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避震装置的无内胎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33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避震装置的无内胎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内胆自行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具避震装置的无内胎自行车。
传统的自行车,主要是依靠前后两个具充气内胎的轮胎起避震作用的。这种轮胎,容易由于路面针状物的穿刺、气温的变化以及橡胶材料的老化等原因,造成内胎漏气甚至爆裂,影响使用,而且其避震效果也并不理想。据“世界发明”第9卷总第51期及“广东科技报”1986年9月27日报导,近年来,首先在美国,目前在国内,开始出现一种用聚胺酯材料制造的,呈蜂窝状的无内胎自行车轮胎。使用这种轮胎,虽可避免因轮胎漏气而造成的麻烦,但其避震性能则更不理想,对路况的适应能力也较差。中国专利局1986年8月13日公告的CN85203467U的专利申请说明书中,描述了一种自行车前轮的减震装置。该装置主要依靠一对弹性系数固定的拉力弹簧对前轮起减震作用。由于不能根据 不同的承载重量和路况随意调整弹簧的弹性系数,加之后轮没有避震装置,避震效果也不理想。此外,该装置没有设计限位机构,无法解决自行车提离地面轮子下跌的问题,轮子一旦下跌,调节螺杆有可能与拉力弹簧脱离而影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胎无须打气而又具有良好的避震效果,能适应我国城乡各种路况,抬车时,轮子不会下跌的改进型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改进后的自行车前后轮胎是采用普通耐磨、耐压材料制成的无内胎实心轮胎。这种轮胎不需要有避震效果。这种自行车的避震作用由专门设计的一套安装在前后轮的避震装置实现。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自行车将前后轮的轮轴直接固定在前后轮叉上的结构,在前、后轮轴与前、后轮叉之间,各安装至少一对杠杆压板,杠杆压板上的双页活动关节与轮叉上的单页活动关节都有一个内径相等的园孔,二者接合后,用专用的关节连接轴,套上关节限位轴圈后连接在一起。前、后轮轮轴则分别固定在前、后杠杆压板的轮轴连接坑上。在前后轮叉的每条臂上,各安装至少一组弹簧组。弹簧组由一个固定在轮叉臂上的、分格的弹簧鞘、一条摩擦片和至少一条弹簧片组成,摩擦片和弹簧片分别插在弹簧鞘上,并用固定螺丝固定以防脱落。杠杆压板上的双页活动关节下方的活动限位突与轮叉末端的固定限位突紧密接触,用以防止自行车抬离地面时轮子下跌。杠杆压板板体的一个边,与轮叉上的弹簧组最外的弹簧片紧贴。当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地面给轮胎以冲击力时,轮子即以活动关节为圆心,向上作圆周运动,通过杠杆压板的板体紧压弹簧组。这时,冲击动能小部分在轮子作圆周运动时消耗掉,大部分被弹簧组储存起来,从而达到避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自行车相比,由于前后轮胎都是实心的以及前后轮皆安装有避震装置,因而能省去打气、补胎的麻烦,并有良好的避震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无内胎实心轮胎,采用普通耐磨、耐压材料制造,与最近出现的采用聚胺酯材料制造的、蜂窝状无内胎轮胎相比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抗压能力高,避震性能好,对路况的适应性强以及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与CN85203467U号专利申请说明书中所描述的“自行车前轮的减震装置”相比,除增加后轮避震装置外,由于弹簧组中的弹簧片是采用分格插入式安装,可根据不同的承载重量和路况,随时通过增减弹簧片的数目或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片的办法,使之达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限位机构,当自行车抬离地面时,轮子不致下跌。
以下结合对附图的说明,进一步给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整车装配示意图;图2是实心轮胎的横剖面图;图3 是前杠杆压板的主视图;图4 是前杠杆压板的右视图;图5 是后杠杆压板的左视图;图6 是后杠杆压板的主视图;图7 是前后弹簧组的主视图;图8 是前后弹簧组的侧视图;图9 是弹簧鞘的纵剖面图;图10 是弹簧鞘的俯视图;图11 是前轮叉的主视图;图12 是前轮叉的侧视图;图13 是后轮叉的主视图;图14 是后轮叉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车把、坐垫、轮圈、挡水轮罩、脚踏板、脚踏臂、花盘、链条、飞轮等部件皆与传统自行车无异,车闸采用常见的软线涨闸(6,14),前后轮的轮胎(7,15)是采用普通耐磨耐压材料制成的无内胎实心轮胎(参见图2)。