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93922发布日期:2023-03-08 12:2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推车。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履带式推车的履带和车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一般是固定的,整车的重心以及车体与履带、车体与地面的相对角度无法实时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车的地面适应性,特别是在上下坡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出了一种推车。
4.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推车包括:车体;履带轮总成,活动地设置于车体;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履带轮总成的两端相连接;缸体,固定设置于车体上;双向活塞杆,活动设置于缸体内部,双向活塞杆将缸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能够容置液体,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双向活塞杆相背的两端相连接;通液组件,设置于缸体上,能够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其中,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液组件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以使连接件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在缸体内沿缸体的轴线方向移动,使车体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
5.本发明所提出的推车包括车体,车体作为整个推车的主体元件,其能够作为整个推车的安装基准和承载平台,货物可以放置在车体之上,其他部件也可以向车体上组装以最终形成完整的推车结构。推车还包括履带轮总成,履带轮总成活动地设置于车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履带轮总成包括轮体部分、支撑轮体的框架部分和履带部分,在履带轮总成安装至车体后,推动车体,履带轮总成之中的轮体部分和履带部分相应转动使得推车可以进行前进或后退的运动过程。
6.推车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而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履带轮总成的两端相连接,连接件起到辅助履带轮总成与车体进行装配连接的作用。推车还包括缸体和双向活塞杆,缸体和双向活塞杆能够配合作业,实现双向活塞杆相对于缸体左右滑动。具体地,缸体固定设置于车体上,使得缸体相对于车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双向活塞杆活动设置于缸体内部,缸体为中空的腔体结构,其左右两端能够与外界环境相连通,在双向活塞杆插入缸体内部后双向活塞杆将缸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具体地,第一腔体位于缸体的左部,而第二腔体对应位于缸体的右部。进一步地,在将双向活塞杆插入到缸体内部后,双向活塞杆能够对缸体左右两端与外界环境相连通的部分进行封堵,将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双向活塞杆相背的两端相连接,即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缸体和双向活塞杆,使得推车的车体与履带轮总成之间具有了完整连接结构,使得二者可以连接在一起。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可以容置液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
液体后,此时的双向活塞杆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相对受力的状态,双向活塞杆不能够相对于缸体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进行转动,保证推车可以在路面上以稳定姿态进行行驶。
8.推车还包括通液组件,通液组件设置于缸体上,其能够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其中,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液组件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
9.推车在平路上行驶时,车体与地面平行,推车的重心处于车体的中心面上。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使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操作人员向车体的一端施加力以抬起车体的一端,在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履带轮总成与连接件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和缸体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产生向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运动的趋势,并向液体施加作用力,而此时若靠近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组件连通,在受到双向活塞杆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而使得连接件拉动双向活塞杆往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车体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当车体与履带轮总成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通液组件,此时双向活塞杆处于锁止状态,将车体与履带轮总成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10.推车的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的角度调整后,推车的重心也得到了调整,在进行爬坡时车体仍能保持水平状态,这既提高了推车在上坡时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1.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推车,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双向活塞杆和缸体,使得履带轮总成与车体连接在一起,在推车正常行驶时,可以通过液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与缸体内壁和双向活塞杆之间的相对抵接而产生的力的作用下限制双向活塞杆的相对于缸体的运动,使得整个缸体和双向活塞杆起到锁定装置的作用,保证车体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使推车可以正常行驶。而在需要调整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的角度的情况下,通过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连通,对应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的液体,使得连接件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运动,使得履带轮总成与车体之间活动连接,实现车体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的转动,实时调整车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且调整过程过程便捷,保证推车可在多种复杂路面条件下稳定的行驶。
12.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推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解除连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内和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将双向活塞杆锁止于缸体,以限制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
14.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解除连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将双向活塞杆锁止于缸体,具体地,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液体后,若通液组件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此时的双向活塞杆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不能够相对于缸体进行运动,双向活塞杆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进行转动,保证推车可以在路面上进行行驶。
