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664发布日期:2018-11-02 23:4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



背景技术:

在目前河道、水库、航道、港池水下的淤泥清理作业中,疏浚回填、挖掘等通常使用绞吸式吹泥船和抓扬式抓斗挖泥船等。绞吸式吹泥船作业时使用绞刀在水下泥层交界处大力搅拌,使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并以含水量80%左右的泥浆水由排泥管道输送到另外一个地点(纳泥区),然而输送至纳泥区域后必需将该含水量80%左右的水排放回附近的河道或海域之中,因纳泥区容积有限,所以会造成泥浆在得不到充分沉淀的情况下(特别是淤泥严重的土质,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沉淀)就直接将大量的混水排放回附近的河道和海域。导致水质严重污染。对于抓斗式挖泥船来说,如果作业区域的淤泥过于稀疏松软,淤泥会从挖泥斗中溢出,对水域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倾抛水域也造成严重的污染。

为了克服现有清淤疏浚工程作业造成的环保污染的问题,有必要设计一种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将水下淤泥土直接原质状态下吸送至另外一个地方,彻底解决施工作业时造成水质污染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包括一船体,所述船体内装有传动系统和进泥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动力机构和连杆机构;所述进泥系统包括吸泥管结构和吸泥口结构。

较佳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上装有离合器,所述离合器与齿轮箱通过联轴器相连,所述齿轮箱的输出轴上装有第一曲轴杆和第二曲轴杆,所述第一曲轴杆和所述第二曲轴杆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杆机构相连。

较佳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与传动杠杆连接,所述传动杠杆安装在轴承架上,所述传动杠杆与导向传动连杆连接,所述导向传动连杆与导向接杆连接,所述导向接杆上设置有导向滑块,所述导向滑块设置在导向缸内,所述导向接杆与推杆连接,所述推杆上装第一柱塞,所述第一柱塞设置在泥缸内。

较佳的,所述吸泥管结构包括分岔管,所述分岔管分别与第一分接管和第二分接管相连,所述第一分接管和所述第二分接管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杆机构相连,所述第一分接管和所述第二分接管上分别安装有出泥管,所述分岔管与橡胶短接管相连,所述橡胶端接管与橡胶长接管相连,所述橡胶长接管与长直管相连,所述长直管与吸头角度调节接头相连,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与吸头总程相连,所述吸头总程与吸泥口结构相连。

较佳的,所述吸泥管结构内设置有门式单向自闭阀。

较佳的,所述吸泥口结构包括总扩展口所述总扩展口两侧均装有启闭门支架,所述启闭门支架上均安装有启闭门,所述启闭门上均设置有第一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固定在液压缸支架上,所述液压缸支架均安装在所述启闭门支架上,所述总扩展口两侧内部装有杂物防护栅。

较佳的,吸泥口结构上安装有横移滑轮,所述横移滑轮上设置有滑轮钢丝,所述滑轮钢丝与绞车连接,所述绞车设置在所述船体上。

较佳的,所述船体上还设置有定位桩系统,所述定位桩系统包括主定位结构和副定位结构。

较佳的,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包括吊挂结构和支撑结构。

较佳的,所述船体两侧设置有可拆卸副船体拼箱,所述可拆卸副船体拼箱通过连接螺栓与所述船体连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使用机械式传动装置,排除了液压系统传动的功率损耗(约45%),从而达到高效节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使用吸力将淤泥抽取出来,避免了在水下泥层交界处大力搅拌而使水质受到严重破坏,起到了极好的生态环保效果;

3、直接将吸泥头结构置于淤泥中使得在抽取时抽得的淤泥含水量大大减少,避免了将水重新放入河道或海域中而造成的水质破坏;

4、所述吸泥船对于排泥管输送的压力也远远大于绞吸式离心式泥泵的压力好几倍,使用效率更加高;

5、对于沿海淤泥质滩涂的取土回填工程和围垦海堤的闭气土方工程以及地铁废弃土转移等方面的施工作业都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率和生态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传动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传动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进泥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进泥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吸泥口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吸泥口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定位桩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定位桩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吊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吸泥船包括船体结构,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包括:

船体1、传动系统2、进泥系统3;

所述传动系统2安装于所述船体1中,所述传动系统2包括动力机构和连杆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201,所述发动机201安装于发动机基座上,所述发动机基座固定在所述船体1中,所述发动机201上设置有离合器 202,所述离合器202的输出轴与齿轮箱204的输入轴同心,并且通过联轴器 203相连;

