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3768发布日期:2022-08-24 10:5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如老人和儿童,提供可持续交通系统的举措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此,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是通过与提高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进一步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3.特别是,在提高碰撞安全性能的课题上,人们不断对车辆结构进行改良,试图减少在车辆碰撞期间,车辆内部和乘员受到的碰撞负载,以提高行车时的安全性。
4.举例而言,现在汽车车身通常配备有车门。为了在车辆承受侧面撞击时,避免车门出现明显变形,除了增加车门本身的机械强度和刚性之外,如何有效地将撞击能量传递给车身,以进一步抑制车身变形并确保车内乘员的安全,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通过对侧车门开口的结构改良来提高车辆发生碰撞时,尤其是在受到侧向撞击时的负载承受能力,确保车内乘员的安全。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发展可持续的运输系统。
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包括位于侧车门开口的侧门槛,其由内侧门槛和外侧门槛组成;以及,位于所述外侧门槛上方的加固件,其与所述外侧门槛共同形成具有封闭截面的中空部。所述加固件在所述中空部内具有隔框(bulkhead),所述隔框在车宽方向上与侧车门的门梁重叠,且所述隔框沿所述门梁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车身侧部结构还包括加固补丁,其位于所述内侧门槛上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加固件并排。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所述加固件的内侧端部通过形成所述侧车门开口的所述侧门槛的凸缘与所述加固补丁的外侧端部接合。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门梁朝车辆后下方倾斜,且所述隔框的前壁或后壁沿所述门梁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门梁的前端部被设置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车身中柱重叠。
11.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1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侧视图;
14.图3是图2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15.图4是车门开启后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16.图5是另一视角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17.图6是沿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19.12:车宽方向
20.14:前后方向
21.16:门梁的长度方向
22.100:车身侧部结构
23.110:侧门槛
24.112:内侧门槛
25.113:侧门槛的凸缘
26.114:外侧门槛
27.120:车身中柱
28.130:车顶侧梁
29.140:后侧车门开口
30.200:后侧车门
31.210:门梁
32.210a:门梁的前侧边
33.210b:门梁的后侧边
34.212:门梁的前端部
35.300:加固件
36.301:中空部
37.302:加固件的内侧端部
38.310:隔框
39.310a:隔框的前壁
40.310b:隔框的后壁
41.400:加固补丁
42.402:加固补丁的外侧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44.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仅示出了主要结构的图,存在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的结构或其具体形状进行省略的情况,这些省略的部分(例如,构件的具体形状、连接手段等)能够采用已知的设计或可能结构。在不同实施例中,采用相同的元件符号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以便于对照、理解。在下文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以坐落于驾驶座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其中左右方向也被称为车宽方向。
45.此外,在下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车身的各种部件可以由例如钢板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如在以下公开中使用的连接、连结、粘合和附接可以包括各种连接方式,
例如焊接、搅拌焊接、紧固(铆钉、螺钉、夹子等)和粘合剂粘合,且可是需求相互替换使用。此外,因为车身关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轴线大致对称,因此本实施例是以车辆左侧的后侧车门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以避免冗余。实际上,车辆右侧的后侧车门结构可具有相同且对称的结构。又,虽然本实施例以后侧车门结构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参照下文说明,将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位置的车门(如前侧车门)结构。
46.在下文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车门开启后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47.图5是另一视角下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沿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48.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100包括: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着车身前后方向14延伸的侧门槛(下纵梁)110、连接侧门槛110且向上方立起的车身中柱120、位于车身中柱120的上端而设置在车身侧部的上方的车顶侧梁130,三者共同支承车身侧部的侧车门开口,如后侧车门开口140。以及,后侧车门200经由例如铰链(未图示)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在相应的车身中柱120上。后侧车门200内设有由焊接钢管或冲压成型钢板构件制成的门梁210,以提高后侧车门200的机械强度和刚性。在本实施例中,门梁210是朝车辆后下方倾斜(即图2中从左上到右下的方向),此斜向的门梁210可以加大对后侧车门200的支撑面积。
49.此外,侧门槛110由内侧门槛112和外侧门槛114组成。在外侧门槛114上方设置了对应于后侧车门200与其门梁210的加固件300,其与所述外侧门槛114共同形成具有如图6所示的封闭截面的中空部301。加固件300在中空部301内具有撑持在加固件300与外侧门槛114之间的隔框310,以强化加固件300的结构。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将隔框310设置在车宽方向12上与后侧车门200的门梁210重叠的位置,并且使隔框310沿门梁210的长度方向16倾斜设置。如此,当车辆受到侧向撞击时,输入到门梁210的负载可以通过加固件300与其内部的隔框310传递到侧门槛110以及车身的其他部位,用以抑制因侧向撞击引起的车辆内侧变形量,提高行车时的安全性。
50.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让隔框310的前壁310a或后壁310b沿所述门梁210设置。例如图3所示,在后侧车门200关闭的状态下,隔框310的后壁310b贴齐门梁210的后侧边210b。又或者,在其他未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将隔框310的位置前移,让隔框310的前壁310a贴齐门梁210的前侧边210a。如此,隔框310的倾斜角度与门梁210的倾斜角度相同,确保输入到门梁210的侧向撞击的负载可以传递到加强件300上,并防止门梁210断裂。
51.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100还包括加固补丁400,其位于内侧门槛112上方,并且在车宽方向12上与加固件300并排。换句话说,本实施例在侧门槛110的外侧与内侧的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了加固件300与加固补丁400,当车辆受到侧向撞击时,位于内侧的加固补丁400可以强化加固件300的结构,起到辅助吸收与传递负载的效果,使输入到门梁210的负载通过加固件300与加固补丁400更完整地传递到车身。
52.在本实施例中,加固件300与加固补丁400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黏接等各种可能的方式被固定于外侧门槛114与内侧门槛112上。特别是,如图6所示,在车宽方向12上,加固件300的内侧端部302以及加固补丁400的外侧端部402分别与侧门槛112用以形成后侧车门开口140的凸缘113接合。如此,可以强化整体结构的加固效果,提高负载吸收能力。
53.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将门梁210的前端部212延伸到在车宽方向
12上与车身中柱120重叠的位置。如此,输入到门梁210的侧向撞击的负载可以分配到加固件300和车身中柱120上,有效抑制所述负载引起的车辆内侧变形量,确保车内乘员的安全。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