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轴单铃盖转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64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轴单铃盖转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铃、特别是单铃盖转铃的设计。
铃作为音响讯号广泛用于交通、通讯、报警信号等多种场合,目前在人力驱动车辆中被普遍用作车铃。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自行车车铃。
已有的一种自行车大扳铃,铃盖不会转动,拨动扳把通过扛杆系统上的凸缘撞击铃盖,发出响声,由于扳动费力,音响断续,且结构尺寸大,款式陈旧,因而使用已日趋减少。另一种自行车小扳铃,铃盖也不会转动,由扳把驱动齿扇、齿轮,带动中心轴套上的横臂绕中央立柱旋转,借横臂两端的小套环或浮动横铁的离心抛甩,撞击铃盖内腔侧边上的凸出部分,发出音响,由于体态小巧,音响适中,为国内外用户所乐于接受;但是,扳动仍较费力,音响断续。还有一种自行车用的卧轴双铃盖转铃,用手扳压扳把时,通过齿扇、齿轮驱动卧式转轴,转轴两端悬伸螺栓上,一边一个对称地扣拧上两个铃盖,随转轴一起绕自身水平轴线旋转,两个旋转着的铃盖借与弹性小锤头的周期拨动碰撞,发出音响,扳动省力,音响阵阵持续,受到国内用户的普遍欢迎;不足之处是,两套重复设置的铃盖、击锤系统,使得铃体结构庞杂,体积倍增,相应增加了材料、能源及制造工时的消耗,成本急剧升高,且音响较噪杂,突出于铃体的扁锐操作扳把迎对着骑行者的胸口,安全性也有待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新型转铃,特别适用于自行车,这种转铃不仅操作省力,音响阵阵持续,而且体态小巧,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降低,音量和谐适中。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立轴单铃盖转铃结构,也就是转轴上只有一端连着一个铃盖,而另一端则由轴套支承,且转轴的轴线在被转铃夹持装置夹持着的车把横管试棒的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转轴自身的轴线互相平行,或者该两线的夹角在0°~15°范围内。
考虑到支承结构的简化,可以使转轴的支承端有阻止转轴沿自身轴线滑离轴套的止脱体或止脱件。止脱体是与转轴一体的,而止脱件则是与转轴联结的另件或是装配在转轴上的其它另件。
考虑到使用的方便和安全,可以使扳把的伸出方向线与车把横管试棒的轴线,在转轴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互相平行或投影角α在0°~45°范围内。
考虑到制造工艺简便,可以使支箍或支座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配装。
由于采用了立轴单铃盖转铃结构,使本实用新型比已有转铃省去了一套铃盖、商标铆片、铃盖铆轴螺母、锤头、锤头弹簧和转臂等多种零件,使结构简化,铃体体积、重量及制造用材料、能源、加工工时和成本均下降三成左右,且操作省力,体态小巧,音响和谐。同时,还使转铃夹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自行车的车把横管的水平段时,转轴能按装成立置或近似立置于地面。支箍或支座与轴套连接的结构形式,也方便了装配制造。本实用新型当使扳把伸出方向线与车把横管试棒轴线的相对位置控制在上述投影情况或范围时,就能使转铃装在自行车车把横管上时,操作扳把不再处于迎对骑行者胸口的危险状态,而配置于铃体的右侧或左侧,这样,既便于骑行者在行驶中的扶把操作,又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例。
图1一种立轴单铃盖转铃的正剖视图。
图2图1的去铃盖腑视图。
图3图1的沿转轴光滑圆柱、螺栓结合处A-A的剖视放大图。
图4图1的沿铃座、支箍结合面B-B的仰或俯剖视图。
图5图1所示转铃的外观及其夹持装置与车把横管试棒连接图。
图6图1所示转铃的另一种夹持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7图6所示转铃的俯视图。
图8一种适合于左手操作的转铃的扳把位置图。
图1、2描述了一种立轴单铃盖转铃的内部结构。这种转铃有一个转轴(1)置于铃座(3)上的轴套(2)内,一个中心齿轮离合套(4)滑套在转轴(1)的光滑圆柱面上。钢球(12)置于中心齿轮离合套(4)的凹槽内,上面与离合罩(7)的内凹面连接。离合罩(7)的上面与转臂(8)相邻,它们通过各自的中心扁孔,由转轴(1)上端的削扁螺栓贯穿连接,并由螺母(10)轴向锁定。转轴(1)的端部连着铃盖(11),此铃盖(11)通过铆轴螺母(9)顶罩拧定在转轴(1)的削扁螺栓上端,并能随转轴(1)旋转。但是,转轴(1)只有一端连着一个铃盖(11),而另一端则由轴套(2)支承。转轴(1)的支承端有阻止转轴(1)沿自身轴线滑离轴套(2)的止脱体或止脱件。止脱体可为轴帽,也可为轴凸或其它形状,它和转轴(1)是一体的。止脱件可为环,也可为销(例如开口销、“U”形销)、弹性卡圈或其它形状,它是和转轴(1)装联的另件。图中,转轴(1)的支承端有一个轴帽,它起着止脱体的作用。锤头(5)用螺纹拧入弹簧(6)内,弹簧(6)的另一端套在转臂(8)的悬伸弯臂上。在齿扇(13a)的旋转中心处有小孔,铆销(14)的一端穿过该小孔,另一端铆定在铃座(3)上,确定了齿扇(13a)的旋转中心,使齿扇(13a)与中心齿轮离合套(4)的齿轮相互啮合。扳动扳把(13),就能驱动中心齿轮离合套(4),通过钢球(12),逼使离合罩(7)带动转轴(1)、转臂(8)、弹簧(6)、锤头(5)和铃盖(11)一起同向旋转。锤头(5)在旋转中周期性地与铃座(3)上凸起的斜档板(3a)碰撞,回弹撞击转动着的铃盖(11),发出阵阵铃声。扳把(13)由一端钩挂在铃座钩孔(3c)另一端钩挂在扳把小钩(13b)的拉簧(20),拉回到由铃座(3)上凸块(3b)限定的原始位置。复位过程中,中心齿轮离合套(4)随着反转,但此时离合罩(7)与中心齿轮离合套(4)处于脱开状态,所以转轴(1)、铃盖(11)等仍按原方向惯性转动。
