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5006发布日期:2024-04-09 17:44阅读:57来源:国知局
副车架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转向齿条机构和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多个固定部的副车架的车辆的副车架构造。


背景技术:

1、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与副车架分体构成的转向齿条借助两个中间托架以螺栓等紧固/固定机构紧固/固定的构造。

2、另外,作为转向齿条向副车架的紧固/固定机构,有时需要例如加强件等加强部件。

3、此外,近年来,积极推动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高龄者、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进入可持续输送系统。以此为目标,本申请发明人致力于通过与碰撞安全性能相关的开发来更进一步改善交通安全性、便利性的研究开发。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314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2、然而,出于转向齿条针对来自横拉杆的输入的刚性/强度的观点,例如,在螺栓等紧固/固定部位容易应力集中,有时难以确保期望的刚性/强度。

3、另外,为了向副车架、车体传递输入载荷,例如追加配置螺栓紧固的加强件等,存在需要额外的加强部件、车身重量增加的可能。此外,出于碰撞安全性能的观点,需要确保希望的刚性/强度。

4、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的转向齿条的紧固/固定部位的应力集中的副车架构造。并且,进一步有助于可持续运输系统的发展。

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6、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包括转向齿条机构和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多个固定部的副车架的车辆中,所述转向齿条机构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外筒部,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外筒部一体成形。

7、发明效果

8、在本发明中,不需要现有技术中的转向齿条的紧固/固定部位,能够获得能够减小现有技术中的紧固/固定部位的应力集中的副车架构造。



技术特征:

1.一种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的转向齿条的紧固/固定部位的应力集中的副车架构造。车辆包括转向齿条机构(14)和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多个固定部的副车架构造体(10),转向齿条机构(14)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外筒部(32),副车架主体(12)与外筒部(32)一体成形。

技术研发人员:久野僚介,小畠勋,大浜彰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