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通液组件包括:通液管,设置于缸体上,通液管的一端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控制阀,设置于通液管上,用于控制通液管的通断,其中,在控制阀打开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传输到第二腔体内,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传输到第一腔体内。
1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液组件包括通液管,而通液管设置于缸体上,通液管的内部具有供液体流动的空间。通液管的一端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
17.通液组件还包括控制阀,而控制阀设置于通液管上,用于控制通液管的通断。其中,在控制阀打开的情况下,通液管对应的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而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传输到第二腔体内,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传输到第一腔体内。具体地,在控制阀关闭时,通液管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液体后,液体受力时也不具有相应可以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的通道,此时的双向活塞杆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不能够相对于缸体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进行转动,保证推车可以在路面上进行行驶。
18.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使控制阀开启,使通液管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操作人员去向车体的一端施加力,以抬起车体的一端,在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履带轮总成与连接件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和缸体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产生向车体受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运动的趋势,而此时若靠近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管连通,在受到双向活塞杆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容积减小,原本处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会通过通液管进入到第二腔体,而使得连接件拉动双向活塞杆往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车体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当车体与履带轮总成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控制阀,此时因原本处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通过通液管进入到了第二腔体,使得即使双向活塞杆在缸体内向一端移动导致第二腔体的容积变大后,仍会有足量的液体补充进入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时刻保持充满液体的状态。此双向活塞杆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不能够相对于缸体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将车体与履带轮总成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19.通过通液管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能够连通的设置,使得在一个腔体容积减小,排出液体时,可对应的将液体补充到容积变大的另一个腔体内,实现液体流动的闭环,无需设置多余外部器件与缸体连通而进行另一个腔体的补液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可以通过通液管和控制阀实现时刻保持对应于当前容积的满液状态,而使得双向活塞杆左右均受力,从而限制双向活塞杆的移动。
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阀包括:电磁阀,设置于通液管上;液压阀,与电磁阀串联设置于通液管上,电磁阀和液压阀共同控制通液管的通断。
21.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阀包括电磁阀和液压阀两种阀,具体地,电磁阀设置于通液管上,液压阀与电磁阀串联设置于通液管上,电磁阀和液压阀共同控制通液管的通断,具体地,在车辆行驶时,电磁阀和液压阀均为关闭状态,通液管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双向活塞杆锁止于缸体。
22.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需要调整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的角度,需要调整推车的重心时,使电磁阀开启,并使液压阀开启处于通油状态,通液管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使得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可在受到双向活塞杆运动的力的作用时,可相应的被挤压通过通液管排出,双向活塞杆处于可左右运动状态。通过设置电磁阀和液压阀两种阀体来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准确性。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缸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以及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双向活塞杆包括:活塞,活动设置于缸体内部,活塞的一侧与缸体的内壁围设出第一腔体,活塞的另一侧与缸体的内壁围设出第二腔体;第一杆体,与活塞的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一杆体位于第一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一杆体穿设于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与第一杆体相连接;第二杆体,与活塞的另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二杆体位于第二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二杆体穿设于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与第二杆体相连接。
24.在该技术方案中,缸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缸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使得缸体与外界环境相连通。
25.双向活塞杆包括活塞、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活塞活动的设置于缸体内部,具体地,活塞的直径与缸体内部腔体的直径相同,使得活塞的四周均抵接在缸体的内壁上,活塞是起到将缸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作用的部件。具体地,活塞的一侧与缸体的内壁围设出第一腔体,而活塞的另一侧与缸体的内壁围设出第二腔体,具体地,在活塞位于缸体内时,沿缸体的左端至右端,依次为第一腔体、活塞和第二腔体。
26.第一杆体与活塞的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一杆体位于第一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一杆体穿设于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与第一杆体相连接。第二杆体与活塞的另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二杆体位于第二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二杆体穿设于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与第二杆体相连接。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是与连接件相连接的部分,且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直径均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孔径相同,使得在部分第一杆体和部分第二杆体穿设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时,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能够牢固的抵接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内壁上,使得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形成完全密封。这样,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充满液体时,若通液组件解除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连通。此时,无论是第一杆体,还是第二杆体受到连接件的牵引力,与之连接的活塞因被液体所挤压,而不能够运动,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也不能够运动,进而限制了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之间的转动。
