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108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尤其是涉及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大型、低速运输船,其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有70-80%来自表面摩擦阻力,并且这些运输船舶的运营成本将近一半源于燃料成本。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必须从降低阻力着手。目前国内外都尝试采用气体润滑减阻技术来实现减阻的目的,气体润滑减阻方法是利用气体与水在密度和粘性系数上的差距,向船底表面喷射气体,使船底与水隔离,以达到减阻的目的。但是气体润滑减阻技术在低速运输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I)由于船体吃水较深(即船体的底部进入水层较深),船体的供气系统需要克服船头前方水体压力,需要采用克服背压的风机来进行连续供气,但是这种克服背压的风机功率消耗较高,节能性较差。(2)由于船舶持续向前航行以及气体流动的随意性,气体大部分向尾部运动,导致船体尾部推进器直接与气泡接触,大大降低了推进器的推进效率,从而减弱了运输船舶的减阻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具有消耗功率低,推进器工作效率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包括风机,风机安装于船体上;在船体上还安装气水分离器,气水分离器的顶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泵、恒压变频自动控制系统,在气水分离器的下部还通过管路顺序连接主动冷却泵及主机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恒压供气变频自动控制系统,使该系统中的空压机不需要克服船头前方水体压力来进行供气,解决了以往采用需要克服背压的风机来进行连续供气,带来的功率高的问题,并提高了节能性;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泄漏气体进行回收,提高了推进器的推进效率,确保了运输船舶的减阻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船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I、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风机1,风机I作为初始气膜层的供气源安装在船体7的首部,实现从前向后供气;在船体7上还安装气水分离器3,气水分离器3的顶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泵6、恒压变频自动控制系统2,在气水分离器3的下部还通过管路顺序连接主动冷却泵4及主机冷却系统5。图I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虚线框表示气体的循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I、图2所示,风机I向船体供气,气体从船头向船尾运行,在船底形成初始的气体润滑。利用泵6将逃逸的气体连同海水一起回收至气水分离器3,避免气体逃逸到推进器上产生扰动,影响推进器推进效力的发挥。气水分离器3可以将海水和气体分离,分离之后的海水经主机冷却泵4进入主机冷却系统5。而分离之后的气体则通过管路进入恒压供气变频自动控制系统2。该系统中的变频器根据气体管路瞬时用气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系统 空压站中空压机的转速和运转台数,使气体管路压力始终保持恒定的设定压力,实现空压机的节能降耗。(恒压供气变频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变频器、空压机在图I、图2中未示出)此时关闭风机1,由恒压供气变频自动控制系统2作为供气源,以设定的气体量继续向船底供气,在船体维持连续稳定的润滑气体,实现节能减阻目的。若采用可以克服背压的风机来作为连续的供气源的话,供气量为100m3/min时,可选用罗茨风机,功率为116. 2KW。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节能供气装置,供气量为100m3/min时,因为管路内气体压力变化不大,所以不需要克服很大的背压,只需要采用功率为
4.2KW的空压机即可,由此可以计算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率为
P-P116-4
=ij_^_xl00% = ^ X100% = 96.4%
P1116其中Pl表示罗茨风机的功率,P2表示空压机的功率,由此可得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效果明显,大大的降低了运输船的运营成本。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所述风机(I)安装于船体(7)上;在船体(7)上还安装气水分离器(3),气水分离器(3)的顶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泵(6)、恒压变频自动控制系统(2),在气水分离器(3)的下部还通过管路顺序连接主动冷却泵(4)及主机冷却系统(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润滑减阻船的供气装置,包括风机,风机安装于船体上;在船体上还安装气水分离器,气水分离器的顶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泵、恒压变频自动控制系统,在气水分离器的下部还通过管路顺序连接主动冷却泵及主机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具有消耗功率低,推进器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B63B1/38GK202686677SQ201220122348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王丽艳, 周秀红, 何术龙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