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折叠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9667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升降折叠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上使用的螺旋桨领域,特别涉及升降折叠螺旋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把飞机作为首选交通工具,但是偶有发生的空难事故也让大家不寒而栗。空难,指飞机等飞行器在飞行中发生故障、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灾难,并由此带来灾难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1959-1997 年的全部空难事故中,飞机全毁,且有人员死亡的占58% ;飞机全毁,但无人员死亡的占 32% ;飞机没有全毁,但有人员死亡的占10%。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产生推进力,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推进器。螺旋桨分为很多种,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飞机、轮船等。螺旋桨随风转动可以输出扭矩,例如像中国明代(1368 1644年)民间的玩具 “竹蜻蜓”一样可以产生浮力飞起,“竹蜻蜓”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螺旋桨。当发动机空中停车后,螺旋桨会象风车一样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旋转,螺旋桨自转,不是发动机带动的,而是被桨叶的迎面气流“推着”转的。它会增加了飞机的阻力。这样会在飞机发生事故下落时,减少下落的速度。给飞机和乘客增加安全的保障。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飞机的安全和性能都是有保障的。按2000年的概率算,也就是117. 65万次飞行才发生一次死亡性空难。换句话说,如果有人每天坐一次飞机, 要3223年才遇上一次空难。但是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在各种技术层面上将空难事故减到最少,本发明提供的升降折叠螺旋桨也无疑是众多安全手段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升降折叠螺旋桨,本发明可在飞机发生故障坠落过程中,使用手动或电动操作打开,起到减缓下落速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积极作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升降折叠螺旋桨,包括折叠桨叶总成、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和螺旋桨外壳。其技术要点在于折叠桨叶总成包括上盖、第六轴承、多个结构形状相同的桨叶、多个结构相同的折叠机构和支柱。支柱的顶部插入第六轴承的内圈,并与第六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在第六轴承外圈上端均勻连接有与桨叶数目相同的折叠机构,折叠机构包括支架和连接件。连接件由拉杆和挡块组成,拉杆和挡块固定连接。支架的一端与第六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桨叶根部位于此凹槽内并通过第一转轴与支架活动连接。拉杆的一端与桨叶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挡块位于支柱上与挡块形状相配合的滑槽内,挡块可在此滑槽内滑动。在第六轴承外圈下端的相应位置分别设有与挡块形状相配合的多个卡槽。在支柱内开设有与中轴螺纹配合的轴孔,在支柱底部沿水平方向延设有卡盘,卡盘位于壳体内,支柱的上端面与上盖固定连接。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包括,手动机构、电动机构和旋转推进机构。手动机构包括摇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一连杆和第一齿轮盘。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伸出壳体外,并与摇柄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位于壳体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和底座上。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盘固定连接。电动机构包括第三轴承、第四轴承、第二连杆、第二齿轮盘和电机装置。此电机装置为已知技术,故不重复叙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伸出壳体外,第二连杆的这一端与电机装置连接。 在第二连杆位于壳体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和底座上。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盘固定连接。旋转推进机构包括第五轴承、中轴和第三齿轮盘。第五轴承通过轴承座固定在底座中心,中轴的下端插入第五轴承的内圈,并与第五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中轴穿过第三齿轮盘上的中心孔并与第三齿轮盘固定连接。第三齿轮盘分别与第一齿轮盘和第二齿轮盘啮合。