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2916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尤其与它的收合及车轮拆卸装置有关。
通常,手推式婴儿车的收合折叠由一普通四杆机构折合来实现,参阅


图1至3,折合后长度较长,而车轮为不可拆卸式,使婴儿车折合后长度再次加长,其包装体积大,且纸箱易压破,运输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折合采用复合连杆机构,而其车轮为可卸式,包装体积小,运输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折合装置为一复合连杆机构,其由转动关节、大关节、锁固支杆、后轮支杆、框篮支杆、双管套、前轮支杆以及连杆A组构而成。
其中,转动关节为一管状体,手推杆插入其一端,并用铆钉定位,另一端与大关节的一角铆接呈动联接。
大关节为类似三角形的块体,其另一角上设一插孔,前轮支杆插入此插孔中,并用铆钉定位,而在平行前轮支杆的适当位置处设一穿孔,锁固支杆穿设在穿孔中且可在穿孔中轴向滑动,其第三角处形成一缺口,后轮支杆插入缺口中且通过铆钉定位。
双管套为一体成型的两个平行的中空管体,前轮支杆穿设在其中一管体中且可轴向滑动,另一管体的一端封闭,而锁固支杆插置在该管体中,同时通过铆钉使锁固支杆定位且使框篮支杆与其呈动联接。
连杆A通过铆钉联接在手推杆和锁固支杆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
后轮支杆一端与后轮联接,另一端与大关节铆接呈动联接,其中间适当位置处与框篮支杆呈动联接。
框篮支杆为u型杆体,端部与双管套呈动联接,中间处适当位置后轮支杆呈动联接。
锁固支杆穿设在大关节的穿孔中,一端插入双管套固定,其中间适当处与连杆A呈动联接。
前轮支杆穿设在双管套的一个管体中,其一端铆接在大关节上呈动联接,而另一端与前轮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两前轮分别由两个轮子连接一体而成,其连接部份形成一中空管体,中空管一端为半封闭且其中心位置设一孔,中空管可插入前轮支杆,前轮支杆端部设一“Y”字结构,叉口处较为突出,此结构挤压后可插入中空管端部的孔中,且插入后由叉口突出部份卡在孔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框篮支杆和后轮支杆上加设连接座、分段片和连杆B。其中,分段片为与连接座呈动联接的中空块体,其一侧形成一凹槽,凹槽可卡在框篮支杆上,凹槽一侧与连杆B呈动联接,分段片内侧适当位置形成一组孔槽,用于支放调整靠背支杆的位置。连接座为侧边突设一凸块的中空管体,其凸块通过铆钉与分段片呈动联接,中空管体套于框篮支杆上并用铆钉定位。连杆B通过铆钉联接在分段片和后轮支杆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通过此结构,调节靠背支杆,可使婴孩在手推车中呈坐、靠、躺多种姿态,且收合时不影响整体折叠后的长度。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折合时所有支杆皆以大关节为中心,向一侧折叠,折合后长度仅为前轮支杆的长度;且通过夹合前轮“Y”字结构的叉口处,可使前轮从前轮支杆上卸下,从而再次缩短本实用新型折合后的长度,使包装体积小,运输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习用手推式婴儿车结构图;图2是习用手推式婴儿车折合过程状态图;图3是习用手推式婴儿车折合后状态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转动关节和大关节组合立体分解图;图6是连接座和分段片组合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折合过程状态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折合后状态图;图9是前轮支杆端部与前轮连接部分组合立体分解
图10是前轮连接部分轴向放大图。
参阅图4-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合装置为一复合连杆机构,由转动关节1、大关节2、锁固支杆3、后轮支杆4、框篮支杆5、分段片6、连接座7、双管套8、前轮支杆9以及两连杆10、11等构件组构而成。
其中,转动关节1为一管状体,手推杆12插入其一端,并用铆钉定位,另一端与大关节2的一角铆接呈动联接。
大关节2为类似三角形的块体,其另一角上设一插孔21,前轮支杆9插入此插孔21中,并用铆钉定位,而在平行前轮支杆9的适当位置处设一穿孔22,锁固支杆3穿设在穿孔22中且可在穿孔22中轴向滑动,其第三角处形成一缺口23,后轮支杆4插入缺口23中且通过铆钉定位。