所述齿轮箱204固定在齿轮箱基座上,所述齿轮箱基座固定在所述船体1 中,所述齿轮箱204的输出轴两端分别接有第一曲轴杆205和第二曲轴杆206,所述第一曲轴杆205和第二曲轴杆206所指方向相反,夹角为180度,径向呈一条直线;

所述第一曲轴杆205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齿轮箱204的输出轴,另一端与连杆机构相连,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207,所述连杆207一端与所述第一曲轴杆205的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连杆207的另一端与传动杠杆208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传动杠杆208安装于轴承架209上,所述轴承架209 固定在杠杆基座上,所述杠杆基座高度比所述发动机基座和齿轮箱基座低一定程度,在所述传动杠杆208摆动到最大位置时,所述连杆207呈水平状态;

所述传动杠杆208的另一端与导向传动连杆210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导向传动连杆210置于导向缸211中,所述导向缸211安装于泥缸及导向缸基座上,其上设置有四个固定圆环,所述导向缸211安装于一边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圆环上,所述泥缸及导向缸基座安装在所述船体1中,其安装的高度比所述轴承架209低一定程度,保证所述导向缸211的中心线与所述传动杠杆208另一端摆动到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中间保持水平,可以减少所述导向传动连杆210相对于所述导向缸211径向的摆动幅度,从而有效的减少所述导向缸211的直径,减少所述导向缸211的安装空间,降低成本;

所述导向传动连杆210另一端与导向接杆213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导向接杆213另一端与推杆214的一端通过轴销连接,所述导向接杆213 靠近端部连接轴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滑块212,所述导向滑块212直径与所述导向缸211的内径相匹配,其中间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接杆213直径相匹配的圆孔,所述导向接杆213穿过所述导向滑块212中的圆孔,并固定在所述圆孔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滑块212设置为两块,分别固定在所述导向接杆213两端的靠近连接轴处,所述导向滑块212在所述导向接杆213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所述导向缸211内部,其可以所述导向接杆213的自由度,使得所述导向接杆213在所述导向缸211中只能沿着所述导向缸211的轴向发生位移,固定力的传动方向;

所述泥缸及导向缸基座的另一边的两个所述固定圆环上安装着泥缸216,所述泥缸216一端设有封板215,所述封板215中间设有一圆孔,所述圆孔大小与所述推杆214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推杆214穿过所述圆孔,其另一端与安置在所述泥缸216内部的第一柱塞217相固定,所述第一柱塞217的直径比所述泥缸216的内径略小,所述第一柱塞217外套橡胶密封圈,当所述橡胶密封圈套在所述第一柱塞217上后,所述第一柱塞217和所述泥缸216之间不留一点空隙,所述第一柱塞217在所述推杆214的带动下,在所述泥缸 216内来回做往复运动,产生吸力和推力;

较佳的,在所述封盖215下端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可以平衡内外大气压,使所述推杆214可以向后拉动,同时在装置发生漏泥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检查所述泥缸216内的各个装置是否损坏;

较佳的,所述第二曲轴杆206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曲轴杆205相同的连杆机构,其两者的连接方式也相同。

实施例二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2、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进泥系统3包括吸泥管结构和吸泥口结构;

所述吸泥管结构包括分岔连接管301,所述分岔连接管301为三岔管结构,所述分岔连接管301包括短直管3011、第一岔管3012和第二岔管3013,所述第一岔管3011和所述第二岔管3013为所述短直管3011所分岔延伸出的管道,所述第一岔管3012末端与第一分接管3014相接,所述第一分接管3014 为两根管道垂直相接结构,水平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一岔管3012末端相接,其与第一岔管3012垂直的面上平行的延伸出第一短管,所述第一短管外直径与和第二曲轴杆205相连的所述连杆机构中的所述泥缸216外直径相同,两者通过法兰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分第一接管3014的竖直管道上开有一孔,用于连接出泥管302;

所述第二岔管3013末端与第二分接管3015相接,所述第二分接管3015 与所述第一分接管3014的结构镜像相同,其水平管道上也平行的延伸出第二短管,所述第二短管与和第一曲轴杆206相连的所述连杆机构相连,同样用法兰密封固定连接,其上竖直管道上也连接有出泥管302;

较佳的,所述第一岔管3012和所述第一分接管3014的连接口内装有第一门式单向自闭阀,所述第二岔管3013和所述第二分接管3015的连接口内装有第二门式单向自闭阀;

所述出泥管302为弧形管,其上至少有一处被截断,截断口内设置有门式单向自闭阀,截断处由法兰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泥管302上有两处被截断,截断口内设置有第三门式单向自闭阀和第四门式单向自闭阀,截断处均由由法兰连接固定住;

