装板20,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上开有用于安装翼子板22的第二安装孔21。
30.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21为螺纹孔,方便翼子板22的安装固定,提高安装效率。
31.支撑部30,所述支撑部30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侧边和/或翼子板安装板20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3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和/或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的方向延伸设置。
32.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部30可由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的侧边朝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支撑部30、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围合形成半封闭盒体,可增加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
33.支撑部30可呈多爪形结构,多爪形支架具有更高的结构刚度和连接可靠性。车身支架通过支撑部30焊接固定在车身骨架70上。
34.在实施本技术的过程中,考虑到缓冲块支架和翼子板支架布置距离较近,将车身支架采用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集成设计的方式,不仅可优化车身支架数量和结构,而且进一步满足在一些用车工况下整体的结构刚度。
3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支架,通过翼子板安装板20与缓冲块安装板10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缓冲块安装板10上开有用于安装缓冲块的第一安装孔11,翼子板安装板20上开有用于安装翼子板22的第二安装孔21,支撑部30的第一端与缓冲块安装板10的侧边和/或翼子板安装板20的侧边固定连接,支撑部3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缓冲块安装板10和/或翼子板安装板20的方向延伸设置,将多个单一用途支架整合集成设计,优化车身支架数量和结构,节省零件的管理成本和物料成本,同时提高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提高车身支架的适用范围。
36.可选的,所述支撑部30包括第一支架腿31,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支架腿31,所述第一支架腿31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腿31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方向延伸设置,使缓冲块安装板10远离翼子板安装板20的一端受力均匀,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37.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腿31对称的设置在缓冲块安装板10的两侧,第一支架腿31的第二端与车身骨架70焊接固定。
38.可选的,所述支撑部30还包括第二支架腿32,所述第二支架腿32位于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腿32的第一端与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腿32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板32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支架腿32支撑固定翼子板安装板20,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39.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腿32和第一支架腿31大体围合成三角形支撑固定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保证车身支架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身支架的重量。
40.可选的,所述支撑部30还包括第三支架腿33,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三支架腿33,所述第三支架腿3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腿31和所述第二支架腿32之间,所述第三支架腿33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腿33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支撑固定缓冲块安装板10,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41.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支架腿33对称的设置在缓冲块安装板10相对设置的两侧,可使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受力均匀,提高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更有利抵抗冲击变形和依靠变形。
42.第一支架腿31、第二支架腿32和第三支架腿33沿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的周向边沿间隔分布,彼此不相连,可减小车身支架的重量。
43.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腿31的第二端向外弯折形成翻边34,增加支撑部30与车身骨架70的接触面积,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44.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腿31可与车身骨架70焊接固定,两个第一
支架腿31的翻边34均朝向两个第一支架腿31相背离的方向延伸,增加第一支架腿31与车身骨架70的接触面积。
45.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腿31的间距沿所述第一支架腿31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支架腿31倾斜延伸,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46.两个所述第三支架腿33的间距沿所述第三支架腿33远离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支架腿33倾斜延伸,增加车身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47.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支架腿31和两个第三支架腿33大体呈八字,方便加工成型,同时两个第一支架腿31和两个第三支架腿33与车身骨架70的底面积相对于与缓冲块安装板10的底面积变大,增加第一支架腿31和第三支架腿33支撑稳定性。
48.可选的,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和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的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2,增加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连接稳定性,增加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
49.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所在高度不同,通过过渡板40连接固定,缓冲块安装板10与过渡板40以及过渡板40与翼子板安装板20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减小应力集中,同时圆弧过渡处多处凸起或凹陷形成第一加强筋12。
50.所述支撑部30与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和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的连接处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35,增加车身支架的结构强度。
51.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部30与缓冲块安装板10和翼子板安装板20圆弧过渡连接,连接处多处凹陷或凸起形成第二加强筋35。
5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支架总成,包括电池支架50,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支架。
53.所述支撑部30靠近所述翼子板安装板20的一侧与所述电池支架50固定连接,将车身支架与电池支架50集合为一体,缩小安装空间,增加彼此的结构刚度。
54.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池支架50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大体呈“l”型,电池支架50包括竖直板51和水平板52,第二支架腿32插入竖直板51和车身骨架70之间,并与竖直板51焊接固定,水平板52远离竖直板51的一端相对设置的两侧上连接有朝向缓冲块安装板10方向延伸的连接板53,连接板53与第三支架腿33焊接固定。
55.连接板53增加支撑部30与电池支架50的支撑固定点,增加车身支架连接稳定性。
56.可选的,车身支架总成还包括前纵梁支架60。
57.所述支撑部30靠近所述缓冲块安装板10的一侧与所述前纵梁支架60固定连接,将前纵梁支架60与车身支架集合为一体,缩小安装空间,增加彼此的结构刚度。
58.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前纵梁支架60安装在车身骨架70上,第一支架腿31的翻边34与前纵梁支架60焊接固定。
59.车身支架总成将车身支架、电池支架50和前纵梁支架60相互连接,实现功能集成和结构强度刚度优化。
6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骨架70,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支架总成。
61.所述车身支架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车身骨架70上,精简车身支架的数量,并提高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
62.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前纵梁支架60和电池支架50均焊接固定在车身骨架70上,车身支架借用前纵梁支架60和电池支架50作为支撑固定点,车身支架焊接固定在前
纵梁支架60和电池支架50上,间接固定在车身骨架70上。
6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骨架70和安装在车身骨架70上的车身支架总成,车身支架总成包括安装在车身骨架70上的电池支架50和前纵梁支架60以及安装在前纵梁支架60和电池支架50上的车身支架,车身支架通过翼子板安装板20与缓冲块安装板10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缓冲块安装板10上开有用于安装缓冲块的第一安装孔11,翼子板安装板20上开有用于安装翼子板22的第二安装孔21,支撑部30的第一端与缓冲块安装板10的侧边和/或翼子板安装板20的侧边固定连接,支撑部3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缓冲块安装板10和/或翼子板安装板20的方向延伸设置,将多个单一用途支架整合集成设计,优化车身支架数量和结构,节省零件的管理成本和物料成本,同时提高车身支架的结构刚度,提高车身支架的适用范围,实现了功能集成和结构强度刚度优化。
6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