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浮标及潜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54249发布日期:2023-05-05 16:1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救援浮标及潜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潜水器的,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救援浮标及潜水器。


背景技术:

1、目前潜水器在水下遇险导致不能正常浮出水面时,需要潜水器中的操作人员手动释放救援浮标,这种救援方式对潜水器的内部系统以及装备的完整性要求较高,例如供电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需要良好运作,这样才能发出救援信息,因此对被救援的潜水器自身的要求较高;或者派专业潜水员进行水下进行救援,这样,对救援潜水器的船只要求较高,且受海况影响较大,同时潜水员水下作业风险大、救援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援浮标及潜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实现救援潜水器的装备完整性要求高、风险大、救援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救援浮标,包括:

4、释放装置,用于与潜水器连接,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定时驱动组件以及锁紧组件;

5、浮标装置,其包括卷筒、连通管、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卷筒为浮力结构件,所述连通管卷绕于所述卷筒上并且其一端用于与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卷筒和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卷筒和所述锁紧组件;

6、其中,所述定时驱动组件能够在超过设定时间值后驱使所述锁紧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脱离。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8、首先,救援浮标能够定时释放,避免了因潜水器内部系统或者装备失效而无法释放救援浮标,进而导致了救援作业失败;

9、其次,救援浮标能够在释放后自动上浮至水面,利于救援人员捕获,避免了需要救援人员潜入高海况的水面下实行救援作业,降低了救援人员的作业风险;

10、最后,卷筒能够依靠浮力将连通管带动至救援船上,并且在救援船上能够通过充气使压载水舱带动潜水器自动上浮,无需救援船进行绞车进行收拽作业,降低了救援作业队救援船的要求,进而降低了救援成本。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连通段和与所述第一连通段连通的第二连通段,所述第一连通段和所述第二连通段均卷绕于所述卷筒上,所述第一连通段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的第一连通端,所述第二连通段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的第二连通端。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连通管的充气作业的可靠性。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段和所述第二连通段之间形成有固定段,所述固定段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通段和所述第二连通段在所述卷筒浮出水面后能够在所述固定段切割分离,使所述第一连通段形成有用于与充气装置和排水装置之一连通的第三连通端,使所述第二连通段形成有用于与充气装置和排水装置之另一连通的第四连通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连通管的充气难度,提升连通管在救援时的充气速度,从而提升潜水器的上浮速度。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端和所述第二连通端间隔预设距离布置在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设计能够实现救援人员判断压载水舱的倾斜状态,进而分析出潜水器的倾斜状态,提高救援效率。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端和所述第二连通端用于伸入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中,所述第一连通端和所述第二连通端与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的舱底距离小于等于10厘米。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连通管充气排水作业的可靠性。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筒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通端和所述第二连通端位于所述卷筒的下侧,所述第三连通端和所述第四连通端位于所述卷筒的上侧,所述连通管沿竖直方向从下向上增加卷绕圈数。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卷筒在上浮时的稳定性,使连通管能够依次从卷筒上松脱,减少连通管在卷筒上浮过程中缠绕的可能,提高了救援浮标的可靠性。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筒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卷筒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卷筒孔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与所述卷筒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端与所述锁紧组件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设计能够保持卷筒随着潜水器下潜时始终处于立设状态,这样利于浮标装置的释放。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拨杆和吊杆,所述锁紧拨杆用于固定于所述压载水舱上,并且与所述吊杆配合以固定或者释放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拨杆和吊杆的结构简单,两者易于配合以实现第二连接件的固定与释放。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上的支架、依次平行间隔设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锁紧拨杆、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凸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的吊杆,所述吊杆和所述凸轮相接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定时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支架上并且用于驱使所述锁紧拨杆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触发所述凸轮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解除与所述吊杆的连接状态,使是吊杆能够自由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而释放所述第二连接件。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组件的结构简单,其可靠性高。

26、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潜水器,设有上述的救援浮标,所述潜水器的压载水舱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救援浮标的优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潜水器具有救援效率高,对救援作业要求低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32)包括第一连通段(321)和与所述第一连通段(321)连通的第二连通段(322),所述第一连通段(321)和所述第二连通段(322)均卷绕于所述卷筒(31)上,所述第一连通段(321)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的第一连通端(3211),所述第二连通段(322)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的第二连通端(32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段(321)和所述第二连通段(322)之间形成有固定段(323),所述固定段(32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通段(321)和所述第二连通段(322)在所述卷筒(31)浮出水面后能够在所述固定段(323)切割分离,使所述第一连通段(321)形成有用于与充气装置和排水装置之一连通的第三连通端(3212),使所述第二连通段(322)形成有用于与充气装置和排水装置之另一连通的第四连通端(322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端(3211)和所述第二连通端(3221)间隔预设距离布置在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端(3211)和所述第二连通端(3221)用于伸入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中,所述第一连通端(3211)和所述第二连通端(3221)与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的舱底距离小于等于10厘米。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3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通端(3211)和所述第二连通端(3221)位于所述卷筒(31)的下侧,所述第三连通端(3212)和所述第四连通端(3222)位于所述卷筒(31)的上侧,所述连通管(32)沿竖直方向从下向上增加卷绕圈数。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31)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卷筒孔(311),所述第二连接件(34)穿设于所述卷筒孔(311)中,所述第二连接件(34)的顶端与所述卷筒(3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4)的底端与所述锁紧组件(12)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12)包括锁紧拨杆(125)和吊杆(127),所述锁紧拨杆(125)用于固定于所述压载水舱(21)上,并且与所述吊杆(127)配合以固定或者释放所述第二连接件(3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救援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12)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上的支架(121)、依次平行间隔设于所述支架(121)上的第一转轴(122)、第二转轴(123)和第三转轴(124)、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22)上的锁紧拨杆(125)、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23)上的凸轮(126)、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转轴(124)上的吊杆(127),所述吊杆(127)和所述凸轮(126)相接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34),所述定时驱动组件(11)设于所述支架(121)上并且用于驱使所述锁紧拨杆(125)绕所述第一转轴(122)转动,触发所述凸轮(126)绕所述第二转轴(123)转动以解除与所述吊杆(127)的连接状态,使所述吊杆(127)能够自由绕所述第三转轴(124)转动而释放所述第二连接件(34)。

10.一种潜水器(2),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救援浮标,所述潜水器(2)的压载水舱(21)与所述连通管(32)连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救援浮标及潜水器,其中救援浮标包括:释放装置,用于与潜水器连接,释放装置包括定时驱动组件以及锁紧组件;浮标装置,其包括卷筒、连通管、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卷筒为浮力结构件,连通管卷绕于卷筒上并且其一端用于与潜水器的压载水舱连通,第一连接件连接卷筒和连通管的另一端,第二连接件连接卷筒和锁紧组件;其中,定时驱动组件能够在超过设定时间值后驱使锁紧组件与第二连接件脱离;救援浮标能够定时释放,避免了因潜水器内部系统或者装备失效而无法释放救援浮标;救援浮标能够在释放后自动上浮至水面,降低了救援人员的作业风险;救援浮标无需救援船进行绞车进行收拽作业,降低了救援作业队救援船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松,丁辉平,刘伟,张云飞,李晶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