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车以及两轮车把手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44958阅读:来源:国知局
1外端的插接部件以及设于所述插接部件外端面的挡止部件720,所述插接部件包括筒体721。所述防护结构72采用具有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制作而成,例如可以是塑料等等。其中:
所述插接部件还包括能够在筒体721内移动的用于扩张筒体721里端的外径的移动柱722,在外力的作用下,该移动柱722可在筒体721内有限的移动。所述移动柱722为锥形柱,其里端外径逐渐大于外端的外径,外端的外径与筒体721的内径相匹配,里端外径大于筒体721的内径。
[0031]在所述移动柱722上开设有从其轴向上贯穿的螺纹通孔723,在所述挡止部件720上相应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螺纹通孔723对应的皿形孔724,所述螺纹通孔723的孔心线向皿形孔724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皿形孔724的孔心线相连后呈一直线。
[0032]所述插接部件还包括一螺栓725或螺钉,所述螺栓725的螺杆由外向里穿过所述皿形孔724后与所述螺纹通孔723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柱722拉入筒体721内并使该移动柱722逐渐向筒体721的外端移动,移动柱722的锥度将筒体721的里端撑大,使其筒体721的里端的外径被扩张,如此,使得所述筒体721的外周面与本体71的内周面紧密卡制。
[0033]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筒体721上的垫圈726,该垫圈726位于所述本体71的外端面与挡止部件720之间,用于帮助筒体721与本体71之间的配合力度。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止部件720可以为与第一实施例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圆形挡块。作为一种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挡止部件720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圆形挡块,所述挡块的外径稍大于所述本体71的外径;所述挡止部件720还包括由所述圆形挡块的外边缘向本体71的里端方向延伸的筒形护壁(图未示出)。所述护壁的内周面与所述筒体721的外周面的径向距离与所述本体71的管壁的厚度相匹配。
[0035]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71的外周面设置有若干条形凹槽,若干条形凹槽分布在本体71的外周面,每一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本体7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所述护壁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条形凹槽一一对应配合的凸条(图未示出),若干凸条与若干条形凹槽一一对应凹凸配合,避免护壁轻易在本体71的周向上滑动。
[0036]当所述本体71上嵌设有功能开关按钮时,例如在本体71的外周上嵌设有喇叭开关按钮、灯光开关按钮等等,那么,在所述护壁上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穿孔,以使相关开关按键位于穿孔中,用户通过穿孔可方便的对各种按钮操作。本设计中,开关按钮不凸出于护壁的外表面,当两轮车倾倒时,即使把手7着地,由于开关按钮未凸出于护壁,因此开关按钮或者电子元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伤。
[0037]本发明实施例,在挡止部件720的外表面上同样设有橡胶保护层(在挡块的外端表面或者在挡块和护壁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橡胶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防护结构72受损机率。
[0038]本实施例中,可在所述本体71的外周面上设置若干透气孔(图未示出),具有透气孔的本体71通风性和透气性更强,降低了车主手掌出汗的机率,车主手掌出汗后与本体71的摩擦力大大地减弱,手掌容易在把手7上滑动,进而导致对把手7控制不准确,因此可能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0039]本实施例中,若挡止部件720为挡块和护壁的结构,在护壁上相应的位置上可设置相应的透气孔。若挡止部件720仅为一挡块的结构,所述透气孔可以呈如下结构:
在本体71的外周面上设置若干凸部(例如弧形凸部),所述透气孔开设在凸部的顶端(远离本体71的一端)。此结构不仅使得本体71具有透气通风的效果,还有增大车主手掌与本体71摩擦力的作用。
[0040]本发明实施例,在安装防护结构72时,首先,将垫圈套设在筒体721上;其次,将螺栓725由外至内的从皿形孔724插入,使螺栓725的里端与移动柱722螺纹配合,但是此时的移动柱722尚未进入或者尚未完全进入筒体721内;再次,将带有移动柱722的筒体721插入本体71的外端,并使所述凸条与所述条形凹槽对准;再次,拧紧螺栓725,从而将移动柱722拉入筒体721,并使其向筒体721的外端移动,使筒体721的里端呈扩张状,如此,使筒体721卡制在本体71内,防止防护结构72从本体71的外端脱落。
