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0653发布日期:2022-11-16 01:1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折叠式代步车。


背景技术:

2.电动代步车主要用于靠电力驱动的代步车,其可以被看做小型化的三轮车,因此其操作相对方便。目前市场上代步车为了实现占用空间小的目的,为此设计有一些可以折叠收纳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使得摆放时减低占用空间,便于携带代步车上交通工具。
3.但是目前的折叠式代步车由于其折叠的设计,实际空间有限,结构布局难以实现合理布置,为此很难具有传统非折叠代步车的减震效果。例如中国专利cn201621483617.4-座椅折叠机构及具有其的三轮代步车,虽然该代步车能够实现折叠收纳,但是其缺乏减震结构,这使得整个折叠式代步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较为严重,十分影响驾驶人员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折叠式代步车,本折叠式代步车能够实现折叠收纳,降低空间占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折叠式代步车,包括折叠座椅、前折叠车架、后车架、折叠架组和连杆组;前折叠车架上转动安装有前轮;后车架铰接在所述前折叠车架上,所述后车架上转动安装有后轮;折叠架组包括交叉铰接的长连杆和短连杆,所述长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车架及折叠座椅的底部铰接,所述短连杆的两端均通过减震铰接座与所述后车架以及所述折叠座椅的底部铰接;连杆组其一端与所述前折叠车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减震铰接座铰接,所述前折叠车架相向所述后车架折叠时,所述连杆组能够拉动所述前折叠车架自折叠以及所述折叠座椅相对所述折叠架组折叠。
7.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均包括支撑座、抵接座以及缓冲件,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上的所述抵接座分别与所述后车架以及所述折叠座椅的底部铰接,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上的所述支撑座均与所述短连杆对应的一端连接;同一个所述减震铰接座内的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与所述抵接座的一侧铰接,所述缓冲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能够抵接在所述抵接座上;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连杆组对应的一端铰接。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的一侧设置有铰接耳,所述抵接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耳配合铰接的铰接头。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缓冲件的一端套装在所述固定柱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座椅包括座椅架以及铰接在所述座椅架上的靠背架,所述座椅架的底部与减震铰接座以及长连杆对应的一端铰接,所述座椅架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靠背架的转动。
11.进一步的,所述后车架上转动设置有驱动主轴,所述驱动主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设
置有两组所述后轮;所述驱动主轴上同轴设置有驱动轮,所述后车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2.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主轴位于所述驱动轮以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区域套装有防护壳体。
13.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组包括牵引杆和支架杆,所述支架杆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铰接,所述支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折叠车架铰接,所述牵引杆的一端与所述减震铰接座铰接,所述牵引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杆远离所述前折叠车架的一端铰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前折叠车架包括主体架、底盘以及转向机构,所述主体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主体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铰接,所述连杆组对应的一端与所述底盘铰接,所述底盘的两端均竖向转动安装有l型转轴,所述前轮转动安装在所述l型转轴的水平轴上,所述转向机构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转向机构能够控制两个所述前轮的转向。
15.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升降伸缩车把手、牵引拉杆以及摆臂,所述升降伸缩车把手能够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升降伸缩车把手伸出伸出所述底盘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拉杆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牵引拉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铰接,两组所述牵引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所述l型转轴上的伸出臂铰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式代步车采用折叠座椅的设计,这样便于后期的折叠收纳,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折叠率;整个车体分别设计成前折叠车架和后车架,这样便于整个车体车架实现折叠;而前折叠车架可以实现自折叠,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整个车体的折叠率,降低空间的占用。此外,利用折叠架组来实现折叠座椅与后车架的相对折叠,同时还利用减震铰接座来缓冲连接折叠座椅与后车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后车架传递给折叠座椅的振动力,提高驾驶者在折叠座椅上的舒适性以及驾驶感受。此外,利用连杆组来连接前折叠车架和减震铰接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整体强度,同时还能实现前折叠车架、后车架、折叠座椅以及折叠架组等结构在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下的转换,便于使用人员根据需求实现快速切换不同状态。