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足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7107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八足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车辆技术,特别是一种八足车。适用于军事、交通运输、游乐等。
现有车辆如汽车的行驶系中都有车轮,动力驱动车轮而行驶。由于无足,故不能用足步行。见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编《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1976年版。
而中国专利91227300.3所提出的仿生步行车的行驶系中虽有四根车足,但行走时不够稳定。例如以一步/分的慢速行走走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车辆上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行驶系中有八根车足,可平稳地步行前进的八足车。
实现本发明目的方法由以下原理、措施、附图。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给出。
本发明的原理和措施是用八根车足安装在现有全驱动式越野车的行驶系中,以车足的步行功能取代现有汽车的车轮的行驶功能。
全驱动式汽车的结构中,行驶系有两副或四副驱动桥的车桥,与八根车足配合,使车的动力由动力系,传动系传到车足的驱动机构中,由摇臂式驱动臂驱动而实现步行,即前后四足先着地,接着八足同时着地、然后转变为另四足着地,再转为八足全部着地。
车足的驱动机构是车桥上两端连接有“7”字形支撑臂、驱动臂连接半轴或外半轴,由支撑臂和驱动臂同时与具有长方形导轨孔和轴孔的车足配合。车足为直柱式和可屈曲的自由足。
转向驱动桥上的车足可转向、制动系中的鼓式制动器安装在驱动臂与支撑臂之间。
车的其它结构与现有全驱动汽车的相应结构相同。见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编《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1976年版。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分为四轴八足车和双轴八足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现有汽车可用八根车足步行,现代行驶系中的车轮,并具有平稳性,特别适用于军事等。
附图有

图1为本发明原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简图。
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的A向示意图。
图3为转向驱动桥与车足配合的B向局部剖视图。
图4为后驱动桥与车足配合的B向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的C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动系与行驶系配合的A向旋转180度的示意图。
图7为自由足实施例的C向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的D向示意图。
图9为图7的B向示意图。
图10为助滑块的C向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D向示意图。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