[0041]本发明实施例,在拆卸防护结构72时,通过拆卸工具将螺栓725拧松,从而推动移动柱722朝筒体721的里端移动,当移动到位后(可以将筒体721拉出本体71外时),拔出该防护结构72,以更换新的防护结构72。
[004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防护结构72,可以对两轮车的把手7起到很大程度上的保护,进一步减少两轮车把手7受到损伤的机率。若两轮车倾倒时,使防护结构72受到损伤时,仅需要更换防护结构72即可,防护结构72的制作成本更低,购买成本大大低于两轮车手,并且车主不需要等待太久的时间,车主可自行对防护结构72进行更换,为车主提供方便的同时降低了车主的维修成本,极大的为车提供了便捷性。
[0043]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两轮车,包括前轮、后轮、车架、位于车架上方的座垫、设于车架前端的方向柱以及设于所述方向柱上端的两侧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呈中空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里端与所述方向柱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远离方向柱的外端的防护结构; 所述防护结构包括一插接部件以及一设于所述插接部件外端面的挡止部件;所述插接部件包括一外径与本体的内径相匹配的筒体、能够在筒体内移动的用于扩张筒体里端的外径的移动柱,在所述移动柱上开设有从其轴向上贯穿的螺纹通孔,在所述挡止部件上相应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螺纹通孔对应的皿形孔;所述插接部件还包括一螺栓,所述螺栓由外向里穿过所述皿形孔后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柱拉入筒体内并使该移动柱逐渐向筒体的外端移动,从而扩张筒体的里端的外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件为一圆形挡块,其外径大于所述本体的内径,所述圆形挡块的内表面与所述筒体的外端面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垫圈,所述垫圈套设于所述筒体上并位于本体与挡块之间。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为锥形柱,其里端外径逐渐大于外端的外径。5.一种两轮车把手,包括呈中空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里端与所述方向柱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远离方向柱的外端的防护结构; 所述防护结构包括一插接部件以及一设于所述插接部件外端面的挡止部件;所述插接部件包括一外径与本体的内径相匹配的筒体、能够在筒体内移动的用于扩张筒体里端的外径的移动柱,在所述移动柱上开设有从其轴向上贯穿的螺纹通孔,在所述挡止部件上相应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螺纹通孔对应的皿形孔;所述插接部件还包括一螺栓,所述螺栓由外向里穿过所述皿形孔后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柱拉入筒体内并使该移动柱逐渐向筒体的外端移动,从而扩张筒体的里端的外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轮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件为一圆形挡块,其外径大于所述本体的内径,所述圆形挡块的内表面与所述筒体的外端面连接。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垫圈,所述垫圈套设于所述筒体上并位于本体与挡块之间。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两轮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为锥形柱,其里端外径逐渐大于外端的外径。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轮车以及两轮车把手,该两轮车包括前轮、后轮、车架、座垫、方向柱以及设于两侧的把手,该把手包括本体,本体的里端与所述方向柱相接,把手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远离方向柱的外端的防护结构;该防护结构包括插接部件及设于所述插接部件外端面的挡止部件;所述插接部件包括一筒体、能够在筒体内移动的用于扩张筒体里端的外径的移动柱,在移动柱上开设有从其轴向上贯穿的螺纹通孔,在所述挡止部件上相应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螺纹通孔对应的皿形孔;所述插接部件还包括一螺栓,所述螺栓由外向里穿过所述皿形孔后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柱拉入筒体内并使该移动柱逐渐向筒体的外端移动,从而扩张筒体的里端的外径。
【IPC分类】B62K21/26, B62K23/04
【公开号】CN105197163
【申请号】CN201510643524
【发明人】陈振丰
【申请人】重庆典果成实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