27.而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时,操作人员向车体的一端施加抬升力,在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连接件在履带轮总成上的连接点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而此时位于若靠近车体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的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组件连通,故在受到第一杆体被连接件牵引,而带动活塞运动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而使得连接件拉动第一杆体,第一杆体拉动活塞和位于活塞另一侧的第二杆体往车体处于抬起的一侧滑动,车体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当车体与履带轮总成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通液组件,此时双向活塞杆处于锁止状态,将车体与履带轮总成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履带轮总成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至少两个连接件包括:第一牵引线,分别与第一杆体位于第一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牵引线,分别与第二杆体位于第二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的第二端相连接。
29.在该技术方案中,履带轮总成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至少两个连接件包括第一牵引线和第二牵引线,其中第一牵引线分别与第一杆体位于第一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的第一端相连接,而第二牵引线分别与第二杆体位于第二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的第二端相连接,使得两个杆体和履带轮总成各自的相背的两端均有独立的连接件进行连接,形成连接闭环,第一牵引线和第二牵引线在不同端施加相对的牵引力,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设置于车体,缸体和双向活塞杆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穿设至少一个支撑件并与双向活塞杆相连接,支撑件的部分能够在连接件的牵引下相对于车体转动。
31.在该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而支撑件设置于车体,缸体和双向活塞杆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具体地,在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时,沿推车的前端至推车的后端,在车体上依次是一个支撑件,缸体和双向活塞杆和另一个支撑件。
32.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穿设于至少一个支撑件并与双向活塞杆相连接,支撑件是一个起到间接连接车体与连接件的作用的部件,使得车体受到抬升力的作用时,连接件能够被车体受力的运动所牵引,最终带动双向活塞杆运动。
33.缸体和双向活塞杆是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件之间的,使得连接件可以在被支撑件撑起的情况下再与双向活塞杆相连接,保证连接件在与双向活塞杆连接时处于抻直紧绷的状态,使得履带轮总成与车体的连接牢固,推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履带轮总成不会相对于车体转动。
3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操作件,与车体相连接,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件能够抬升或下压车体的一端,通液组件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以使连接件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在缸体内向车体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移动,使车体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
35.在该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操作件,操作件与车体相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件去抬动车体或去推动车体。在通液组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件向车体施加抬升力,能够抬升车体的一端,使得履带轮总成与连接件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和缸体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产生向车体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运动的力,此时若位于靠近车体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组件的连通,故在受到双向活塞杆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双向活塞杆随着液体的排出可进行运动,而使得连接件顺利拉动双向活塞杆往车体处于抬起的一侧滑动,车体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转动。实现车体相对于履带轮总成的角度,车体相对于地面角度的便捷调整,提高推车在多种路面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在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车辆的稳定性更好,人员操控也更轻松。
3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车体包括:本体;固定梁,设置于本体上,位于本体靠近履
带轮总成的一侧,缸体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梁。
37.在该技术方案中,车体包括本体和固定梁,本体作为整个推车的主体元件,其能够作为整个推车的安装基准和承载平台,货物可以放置在本体之上,其他部件也可以向本体上组装以最终形成完整的推车结构。
38.车体中的固定梁设置于本体上,且位于本体靠近履带轮总成的一侧,缸体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梁,使得在将缸体进行组装时更为方便,且便于实现去利用缸体和双向活塞杆以及连接件实现履带轮总成和本体的连接。
3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车体还包括转轴,可转动的设置于车体,履带轮总成包括:框架,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框架的两端相连接;履带轮,履带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上,履带轮与转轴相连接,履带轮能够与转轴同步转动;履带,设置于履带轮的外部,履带轮能够带动履带转动。
40.在该技术方案中,履带轮总成包括框架,至少两个连接件分别与框架的两端相连接,通过连接件,实现框架与车体的间接连接。
41.推车在行驶过程中,通液组件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时,双向活塞杆锁止于缸体,而连接件对应不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进行运动,保证推车的正常行驶。进一步地,连接件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得框架能够相对车体进行一定幅度的上下运动,从而调整框架与车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推车整体的平衡减震。
42.履带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上,履带轮与转轴相连接,其能够与转轴同步进行转动,即履带轮相对框架转动。履带设置于履带轮的外部,履带轮能够带动履带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推车实现运动。