分段片6为与连接座7呈动联接的中空块体,其一侧形成一凹槽61,凹槽61可卡在框篮支杆5上,凹槽61一侧与连杆11呈动联接,分段片6内侧适当位置形成一组孔槽,用于支放调整靠背支杆的位置。
连接座7为侧边突设一凸块71的中空管体,其凸块71通过铆钉与分段片6呈动联接,中空管体套于框篮支杆5上并用铆钉定位。
双管套8为一体成型的两个平行的中空管体81、82,前轮支杆9穿设在其中一管体81中且可轴向滑动,另一管体82的一端封闭,而锁固支杆3插置在该管体中,通过铆钉使锁固支杆3定位且同时使框篮支杆5与其呈动联接。
连杆10通过铆钉联接在手推杆12和锁固支杆3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
连杆11通过铆钉联接在分段片6和后轮支杆4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
后轮支杆4一端与后轮联接,另一端与大关节2铆接呈动联接,其中间两适当位置处分别与框篮支杆5和连杆11呈动联接。
框篮支杆5为u型杆体,端部与双管套8呈动联接,中间处两适当位置分别与连接座7及后轮支杆4呈动联接。
锁固支杆3穿设在大关节2的穿孔22中,一端插入双管套8固定,其中间适当处与连杆10呈动联接。
前轮支杆9穿设在双管套8的一个管体81中,其一端铆接在大关节2上呈动联接,而另一端与前轮配合。
将上述构件组合后,本实用新型折合时,参阅图7至8,所有支杆皆以大关节2为中心,向一侧折叠,折合后长度仅为前轮支杆9的长度,其较习用婴儿车折叠后的长度短,包装体积亦小。
参阅图9、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两前轮分别由两个轮子连接一体而成,其连接部份形成一中空管体13,中空管13一端为半封闭且其中心位置设一孔131,中空管13中可插入前轮支杆9,前轮支杆9端部设一“Y”字结构91,叉口处较为突出,此结构91挤压后可插入中空管13端部的孔131中,且插入后由叉口突出部份卡在孔131上。运输包装时,将两前轮从前轮支杆9上卸下,再次缩短折合长度,使包装体积更小,运输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折合装置为一复合连杆机构,包含转动关节、大关节、锁固支杆、后轮支杆、框篮支杆、双管套、前轮支杆以及连杆组构而成;转动关节为一管状体,手推杆插入其一端并固定,另一端与大关节的一角呈动联接;大关节为类似三角形的块体,其另一角设一插孔,前轮支杆插入此插孔中并固定,在平行前轮支杆的适当位置设一穿置锁固支杆的穿孔,其第三角处形成一缺口,后轮支杆插入一缺口中并固定;双管套为一体成型的两上平行的中空管体,前轮支杆穿设在一管体中,锁固支杆插置固定在另一管体中且该管体与框篮支杆呈动联接;连杆的两端分别联接在手推杆和锁固支杆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后轮支杆一端与后轮联接,另一端与大关节呈动联接,其中间适当位置处与框篮支杆呈动联接;框篮支杆端部与双管套呈动联接,中间适当位置处与后轮支杆呈动联接;锁固支杆穿设在大关节的穿孔中,一端插入双管套中固定,中间适当处与连杆呈动联接;前轮支杆穿设在双管套中,其一端与大关节呈动联接,另一端与前轮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复合连杆机构还包含分段片、连接座和连杆B;分段片为与联接座成动联接的中空块体,其一侧形成一可卡在框篮支杆上的凹槽,凹槽一侧与连杆B呈动联接,分段片内侧适当位置形成一组支放调整靠背支杆的孔槽;连接座为侧边突设一凸块的中空管体,其凸块与分段片呈动联接,中空管体套于框篮支杆上固定;连杆B的两端分别联接在分段片和后轮支杆上的适当位置处呈动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前轮分别由两个轮子连接一体而成,连接部份形成一可插入前轮支杆和中空管体,中空管体一端为半封闭且其中心位置设一孔;前轮支杆端部设一可挤压插入该孔中的结构,使插入后该结构卡在孔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轮支杆端部设一“Y”字结构,叉口处两端突出,挤压叉口处两端使“Y”字结构插入前轮中空管端部的孔中且叉口突出部份卡在孔上。
专利摘要一种手推式婴儿车的改良结构,其折合机构为一复合连杆机构,折合时所有支杆皆以大关节为中心,向一侧折叠,折合后长度仅为前轮支杆的长度;而其前轮可从前轮支杆上卸下,折合后长度再次减短,使包装体积小,运输方便。
文档编号B62B3/02GK2288118SQ96201298
公开日1998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10日
发明者陈樱花 申请人:厦门全兴五金制品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