本发明的原型结构是四轴八足车,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W、V组成。其中动力系有发动机B、传动系有离合器C、变速器D、第一传动轴轴F1、第一传动器b1、第二传动轴F4、第二传动器b3、第三传动轴F5、第三传动器b3、第四传动轴F6、第四传动器b4、这些结构依次互相配合地连接各传动器,为现有贯穿式传动器,而第一传动器与第一车桥A1、第二传动器与第二车桥A3、第三传动器与第三车桥A2、第四传动器与第四车桥A4连接。第一、四车桥A1A4为转向驱动桥38,有转向节a1a2a3a4,37结构中有悬架钢板弹簧13、桥壳18、半轴19、球形壳20、转向节外壳21、主销10、等角速万向节27、外半轴26;第二、三车桥A2A3为后驱动桥39,其结构中有悬架钢板弹簧13、后桥壳36、半轴28。在各车桥与车架K的配合处用钢丝绳吊于车架上。这些结构均与现有全驱动式四轴越野汽车的相应结构相同。见《汽车构造》。
转向系中有固定于转向节外壳或其支撑臂9上的转向臂4、与转向臂连接的横拉杠E1、E2或8。转向系的其它结构与现有三轴前后转向驱动桥汽车的相应结构相同。并保证前后车足转向符合现有转向梯形原理特性关系式。见《汽车构造》。
行驶系中有车架K、四副车桥A1A2A3A4八根车足G1、G2、G3、G4、H1、H2、H3、H4。每副车桥两端分别垂直地连接前视为“7”字形的支撑臂9。臂的上端垂直地固定有一根圆轴形支撑柄3。即第一、四车桥两端的转向节外壳21有轴颈22、固定地连接着棱形板状支撑臂9,其外半轴26的直径比半轴19大、外端垂直固定地连接棱形板状驱动臂32、该臂的一端垂直地连接一根圆轴柄2;第二、三车桥桥壳36的两端固定地连接有轴颈22的支撑臂9、其半轴28的外端连接直径比半轴大的轴接头34,轴接头再垂直地连接驱动臂33、臂的一端垂直地连接圆轴柄2。安装时支撑柄3与半轴19或外半轴26的连线的C向即侧视图。可以与水平线垂直,也可与水平线不垂直、即偏向水平垂直线的前侧或后侧。
每根车足24为直柱形足,上半段开有一个扁圆形或长方形的导轨孔1,孔的下方开有一个圆轴孔23、孔23与圆轴柄2作可转动的连接,柄的外端由一个挡环25锁定;导轨孔内则插有支撑柄3、柄的内外两侧固定有两个挡环6。
随着动力使半轴19、28转动,驱动臂32、33便旋转,其圆轴柄2就会推动车足24作前后左右的摆动。
但保证各车桥的半轴19、28的转速相等;而且各驱动臂d1、d2、d3、d4、d5、d6、d7、d8的圆轴柄2的朝向为同桥相同、第一、三车桥也相同或第二、四车桥也相同,而第一、三车桥与第二、四车桥相反。例如,第一、三车桥上的圆轴柄2均朝向前方,同步地第二、四车桥的圆轴柄2均朝向后。
制动系的结构与现有汽车的相应结构相同,有鼓式制动器7,安装于驱动臂32、33与支撑臂9之间。例如制动器的制动鼓固定在驱动臂32上,制动蹄和支承销固定在支撑臂9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是双轴八足车,其结构中有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组成,与现有双轴全驱动式越野车的相应结构相同,但除车轮之外。见图3-11,其中变速器D向后连接主传动轴F1与该轴分动器E连接,分动器向后与后传动轴F2连接,同时向前与前传动轴F3连接;轴F2向后连接主传动器b2而与后车桥A2配合,轴F3向前连接前传动器b1而与前车桥A1配合。
前车桥为转向驱动桥38、两端有转向节a1a2,后车桥为后驱动桥39。它们的支撑臂9和驱动臂d1d4d5d6分别与四根直柱式车足G1G4、H1H4配合地连接。在各桥A1A2的桥壳18、36的两端处固定有摆足支承15,专门与自由足17作可前后摆动的连接。前车桥A上配合有两根自由足G2、G3后车桥A2配合有两根自由足H2H3。安装时,两根前足G1G4或后足H1H4或前自由足G2G3或后自由足H2H3的朝向相同并同步摆动,足G1G4与足H2H3或足G2G3与足H1H4作同步摆动,而足G1G4H2H3与足G2G3H1H4作反向摆动。