较佳的,从所述第一分接管3012和所述第二分接管3015上接出两根所述出泥管302,在之后合并成一根管道;

所述直管3011末端与一橡胶短接管303一端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两管的连接口内设置有第五门式单向自闭阀,所述橡胶短接管303内设置有钢环,避免所述橡胶短接管303在所述泥缸216内产生的吸力影响下闭合,使泥浆不能有效通过;

所述橡胶短接管303另一端与橡胶长接管304通过法兰连接固定,所述橡胶长接管304内设置有钢环,避免所述橡胶长接管304在所述泥缸216内产生的吸力影响下闭合,使泥浆不能有效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橡胶短接管303置于所述船体1内部,所述橡胶长接管304置于所述船体1的船头外部;

所述橡胶长接管304另一端与长直管305的一端通过法兰连接固定,所述长直管305为长条圆柱形管道,其另一端与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一端通过法兰连接固定,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的另一端与吸头总程307的一端通过法兰固定,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的两端管口平面并不平行,可以更换不同的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来调节所述吸头总程307的朝向;

较佳的,所述长直管305和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的连接处设置有第六门式单向自闭阀;

所述吸头总程307的为圆台形空心管结构,其小口的一端与所述吸头角度调节接头306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其大口的一端焊接在吸泥口结构上;

所述吸泥口结构包括总扩展口308,所述总扩展口308包括相对两面贯穿的中空长方体3081,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的一贯穿面装有第一分扩展口 3082,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为四块金属板围成的梯形台,其小口的一端焊接在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上,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上焊接有启闭门支架 309,所述启闭门支架309上设置有与启闭门310相契合的凹槽,所述启闭门 310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内部,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上被所述启闭门310 下端紧贴的一面上开有一长条孔,所述长条孔与所述启闭门310下端形状面相同,同时,所述凹槽从所述启闭门支架309向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内延伸至其底面,使整扇所述启闭门310沿着所述启闭门支架309滑动向下时完全通过所述长条孔,并契合与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内;

所述启闭门310上方固定连接第一液压装置,所述第一液压装置包括小型推杆311,所述小型推杆311另一端连接着第二柱塞312,所述第二柱塞312 位于启闭门液压缸313内部,所述启闭门液压缸313两端都有密封盖,一端的密封盖可以使所述小型推杆311通过,所述启闭门液压缸313的缸体两端均设有液压管,用于输送液压油,来控制所述第二柱塞312的上下位移,从而通过所述小型推杆311来带动所述启闭门310的开关,所述第一液压装置包括中的所述启闭门液压缸313固定在液压缸支架314上,所述液压缸支架 314焊接在所述启闭门支架309上;

较佳的,所述第二柱塞312上套有橡胶密封圈,使所述第二柱塞312和所述启闭门液压缸313之间没有紧密贴合,没有缝隙;

在所述启闭门支架309这一方向上的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未贯穿的一面上开有一大孔,所述大孔的形状与所述吸头总程307的大口的一端相同,所述大孔与所述大口端焊接在一起,使所述总扩展口308和吸泥管结构连接在一起;

所述中空长方体3081的另一贯穿面装有第二分扩展口3083,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结构和其上的装置结构与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的结构和其上的装置结构相同,所述吸泥口结构为两侧对称结构;

较佳的,上述提及的第一至第六门式单向自闭阀所开启的方向上的一小段管道略微向外凸起一个弧度,其凸起的弧度可以保证吸入淤泥时,所述的第一至第六门式单向自闭阀的开口始终小于35度,这有效的减小所述门式单向自闭阀开启的幅度,并尽可能的减少开启过大在排出淤泥时,减少淤泥倒流出去的问题;

较佳的,在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和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内设置有杂物防护栅315,所述杂物防护栅可以为栏杆状,也可以为网状,斜置于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和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内,其作用是用来拦截存在淤泥中的固体物质;

较佳的,在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和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上方设置有阻水挡板。

实施例三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6和图8所示,所述吸泥口结构上的所述第一分扩展口3082和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上分别安装着横移滑轮511,所述横移滑轮511上设置有滑轮钢丝,所述滑轮钢丝缠绕在绞车517上,所述绞车517设置有两座,关于所述船体1的中心线对称地安装在所述船体1的两侧,其分别连接着第一分扩展口3082和所述第二分扩展口3083上的两个所述横移滑轮511,通过拉动所述横移滑轮511来控制所述吸泥口结构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较佳的,在所述船体1的船头部分还对称地安装着钢丝滚轮512,所述钢丝滚轮512可以对所述滑轮钢丝进行导向,避免所述滑轮钢丝直接置于所述船头,导致所述船头的破损;

