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7115发布日期:2023-03-22 07:2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儿童推车、儿童睡篮、儿童座椅等各类儿童用品中,可调节俯仰角度的靠背极为常见,能够适应于儿童或坐或躺的不同姿态需求。一般地,考虑到儿童用品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靠背在角度调节时存在的“最不利角度”值得被关注,该角度范围内,倚靠在靠背上的儿童的重心与儿童用品本身的重心前后偏移距离较大,容易导致儿童用品向后倾倒,存在安全隐患。根据实践经验及研发测试,儿童推车的“最不利角度”(与前方水平面的夹角)通常在149
°
左右。现有技术中,一些儿童用品只能实现“半躺”功能,靠背的最大倾角不超过130
°
,则不涉及到上述“最不利角度”的问题;而在另一些能够实现“全躺”功能的儿童用品中,靠背倾角的调节范围大约在90
°
~160
°
,此时,在靠背的调节过程中,往往无法完全规避上述“最不利角度”,缺乏经验的家长就有可能将靠背调节至不稳定的角度范围内,导致出现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靠背的“最不利角度”、提高儿童用品稳定性与安全性的用于儿童用品的靠背调节机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用于儿童用品的靠背调节机构,所述儿童用品包括本体、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靠背,所述靠背调节机构包括两条调节带,两条所述调节带分设于所述靠背的左右两侧,两条所述调节带分别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靠背调节机构还包括调节装置,两条所述调节带分别与所述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靠背的后侧,
6.每条所述调节带均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相接的至少一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二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段的厚度;
7.所述调节装置具有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若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段处,所述调节装置无法沿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若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段处,所述调节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
8.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调节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所述调节带均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方向相异两端部的连接端与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段位于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段位于靠近所述自由端的一侧。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所述调节带均具有第三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沿所述调节带的长度方向依次相接,所述第二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段的厚度;
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若所述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三段处,所述调节装置无法沿所述第三段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调节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三段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靠背具有用于支撑儿童的靠背面,当所述调节装置同时位于两条所述调节带的第一段处时,所述靠背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45
°
;当所述调节装置同时位于两条所述调节带的第三段处时,所述靠背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0
°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锁定件与配合件,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能够相对运动地设置,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之间形成间隙,两条所述调节带同时穿设于所述间隙中;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所述间隙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两条所述第二段的厚度之和,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能够形成对两条所述第一段的夹持;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间隙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两条所述第一段的厚度之和。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锁定件与配合件,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能够相对运动地设置,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之间形成两条间隙,每条所述间隙中均穿设有一条所述调节带;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每条所述间隙均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一条所述第二段的厚度,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配合件能够形成对两条所述第一段的分别夹持;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每条所述间隙均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一条所述第一段的厚度。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件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配合件运动,所述配合件具有分设于所述锁定件的第二方向相异两侧的两个,所述锁定件具有分设于所述第二方向相异两侧的两个锁定部,同侧的所述锁定部与所述配合件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两条所述调节带共同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两条所述调节带共同的厚度方向;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同侧的所述锁定部与所述配合件能够对位于两者之间的所述调节带形成夹持;当所述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锁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远离所述配合件;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提供所述锁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靠近所述配合件运动所需作用力的第一弹性件。