自由足17为一种可屈可伸的仿生足,结构均由上臂65、下臂62、足部M和屈伸机构组成。见图7-11。上臂65上端有一个轴接头41、前视为叉形,可与两个半圆块41R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其凸块70组合而成,其上开有轴孔35,孔的上侧有一扇形键槽69,孔与前后车桥38、39桥壳上的摆足支承15作可前后转动的连接,该支承上侧有一个轴键14。在轴接头41的叉口处衔接着一块固定于摆足支承15上的助滑块16,该块前后两侧延伸出两根连接有固绳环43的凸杆30、42、下缘为圆弧状助滑面73、偏向后侧作平切而留有一个切面a;助滑块圆心处开有轴孔72和键槽71,上臂后侧倾斜地开有杆槽46,槽内配合有一根顶杆45,由固定于上臂65后侧的一根压杆弹簧47压着;上臂下端偏向后侧有一叉形接头52,开有与销轴53配合的轴孔,由此与下臂62偏向后侧的上端接头54作可转动的连接。位于接头54的后侧连接一个后接头51、由其轴孔和销轴50与顶杆45下端的叉形接头49作可转动的连接。下臂下端连接足部M,即下臂下端垂直连接一块圆板状脚板60,它与痰盂形外胎57的凸缘环59连接,由垫环片58和螺栓螺母55紧固着,外胎57包着球形内胎56,内胎连接一个气门61可充气。这些结构均可由现有连杆技术和轮胎技术制成。
足上有一组使上下臂可伸直又可屈曲机构,由伸足绳64、屈足绳67、屈足弹簧48、助滑块16、顶杆45组成。其中的由钢丝绳制成的伸足绳64的上端连接一个拉伸弹簧44后再向后连接助滑块16的凸杆42的固绳环43上,弹簧的另一端也固定于该环43上;绳64下端穿过固定于上臂65前侧的滑绳环66而向下连接下臂62前侧的固绳环63。屈足绳67的上端连接拉伸弹簧68、再向前连接助滑块16前侧的凸杆30上的固绳环43,弹簧68另一端也固定在该环上。二根拉伸弹簧48的一端固定在上臂65的后侧而由另一端固定在顶杆的叉形接头49上或下臂62后侧。当足后摆终止时,顶杆45被屈足绳67和拉伸弹簧48拉动而滑入助滑块16的切面a处,起屈作用;而是前摆终止时,伸足绳67拉动下臂62使足伸直,同时顶杆45被压杆弹簧47压回杆槽46内而重新顶着助滑块16的助滑面73。
后自由足上臂前侧固定有一个固绳环29,连接一根传动杆或绳11;而前自由足上臂65上端即轴孔35上方连接一个足柄12,柄的上端的后侧固定一个固绳环40,连接该传动杆或绳11的另一端。同一车桥上的两个自由足G2与G3、H2与H3分别由两根横杆P1和P2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上臂65前侧。
后自由足H2H3可反向安装。
工作时,动力使八根车足摆动,先为八根车足G1G2G3G4H1H2H3H4同时着地,随后只有四根车足G1G4H2H3同时着地而另四根车足G2G3H1H4不着地;接着八根车足全部着地。随后只有另四根车足G2G3H1H4着地,而四根车足G1G4H2H3不着地。
但车结构的制造和安装时必须保证各零部件的尺寸大小应互相配合,不一定只限于现有的尺寸大小。
权利要求
1.由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及其附属设备组成的八足车,其中动力系有发动机、传动系有离合器、变速器、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器、第二和三传动轴、第二传动器、第三传动器、第四传动轴、第四传动器,这些结构依次互相配合地连接,第一传动器与第一车桥、第二传动器与第二车桥、第三传动器与第三车桥、第四传动器与第四车桥连接;第一、四车桥为转向驱动桥,有转向节,其结构中有悬架钢板弹簧、桥壳、半轴、球形壳、转向节外壳、主销、等角速万向节、外半轴;第二、三车桥为后驱动桥,其结构中有悬架钢板弹簧、后桥壳、半轴;其特征是(1)各车桥在与车架的配合处用钢丝绳吊于车架上;(2)、行驶系有四副与车桥与八根车足互相配合,各桥两端有支撑臂和驱动臂分别车足作可驱动车足摆动的连接;(3)、转向系有连接横拉杆的转向臂,分别连接于转向驱动桥的转向节外壳或支撑臂上;(4)、制动系有鼓式制动器,安装在支撑臂与驱动臂之间;(5)、由这结构组成的可步行的四轴八足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其特征是行驶系中。(1)、转向驱动桥桥两端的转向节外壳有轴颈、固定地垂直连接棱形板状的“7”字形支撑臂、臂的上端垂直连接一根圆轴形的支撑柄;外半轴外端垂直固定地连接一副驱动臂,臂的一端垂直固定地连接一根圆轴柄;(2)、后驱动桥桥两端的桥壳分别垂直连接两副支撑臂,臂的上端有支撑柄;半轴外端垂直连接一副驱动臂、臂的一端有圆轴柄;各桥的支撑臂的支撑柄和驱动臂的圆轴柄与车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其特征是车足为一种直柱式车足,其上半段开有一个扁圆形或长方形的导轨孔,导轨孔下方开有一个圆轴孔,下半段为杆柱状或管状,下端连接足部;导轨孔中穿插着支撑柄,柄的内外两侧固定有两个档环;圆轴孔中可转动地穿插着圆轴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其特征是车足足部由脚板、外胎、内胎组成,即足的下端垂直连接一块圆板状脚板、与痰孟形胶制外胎的凸缘环连接、由垫环片和螺栓螺母紧固;外胎包着球形胶制的内胎,内胎上有一个可充气的气门。