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75636发布日期:2024-04-18 20:48阅读:12来源:国知局
转向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用于将支承方向盘的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1、图22示出汽车用的转向装置的一例。方向盘100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101的输入轴102,伴随着输入轴102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拉杆103,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100支承固定于转向轴104的后端部,转向轴104沿轴向贯穿转向柱105的内侧,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转向柱105。转向轴104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106与中间轴107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107的前端部经由另一万向接头108与输入轴102连接。

2、作为汽车用的转向装置,存在具备根据驾驶员的体形、驾驶姿势调节方向盘100的上下位置用的倾斜机构和调节前后位置用的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为了构成这样的倾斜机构,转向柱105以能够进行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枢轴109为中心的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于车体110。而且,转向柱105的轴向中间部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移的方式支承于由车体110支承的固定托架111。

3、此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105通过将外柱112和内柱113以能够呈伸缩状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而构成。而且,转向轴104通过将外管114和内轴115利用花键卡合等以能够进行扭矩的传递且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而构成。而且,转向柱105(外柱112)的轴向中间部以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移的方式支承于由车体110支承的固定托架111。

4、在具备倾斜机构和/或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中,除了电动式的装置以外,基于调节扳杆的操作,切换能够调节方向盘100的位置的状态和将方向盘100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

5、在日本特开2007-83936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转向装置,基于调节扳杆的操作,切换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状态和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在该转向装置中,基于所述调节扳杆的操作,切换齿状构件的齿状部和内柱的齿状部之间的啮合状态,从而切换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状态和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

6、在日本特开2016-190522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锁定单元,通过基于调节扳杆的操作,切换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外柱的锁定构件的卡合突起和支承于内柱的锁定板的锁定孔之间的卡合状态,从而切换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状态和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

7、所述锁定单元具备对锁定构件向所述卡合突起卡合于所述锁定孔的方向弹性地施力的施力弹簧。因而,在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操作了调节扳杆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了所述卡合突起和锁定板中的偏离锁定孔的部分抵接的半锁定状态,若从半锁定状态进一步操作调节扳杆,则也能使施力弹簧弹性变形,从而容许调节扳杆转动。因此,能够在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调节扳杆可靠地返回至正规的位置,且能够防止锁定构件、锁定板的损伤。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3936号公报

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905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在日本特开2007-83936号公报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存在产生以下问题的可能性。即,有时在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操作了所述调节扳杆的情况下,产生构成所述齿状构件的齿状部的凸部的顶端面和构成所述内柱的齿状部的凸部的顶端面抵接的半锁定状态。欲从这样的半锁定状态进一步操作所述调节扳杆时,存在如下可能性:无法在向能够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转换时的操作方向上进一步操作该调节扳杆(操作所需的力变得过大)、在所述齿状构件的齿状部和/或所述内柱的齿状部产生变形等损伤。

3、在日本特开2016-190522号公报记载的构造中,能够避免半锁定状态下的上述问题,但若在所述卡合突起和所述锁定孔卡合的状态下,对所述内柱进行施加较大的轴向力等操作而使所述卡合突起和所述锁定孔强力地啮合或固着,则在为了调整方向盘的位置而要操作所述调节扳杆的情况下,存在需要较大的力、在锁定板和/或锁定构件产生变形等损伤的可能性。

4、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以下的转向柱装置的构造:在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操作了调节扳杆的情况下,即使构成锁定机构的卡合凸部和卡合凹部的轴向位置偏移,也能够将调节扳杆操作至正规位置,且能够防止锁定机构产生损伤。

5、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具备:

7、转向柱,其包括内柱和外柱,该外柱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柱侧通孔,该外柱配置在所述内柱的轴向一侧且以能够相对于该内柱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套于该内柱;

8、调节杆,其在外周面具有凸轮部,贯穿于所述柱侧通孔;

9、调节扳杆,其固定于所述调节杆,使该调节杆旋转;以及

10、锁定机构,其包括内侧锁定构件和外侧锁定构件,该内侧锁定构件设于所述内柱,在轴向多个部位具有卡合凹部,该外侧锁定构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凸部。

11、所述外侧锁定构件具有:

12、第1要素,其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内侧锁定构件远近移动;

13、第2要素,其具有所述卡合凸部,该第2要素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卡合凸部相对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或脱离的方向位移;

14、第1施力构件,其对所述第1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向远离所述内侧锁定构件的方向弹性地施力;以及

15、第2施力构件,其对所述第2要素向在所述卡合或脱离的方向上使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方向弹性地施力。

16、所述凸轮部基于所述调节杆伴随着所述调节扳杆的操作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第1要素向该第1要素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内侧锁定构件靠近的方向按压。

17、在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中,所述第1要素能够具有止挡部,该止挡部在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下,防止所述第2要素相对于所述第1要素向所述第2施力构件的施力方向位移。

18、在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中,所述外侧锁定构件能够具有枢轴,该枢轴沿宽度方向配置且被支承为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在所述转向柱的轴向和径向上相对位移,并且,将所述第1要素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枢轴为中心摆动。

19、能够将所述第2要素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枢轴为中心摆动。

20、能够将所述枢轴配置于在所述转向柱的径向上比所述调节杆靠近所述内侧锁定构件的位置。

21、能够将所述第2施力构件配置于在所述转向柱的轴向上隔着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枢轴相反的那侧。

22、能够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所述第2施力构件。

23、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能够具备结合构件,该结合构件将所述内侧锁定构件支承为,能够基于伴随着二次碰撞而施加的冲击载荷相对于所述内柱脱离。

24、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能够在所述卡合凹部的轴向一侧面和所述卡合凸部的顶端面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向越向径向外侧越向轴向一侧去的方向倾斜的引导面部。

25、所述第2要素能够在位于所述卡合凸部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具有肩部,该肩部在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内侧锁定构件中沿轴向偏离所述卡合凹部的部分接近相对或抵接。

26、发明的效果

27、根据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柱装置,在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操作调节扳杆的情况下,即使构成锁定机构的卡合凸部和卡合凹部的轴向位置偏移,也能够将调节扳杆操作至正规位置,且能够防止锁定机构产生损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