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锁定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延伸,每个所述配合件均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延伸,同侧的所述锁定部与所述配合件的倾斜延伸方向相互平行;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配合件之间具有距离较近的第一通道口、距离较远的第二通道口,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提供所述锁定件由所述第二通道口朝向所述第一通道口运动所需的作用力。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所述调节带均具有与所述本体连接的连接端,每个所述锁定部均具有朝向同侧的所述配合件凸起的第一凸齿,所述第一凸齿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凸齿均自所述锁定件逐渐朝向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侧倾斜延伸;每个所述配合件均具有朝向同侧的所述锁定部凸起的第二凸齿,所述第二凸齿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凸齿均自所述配合件逐渐朝向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侧倾斜延伸。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解锁件,所述解锁件能够沿第三方向相
对于所述锁定件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两两垂直,所述解锁件具有朝向所述锁定件的第一斜面,所述锁定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逐渐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提供所述解锁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远离所述锁定件运动所需作用力的第二弹性件。
18.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更佳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儿童用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用品,所述儿童用品包括本体、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靠背,以及所述的靠背调节机构。
1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提供的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对调节带进行了特殊的结构设计,经过计算与测试,当调节装置位于调节带的第二段处时,靠背将处于其“最不利角度”,儿童用品的重心不稳,存在倾倒危险。本发明对第二段进行减薄处理,能够避免调节装置在第二段处锁定,也就是说,调节装置无法被稳定地锁定在第二段处,靠背也就不可能在“最不利角度”下被使用,调节装置只能在第一段等较厚的位置处被锁定,即使是经验不足的家长也不会出现误操作,从而有效规避了儿童用品稳定性最不利的状态,提高了儿童用品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21.附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儿童用品的侧视示意图;
22.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儿童用品的立体示意图;
23.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一段处;
24.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二段处;
25.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三段处;
26.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
27.附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28.附图8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的纵向剖视立体分解示意图;
29.附图9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一段处且处于锁定状态下的内部俯视示意图;
30.附图10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一段处且处于解锁状态下的内部俯视示意图;
31.附图11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位于第二段处且处于锁定状态下的内部俯视示意图;
32.附图12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33.附图13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处于解锁状态下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34.附图14为另一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35.附图15为图14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36.附图16为又一实施例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37.附图17为图16中靠背调节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38.其中:100、靠背调节机构;200、本体;210、推杆;300、靠背;1001、转动中心线;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39.110、调节带;110a、连接端;110b、自由端;111、第一段;112、第二段;113、第三段;120、调节装置;120a、第一通道口;120b、第二通道口;121、壳体;121a、导向孔;1211、限位凸缘;122、锁定件;122a、第二斜面;1221、第一凸齿;123、配合件;1231、第二凸齿;124、解锁件;124a、第一斜面;1241、限位勾;125、第一弹性件;126、第二弹性件;130、操作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41.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100,该儿童用品至少还包括本体200、转动地设置在本体200上的靠背300。本实施例中的儿童用品具体以儿童推车为例,由于儿童推车在使用时经常需要在户外推行移动,因此其稳定性能尤为重要。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靠背调节机构100适用的儿童用品还包括儿童床、儿童睡篮、儿童座椅等各种具有靠背俯仰角调节功能的产品。
42.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中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的描述,均是基于附图1,儿童用品放置在水平面上正常使用时,后方推行的家长所观察到的方位进行定义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并不代表该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100必须具有特定的使用方向,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43.本实施例中,儿童推车的本体200即推车车架,本体200包括左右两根推杆210,靠背300设于两根推杆210之间,靠背300的下部能够绕转动中心线1001相对转动地与本体200连接,转动中心线1001沿本体200的左右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晰地展示各部件结构,图中的靠背300仅示意出其外围的靠背杆,实际产品中,靠背300还包括连接在靠背杆上的布套或靠板等支撑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靠背300的具体形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本发明不做限定。
