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物体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5968发布日期:2020-07-24 15:5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物体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的载人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冰面上活动导致冰层破裂而落入冰水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对落水者实施救援,救援人员通常需要冒着较大风险来到落水地点,然后通过绳索等工具将落水者拉出。期间,为了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确保救援工作能够开展,最常见的情况是通过安全绳从岸边的安全地点对涉险进入冰面的救援人员实施牵拉以防止其落水。也有报道显示,救援人员还可借助于一种载人平板支承在冰面上进行移动以减小冰层所受局部压强从而降低风险;但是,处于载人平板上的救援人员往往不容易操作载人平板移动,这样可能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适用于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并且能够提供移动路径的载人工具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该载人平台包括第一支承部,包含用于与所述表面进行第一面接触的第一下部支撑面和具有第一载人空间的第一上部承载面;第二支承部,包含用于与所述表面进行第二面接触的第二下部支撑面和具有第二载人空间的第二上部承载面;还包括活动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使该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形成该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可相对运动的活动式支承平台;其中,所述活动式支承平台可使被承载者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之间轮换地移动并在移动至它们中的任意一个上时让另一个可沿活动连接部所限定的路径前进。

进一步地是,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可以采取以垂直第一下部支撑面的中心线为旋转轴心的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可以采取以垂直第二下部支撑面的中心线为旋转轴心的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是,所述活动连接部还包含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是,所述中间连接板上位于中间连接板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板体形状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上看是矩形、弧形或l形的。

进一步地是,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旋转轴心和/或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旋转轴心偏离中间连接板的平面中心线。

进一步地是,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旋转轴心靠近或位于第一上部承载面的中心而远离第一上部承载面的边缘;并且/或者,所述活动连接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旋转轴心靠近或位于第二上部承载面的中心而远离第二上部承载面的边缘。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中间连接板的第一端部之中从而使第一下部支撑面构成于第一端部的下表面并使第一上部承载面构成于第一端部的上表面;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支承部配置在中间连接板的第二端部之中从而使第二下部支撑面构成于第二端部的下表面并使第二上部承载面构成于第二端部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上在第一上部承载面的周边设置有使第一上部承载面凸出的凹槽;并且/或者,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上在第二上部承载面的周边设置有使第二上部承载面凸出的凹槽。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一上承载件和第一下支撑件,所述第一上承载件从第一端部的上方安装在第一端部的上表面并与第一端部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件从第一端部的下方安装在第一端部的下表面并与第一端部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第一上承载件的上表面构成第一上部承载面,第一下支撑件的下表面构成第一下部支撑面;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支承部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二上承载件和第二下支撑件,所述第二上承载件从第二端部的上方安装在第二端部的上表面并与第二端部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件从第二端部的下方安装在第二端部的下表面并与第二端部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第二上承载件的上表面构成第二上部承载面,第二下支撑件的下表面构成第二下部支撑面。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上承载件与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环形的榫卯结构配合以实现所述可转动连接;并且/或者,所述第一下支撑件与第一端部之间通过环形的榫卯结构配合以实现所述可转动连接;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上承载件与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环形的榫卯结构配合以实现所述可转动连接;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下支撑件与第二端部之间通过环形的榫卯结构配合以实现所述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端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上承载件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一通孔端面接触和/或进行止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上承载件与第二下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二通孔端面接触和/或进行止转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端部与中间连接板的板体之间设置有可使第一端部在第一端部折叠至板体上和第一端部从折叠至板体上的状态向外打开的两种状态之间的中间连接件。

由于活动式支承平台可使被承载者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之间轮换地移动并在移动至它们中的任意一个上时让另一个可沿活动连接部所限定的路径前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可以进行如下使用:当被承载者位于第一支承部上时,可让第二支承部沿活动连接部所限定的路径相对于第一支承部移动,使活动式支承平台产生供被承载者从第一支承部移动至第二支承部的移动路径,当被承载者从第一支承部移动至第二支承部上后,可再让第一支承部沿活动连接部所限定的路径相对于第二支承部移动,使活动式支承平台产生供被承载者从第二支承部移动至第一支承部的移动路径,这样反复操作使活动式支承平台前进,从而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平台承载着被承载者在物体的表面较快地移动。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平台是一种适用于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并且能够提供移动路径的载人工具。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载人平台处于另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

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分部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不必表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止转配合连接”是指:发生止转配合连接的部件之间通过止转配合后不发生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环形的榫卯结构”是指:由环形的凸起和与该环形的凸起相适配的环形的凹槽所构成的结构。