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二;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一;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二;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折叠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铰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折叠座椅100、座椅架110、靠背架120、限位柱130、前折叠车架 200、前轮210、主体架220、底盘230、转向机构240、升降伸缩车把手241、牵引拉杆242、摆臂243、l型转轴250、伸出臂251、后车架300、后轮310、驱动主轴320、驱动电机330、防护壳体340、折叠架组400、长连杆410、短连杆420、减震铰接座430、支撑座431、抵接座432、缓冲件433、铰接耳434、铰接头435、固定柱436、连杆组500、牵引杆510、支架杆52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6.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折叠式代步车,包括折叠座椅 100、前折叠车架200、后车架300、折叠架组400和连杆组500;前折叠车架 200上转动安装有前轮210;后车架300铰接在所述前折叠车架200上,所述后车架300上转动安装有后轮310;折叠架组400包括交叉铰接的长连杆410和短连杆420,所述长连杆4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车架300及折叠座椅100的底部铰接,所述短连杆420的两端均通过减震铰接座430与所述后车架300以及所述折叠座椅100的底部铰接;连杆组500其一端与所述前折叠车架200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减震铰接座430铰接,所述前折叠车架200相向所述后车架300 折叠时,所述连杆组500能够拉动所述前折叠车架200自折叠以及所述折叠座椅100相对所述折叠架组400折叠。
27.其中,前折叠车架200与后车架300相互配合构成整个代步车的车架,同时因为折叠座椅100是通过折叠架组400安装在后车架200上,为此后期在收纳过程中是设置在后车架300的上面,因此前折叠车架200与后车架300折叠方向是沿着后车架300朝着地面的一侧相向折叠。此外,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前折叠车架200与后车架300在完全折叠后,可以相互贴合在一起,进而可以实现两者的空间上收纳。需要说明的是,前折叠车架200与后车架300在完全展开后,两者可以展开成一字型,这样便于两者相互固定并构成一个稳定的车架结构。
28.本折叠式代步车采用折叠座椅100的设计,这样便于后期的折叠收纳,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折叠率;整个车体分别设计成前折叠车架200和后车架300,这样便于整个车体车架实现折叠;而前折叠车架200可以实现自折叠,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整个车体的折叠率,降低空间的占用。此外,利用折叠架组400 来实现折叠座椅100与后车架300的相对折叠,同时还利用减震铰接座430来缓冲连接折叠座椅100与后车架30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后车架300传递给折叠座椅100的振动力,提高驾驶者在折叠座椅100上的舒适性以及驾驶感受。
29.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两个减震铰接座430为活动设计,这样便于短连杆420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折叠。在本技术中,长连杆410和短连杆420 交叉铰接,构成一个剪力架结构,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结构用来支撑折叠座椅100。此外,两个减震铰接座430其内部设置有减震结构,例如弹簧,这样可以实现上述的减震功能。
30.进一步参见图1、图2和图6,为了更好地实现减震以及便于折叠架组400 进行折叠,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430均包括支撑座431、抵接座432以及缓冲件433,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430上的所述抵接座432分别与所述后车架300以及所述折叠座椅100的底部铰接,即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每个抵接座432用于连接对外的结构,例如后车架300以及折叠座椅100的底部;而两个所述减震铰接座430上的所述支撑座431均与所述短连杆420对应的一端连接;同一个所述减震铰接座430内的所述支撑座431的一侧与所述抵接座432的一侧铰接,这时可以将两个支撑座431与短连杆420看作一个整体,而两个抵接座432能够相互两个支撑座431进行摆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短连杆420具有足够活动裕度进行相对长连杆410进行折叠,使得两者并拢。其中,所述缓冲件43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座431上,所述缓冲件433的另一端能够抵接在所述抵接座432上;所述支撑座431与所述
连杆组500对应的一端铰接。其中,在展开状态下,缓冲件433用于支撑抵接座432和支撑座431 非铰接的一侧,这样可以使得两者具有足够的减震能力。而在折叠状态下,抵接座432和支撑座431相互折叠靠拢,这时整个缓冲件433暴露出来并未接触抵接座432。
31.参见图6,更详细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支撑座431与抵接座 432更容易进行铰接以及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容置缓冲件433,在本技术的一个改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431的一侧设置有铰接耳434,所述抵接座432上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耳434配合铰接的铰接头435。利用铰接耳434和铰接头435的设计,使得支撑座431与抵接座432并非是沿着两者的中心线进行铰接,而是采用偏心铰接,这样可以为缓冲件433的安装提供一个足够的安装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两个减震铰接座430的自折叠方向为相反设计,即同一个减震铰接座430内的支撑座431与抵接座432相互折叠的方向为相反设计,这样的目的可以实现短连杆420具有足够活动裕度进行相对长连杆410进行折叠。
32.进一步的,在一个改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后期在展开状态,缓冲件433、支撑座431、抵接座432以及短连杆420均构成一个稳定的条形结构,所述支撑座431上设置有固定柱436,所述缓冲件433的一端套装在所述固定柱436上。其中,固定柱436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缓冲件433在受力后不会发生过分形变,这样保证缓冲的效果。
33.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为了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折叠率,本技术中折叠座椅 100也需要实现折叠;为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座椅100包括座椅架110 以及铰接在所述座椅架110上的靠背架120,所述座椅架110的底部与减震铰接座430以及长连杆410对应的一端铰接。其中,座椅架110与靠背架120能够相向折叠,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折叠率,同时还能利用靠背架120防护座椅架110。此外,所述座椅架110上设置有限位柱130,所述限位柱130用于限制所述靠背架120的转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展开状态下,靠背架120相对座椅架110转动到自立状态时,这时可以利用限位柱130来限制两者进行转动,进而可以保证靠背架120在展开状态保持自立或者具有一定倾斜角度,便于驾驶人员背靠。
