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3817发布日期:2023-12-30 01:3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移动小车,具体为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


背景技术:

1、移动小车一般用于搬运货物,针对不同使用要求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的移动小车,其中就包括平板车。

2、经检索,公开号为cn 214985419 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承载力较强的平板车,包括车板本体、加强结构和调节结构,所述车板本体底部固接滑动轮,所述加强结构包括横向方钢,所述横向方钢固接于车板本体底部,所述横向方钢一侧设有竖向方钢,所述竖向方钢固接于车板本体底部,所述竖向方钢一侧设有第一斜向方钢,所述第一斜向方钢滑动连接于固定螺栓表面。本申请通过固定螺栓可以便于安装第一斜向方钢和第二斜向方钢,利用横向方钢、竖向方钢、第一斜向方钢和第二斜向方钢等结构可以增强车板本体的承载力,增加平板车的使用寿命,通过中心柱等结构可以调节调节柱的角度,从而便于拉动平板车,使拉动平板车时更为省力,便于平板车的使用。但是这种方式仍然有以下不足,其一、其两个方钢与车板本体的位置水平,并不能很好的对车板本体向下的力进行支撑,其二、其车板本体上并没有防护结构,材料放置于其上方容易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连接框架,所述两个连接框架的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通过连接框架相对对称,所述连接框架的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连接框架的顶部连接有承重板,所述连接框架的两侧均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一侧连接有扶杆,所述连接框架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万向轮。

3、优选的,所述连接框架由两个l形槽钢上下焊接而成,所述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交叉设置,且其两端均与连接框架相抵触。

4、优选的,所述承重板的顶部连接侧板,所述多个侧板在承重板的顶部边缘组成矩形。

5、优选的,所述承重板的顶部设置有多条防滑纹,所述扶杆的外圈套接有防滑套。

6、优选的,所述连接框架的一正面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与扶杆位于连接框架有同一面。

7、优选的,所述支杆有底部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有内腔活动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外圈套接分别套接有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连接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有顶部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插杆在通孔内活动,所述扶杆共有两个,且互相没有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该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通过连接框架、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装置的承载能力更强,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在连接框架之间形成x形,构成了四个三角结构,能够较为稳定的对承重板的重量进行支撑,连接框架为l形槽钢,l形槽钢结构稳固,且材质较轻,使得装置便于移动,而且成本较低。

10、该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通过防滑纹与侧板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货物在装置上的放置更为稳定,侧板与承重板固定连接,在承重板的顶部形成无缝框架,可以对放置于承重板上方的货物进行限位,防滑纹可以增加货物与承重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货物滑动。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包括连接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连接框架(1)的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肋(2)与第二加强肋(3),所述第一加强肋(2)与第二加强肋(3)通过连接框架(1)相对对称,所述连接框架(1)的开设有多个螺孔(19),所述连接框架(1)的顶部连接连接有承重板(18),所述连接框架(1)的两侧均连接有转杆(5),所述转杆(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杆(6),所述支杆(6)的一侧连接有扶杆(15),所述连接框架(1)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万向轮(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1)由两个l形槽钢上下焊接而成,所述第一加强肋(2)与第二加强肋(3)交叉设置,且其两端均与连接框架(1)相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18)的顶部连接侧板(20),所述多个侧板(20)在承重板(18)的顶部边缘组成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18)的顶部设置有多条防滑纹(21),所述扶杆(15)的外圈套接有防滑套(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1)的一正面设置有气囊(4),所述气囊(4)与扶杆(15)位于连接框架(1)有同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6)有底部开设有多个定位孔(7),所述定位孔(7)有内腔活动连接有插杆(8),所述插杆(8)的外圈套接分别套接有第一限位环(9)与第二限位环(11),所述第一限位环(9)与第二限位环(11)之间设置有弹簧(10),所述连接框架(1)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块(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13)有顶部贯穿开设有通孔(14),所述插杆(8)在通孔(14)内活动,所述扶杆(15)共有两个,且互相没有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小车的承载结构,包括连接框架,两个连接框架的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通过连接框架相对对称,连接框架的开设有多个螺孔,连接框架的顶部连接连接有承重板,连接框架的两侧均连接有转杆,转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杆,支杆的一侧连接有扶杆,连接框架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万向轮。通过连接框架、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装置的承载能力更强,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在连接框架之间形成X形,构成了四个三角结构,能够较为稳定的对承重板的重量进行支撑,连接框架为L形槽钢,L形槽钢结构稳固,且材质较轻,使得装置便于移动,而且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雷,周德勇,徐冉,张利新,庄昆,王旭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中航泰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