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802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中,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装置。其在配置于车辆后部、并设有载物的载物架主管等(以下称为“载物架部”)和支架扶手(以下称为“扶手”)的后载物架中,是将载物架部配置于扶手上方的装置。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5-270463号公报
[0004]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将载物架部配置于扶手的上方,在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有时驾驶者等的胳膊和载物架部易产生干涉,难以握持扶手。
[0005]又,在将从载物架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大尺寸物品(以下称为“超尺寸物品”)装载于载物架部场合,有时扶手因超尺寸物品而被遮住。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中,握持扶手支撑车体或将超尺寸物品载置于装载部场合,易握持扶手。
[0007]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I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具有载置装载对象的装载部(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1)的载物框架(20),配置于车辆后部;
[0008]上述鞍骑型车辆(I)的后载物架(19)的特征在于,
[0009]上述载物框架(20)具有从上述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2);
[0010]上述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装载部(30)的上方。
[0011]技术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载置装载对象的板(312)和安装上述板(312)的载物框架(320),配置于车辆后部,同时,上述载物框架(320)包括支撑上述板(312)的装载部(3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31);
[0012]上述鞍骑型车辆(I)的后载物架(319)的特征在于,
[0013]上述后载物架(319)具有从上述板(312)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12b);
[0014]上述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板(312)的上方。
[0015]技术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16]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设有乘员乘坐的座席(9);
[0017]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0018]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上端部(9a)的下方。
[0019]技术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20]上述扶手(31)的上端部(31u)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上部(23b)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0021]上述扶手(31)的下端部(31d)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下部(22a)或上述装载部(30)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0022]技术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23]上述扶手(31、331)具有从上端部(31u、331u)向前下方倾斜的上边部(31a、331a)ο
[0024]技术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25]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在顶视图中配置在上述扶手(31、331)的下端部(31d、331d)的车宽方向内侧。
[0026]技术方案7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27]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向上述座席
(9)的下方延伸、同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体内部的车体罩(12d);
[0028]上述车体罩(12d)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
[0029]上述扶手(31、331)横跨上述座席(9)和上述车体罩(12d)地配置。
[0030]技术方案8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0031]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的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的支架(18);
[0032]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0033]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使得与上述支架(18)在车辆前后方向重置。
[0034]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0035]根据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的上方,当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和装载部难以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又,即使将超尺寸的物品载置在装载部场合,扶手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0036]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的上方,当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和板难以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又,即使将超尺寸的物品载置于板上场合,扶手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0037]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将扶手的上端部配置于座席上端部的下方,可以在与乘坐在座席的乘员不产生干涉的范围内使扶手向上方立起。因此,可以抑制扶手和乘客产生干涉,同时,可以使扶手大,易于握持。
[0038]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以与立起部的上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的上端部,以与立起部的下部或装载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的下端部,可以在立起部的高度范围内使扶手在上下方向变大,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握持位置的自由度。又,通过以与立起部或装载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相比于用与立起部或装载部不同的部件形成扶手场合,可以提高扶手的刚性。
[0039]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扶手的上边部从上端部向前下方倾斜,扶手的上边部离开落座在座席上的乘员,因此,握持扶手的上边部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妨碍落座在座席上的乘员。因此,与扶手的上边部在前后水平方向延伸场合比较,可以易于握持扶手的上边部。
[0040]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上端部配置在扶手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握持扶手下端部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与扶手的上端部产生干涉,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0041]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车体罩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配置使得扶手横跨座席和车体罩,可以确保车体罩和扶手之间空间大,能易于握持扶手。
[0042]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配置使得扶手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扶手在车辆前后方向与支架接近,因此,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易于用驾驶者等的脚叉开站稳,易于支撑车体。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44]图2是从左上后方看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0045]图3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顶视图。
[0046]图4是上述摩托车的载物框架的顶视图。
[0047]图5是上述载物框架的左侧视图。
[0048]图6是上述载物框架的正视图。
[0049]图7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0050]图8是图7的VII1-VIII截面图。
[0051]图9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0052]图10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0053]图11是从左上后方看第四实施形态涉及的载物框架的立体图。
[0054]附图标记说明
[0055]I 一摩托车(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0056]9 一座席
[0057]9a —座席的上端部
[0058]12d 一侧罩(车体罩)
[0059]18 —主支架(支架)
[0060]19,319—后载物架(rear carrier)
[0061]20,320,420 —载物框架
[0062]23b 一前上管的上横架部(立起部的上部)
[0063]30,330,4:30 —装载部
[0064]31,331,431 —扶手
[0065]31a,331a —扶手的上边部
[0066]31u,331u —扶手的上端部
[0067]31d,331d,431d 一扶手的下端部
[0068]32,312b—立起部
[0069]312 —板(panel)
【具体实施方式】
[007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如果没有特别记载,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设为相同。还有,在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合适位置,以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以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以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中线CL表示车体左右中心线。
[0071](第一实施形态)
[0072]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I (鞍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0073]如图1所示,踏板型的摩托车I包括操纵把手2、由操纵把手2转向的前轮3、以及通过摆动式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
[0074]包含操纵把手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可以转向地枢支在车体框架5前端的前管5a。在车体框架5的下部后侧,上下能摆动地枢支动力单元10的前部下侧。在操纵把手2和支持在车体后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