除上面的解释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其他相关术语和单位,均可基于本实用新型相关内容得到合理的解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a-a向剖视图。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3及5所示,一种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包括第一支承部110、第二支承部120以及活动连接部130,活动连接部13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11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从而使该第一支承部110与第二支承部120连接并可相对运动。

其中,第一支承部110具体包含用于与所述表面进行第一面接触的第一下部支撑面111和具有第一载人空间的第一上部承载面112。所述第一下部支撑面111用于与物体的表面接触(即第一面基接触),起到支撑第一支承部110的作用。而第一上部承载面112提供了第一载人空间,用于承载被承载者。

第二支承部120具体包含用于与所述表面进行第二面接触的第二下部支撑面121和具有第二载人空间的第二上部承载面122。所述第二下部支撑面121用于与物体的表面接触(即第二面基接触),起到支撑第二支承部120的作用。而第二上部承载面122提供了第二载人空间,用于承载被承载者。

所述活动连接部130使第一支承部11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形成第一支承部110与第二支承部120可相对运动的活动式支承平台100,该活动式支承平台100可使被承载者在所述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之间轮换地移动并在移动至它们中的任意一个上时让另一个可沿活动连接部130所限定的路径前进。

由此,当被承载者位于第一支承部110上时,可让第二支承部120沿活动连接部130所限定的路径相对于第一支承部110向前移动,使活动式支承平台100产生供被承载者从第一支承部110移动至第二支承部120的移动路径,当被承载者从第一支承部110移动至第二支承部120上后,可再让第一支承部110沿活动连接部130所限定的路径相对于第二支承部120向前移动,使活动式支承平台100产生供被承载者从第二支承部120移动至第一支承部110的移动路径,这样反复操作使活动式支承平台100前进,就可以通过上述载人平台承载着被承载者在物体的表面较快地移动。

由于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与物体的表面均为面接触,因此,当上述载人平台作为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的载人工具时,能够减小冰层所受的向下的压强,降低冰层破裂的风险。

活动连接部130的结构及其与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的连接方式往往不是唯一的。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在物体的表面提供安全移动路径的载人平台的一个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采取以垂直第一下部支撑面111的中心线为旋转轴心101的可转动连接,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采取以垂直第二下部支撑面121的中心线为旋转轴心102的可转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当被承载者位于第一支承部110上时,可让第二支承部120绕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的旋转轴心101转动一定的角度,当被承载者从第一支承部110移动至第二支承部120上后,可再让第一支承部110绕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旋转轴心102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反复操作可操作活动式支承平台100前进。

控制第一支承部110、第二支承部120绕对应旋转轴心转动的角度,可以改变活动式支承平台100的前进方式,提高使用灵活性。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能够确保使用过程中第一下部支撑面111和第二下部支撑面121始终与物体表面面接触,当该载人平台作为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的载人工具时进一步降低冰层破裂的风险。

如图1-3所示,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连接部130还包含中间连接板131,所述中间连接板131具有第一端部132和第二端部133,所述第一端部132和第二端部133分别与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

显然,中间连接板131延长了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的旋转轴心101与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旋转轴心102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支承部110或第二支承部120绕对应旋转轴心转动后,被承载者再在第一支承部11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移动的距离变长,可提高被承载者在物体的表面的移动速度。

如图1所示,所述中间连接板131上位于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与第二端部133之间的板体形状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上看是矩形的,这样,当上述载人平台作为在冰面或类似物体表面开展救援活动的载人工具时,板体可以提供让落水者平躺的空间。

但由于中间连接板131延长了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的旋转轴心101与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旋转轴心102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大了转动力矩,若被承载者自己操作第一支承部110、第二支承部120绕对应旋转轴心转动时,所需的转动驱动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而为了使中间连接板131能够提供较大的空间同时又不期望增大过大的转动驱动力,可以将中间连接板131上位于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与第二端部133之间的板体形状设计为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上看是弧形或l形的。

也可以将所述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的旋转轴心101和/或所述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旋转轴心102设计为偏离中间连接板131的平面中心线103。

如图1-3及5所示,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的又一改进,所述第一支承部110配置在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之中从而使第一下部支撑面111构成于第一端部132的下表面并使第一上部承载面112构成于第一端部13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承部120配置在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二端部133之中从而使第二下部支撑面121构成于第二端部133的下表面并使第二上部承载面122构成于第二端部133的上表面。

由此,也使所述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一支承部110之间的旋转轴心101靠近或位于第一上部承载面112的中心而远离第一上部承载面112的边缘;并且,使所述活动连接部130与第二支承部120之间的旋转轴心102靠近或位于第二上部承载面122的中心而远离第二上部承载面122的边缘。