34.进一步参见图2和图4,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代步车的驱动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在本技术的一个改进实施例中,所述后车架300上转动设置有驱动主轴320,所述驱动主轴320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有两组所述后轮310;所述驱动主轴320上同轴设置有驱动轮,所述后车架300上设置有驱动电机330,所述驱动电机33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其中,驱动电机330用于带动驱动主轴320转动是较为常规的设计,为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上述两者的具体安装结构本技术不再详述。同时,驱动电机330的控制也是常规技术手段,本技术在此也不详述。
35.进一步的,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由于整个代步车在行驶过程中有可能会带起石头,为了防护驱动电机330以及驱动轮的连接处,所述驱动主轴320位于所述驱动轮以及所述驱动电机330的输出端区域套装有防护壳体340。
36.进一步参见图1至图4,为了更好地增强前折叠车架200与后车架300的联动关系,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折叠,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500包括牵引杆510和支架杆520,所述支架杆520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300铰接,所述支架杆520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折叠车架200铰接,所述牵引杆510的一端与所述减震铰接座430铰接,所述牵引杆510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杆520远离所述前折叠车架200的一端铰接。此外,利用连杆组500来连接前折叠
车架200 和减震铰接座43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个代步车的整体强度,同时还能实现前折叠车架200、后车架300、折叠座椅100以及折叠架组400等结构在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下的转换,便于使用人员根据需求实现快速切换不同状态。
37.其中,牵引杆510和支架杆520分别位于前折叠车架200和后车架300上,为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两者还能起到增强前折叠车架200和后车架300强度的作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想进行折叠整个代步车,这时工作人员将前折叠车架200和后车架300相向折叠,这时后车架300会带动折叠架组400进行自身折叠,即短连杆420具有足够活动裕度进行相对长连杆410进行折叠,而与此同时减震铰接座430会通过牵引杆510拉动支架杆520动作,支架杆520会相对后车架300进行摆动,进而可以拉动前折叠车架200相对后车架200,整个折叠传动过程相对简单实用,不容易产生卡滞。
38.进一步的参见图1至图5,由于本技术中前折叠车架200是用于控制整个代步车的行驶方向以及提供支撑,为此在本技术中,所述前折叠车架200包括主体架220、底盘230以及转向机构240,所述主体架220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底盘 230上,所述主体架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300铰接,所述连杆组500对应的一端与所述底盘230铰接,所述底盘230的两端均竖向转动安装有l型转轴 250,所述前轮210转动安装在所述l型转轴250的水平轴上,所述转向机构240 安装在所述底盘230上,所述转向机构240能够控制两个所述前轮210的转向。其中,主体架220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连接后车架300,同时作为前折叠车架200 的延伸部分实用,便于驾驶人员具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方式双脚。为此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架220向上的一侧上设置有踏板,便于驾驶人员放置双脚。
39.参见图1至图5,此外底盘230能够相对主体架220进行翻折,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大的折叠效果,其中在完全展开状态下,底盘230与主体架220呈垂直状态,这样底盘230可以提供主体架220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同时转向机构 240也处于竖直状态,便于驾驶人员进行操控。参见图3至图4,而在完全收纳状态下,底盘230与主体架220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这时底盘230上的转向机构240也平行与主体架220,这时便于提高整个前折叠车架200的折叠效果。其中,底盘230与主体架220相对折叠实际上由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架杆520进行拉动,支架杆520实际上是与底盘230铰接,这时支架杆520在进行动作时会推动底盘230相对主体架220进行转动,进而可以实现两者的折叠或者展开动作。
40.进一步参见图5,为了更好地地实现上述转向机构240的转向以及收纳功能,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240包括升降伸缩车把手241、牵引拉杆 242以及摆臂243,所述升降伸缩车把手241能够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底盘230上,所述摆臂243的一端与所述升降伸缩车把手241伸出伸出所述底盘230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拉杆24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牵引拉杆242的一端均与所述摆臂243的另一端铰接,两组所述牵引拉杆242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所述l型转轴250上的伸出臂251铰接。其中,升降伸缩车把手241包括穿设在底盘230上的固定套筒以及可以插装在固定套筒上的车把手,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整个升降伸缩车把手241提供一个更好得收纳效果,提高折叠率。固定套筒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底盘230上,其下端伸出底盘230,摆臂243一端安装在固定套筒上,这样便于连接牵引拉杆242。
41.其中,升降伸缩车把手241在相对底盘230进行转动时,这时摆臂243会围绕固定套筒的轴线进行转动,进而可以抽动两个牵引拉杆242,两个牵引拉杆 242会同时拉动两个l
型转轴250围绕其竖直部分进行转动,使得l型转轴250 上水平段上的两个前轮210也实现转向。除此之外,在本技术中,升降伸缩车把手241上设置有控制开关、灯具以及控制灯具启闭的开关,这些灯具或者控制开关与驱动电机330共用电源,而本技术中后车架300上可以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为控制开关、灯具和驱动电机330提供电力。
42.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