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780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小型的可遥控的水面除污船,具体为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通过人的控制,可以在小型的水面收集树叶、矿泉水瓶等垃圾,属于机械自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的环境污染也因生活的质量提高而越来越严重,导致公园和校园湖泊、河流表面垃圾遍布。因此设计一种小型湖泊、景区的垃圾除污船对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针对水面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保护问题,国内外对其船体的技术发展也有各不相同的研究和发展,传统的打捞方式为人工站在打捞船上,用网兜的捕捞方式进行对水面垃圾的打捞作业,效率低且从业人员承担一定风险。

武汉大学研制的环保型水面垃圾清理收集船采用人工操作,船体尺寸为3500mm*3310mm*1600mm,以变翼偏心收集轮聚拢水面垃圾,可以针对一般水库进行清扫,但功率较大,且聚拢装置无法适应不规则的湖岸,而湖岸区域恰为树叶、矿泉水瓶垃圾聚集较多区域,此区域的垃圾处理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专利号为201220186129.2、专利名称为移动式河道清渣船的实用新型专利(简称对比文件1),该专利使用卷齿筒上的圆弧卷齿条收集河面垃圾,但水中垃圾种类较多,收集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水中树叶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烂,在齿条作用下容易破碎,加大收集难度的同时会引起水质的进一步恶化,而塑料瓶、易拉罐也容易和卷尺发生碰撞甚至串在卷尺上,引发设备的故障。

专利号为200910061675.6、专利名称为太阳能水面遥控除污船的发明专利(简称对比文件2),该专利使用升降臂来收集垃圾,可以收集种类不同的垃圾,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要保证完整清扫一个水域,升降臂每次升降过程中除污船不能移动,故需要除污船和升降臂均进行间歇运动,降低了除污的效率,同时升降臂每次升降均会产生一定的转矩,会在水面产生波纹,一些较轻的漂浮垃圾会被波纹推开,同时对整个船身产生振动,影响装置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款由人为操控、以太阳能为动力、功能完善、结构简单的轻型水面除污装置—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包括由两个单船体组成的双体船、位于水面下方的簸箕,簸箕置于双体船前方,其特征是,设有支架、输送带,支架首尾两端分别安装有轴Ⅰ、轴Ⅳ,两个单船体的内侧将轴Ⅰ两端夹持固定,支架可绕轴Ⅰ转动,轴Ⅰ与轴Ⅳ转向相同,轴Ⅰ、轴Ⅳ、输送带、支架构成运输垃圾的带传动机构,所述簸箕安装于支架末端;所述轴Ⅳ上方设有带滚筒的轴Ⅲ,轴Ⅳ、轴Ⅲ之间通过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连接,轴Ⅲ与轴Ⅳ转向相反,滚筒与输送带配合将簸箕中的垃圾扫上输送带。

所述带传动机构下方设有控制机构,该机构包括弹簧、连杆、与连杆连接的浮筒、轴Ⅱ,所述轴Ⅱ位于带传动机构中部,并与支架连接,连杆一端与轴Ⅱ连接,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双体船连接;连杆与轴Ⅱ形成转动副,浮筒带动弹簧变形,同时带动连杆和支架转动,调整簸箕的位置,使其始终在水面下方运动,且吃水深度控制在5cm。

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L型金属丝, L型金属丝长段端部与弹簧一端连接, L型金属丝短段端部与连杆一端共同连接于轴Ⅱ,连杆另一端与L型金属丝中部连接。

设有太阳能动力模块,该模块设有两弧形太阳能罩,两太阳能罩分别安装在两单船体外侧。

所述支架前端设有储存仓,储存仓顶部用亭台进行配重,保证船尾部的船桨在水面下。

所述储存仓四侧壁设有防水层,底部为敞开式结构,并装有可拆卸网兜。

所述簸箕后端至前端,其宽度逐渐增大;簸箕前端两侧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单船体中心线相交,簸箕后端宽度与支架长度相同,方便将除污船行径轨迹上的垃圾汇集到输送带上。

所述簸箕后端底部置于水面下,该处与簸箕和支架连接处的距离为5cm;簸箕可绕支架进行转动,簸箕底面与支架间的夹角为150°-160°,便于输送带收集簸箕中的垃圾。

所述输送带由2根V带、连接两V带的橡胶带构成,所述橡胶带由多根平行而置的表面粗糙的薄橡胶带拼接而成,相邻两根薄橡胶带间留有1-2mm间隙,在不减少输送带工作面积的前提下,减少了输送带的自身载荷,可选用功率更低的电机,减轻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发电需求,降低水面除污船的整体能耗。

所述带传动机构设有张紧轮,输送带的安装靠张紧轮进行张紧,张紧轮通过一根短杆过盈安装于轴Ⅱ上。安装时首先安装输送带,然后用扳手调节张紧轮的位置完成张紧,拆卸时首先拆开张紧轮,然后拆卸输送带。

还设有控制船体前行的遥控模块。

本实用新型以太阳能为动力(太阳能电池发电)的远程遥控小型水面除污装置,通过遥控装置控制船的自由移动,利用弹簧与四杆机构(轴Ⅰ、轴Ⅱ、支架、连杆)连接浮筒,控制收集装置没入水中的深浅,通过簸箕聚集垃圾,滚筒将垃圾滚入输送带,垃圾由输送带传送到收集桶中。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对比文件1,采用了簸箕加橡胶带来收集垃圾,对于性质不同的垃圾更加具有普适性。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对比文件2,收集装置和船体均进行连续运动,效率更高,且簸箕一直在水下运动,整个装置运动更加平稳。