43.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4.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5.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推车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7.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推车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8.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推车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49.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0.100推车,110车体,112本体,114固定梁,116转轴,120履带轮总成,122框架,124第一端,126第二端,128履带轮,130第一转动轮,132第二转动轮,134履带,140支撑件,150连接件,152第一牵引线,154第二牵引线,160缸体,170双向活塞杆,172第一杆体,174第二杆体,180操作件,182第一杆组,184第二杆组,190通液组件,192通液管,194控制阀,196电磁阀,198液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3.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推车100。
54.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推车100包括:车体110;履带轮总成120,活动地设置于车体110;至少两个连接件150,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履带轮总成120的两端相连接;缸体160,固定设置于车体110上;双向活塞杆170,活动设置于缸体160内部,双向活塞杆170将缸体160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能够容置液体,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背的两端相连接;通液组件190,设置于缸体160上,能够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其中,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液组件190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以使连接件150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170在缸体160内沿缸体160的轴线方向移动,使车体110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
55.本发明所提出的推车100包括车体110,车体110作为整个推车100的主体元件,其能够作为整个推车100的安装基准和承载平台,货物可以放置在车体110之上,其他部件也可以向车体110上组装以最终形成完整的推车100结构。推车100还包括履带轮总成120,履带轮总成120活动地设置于车体11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履带轮总成120包括轮体部分、支撑轮体的框架122部分和履带部分,在履带轮总成120安装至车体110后,推动车体110,履带轮总成120之中的轮体部分和履带部分相应转动使得推车100可以进行前进或后退的运动过程。
56.推车100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150,而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履带轮总成120的两端相连接,连接件150起到辅助履带轮总成120与车体110进行装配连接的作用。推车100还包括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能够配合作业,实现双向活塞杆170相对于缸体160左右滑动。具体地,缸体160固定设置于车体110上,使得缸体160相对于车体110的位置保持不变。双向活塞杆170活动设置于缸体160内部,缸体160为中空的腔体结构,其左右两端能够与外界环境相连通,在双向活塞杆170插入缸体160内部后,双向活塞杆170将缸体160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具体地,第一腔体位于缸体160的左部,而第二腔体对应位于缸体160的右部。进一步地,在将双向活塞杆170插入到缸体160内部后,双向活塞杆170能够对缸体160左右两端与外界环境相连通的部分进行封堵,将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57.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背的两端相连接,即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150,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推车100的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之间具有了完整连接结构,使得二者可以连接在一起。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可以容置液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液体后,此时的双向活塞杆170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160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相对受力的状态,双向活塞杆170不能够相对于缸体160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110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进行转动,保证推车100可以在路面上以稳定姿态进行行驶。
58.推车100还包括通液组件190,通液组件190设置于缸体160上,其能够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其中,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液组件190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
59.推车100在平路上行驶时,车体110与地面平行,推车100的重心处于车体110的中心面上。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使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操作人员向车体110的一端施加力,以抬起车体110的一端,在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履带轮总成120与连接件150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110和缸体160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150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170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170产生向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运动的力,而此时若靠近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组件190连通,在受到双向活塞杆170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而使得连接件150拉动双向活塞杆170往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车体110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当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通液组件190,此时双向活塞杆170处于锁止状态,将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60.推车100的车体110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的角度调整后,推车100的重心也得到了调整,在进行爬坡时,车体110仍能保持水平状态,这既提高了推车100在上坡时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6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解除连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内和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将双向活塞杆170锁止于缸体160,以限制车体110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