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车,其特征是其结构的另一方式是(1)、有两副驱动桥、八根车足、组成的可步行的双轴八足车;(2)、传动系离合器向后连接主传动轴,该轴向后连接分动器,分动器分别向前连接一根前传动轴、向后连接后传动轴;前传动轴向前连接前传动器,后传动轴向后连接后传动器;前传动器与转向驱动动桥的前车桥配合,后传动器与后驱动桥的后车桥配合;(3)、行驶系各车桥两端有支撑臂和驱动臂、分别与四根直柱式式车足配合;在各车桥两端的桥壳上有摆足支承,分别与四根可屈可伸的自由足作可前后地摆动的连接;左右两侧的前后自由足分别用两根传动杆或绳作可互为传动又可反向摆动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其特征是自由足的结构由上臂、下臂、足部和屈伸机构组成;其中,(1)、上臂上端有一个轴接头,为叉形,开有一个轴孔。孔上侧有扇形键槽,与前后车桥桥壳上的摆足支承作可前后转动的连接;该支承上侧有一个轴键;在轴接头的叉形口处衔接着一块固定于摆足支承上的助滑块,该块前后两侧延伸出两根连有固绳环的凸杆、下缘为圆弧状助滑面、偏向后侧作平切而留有一个切面a;助滑块圆心处开有轴孔和键槽;上臂后侧倾斜地开有杆槽,槽内配合有一根顶杆,杆由固定于上臂后侧的一根压杆弹簧紧压着;上臂下端偏向后侧有一叉形接头,其上开有轴孔与销轴配合,并与下臂的偏向后侧的上端接头作可转动的连接;下臂上端接头后侧连接有一个后接头,由其轴孔和销轴与顶杆下端的叉形接头作可转动的连接;下臂下端连接足部;(2)、屈伸机构由助滑块、顶杆、伸足绳、屈足绳、屈足弹簧组成;其中,由钢丝绳制成的伸足绳的上端向后连接一根拉伸弹簧后又向后连接助滑块的凸杆的固绳环上,弹簧的另一端也固定于该环上;绳的下端穿过上臂前侧上的滑绳环向下连接下臂前侧的固绳环;屈足绳的上端连接拉伸弹簧后再向前连接助滑块的前侧的凸杆的固绳环上,弹簧另一端也固定在该环上;二根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上臂的后侧而另一端固定在顶杆的叉形接头或下臂后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其特征是两根前自由足上臂上端向上连接一根足柄,柄的后侧有固绳环,与传动杆或绳的一端连接;两根后自由足的上臂前侧有一个固绳环,与传动杆或绳的另一端连接。前或后自由足的左右足的上臂分别由横杆固定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车,其特征是驱动臂的朝向和车足的摆向方式为同一车桥的驱动臂的圆轴柄的朝向相同、车足摆向相同,并且(1)、四轴八足车中,第一、三车桥的驱动臂的圆轴柄的朝向相同、其车足摆向也相同;第二、四车桥的驱动臂的圆轴柄的朝向相同、其车足摆向也相同;但第一、三车桥与第二、四车桥的驱动臂圆轴柄的朝向相反,它们的车足摆向相反;(2)、双轴八足车中,前车桥与后车桥的驱动臂圆轴柄的圆轴柄的朝向相反、其车足摆向相反;前自由足或后自由足摆向相同、但前自由足与后自由足的摆向相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交通车辆技术,特别是一种八足车。其主要特征是在现有汽车的行驶系的车轮部位安装八根车足,使汽车可用八根车足协调地步行,取代现有的车轮行驶方式;即四副车桥或两副车桥上安装有支撑臂和驱动臂,并与车足配合可驱动车足作往复式摆动。克服了现有汽车无足而不能步行行驶的缺点。适用于军事、交通运输、游乐等。
文档编号B62D57/02GK1083441SQ9211022
公开日1994年3月9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29日
发明者冯建光 申请人:冯建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