本实用新型由动力模块、遥控模块、除污模块三个模块组成,工作时,船体在水面行进作业,前端的簸箕形机构进行垃圾收集工作,其入水的深浅由一个包含弹簧、浮筒在内的四杆机构调节。由于船体向前推动,簸箕遇到树叶或水瓶等垃圾时,垃圾自动进入“簸萁”中,由收集装置上方的滚筒将垃圾“扫”到输送带上,由输送带运送到储存仓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市场广阔。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储存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中V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L型金属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存仓、2太阳能罩、3簸箕、4输送带、5滚筒、6浮筒、7船桨、8轴Ⅰ、9支架、10轴Ⅱ、11齿轮、12轴Ⅲ、13轴Ⅳ、14连杆、15弹簧、16张紧轮、17可拆卸网兜、18 V带、19橡胶带、20 L型金属丝、21 L型金属丝长段、22 L型金属丝短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如图1(a)、(b)、(c)所示,船体结构包括两个单船体构成,还包括太阳能罩1、储存仓2、簸箕3、输送带4、浮筒5、滚筒6、船桨7。两太阳能罩1安装在双体船的两侧(即置于两单船体外侧),储存仓安装于船体中部,顶部用亭台等建筑模型进行配重,保证船尾部的船桨7在水面下,输送带4安装于船体前,滚筒安装于输送带上方。

如图2所示,轴Ⅰ、轴Ⅱ、轴Ⅲ、轴Ⅳ相互平行,轴Ⅰ8固定于两侧船身上(即两单船体夹持轴Ⅰ),支架9起支撑固定作用,连接轴Ⅱ10与轴Ⅳ13,输送带4连接轴Ⅰ8与轴Ⅳ13,构成带传动机构运输垃圾,并靠张紧轮16张紧,轴Ⅳ13通过齿轮11(齿轮副)带动轴Ⅲ12与滚筒5。

簸箕3与支架9连接,连杆14通过轴Ⅱ与支架9连接,浮筒6安装与连杆14末端,弹簧15一端固定于船体,一端与连杆14连接。弹簧前部装有L型金属丝,分别与连杆两端固定,加强控制机构强度,弹簧后部安装于双体船中间底部。连杆与轴Ⅱ形成转动副,浮筒带动弹簧变形,同时带动连杆和支架转动,调整簸箕的位置,使其始终在水面下方运动,且吃水深度控制在5cm左右。

输送带4和簸箕3构成收集装置,两者的连接处凹陷处位于水面之下(即簸箕与支架连接处位于水面之下),由于船体向前移动,垃圾进入位于水面下的簸箕中,等待滚筒5将其扫入输送带进行运输。

簸箕前端较宽,最宽处与两侧单船体中心线相交;其后端较窄,与支架长度相同,方便将除污船行径轨迹上的污染物汇集到支架处。簸箕后端较深,簸箕底部距输送带约5cm,簸箕可绕支架进行转动一定角度,根据除污船运行状态及水面风浪变化,簸箕底面与支架间夹角在150°至160°之间转动,便于输送带收集簸箕中的垃圾。

齿轮、轴、滚筒组成卷垃圾装置,输送4带动轴Ⅳ13,通过齿轮11带动轴Ⅲ12,轴Ⅰ8与轴Ⅳ13转向相同,组成带传动运输垃圾,轴Ⅲ12与轴Ⅳ13转向向反,滚筒5与输送带4配合将垃圾扫上输送带4。

支架9、轴Ⅱ10、连杆14、浮筒6、弹簧15组成的控制机构,支架9可绕轴Ⅰ8转动,连杆14与轴Ⅱ10形成转动副,连杆14另一端通过弹簧15固定于船体,浮筒6与连杆14连接,随着工作过程中重力和其他外界条件的变化,浮筒6带动弹簧15变形,同时带动连杆14和支架9转动,调整簸箕3的位置,使其始终在水面下方运动。

人在岸边操纵遥控装置,船体在水面行进作业。行进时由双马达提供前进动力,前端的簸箕对除污船前方的污染物进行聚拢,其在水面下的位置由支架9、轴Ⅱ10、连杆14、浮筒6、弹簧15组成的控制机构控制,保证其始终没入水面之下,当遇到树叶或水瓶等垃圾时,由于船体向前推动,垃圾自动进入“簸萁”中。船仓内的电动机在太阳能罩的工作下,带动输送带和轴Ⅰ8,并通过输送带4带动轴Ⅳ13,通过齿轮11带动轴Ⅲ12,使得轴Ⅰ8与轴Ⅳ13转向相同,组成带传动运输垃圾轴Ⅲ12与轴Ⅳ13转向相反,滚筒5与输送带4配合将垃圾扫上输送带4。输送带后方为垃圾储存仓,可以暂时存放收集的垃圾,储存仓上方为亭台等建筑模型,可根据水域所在环境的不同进行订制,既满足发扬文化的需要,也满足配重的需要,保证除污船尾部船桨始终没入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