62.在该实施例中,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解除连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将双向活塞杆170锁止于缸体160,具体地,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液体后,若通液组件190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此时的双向活塞杆170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160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170不能够相对于缸体160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110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进行转动,保证推车100可以在路面上进行行驶。
6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液组件190包括:通液管192,设置于缸体160上,通液管192的一端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控制阀194,设置于通液管192上,用于控制通液管192的通断,其中,在控制阀194打开的情况下,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192传输到第二腔体内,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192传输到第一腔体内。
64.在该实施例中,通液组件190包括通液管192,而通液管192设置于缸体160上,通液管192的内部具有供液体流动的空间。通液管192的一端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
65.通液组件190还包括控制阀194,而控制阀194设置于通液管192上,用于控制通液管192的通断。其中,在控制阀194打开的情况下,通液管192对应的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而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192传输到第二腔体内,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通液管192传输到第一腔体内。具体地,在控制阀194关闭时,通液管192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填充满液体后,液体受力时也不具有相应可
以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的通道,此时的双向活塞杆170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160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170不能够相对于缸体160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进而使车体110不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进行转动,保证推车100可以在路面上进行行驶。
66.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使控制阀194开启,使通液管192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操作人员去向车体110的一端施加力,以抬起车体110的一端,在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履带轮总成120与连接件150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110和缸体160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150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170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170产生向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运动的趋势和力,而此时若靠近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管192连通,在受到双向活塞杆170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容积减小,原本处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会通过通液管192进入到第二腔体,而使得连接件150拉动双向活塞杆170往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车体110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当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控制阀194,此时因原本处于第一腔体内的液体通过通液管192进入到了第二腔体,使得即使双向活塞杆170在缸体160内向一端移动导致第二腔体的容积变大后,仍会有足量的液体补充进入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时刻保持充满液体的状态。此双向活塞杆170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160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170不能够相对于缸体160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将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67.同样的,此时若靠近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二腔体此时与通液管192连通,在受到双向活塞杆170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二腔体,第二腔体的容积组件减小,原本处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会通过通液管192进入到第一腔体,而使得连接件150拉动双向活塞杆170往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车体110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当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控制阀194,此时因原本处于第二腔体内的液体通过通液管192进入到了第一腔体,使得即使双向活塞杆170在缸体160内向一端移动导致第一腔体的容积变大后,仍会有足量的液体补充进入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时刻保持充满液体的状态。此双向活塞杆170在位于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和缸体160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而处于左右两侧受力平衡状态,双向活塞杆170不能够相对于缸体160进行运动,处于锁止的状态,将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68.通过通液管192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能够连通的设置,使得在一个腔体容积减小,排出液体时,可对应的将液体补充到容积变大的另一个腔体内,实现液体流动的闭环,无需设置多余外部器件与缸体160连通而进行另一个腔体的补液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降低了结构复杂程度。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可以通过通液管192和控制阀194实现时刻保持对应于当前容积的满液状态,而使得双向活塞杆170左右均受力,从而限制双向活塞杆170的移动。
69.具体地,缸体160开设有两个通液口,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通液管192的两端设置在缸体160上,并分别与两个通液口各自连通,从而实现通液管192能够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
7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阀194包括:电磁阀196,设置于通液管192上;液压阀198,与电磁阀196串联设置于通液管192上,电磁阀196和液压阀198共同控制通液管192的通断。
71.在该实施例中,控制阀194包括电磁阀196和液压阀198两种阀,具体地,电磁阀196设置于通液管192上,液压阀198与电磁阀196串联设置于通液管192上,电磁阀196和液压阀198共同控制通液管192的通断,具体地,在车辆行驶时,电磁阀196和液压阀198均为关闭状态,通液管192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双向活塞杆170锁止于缸体160。
