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1072发布日期:2022-08-06 04:1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桅体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船舶桅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桅体。


背景技术:

2.船舶在航行时需要配备相关的航行信号灯,避免船舶在黑暗或大雾天气中由于视线受阻发生碰撞的事故发生,信号灯常设置于桅体上,为满足信号灯布置角度和布置高度的要求,桅体自身高度需很高,人员通行到上方会比较危险,如果发生信号灯损害或者电线接触不良需要人员维修时,由于船舶在海上航行,海况较差,盐分和水气会沾附在直梯上,人员上下通行时会打滑,船舶也时刻在摇晃,人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桅体,既方便又安全,能够满足较高桅杆的正常维修需求。
4.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船舶桅体,包括内行通道、外行通道以及自下而上倾斜的桅体主体,所述桅体主体内部中空,所述内行通道和所述外行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桅体主体的内、外两侧,所述桅体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业平台,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所述作业平台切换选择在所述内行通道或所述外行通道上通行。
6.可选地,所述桅体主体内水平设置有多个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通道过口,所述内行通道包括多段内行直梯,所述内行直梯固定安装于所述桅体主体内壁,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平台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内行直梯。
7.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平台的所述通道过口交错设置。
8.可选地,所述外行通道包括外行直梯,所述外行直梯沿所述桅体主体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外行直梯上设置有护栏。
9.可选地,所述内行通道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桅体主体内壁的多个扶手,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平台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扶手,所述扶手位于所述扶手下方的所述承载平台的所述通道过口处。
10.可选地,所述作业平台包括舱门和平台主体,所述舱门可开启地设置于所述桅体主体,所述平台主体设置于所述桅体主体外周,所述平台主体上设置有平台过口,所述外行直梯穿过所述平台过口。
11.可选地,所述桅体主体上设置有透气弯头,所述透气弯头一端与所述桅体主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桅体主体。
12.可选地,所述桅体主体底端设置有入口舱门,所述入口舱门转动安装于所述桅体主体。
13.可选地,所述船舶桅体还包括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甲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桅体主体连接。
14.可选地,所述桅体主体靠近甲板的一端的水平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桅体主体远离所述甲板的另一端的水平截面尺寸。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6.本发明的船舶桅体包括位于桅体主体内部的内行通道和位于桅体主体外侧的外行通道,作业人员可选择从内行通道或外行通道攀爬桅体主体,对其上的灯具线路进行检修,内行通道适用于恶劣天气环境,保护作业人员的攀爬安全,外行通道可作为备用通道,适用于对较低高度灯具线路的检修,桅体主体倾斜设置,方便作业人员攀爬的同时,还能减缓作业人员在外行通道上爬梯的恐惧,作业人员还可通过作业平台实现内行通道和外行通道路径的切换,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合理选择。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船舶桅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1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作业平台的结构俯视图;
2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各层承载平台的结构俯视图。
21.图中:
22.1、内行通道;11、内行直梯;
23.2、外行通道;21、外行直梯;22、护栏;
24.3、桅体主体;31、承载平台;311、通道过口;32、扶手;33、透气弯头;34、入口舱门;
25.4、作业平台;41、舱门;42、平台主体;421、平台过口;
26.5、支撑柱;
27.100、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3.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桅体,包括内行通道1、外行通道2以及自下而上倾斜的桅体主体3,桅体主体3内部中空,内行通道1和外行通道2分别设置于桅体主体3的内、外两侧,桅体主体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业平台4,作业人员能够通过作业平台4切换选择在内行通道1或外行通道2上通行。
34.在本实施例中,船舶桅体的结构主视图如图1所示,桅体主体3自下而上倾斜设置,桅体主体3内部中空且内部设置有内行通道1,外行通道2设置于桅体主体3外侧,作业人员可选择从内行通道1或外行通道2攀爬桅体主体3,对其上的灯具线路进行检修。内行通道1适用于恶劣天气环境,保护作业人员的攀爬安全,外行通道2可作为备用通道,适用于对较低高度灯具线路的检修,桅体主体3倾斜设置,方便作业人员攀爬的同时,还能减缓作业人员在外行通道2上爬梯的恐惧,作业人员还可通过作业平台4实现内行通道1和外行通道2路径的切换,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合理选择。
35.可选地,桅体主体3内水平设置有多个承载平台31,承载平台31上设置有通道过口311,内行通道1包括多段内行直梯11,内行直梯11固定安装于桅体主体3内壁,相邻两个承载平台31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行直梯11。
3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桅体主体3内部水平设置有多个承载平台31,承载平台31与桅体主体3内壁焊接固定,将桅体主体3内部分隔成多段空间,内行通道1包括多段内行直梯11,相邻两个承载平台31间设置有一段内行直梯11,内行直梯11为领域内常用的爬梯,承载平台31上设置有通道过口311,供作业人员通过。
37.可选地,相邻两个承载平台31的通道过口311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承载平台31的通道过口311交错设置,内行直梯11也对应进行交错设置,如图2所示,避免内行直梯11一路到顶的情况,减少了作业人员跌落时的伤害,同时承载平台31也可作为作业人员的临时休息平台,方便作业人员临时休息,恢复体力。
38.可选地,内行通道1包括固定安装于桅体主体3内壁的多个扶手32,相邻两个承载平台31间设置有一个扶手32,扶手32位于扶手32下方的承载平台31的通道过口311处。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作业人员攀爬,在承载平台31的通道过口311处设置有扶手32,方便作业人员从通道过口311处爬出。
39.可选地,外行通道2包括外行直梯21,外行直梯21沿桅体主体3长度方向设置,外行直梯21的上设置有护栏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中的外行直梯21上设置有护栏22,护栏22可为半圆形护栏,罩设于外行直梯21上,防止作业人员攀爬跌落,保障作业人员的攀爬安全。
40.可选地,作业平台4包括舱门41和平台主体42,舱门41可开启地设置于桅体主体3,平台主体42设置于桅体主体3外周,平台主体42上设置有平台过口421,外行直梯21穿过平台过口42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桅体主体3上设置有舱门41,作业人员可通过该舱门41从桅体主体3内部进入作业平台4,作业平台4上开设有平台过口421,外行直梯21穿设于该平台过口421,作业平台4能为作业人员提供工作平台的同时,作业人员还可根据实际作业情况通过该作业平台4实现内行直梯11和外行直梯21的使用切换,提升作业效率。
41.可选地,桅体主体3上设置有透气弯头33,透气弯头33一端与桅体主体3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出桅体主体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透气弯头33一端伸入桅体主体3内部,另一端伸出桅体主体3外部,实现桅体主体3内部与桅体主体3外部空气的连通,空气通过透气弯头33进行自然风交换,避免作业人员在桅体主体3内部发生缺氧等危险。
42.可选地,桅体主体3底端设置有入口舱门34,入口舱门34转动安装于桅体主体3。如图2所示,桅体主体3底端设置有供作业人员进出的入口舱门34,入口舱门34为领域常用舱门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43.可选地,船舶桅体还包括有支撑柱5,支撑柱5的一端与甲板100连接,另一端与桅体主体3连接。为进一步加强桅体主体3的结构强度,在桅体主体3与甲板100间加设支撑柱5,用于支撑桅体主体3,防止桅体主体3倾倒。
44.可选地,桅体主体3靠近甲板100的一端的水平截面尺寸大于桅体主体3远离甲板100的另一端的水平截面尺寸。本实施例中的桅体主体3整体呈下大上小结构,节省材料减轻重量的同时还利于增强桅体主体3底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结构稳定性。
45.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