由于第一支承部110配置在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之中、第二支承部120配置在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二端部133之中,可在不改变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与第二端部133之间的板体的长度的基础上缩短载人平台的整体长度,降低转动驱动力。

如图1-3及5所示,还可在所述第一端部132的上表面上在第一上部承载面112的周边设置使第一上部承载面112凸出的凹槽134,在所述第二端部133的上表面上在第二上部承载面122的周边设置使第二上部承载面122凸出的凹槽135。

当第一上部承载面112凸出于凹槽134以及第二上部承载面122凸出于凹槽135时,可以减少当被承载者位于第一支承部110上时同时与第一上部承载面112和第一端部132接触的机会以及当承载者位于第二支承部120上时同时与第二上部承载面122以及第二端部133接触的机会,方便被承载者在第一上部承载面112上操作转动中间连接板131及第二支承部120以及在第二上部承载面122上操作转动中间连接板131及第一支承部110。

如图1-3及5所示,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中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支承部110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一上承载件113和第一下支撑件114,所述第一上承载件113从第一端部132的上方安装在第一端部132的上表面并与第一端部132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件114从第一端部132的下方安装在第一端部132的下表面并与第一端部132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第一上承载件113的上表面构成第一上部承载面112,第一下支撑件114的下表面构成第一下部支撑面111;所述第二支承部120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二上承载件123和第二下支撑件124,所述第二上承载件123从第二端部133的上方安装在第二端部133的上表面并与第二端部133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支撑件124从第二端部133的下方安装在第二端部133的下表面并与第二端部133进行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第二上承载件123的上表面构成第二上部承载面122,第二下支撑件124的下表面构成第二下部支撑面121。

上述结构可以便于将第一支承部110和第二支承部120分别安装在第一端部132和第二端部133中。

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端部132之间、所述第一下支撑件114与第一端部132之间、所述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端部133之间以及第二下支撑件124与第二端部133之间均通过各自的环形的榫卯结构104配合以实现对应的所述可转动连接。

正如前文中的解释,“环形的榫卯结构”是指:由环形的凸起和与该环形的凸起相适配的环形的凹槽所构成的结构。所述环形的凸起与环形的凹槽之间可以直接是滑动配合的,也可以通过轴承配合。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部132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114通过第一通孔端面接触和/或进行止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端部133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下支撑件124之间通过第二通孔端面接触和/或进行止转配合连接。

正如前文中的解释,“止转配合连接”是指:发生止转配合连接的部件之间通过止转配合后不发生相对转动。即,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114通过止转配合后不发生相对转动,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下支撑件124之间通过止转配合后不发生相对转动。

当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114端面接触以及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下支撑件124之间端面接触时,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114之间以及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下支撑件124之间直接传递轴向压力,这样就能够确保第一支承部110相对于第一端部132以及第二支承部120相对于第二端部133更轻松的转动。

而第一上承载件113与第一下支撑件之间114之间以及第二上承载件123与第二下支撑件124之间止转配合连接,则能够完全避免在转动第一支承部110或及第二支承部120时站在第二上承载件123或第一上承载件113上的被承载者一起转动。

如图1-5所示,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部132与中间连接板131的板体之间设置有可使第一端部在第一端部折叠至板体上和第一端部从折叠至板体上的状态向外打开的两种状态之间的中间连接件136,所述第二端部133与中间连接板131的板体之间设置有可使第二端部133在第二端部133折叠至板体上和第二端部133从折叠至板体上的状态向外打开的两种状态之间的中间连接件137。

中间连接件136可以采用两边分别与第一端部132和中间连接板131的板体铰链连接的板件,同样,中间连接件137可以采用两边分别与第二端部133和中间连接板131的板体铰链连接的板件。

当第一端部132和第二端部133分别完全折叠至板体上时的状态参见图4所示。这时,整个载人平台的长度大大减小,方便收纳和运输。

上述实施例的载人平台可以这样制造:分别通过模具注塑成型来制造中间连接板131的板体、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一端部132、中间连接板131的第二端部133、中间连接板131的中间连接件136、中间连接板131的中间连接件137、第一支承部110的第一上承载件113、第一支承部110的第一下支撑件114、第二支承部120的第二上承载件123以及第二支承部120的第二下支撑件124,上述这些零件除以上提及的特征外,还可以包含其他具体的特征,例如减重孔等结构设计、各种辅助的拉手和刮耳以及防滑结构等;然后,将上述零件组装起来即可制成载人平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