72.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需要调整车体110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的角度,需要调整推车100的重心时,电磁阀196开启,并使液压阀198开启处于通油状态,通液管192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使得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可在受到双向活塞杆170运动的力的作用时,可相应的被挤压通过通液管192排出,双向活塞杆170处于可左右运动状态。通过设置电磁阀196和液压阀198两种阀体来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准确性。具体地,通液组件190还包括开关,设置于电磁阀196的旁侧,与电磁阀196相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196的开启与关闭,位于电磁阀196旁侧的开关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开闭电磁阀196的操作。
7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缸体16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以及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双向活塞杆170包括:活塞,活动设置于缸体160内部,活塞的一侧与缸体160的内壁围设出第一腔体,活塞的另一侧与缸体160的内壁围设出第二腔体;第一杆体172,与活塞的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一杆体172位于第一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一杆体172穿设于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150与第一杆体172相连接;第二杆体174,与活塞的另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二杆体174位于第二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二杆体174穿设于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150与第二杆体174相连接。
74.在该技术方案中,缸体16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缸体160上还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使得缸体160与外界环境相连通。
75.双向活塞杆170包括活塞、第一杆体172和第二杆体174,活塞活动的设置于缸体160内部,具体地,活塞的直径与缸体160内部腔体的直径相同,使得活塞的四周均抵接在缸体160的内壁上,活塞是起到将缸体160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作用的部件。具体地,活塞的一侧与缸体160的内壁围设出第一腔体,而活塞的另一侧与缸体160的内壁围设出第二腔体,具体地,在活塞位于缸体160内时,沿缸体160的左端至右端,依次为第一腔体、活塞和第二腔体。
76.第一杆体172与活塞的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一杆体172位于第一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一杆体172穿设于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150与第一杆体172相连接。第二杆体174与活塞的另一侧相连接,部分第二杆体174位于第二腔体内,另一部分第二杆体174穿设于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外侧,至少一个连接件150与第二杆体174相连接。第一杆体172和第二杆体174是与连接件150相连接的部分,且第一杆体172和第二杆体174的直径均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孔径相同,使得在部分第一杆体172和部分第二杆体174穿设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时,第一杆体172和第二杆体174能够牢固的抵接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内壁上,使得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形成完全密封。这样,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
充满液体时,若通液组件190解除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连通。此时,无论是第一杆体172,还是第二杆体174受到连接件150的牵引力,与之连接的活塞因被液体所挤压,而不能够运动,使得第一杆体172和第二杆体174也不能够运动,进而限制了车体110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之间的转动。
77.具体地,推车100在平路上行驶时,第一杆体172伸出第一开口和第二杆体174伸出第二开口的长度相同,车体110与地面平行,推车100的重心处于车体110中心面上。
78.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时,操作人员向车体110的一端施加抬升力,在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端,连接件150在履带轮总成120上的连接点和支撑件140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而此时位于若靠近车体110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的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与通液组件190连通,故在受到第一杆体172被连接件150牵引,而带动活塞运动的力的作用下,液体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而使得连接件150拉动第一杆体172,第一杆体172拉动活塞和位于活塞另一侧的第二杆体174往车体110处于抬起的一侧滑动,车体110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当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通液组件190,此时双向活塞杆170处于锁止状态,将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79.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履带轮总成120包括第一端124和与第一端124相背的第二端126,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包括:第一牵引线152,分别与第一杆体172位于第一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120的第一端124相连接;第二牵引线154,分别与第二杆体174位于第二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120的第二端126相连接。
80.在该技术方案中,履带轮总成120包括第一端124和与第一端124相背的第二端126。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包括第一牵引线152和第二牵引线154,其中第一牵引线152分别与第一杆体172位于第一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120的第一端124相连接,而第二牵引线154分别与第二杆体174位于第二腔体外侧的一端和履带轮总成120的第二端126相连接,使得两个杆体和履带轮总成120各自的相背的两端均有独立的连接件150进行连接,形成连接闭环,第一牵引线152和第二牵引线154在不同端施加相对的牵引力,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一牵引线152包括钢丝绳,第二牵引线154包括钢丝线,履带轮总成120、第一牵引线152、第二牵引线154、第一杆体172、活塞和第二杆体174形成钢丝线闭环。
8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推车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140,设置于车体110,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件140之间;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穿设至少一个支撑件140并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连接,支撑件140的部分能够在连接件150的牵引下相对于车体110转动。
82.在该实施例中,推车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140,而支撑件140设置于车体110,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件140之间,具体地,在支撑件140的数量为两个时,沿推车100的前端至推车100的后端,在车体110上依次是一个支撑件140,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和另一个支撑件140。
83.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穿设于至少一个支撑件140并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连接,支撑件140是一个起到间接连接车体110与连接件150的作用的部件,使得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作用时,连接件150能够被车体110受力的运动所牵引,最终带动双向活塞杆170运动。