较佳的,在通过所述横移滑轮511控制所述吸泥口结构向一侧移动时,所述吸泥口结构中与之的相同一侧的所述启闭门310打开,另一侧的那扇关闭,避免了清水从另一侧进入所述吸泥船中。

实施例四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2、图9和图10所示,所述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还包括定位桩系统,所述定位桩系统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尾部,其包括主定位结构和副定位结构;

在所述船体1的尾部设置有一长方体形的通道401,所述通道401贯穿所述船体1,连通海水,在所述通道401中还设置有滑车槽402,所述滑车槽402 为在所述通道401内部向其两侧和朝向船头的一侧延伸进去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的槽;

所述主定位结构安装在所述通道401和所述滑车槽402中,所述主定位结构包括滑车轨道403,所述滑车轨道403设为两根,分别安装在所述滑车槽 402的两侧,朝向均为从船尾指向船头;

所述滑车轨道403上设置有推桩滑车404,所述推桩滑车404的宽度比所述滑车槽402略窄,其中部有贯穿孔,从顶面贯穿到底面,所述贯穿孔内安装有桩套405,所述桩套405长度长于所述滑车槽402的高度,在所述桩套 405碰触到所述通道401的朝向所述船头的一端后所述推桩滑车404的头端还未接触或刚好触碰到所述滑车槽402朝向所述船头的一端;

所述桩套内安装有主定位桩406,所述主定位桩406长度要远大于所述船体1的高度,在所述主定位桩406向下末端插入淤泥后,其头端离所述桩套 405还有一段距离;

所述推桩滑车404顶面靠近尾部处还安装有第一液压缸连接座407,所述第一液压缸连接座407上安装着第一起桩液压缸408的顶端,所述第一起桩液压缸408内部设置有第三柱塞409,所述第三柱塞409上设置有橡胶密封圈,使所述第三柱塞409与所述第一起桩液压缸408之间没有空隙,所述第三柱塞409一侧连接有第一起桩推杆410,所述第一起桩推杆410的尾端在所述第一起桩液压缸408外与所述主定位桩406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一起桩液压缸 408两端输入或输出液压油,使所述第三柱塞409进行往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起桩推杆410运动,从而控制所述主定位桩406的升降;

在所述通道401靠近所述船体尾部的一面与所述推桩推车404平行处安装有推车液压缸连接座411,所述推车液压缸连接座411上安装着推车液压缸 412的顶端,所述推车液压缸412内部设置有第四柱塞413,所述第四柱塞413 外套有橡胶密封圈,使所述第四柱塞413与所述推车液压缸412之间没有空隙,所述第四柱塞413一侧连接有推车推杆414,所述推车推杆414的尾端连接在所述推桩滑车404上,通过在所述推车液压缸412两端输入或输出液压油,使所述第四柱塞413进行往复运动,带动所述推车推杆414运动,从而控制所述推桩滑车404的移动;

所述船体1的尾端设置有副定位结构,所述副定位结构包括所述船体1 尾端外侧的外侧桩套415,所述外侧桩套415为空心圆柱体结构,其内安装有副定位桩416,所述副定位桩416比主定位桩406略微细一些,但是长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侧桩套415设置为两根短空心圆柱体,同轴的安装在所述船体1的尾端外侧,节省材料;

所述船体1的尾端甲板上安装有第二液压缸连接座417,所述第二液压缸连接座417上安装着第二起桩液压缸418的顶端,所述第二起桩液压缸418 内部设置有第五柱塞419,所述第五柱塞419外套有橡胶密封圈,使所述第五柱塞419与所述第二起桩液压缸418之间没有空隙,所述第五柱塞419一侧连接有第二起桩推杆420,所述第二起桩推杆420的尾端在所述第二起桩液压缸418外与所述副定位桩416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二起桩液压缸418两端输入或输出液压油,使所述第五柱塞419进行往复运动,带动所述第二起桩推杆420运动,从而控制所述副定位桩416的升降;

较佳的,通过所述主定位桩406和所述副定位桩416交替的插入淤泥中,结合所述推桩滑车404带动所述主定位桩406水平位移的运动,可以实现所述船体1的前进和后退操作。

实施例五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2、图6和图11所示,所述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还包括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头部,其包括吊挂结构和支撑结构;