为了使整车总长不超过传统自行车,前轮叉(1)为内弯式,其末端有一对单页活动关节(35),并附有一对固定限位突(36)。前轮一对杠杆压板(4)中的双页活动关节(19)与前轮叉(1)上的一对单页活动关节(30)用一对前活动关节连接轴(32)连接在一起。在前活动关节连接轴(32)外,套有一个限位轴圈(33)。前轮轴(5)固定在前轮杠杆压板(4)中的轮轴连接坑(21)上,前轮杠杆压板(4)上的活动限位突(20)与前轮叉(1)上的固定限位突(31)紧密接触,使自行车在抬离地面时,前轮不致跌落。前轮杠杆压板(4)上的板体(18)的一个边与前弹簧组(2)的弹簧片(27)紧贴(参见图1)。后轮一对杠杆压板(12)中的双页活动关节(23)与后轮叉(9)上的一对单页活动关节(35),用一对后活动关节连接轴(37)连接在一起。在后活动关节连接轴(37)外,套有一个限位轴圈(38)。后轮轴(13)固定在后轮杠杆压板(12)中的轮轴连接坑(25)上,后轮杠杆压板(12)上的活动限位突(24)与后轮叉(9)上的固定限位突(36)紧密接触,使自行车在抬离地面时,后轮不致跌落。后轮杠杆压板(12)上的板体(22)的一个边与后弹簧组(10)的弹簧片(27)紧贴。前后各组弹簧组(2,10)的结构相同,皆由一个固定在轮叉(1,9)上的、分格的弹簧鞘(29)、一片摩擦片(26)和至少一片弹簧片(27)组成。摩擦片(26)插在弹簧鞘(29)的最里格(参见图7、图8),使之分别与前、后轮叉(1,9)紧贴,弹簧片(27)的长度比摩擦片(26)稍短,其直端插在外格(参见图7、图8),弯端紧贴摩擦片(26)。如弹簧片的数目为一片以上,则第二片的长度比第二片稍短,弯端紧贴第二片(参见图7、图8),以此类推。使用时,为了达到最佳的避震效果,可随时根据不同承载重量和路况,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备用弹簧片或增减弹簧片的数量。弹簧片(27)与摩擦片(26)可根据需要,用弹簧片固定螺丝(28)固定,以防脱落。
权利要求
1.一种具避震装置的无内胎自行车,由车把、前后轮叉(1,9)、前后轮圈、二条无内胎的实心轮胎(7,15)、前后挡水轮罩、前后涨闸(6,14)、坐垫、三角架(8)、脚踏板、脚踏臂、花盘、链条和飞轮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前后轮叉(1,9)与前、后轮轴(5,13)之间,分别连接着一套由至少一对杠杆压板(4,12)和至少一对弹簧组(2,10)组成的避震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避震装置中的弹簧组(2,10),由一片摩擦片(26)、至少一片弹簧片(27)和一个分别固定在前后轮叉(1,9)上的弹簧鞘(29,34)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和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弹簧鞘(29,24)是分格的。
4.根据权利要求
1和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弹簧片(27)的一端是插在弹簧鞘(29,34)里的。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后轮杠杆压板(4,12)上各有一个双页活动关节(19,23)、一个轮轴连接坑(21,25)和一个活动限位突(20,24)。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轮叉(1)是内弯式的,末端附有一对单页活动关节(30)和一对固定限位突(31)。
7.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后轮叉(9)的末端有一对单页活动关节(35)和一对固定限位突(36)。
8.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后轮叉(1,9)上的单页活动关节(30,35)与前、后轮杠杆压板(4,12)中的双页活动关节(19,23)的内径是相等的,它们是通过一根外面套有一个限位轴圈(33,38)的活动关节连接轴(32、37)连接在一起的。
9.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或4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弹簧片(27)和摩擦片(26)是可以用弹簧片固定螺丝(28)固定在弹簧鞘(29,34)上的。
专利摘要
一种具避震装置的无内胎自行车。车把、坐垫、前后轮及传动机构与公知自行车无异。其特征在于前后轮轴与前后轮叉连接处各安装有一对可随意调整弹性系数的避震装置。这种改进型自行车,由于轮胎是采用普通耐压耐磨材料制造的无内胎实心胎,因此无须打气,也没有补内胎的麻烦,而且具有耐磨抗压,整车避震性能良好,对路况适应能力强等优点。适合在我国城乡各种道路上使用。
文档编号B62K25/04GK86209274SQ86209274
公开日1987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1986年11月19日
发明者张迎武, 简皓凡 申请人:张迎武, 简皓凡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