84.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是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件140之间的,使得连接件150可
以在被支撑件140撑起的情况下再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连接,保证连接件150在与双向活塞杆170连接时处于抻直紧绷的状态,使得履带轮总成120与车体110的连接牢固,推车100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履带轮总成120不会相对于车体110转动。
85.通过可部分转动的支撑件140,使得连接件150的运动过程能够更为顺利,避免牵引过程所产生的摩擦损坏连接件150。
86.具体地,支撑件140包括支座和滑轮,支座设置于车体110,而滑轮设置于支座上,滑轮可以在支座上转动。部分连接件150绕设于滑轮,滑轮能够被连接件150牵引以相对支座转动,在使用时,车体110产生抬升的运动趋势,连接件150在履带轮总成120上的连接点和滑轮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150受力运动,滑轮也同时被连接件150带动着进行转动,连接件150可以顺利的拉动滑动件往车体110受到抬升力的一侧滑动。
87.具体地,支撑件140还包括吊耳,连接件150穿设于滑轮和吊耳与双向活塞杆170相连接,保证连接件150不会由滑轮上脱落。
88.如图1和图2所示,推车100还包括:操作件180,与车体110相连接,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件180能够抬升或下压车体110的一端,通液组件190能够排出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液体,以使连接件150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170在缸体160内向车体110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移动,使车体110能够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
89.在该实施例中,推车100还包括操作件180,操作件180与车体110相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件180去抬动车体110或去推动车体110。在通液组件190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件180向车体110施加抬升力,能够抬升车体110的一端,使得履带轮总成120与连接件150的连接点相对于车体110和缸体160的距离越来越大,连接件150产生拉动双向活塞杆170运动的力,使得双向活塞杆170产生向车体110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运动的趋势,并向液体施加作用力,此时若位于靠近车体110处于抬升状态下的一端的腔体是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的液体因为第一腔体此时通液组件190的连通,故在受到双向活塞杆170传递的力的作用下,会被挤压排出第一腔体,双向活塞杆170随着液体的排出可进行运动,而使得连接件150顺利拉动双向活塞杆170往车体110处于抬起的一侧滑动,车体110可顺利的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转动。实现车体110相对于履带轮总成120的角度,车体110相对于地面角度的便捷调整,提高推车100在多种路面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在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车辆的稳定性更好,人员操控也更轻松。
90.具体地,操作件180包括第一杆组182和第二杆组184,第一杆组182设置于车体110的一端,第二杆组184设置于车体11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于车体110不同端的杆组,能够便于操作人员使用推车100,其既可以从推车100的前端通过第一杆组182去推动推车100,又可以从推车100的后端去通过第二杆组184去推动推车100,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91.并且,在调整履带轮总成120与车体110之间的相对角度时,也可以通过位于车体110不同端的第一杆组182和第二杆组184分别进行调节,降低调节的难度,使用时可通过任一端的杆组进行操作。
92.如图2所示,当需要进行长距离上坡或下坡时,本发明所提出的推车100可以进行角度和重心调整,具体地,首先拨动开关使电磁阀196得电,液压阀198开启处于通油状态,双向活塞杆170处于可左右运动状态,此时,车体110可绕履带轮总成120转动,操作人员将
第二杆组184下压,第一杆组182抬起,第一杆组182抬起的一端,履带轮总成120的框架122与连接件150的连接点和支撑件140的距离越来越大,带动连接件150拉动双向活塞杆170往第一杆组182抬起的一侧滑动,当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达到目标角度后,再关闭电磁阀196,使液压阀198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双向活塞杆170处于锁止状态,将车体110与履带轮总成120之间通过调整形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93.如图3所示,推车100的重心调整后,在进行爬坡时,车体110仍能保持水平状态,这既提高了推车100在上坡时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94.如图4所示,如果没有进行重心调整,推车100上坡时依然保持水平地面上的状态,则操作人员需在第二杆组184上施加下压力f2,在第一杆组182上施加上抬力f1,以防止车辆倾翻。
95.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体110包括:本体112;固定梁114,设置于本体112上,位于本体112靠近履带轮总成120的一侧,缸体160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梁114。
96.在该实施例,车体110包括本体112和固定梁114,本体112作为整个推车100的主体元件,其能够作为整个推车100的安装基准和承载平台,货物可以放置在本体112之上,其他部件也可以向本体112上组装以最终形成完整的推车100结构。
97.车体110中的固定梁114设置于本体112上,且位于本体112靠近履带轮总成120的一侧,缸体160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梁114,使得在将缸体160进行组装时更为方便,且便于实现去利用缸体160和双向活塞杆170以及连接件150实现履带轮总成120和本体112的连接。
98.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体110还包括转轴116,可转动的设置于车体110,履带轮总成120包括:框架122,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框架122的两端相连接;履带轮128,履带轮128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122上,履带轮128与转轴116相连接,履带轮128能够与转轴116同步转动;履带134,设置于履带轮128的外部,履带轮128能够带动履带134转动。
99.在该实施例中,履带轮总成120包括框架122,至少两个连接件150分别与框架122的两端相连接,通过连接件150,实现框架122与车体110的间接连接。
100.推车100在行驶过程中,通液组件190不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时,双向活塞杆170锁止于缸体160,而连接件150对应不能够牵引双向活塞杆170进行运动,保证推车100的正常行驶。进一步地,连接件150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得框架122能够相对车体110进行一定幅度的上下运动,从而调整框架122与车体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推车100整体的平衡减震。
101.履带轮128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122上,履带轮128与转轴116相连接,其能够与转轴116同步进行转动,即履带轮128相对框架122转动。履带134设置于履带轮128的外部,履带轮128能够带动履带134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推车100实现运动。
102.具体地,履带轮128包括第一转动轮130和多个第二转动轮132,第一转动轮130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122,转轴116与第一转动轮130相连接,第一转动轮130随着转轴116一起相对于框架122转动,进而使得履带一同转动,即第一转动轮130为驱动轮。多个第二转动轮132可转动的设置于框架122,多个第二转动轮132通过框架122与第一转动轮130之间形成
预设距离以支撑履带,使得履带的内侧被撑起,能够具有进行转动的空间,进而完成转动,带动推车100行驶,第二转动轮132为导向轮。
103.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