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尾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36749发布日期:2023-07-20 16:22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尾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自行车,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尾自行车。


背景技术:

1、山地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型自行车,对车架的要求很高,需要满足强度、耐冲击性和耐震动,现有的山地车为了能够提升车架的减震效果,增加了较多的车架结构,使得整体车架的重量增加,增加了骑行负担,如申请号为cn2022222949080公开了软尾自行车车架,通过在后悬架设置可摆动的连接件减少传递至坐垫的震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组合出行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车架不可折叠导致占用空间较大而不能放置于汽车后备箱内,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软尾自行车,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2、本申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尾自行车,包括车架、头管及立杆,所述头管设置在车架前端内部转动设置前叉,所述前叉下端转动设置前轮;所述立杆固定设置车架后端内部设置坐垫;还包括后叉,所述后叉一端铰接设置于车架后端,所述后叉设置后轮;所述后叉另一端与铰接设置在所述立杆上的减震架铰接,所述减震架通过第一减震器与车架连接。

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器设置在于所述立杆的前侧,所述第一减震器一端与所述减震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

4、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后叉包括下连接座及上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一端与所述上连接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上连接座另一端与所述减震架铰接,铰接点置于所述立杆的后侧。

5、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当所述后轮受到震动向上跳动时,所述下连接座绕铰接点逆时针摆动,所述上连接座推动所述减震架摆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减震器,同时所述上连接座与所述下连接座之间的夹角变大。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当所述后轮震动消失时,所述第一减震器复位并带动所述振动架摆动,使得上连接座及下连接座自动复位,同时所述上连接座与所述下连接座之间的夹角变小。

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车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通过旋转轴相互铰接,所述旋转轴中部设置有折叠手柄。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手柄置于锁定状态下,所述旋转轴在所述折叠手柄凸轮部作用下完成锁定;所述折叠手柄置于解锁状态下,所述前支架可相对所述后支架旋转180度。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架与所述立杆呈v字形。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前叉包括固定前轮的转动支架及与车把组件连接的转向座,所述前支架与所述转向座之间通过第二减震器连接。

11、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1.整车具有折叠功能,折叠后体积更小方便运输及存放;2. 前后都有减震器,骑行舒适度更高;3.所述前支架与所述立杆呈v字形,整车低跨度设计,方便上下车。



技术特征:

1.一种软尾自行车,包括车架、头管及立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设置在于所述立杆的前侧,所述第一减震器一端与所述减震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包括下连接座及上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一端与所述上连接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上连接座另一端与所述减震架铰接,铰接点置于所述立杆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后轮受到震动向上跳动时,所述下连接座绕铰接点逆时针摆动,所述上连接座推动所述减震架摆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减震器,同时所述上连接座与所述下连接座之间的夹角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后轮震动消失时,所述第一减震器复位并带动所述减震架摆动,使得上连接座及下连接座自动复位,同时所述上连接座与所述下连接座之间的夹角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通过旋转轴相互铰接,所述旋转轴中部设置有折叠手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手柄置于锁定状态下,所述旋转轴在所述折叠手柄凸轮部作用下完成锁定;所述折叠手柄置于解锁状态下,所述前支架可相对所述后支架旋转180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与所述立杆呈v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尾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包括固定前轮的转动支架及与车把组件连接的转向座,所述前支架与所述转向座之间通过第二减震器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软尾自行车,包括车架、头管及立杆,头管设置在支架前端内部设置前叉,前叉设置前轮;立杆固定设置车架后端内部设置坐垫;还包括后叉,后叉一端铰接设置于车架后端,后叉设置后轮;后叉另一端与铰接设置在立杆上减震架铰接,减震架通过第一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整车具有折叠功能,折叠后体积更小方便运输及存放;前后都有减震器,骑行舒适度更高;所述前支架与所述立杆呈V字形,整车低跨度设计,方便上下车。

技术研发人员:陈向阳,祝富利,陈会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飞神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