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有推进器的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0311发布日期:2018-10-30 23:4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了安装有推进器的救生圈。



背景技术:

传统救生圈通过圆形的充气或泡沫材质提供浮力,本身并不具备动力,也无法对其进行控制和交互通讯,是一种纯被动的救生器材。在遇到险情发生的时候首先需要人力将救生圈抛向遇险者,这首先就无法保证准确角度和足够的距离。在救生圈落水后,需要遇险者自行游泳接近救生圈,而遇险者往往已经精疲力竭或者根本不会游泳,或者由于风浪水流的关系,遇险者根本无法接近救生圈,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传统的救生方法几乎无效。而在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者救援时间特别急迫的情况下,传统的抛投救生圈方法也几乎无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救生圈无法自行移动的缺点,提供了安装有推进器的救生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安装有推进器的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救生圈本体上设有开口,开口的宽度大于460mm,靠近开口处的救生圈本体上安装有推进器。

作为优选,救生圈本体上设有与外界水域连通的水道,推进器安装在水道中。

作为优选,水道包括进水水道和出水水道,进水水道贯穿救生圈本体并在救生圈本体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入水口,出水水道的一端与进水水道连通,出水水道的另一端穿出救生圈本体与外界水域连通。

作为优选,推进器安装在出水水道中并靠近进水水道设置。

作为优选,进水水道与外界连通的两端分别为上入水口和下入水口,上入水口和下入水口均安装有过滤网,出水水道与外界连通的一端为出水口。

作为优选,救生圈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弧形圈和延长条,弧形圈的圆心角为°,延长条有两个,延长条分别连接在弧形圈的两个截面端上并延长弧形圈的两截面端,延长条与弧形圈连接的一端定义为内端,延长条的另一端定义为外端,开口通过两个延长条的外端形成。

作为优选,水道有两组,每组水道均包括一个进水水道和一个出水水道,两个水道分别位于两个延长条的尾部。

作为优选,推进器有两个,两个推进器分别安装在两组水道中。

作为优选,救生圈本体的外沿安装有拉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申请使用简便,智能化程度高,采用遥控(单手控制),无需培训即可操作;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替代任何使用救生圈的位置;航行速度快,可以达到每小时18公里左右,可以快速抵达遇难者身边,操作灵活,可以原地掉头;随时待命,常备充电,并可太阳能免维护充电;整体软性材料并采用喷水推进器,对人体无伤害;电子设备舱(含电池)为模块化设计,可以快速取出更换;具有语音对话功能,能和遇险者沟通,便于施救;安装有可见光和红外线视频系统,可以在恶劣条件下观察遇险者,便于救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救生圈本体的水平剖面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救生圈本体、2—推进器、3—水道、4—拉手、101—弧形圈、102—延长条、11—开口、31—进水水道、32—出水水道、311—上入水口、312—下入水口、313—过滤网、321—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安装有推进器的救生圈,如图所示,包括救生圈本体1,救生圈本体1上设有开口11,开口11的宽度大于460mm,靠近开口11处的救生圈本体1上安装有推进器2。

救生圈本体1上设有与外界水域连通的水道3,推进器2安装在水道3中。

水道3包括进水水道31和出水水道32,进水水道31贯穿救生圈本体1并在救生圈本体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入水口,进水水道31与竖直面具有细微的倾斜角,出水水道32水平设置,出水水道32的一端与进水水道31的中间段连通,出水水道32的另一端穿出救生圈本体1与外界水域连通。

推进器2安装在出水水道32中并靠近进水水道31设置。

进水水道31与外界连通的两端分别为上入水口311和下入水口312,上入水口311和下入水口312均安装有过滤网313,出水水道32与外界连通的一端为出水口321。

救生圈本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弧形圈101和延长条102,弧形圈101的圆心角为180°,延长条102有两个,延长条102分别连接在弧形圈101的两个截面端上并延长弧形圈101的两截面端,延长条102与弧形圈101连接的一端定义为内端,延长条102的另一端定义为外端,开口11通过两个延长条102的外端形成。

水道3有两组,每组水道3均包括一个进水水道31和一个出水水道32,两个水道3分别位于两个延长条102的尾部。

推进器2有两个,两个推进器2分别安装在两组水道1中。

救生圈本体1的外沿安装有拉手4。

当有人溺水时,救生员可将救生圈本体1抛至水中,并可以在岸边遥控救生圈本体1中的推进器2工作并将救生圈本体1驶近溺水者身旁,溺水者可通过拉手4抓住救生圈本体1,位于救生圈本体1中的溺水者可通过救生圈本体1浮于水面上等待救援或通过推进器2拉动至岸边。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