所述吊挂结构包括A字架501,所述A字架501为A字形结构分开两根支杆,所述两根支杆末端通过安装杆502安装在A字架基座503上,所述A字架基座503为两座,安装在所述船体1的船头上关于所述船体1的中心线对称,其上分别安装着所述A字架501的两根支杆,两座所述A字架基座503 可以使所述A字架501以其为轴心进行一定弧度的旋转;

所述A字架501的端部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座504,所述第一环座504中间有圆孔,固定钢丝505穿过所述第一环座504中的圆孔将所述A字架501固定在某个位置上,所述固定钢丝505一部分缠绕在,固定钢丝基座上,所述固定钢丝基座可以控制所述固定钢丝505的缩放,从而控制所述A字架501 的摆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丝基座设置在生活区6上方;

所述A字架501的端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座506,所述第二环座506 上悬挂着第一钢丝滑轮507;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吸泥管桥架508,其支撑着所述吸泥管结构伸出所述船体1的部分,同时有效的控制所述吸泥管结构的上下运动方向,所述吸泥管桥架508为A字形结构,其包括第一支杆5081和第二支杆5082,所述第一支杆5081和所述第二支杆5082的头端分别焊接在第一环板5083的两侧;

所述长直管305靠近所述吸泥口结构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环板5083,所述长直管305远离所述吸泥口结构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环板5085上,所述长直管305的中部固定在所述第二环板5084上,所述第三环板5085两侧各延伸出一长板与所述第一支杆5081和所述第二支杆5082相连,所述第二环板5084两侧各延伸出一短板与所述第一支杆5081和所述第二支杆5082相连;

所述第一支杆5081和所述第二支杆5082分别通过两根活动杆509安装在两座桥架基座510上,两座所述桥架基座510安装于所述船体1的船头外部与所述橡胶短接管303的同一水平线上,两座所述桥架支座510关于所述船体1的中心线对称;

所述第一环板5083上安装着第三环座513,所述第三环座513与第二钢丝滑轮514通过钢丝环连接,所述第一钢丝滑轮507和所述第二钢丝滑轮514 通过升降钢丝515连接,所述升降钢丝515缠绕在卷向机516中,由所述卷向机516控制所述升降钢丝515的缩放,来带动所述支撑结构的升降,从而控制所述吸泥口结构的运动。

实施例六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船体1两侧还设置有可拆卸副船体拼箱,通过连接螺栓与所述船体1连接,可以在内陆运输的时候适当减小船体的结构,方便运输。

实施例七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船体1的靠近船体部分设置有操作室7,用于控制所述吸泥船,所述船体1靠近尾端的部分设置有生活区,可以让船员有休息活动的空间,可以有效的增加所述吸泥船出航后的运作时间。

实施例八

如上述所述的节能环保型原状土吸泥船,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11所示,所述吸泥船的工作过程为:

由所述发动机201带动所述齿轮箱204输出轴旋转,使输出轴上所述第一曲轴杆205和第二曲轴杆206来回推拉所述连杆机构。所述第一柱塞217在所述泥缸216内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柱塞217拉回时产生吸力(一个大气压加上所述绞车517牵拉所述吸泥口结构所增加吸口的有效压力),同时向内开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门式单向自闭阀自动打开,同时所述出泥管 302内向外开的第三和第二门式单向自闭阀因为受到所述第一柱塞217的吸力和外部泥土返回的压力而自动关闭,使淤泥进入泥缸216,当所述泥缸216内的第一柱塞拉217到终点而所述泥缸216的泥土已满足,此时所述第一柱塞 217即转变为向前推动,所述第一门式单向自闭阀自动关闭,同时所述出泥管 302内向外开的第三和第二门式单向自闭阀也相应自动开启,此时泥土就从所述出泥管302排出(工作时所述第一柱塞217的推力设计30公斤/cm2以上)。所述第一曲轴杆205和第二曲轴杆206分别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其一个推动产生压力将所述泥缸216里的淤泥从所述出泥管302中排出时,另一个则进行拉动,两者反复运行,将淤泥从外部吸入所述泥缸216内,并从所述泥缸216经过所述出泥管302排出;在吸泥工作时,所述吸泥口结构两侧的所述横移滑轮511也随所述绞车517结合所述定位桩系统向作业方向牵拉,如果所述吸泥口结构被所述横移滑轮511向左牵拉,则左侧的所述启闭门310 打开,同时右侧的所述启闭门310关闭;如果所述吸泥口结构被所述横移滑轮511向右牵拉,那么右侧的所述启闭门310打开,同时左侧的所述启闭门310 关闭,并结合定位柱系统逐步推进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