44.本实施例中,靠背300至少具有相对竖直的坐姿位置,以及相对水平的躺姿位置,靠背调节机构100即用于进行靠背300俯仰角度的调节。此处的靠背调节机构100具体能够实现靠背300在一定角度内的无级调节,同时该背调节机构100能够规避靠背300的“最不利角度”,不允许靠背300在重心不稳定的位置使用,从而提高儿童推车使用的安全性。
45.参见图1至图6所示,靠背调节机构100包括调节装置120及两条调节带110,两条调节带110分设于靠背300的左右两侧,两条调节带110分别与本体200连接,且两条调节带110分别与调节装置120连接,调节装置120位于靠背300的后侧。本实施例中,每条调节带110均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方向相异两端部的连接端110a与自由端110b,其中连接端110a与本体200连接,具体是与同侧的推杆210连接,自由端110b位于靠背300的后侧。调节装置120即能够同时在两条调节带110的连接端110a与自由端110b之间滑动。如此,调节装置120与两个连接端110a之间的调节带110部分能够形成对靠背300的支撑,该部分调节带110的长度越短,靠背300与前方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靠背300越接近坐姿位置;反之,该部分调节带110的长度越长,靠背300与前方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大,靠背300越接近躺姿位置。家长通过改变调节装置120在调节带110上的相对位置,能够改变调节装置120与两个连接端110a
之间的调节带110长度,进而能够调节靠背300的俯仰角。本实施例中,两条调节带110的自由端110b固定在一起,并进一步设有可供家长握持的操作把手130,从而便于操作。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条调节带110也可以是一体设置的同一条带子的两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条调节带110的自由端110b也可以分开设置,互不连接。
46.参见图2至图8所示,为了更清楚地描述调节装置12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以调节装置120为参考建立了xyz三维坐标系,其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第一方向x为两条调节带110共同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y为两条调节带110共同的厚度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靠背调节机构100为有人施加外力拉扯操作把手130时的状态。而实际使用时,由于调节带110为柔性带,无外力作用时,自由端110b会自然下垂,带动连接在调节带110上的调节装置120移动,调节装置120的具体朝向也会受自身重力及靠背300的角度影响,因此xyz三维坐标系在绝对空间中是会变化的,无法完全以绝对空间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概念来描述。进一步地,参见图2可知,当靠背调节机构100安装在儿童用品上使用时,两个连接端110a分设于靠背300的左右两侧并相向延伸,每条调节带110从连接端110a到自由端110b之间一般会在调节装置120处经历一次收束的角度变化,因此在调节装置120处会存在“两条调节带110共同的延伸方向”及“两条调节带110共同的厚度方向”。
47.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条调节带110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每条调节带110均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相接的第一段111、第二段112及第三段113,其中第一段111位于最靠近连接端110a的一侧,第二段112位于中部,第三段113位于最靠近自由端110b的一侧。第一段111的厚度与第三段113的厚度相等或近似相等,第二段112的厚度最小。本实施例中,第二段112所占的长度最短,第一段111所占的长度最长。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段111、第二段112也可以设有不止一组,例如当靠背300具有多个不连续的、需要规避的角度范围时,可以在调节带110上交替设置多段厚薄不同的第一段111与第二段112。
48.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120具有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若调节装置120位于第一段111处,则调节装置120无法沿第一段11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若调节装置120位于第二段112处,则调节装置120能够沿第二段112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若调节装置120位于第三段113处,则调节装置120无法沿第三段113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调节装置120能够沿第一段111、第二段112、第三段113中任一者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换言之,调节装置120能够在第一段111及第三段113处实现锁定与解锁,进而实现靠背300的角度调节;但调节装置120无法在第二段112处锁定,当调节装置120滑动至第二段112处时,其只能选择继续滑动至第一段111或第三段113处,而无法停留在第二段112处被使用。
49.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靠背300具有用于支撑儿童的靠背面(图中未示出)。当调节装置120同时位于两条调节带110的第一段111处时,靠背面与前方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45
°
;当调节装置120同时位于两条调节带110的第三段113处时,靠背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0
°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段112的减薄设计,防止了调节装置120在第二段112处锁定,避免了靠背300在145
°
~150
°
的不稳定角度范围内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段112所具体规避的角度范围可以有所调整,一般需要涵盖行业规定的“最不利角度”即149
°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带11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段113,调节装置120
仅能够在第一段111上锁定调整,当调节装置120滑动至第二段112后,会直接在重力作用下滑动至调节带110的最底部,并被自由端110b或操作把手130所承接,此时靠背300直接转化为稳定的全躺状态。
50.参见图6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120具体包括壳体121、锁定件122、配合件123、解锁件124、第一弹性件125及第二弹性件126等。其中,壳体121为整个调节装置120的外壳,起到安装和容纳其他部件的作用,壳体121上开设有可供两条调节带110分别穿过的导向孔121a。以图6所示的视角看,壳体121具有朝上的开口,解锁件124能够沿第三方向z相对运动地设置在开口处。参见图8及图12所示,壳体121的开口处具有限位凸缘1211,解锁件124具有能够配合钩设在限位凸缘1211上的限位勾1241,限位凸缘1211与限位勾1241构成解锁件124与壳体121之间的限位结构,能够防止解锁件124沿第三方向z脱离壳体121。