图3给出了转轴(1)上端的一种削扁螺栓截面形状,以及由中心齿轮离合套(4)、钢球(12)和离合罩(7)组成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单向离合器结构形式。
图4给出了转轴(1)和轴套(2)的沿结合面B-B剖视的一种截面形状,以及铃座(3)的中心孔和支箍(15)的定位孔与轴套(2)的一种连接形式。轴套(2)为削扁形状,铃座(3)和支箍(15)都有与轴套(2)配装的孔。轴套(2)也可以为圆形、削方形或其它形状,且也可用铆接、焊接、粘接等方法固定连接在铃座(3)上,或者直接把轴套(2)和铃座(3)制成一体。支箍(15)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
图5给出了立轴单铃盖转铃的外观,及其夹持装置与车把横管试棒(19)连接的情况,支箍(15)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后,由螺母(16)固定连接在轴套(2)上。支箍(15)与压板(18)一起,由螺钉(17)连接并夹持在车把横管试棒(19)上。
图6给出了立轴单铃盖转铃的另一种夹持装置的正剖视图。该转铃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夹持装置及其夹持位置不同。该夹持装置由支座(21)和锁紧带(22)等组成。支座(21)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并由螺母(16)固定连接在轴套(2)上。锁紧带(22)的一端通过定位孔与轴套(2)套连,另一端有一个拉紧孔。当锁紧带(22)绕过车把横管试棒(19)后,只要将螺钉(24)上的钩形螺母(23)穿入拉紧孔,再拧紧螺钉(24)即可将转铃夹持在车把横管试棒(19)上。
图7为图6所示转铃的俯视图,同时又为转铃的扳把位置图。图8为一种适合于左手操作的转铃的扳把位置图。为了使用方便和安全性,转铃的扳把外伸方向及扳把扳动时的摆动方位以大致顺向车把横管为好。方法是以扳把(13)的外伸部位对于转轴(1)的转动半径为扳把(13)的伸出方向,则可让扳把(13)的伸出方向线与车把横管试棒(19)的轴线,在转轴(1)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互相平行或投影角α在0°~45°范围内。
上述方法也适用于图2、5所示的具有第一种夹紧装置的转铃,或其它的变换了夹紧装置的转铃。
以上的几种实施例,其轴套(2)一般为单独的另件,但也可以与铃座(3)制成一体;轴套(2)的形状可有多种,与铃座(3)的连接方法也可有多种;支箍(15)或支座(21)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时,可以用螺母(16)紧固连接,也可以用焊接、粘接、静压紧固配合、用轴套(2)铆接等方法紧固连接。如有锁紧带(22),则该带也可与支座(21)焊接、粘接、铆接,或用其它方法连接。同时,本实用新型为使转铃夹持在处于工作状态的自行车上后,转轴能立式或近似立式地配置在车把横管上,在实施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使转轴(1)的轴线在被夹持装置夹持着的车把横管试棒(19)的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转轴(1)自身的轴线互相平行,或者该两线的夹角在0°~15°范围内。而已有的卧式双铃盖转铃装在车把横管上后,则转轴是只能卧置或近似卧置于地面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转铃,特别是自行车转铃,有一个置于铃座的转轴,该转轴的端部连着铃盖,此铃盖能随转轴旋转,其特征在于转轴(1)只有一端连着一个铃盖(11),而另一端则由轴套(2)支承,且转轴(1)的轴线在被转铃夹持装置夹持着的车把横管试棒(19)的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转轴(1)自身的轴线互相平行,或者该两线的夹角在0°~15°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转铃,其特征在于转轴(1)的支承端有阻止转轴(1)沿自身轴线滑离轴套(2)的止脱体或止脱件。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转铃,其特征在于扳把(13)的伸出方向线与车把横管试棒(19)的轴线,在转轴(1)轴线的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线互相平行或投影角α在0°~45°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转铃,其特征在于支箍(15)或支座(21)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
5.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转铃,其特征在于支箍(15)或支座(21)由自身的定位孔与轴套(2)配装。
专利摘要
一种立轴单铃盖转铃,特别适用于自行车,它比已有的卧轴双铃盖转铃结构简单,零件数量、铃体重量、体积及制造成本均可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操作省力、音响和谐持续、体态小巧、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安全。
文档编号B62J3/00GK86209186SQ86209186
公开日1987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1986年11月13日
发明者沈一鹏 申请人:工贸合营常州自行车总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