51.本实施例中,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相对运动地设置,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之间形成两条间隙,每条间隙中均穿设有一条调节带110。参见图9及图11所示,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每条间隙均具有第一宽度,第一宽度大于一条第二段112的厚度,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形成对两条第一段111的分别夹持。参见图10所示,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每条间隙均具有第二宽度,第二宽度大于一条第一段111的厚度。类似地,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形成对两条第三段113的分别夹持;而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第二宽度大于一条第三段113的厚度。也就是说,无论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锁状态下,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均无法对第二段112形成夹持,调节装置120无法在第二段112处固定位置。
52.进一步地,参见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锁定件122能够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配合件123运动,配合件123具有分设于锁定件122的第二方向y相异两侧的两个,锁定件122具有分设于第二方向y相异两侧的两个锁定部,同侧的锁定部与配合件123之间形成上述间隙。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同侧的锁定部与配合件123能够对位于两者之间的调节带110形成夹持;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锁定部沿第一方向x相对远离配合件123。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25用于提供锁定部沿第一方向x相对靠近配合件123运动所需的作用力,此处第一弹性件125具体为设置在锁定件122与壳体121之间的压簧。
53.参见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锁定部均沿第一方向x逐渐朝向第二方向y倾斜延伸,每个配合件123均沿第一方向x逐渐朝向第二方向y倾斜延伸,同侧的锁定部与配合件123的倾斜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两侧锁定部的倾斜延伸方向相反。沿第一方向x上,两个配合件123之间具有距离较近的第一通道口120a及距离较远的第二通道口120b,第一弹性件125用于提供锁定件122由第二通道口120b朝向第一通道口120a运动所需的作用力。以图9中所示的视角看,第一通道口120a位于左侧,第二通道口120b位于右侧,锁定件122的两个锁定部大致构成了等腰梯形的形状,当锁定件122朝右克服第一弹性件125的弹性力运动时,两个锁定部同时远离对应的配合件123。
54.本实施例中,每个锁定部均具有朝向同侧的配合件123凸起的第一凸齿1221,第一凸齿1221具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此处具体设有两个,每个第一凸齿1221均自锁定件122逐渐朝向远离连接端110a的一侧(图9中所示为右侧)倾斜延伸。相应地,每个配合件123均具有朝向同侧的锁定部凸起的第二凸齿1231,第二凸齿1231具有沿第一方向x
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此处具体设有五个,每个第二凸齿1231均自配合件123逐渐朝向远离连接端110a的一侧倾斜延伸。结合图2可知,在儿童用品实际使用时,第一凸齿1221、第二凸齿1231的倾斜延伸方向大致朝下。当该靠背调节机构100安装在儿童用品上时,在靠背300的重力作用下,调节装置120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而调节带110具有相对调节装置120向上运动的趋势。以图9所示的视角看,就是调节带110具有相对调节装置120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由于第一凸齿1221、第二凸齿1231的倾斜方向与调节带110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因此第一凸齿1221与第二凸齿1231能够更好地起到摩擦支撑作用,防止调节带110滑脱,使得调节装置120的锁定更稳定。
55.参见图8、图12及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解锁件124能够沿第三方向z相对于锁定件122运动。解锁件124具有朝向锁定件122的第一斜面124a,锁定件122具有朝向第一斜面124a的第二斜面122a,第一斜面124a与第二斜面122a分别沿第三方向z逐渐朝向第一方向x倾斜延伸,第一斜面124a与第二斜面122a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二弹性件126用于提供解锁件124沿第三方向z相对远离锁定件122运动所需的作用力,此处第二弹性件126具体为设置在解锁件124与壳体121之间的两个压簧。以图12所示的视角看,第一斜面124a与第二斜面122a分别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延伸,第二弹性件126用于驱使解锁件124向上运动。如此,当家长按压在解锁件124沿第三方向z向下运动时,解锁件124能够通过第一斜面124a驱使锁定件122沿第一方向x远离配合件123运动(图12中即向右运动),使得调节装置120转换为解锁状态。当撤去解锁件124上的压力时,在第一弹性件125、第二弹性件126的配合作用下,解锁件124向上运动,锁定件122向左运动,调节装置120自动转换为锁定状态。
56.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装置120可以采用与本实施例中不同的结构。例如,图14及图15示出了一种调节装置120,图16及图17示出了另一种调节装置120,该两种调节装置120的具体内部结构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其与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120最大的区别在于:此处的调节装置120包括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相对运动地设置,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之间形成一条间隙,两条调节带110同时穿设于该间隙中。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间隙具有第一宽度,第一宽度大于两条第二段112的厚度之和,而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形成对两条第一段111的夹持;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间隙具有第二宽度,第二宽度大于两条第一段111的厚度之和。当两条调节带110进一步具有第三段113时,当调节装置120处于锁定状态下,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能够形成对两条第三段113的夹持;当调节装置120处于解锁状态下,第二宽度大于两条第三段113的厚度之和。
57.也就是说,调节装置120可以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但均是基于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之间间隙变化的原理,通过对第一段111或第三段113的夹持与释放实现调节装置120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转换。进一步地,由于第二段112的厚度明显小于第一段111及第三段113的厚度,使得锁定件122与配合件123始终无法对第二段112形成夹持,达到本发明中规避靠背300最不利角度的目的。
58.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儿童用品及其靠背调节机构100,通过调节带110在厚薄之间的转换,能够规避儿童推车等儿童用品稳定性最不利的状态,提高儿童用品使用的安全性。
5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
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