螺旋桨外壳包括壳体和底座。壳体上端设有开口,开口周围设有一圈环形的挡板, 环形的挡板与卡盘对应配合,支柱和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多个桨叶可在所述的开口中上下移动,壳体与底座固定连接。其使用方法为在飞机没有发生故障时,本发明作为飞机的内部的多根柱子,如图 2和图6所示。当飞机的发动机或其他设备发生故障飞机失去平衡或者开始下坠时,人工转动摇柄,使第一连杆带动第一齿轮盘转动,第一齿轮盘带动第三齿轮盘转动,第三齿轮盘和第五轴承带动中轴转动,中轴驱动支柱向上转动升起。等到桨叶完全离开壳体,桨叶从机身上的出口伸出飞机外表面时,由于空气的推力,桨叶会绕着第一转轴自动向上抬起。折叠机构的连接件也会随着桨叶的运动而运动,拉杆绕着第二转轴转动,挡块沿着滑槽滑动,直到挡块滑到第六轴承上的卡槽内,与此同时卡盘卡紧在所述的环形挡板上。当使用手动机构时,可断开电动机构与电动装置之间的连接。此时,多个桨叶在空气的推动和第六轴承的带动下开始旋转,如图1所示,产生向上的浮力,多个升降折叠螺旋桨排列在飞机机身不同位置,且可按不同高度设置,避免工作时的相互干扰,浮力会减小飞机下落的速度并有助于保持机身的平衡。本发明也可使用电机装置带动电动机构使螺旋桨升起。其优点在于本发明将螺旋桨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节省空间,使用过程中,有电时可在电机带动下升降,没电等紧急状况可手动控制螺旋桨的升降。


图1为升降折叠螺旋桨桨叶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升降折叠螺旋桨桨叶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折叠机构结构图。图4为螺旋桨桨叶伸出飞机外部后的工作示意图。图5为连接件的A向视图。图6为升降折叠螺旋桨在飞机内部作为多根柱子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升降折叠螺旋桨,包括折叠桨叶总成、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和螺旋桨外壳。折叠桨叶总成包括上盖3、第六轴承4、多个结构形状相同的桨叶5、多个结构相同的折叠机构17和支柱18。支柱18的顶部插入第六轴承4的内圈,并与第六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在第六轴承4外圈上端均勻连接有与桨叶5数目相同的折叠机构17,折叠机构17包括支架6和连接件16。连接件16由拉杆7和挡块8组成,拉杆7和挡块8固定连接。支架6的一端与第六轴承4的外圈固定连接,支架6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35,桨叶5根部位于此凹槽35内并通过第一转轴沈与支架6活动连接。拉杆7的一端与桨叶5通过第二转轴27活动连接, 挡块8位于支柱18上与挡块8形状相配合的滑槽观内,挡块8可在此滑槽观内滑动。在第六轴承4外圈下端的相应位置分别设有与挡块8形状相配合的多个卡槽25。在支柱18 内开设有与中轴9螺纹配合的轴孔四,在支柱18底部沿水平方向延设有卡盘30,卡盘30 位于壳体1内,支柱18的上端面与上盖3固定连接。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包括,手动机构、电动机构和旋转推进机构。手动机构包括摇柄15、第一轴承19、第二轴承20、第一连杆13和第一齿轮盘11。第一连杆13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31伸出壳体1外,并与摇柄15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13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0,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0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1和底座2上。第一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盘11固定连接。电动机构包括第三轴承22、第四轴承23、第二连杆14、第二齿轮盘12和电机装置24。第二连杆14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32伸出壳体1外,第二连杆14的这一端与电机装置M连接。在第二连杆14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三轴承22和第四轴承 23,第三轴承22和第四轴承23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1和底座2上。第二连杆 14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盘12固定连接。旋转推进机构包括第五轴承21、中轴9和第三齿轮盘10。第五轴承21通过轴承座固定在底座2的中心,中轴9的下端插入第五轴承21的内圈,并与第五轴承21的内圈固定连接,中轴9穿过第三齿轮盘10上的中心孔并与第三齿轮盘10固定连接。第三齿轮盘10分别与第一齿轮盘11和第二齿轮盘12啮合。螺旋桨外壳包括壳体1和底座2。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 33,开口 33周围设有一圈环形的挡板34,环形的挡板34与卡盘33对应配合,支柱18和处于折叠状态的多个桨叶5 可在所述的开口 33中上下移动,壳体1与底座2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
1.升降折叠螺旋桨,包括折叠桨叶总成、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和螺旋桨外壳,其特征在于折叠桨叶总成包括上盖(3)、第六轴承G)、多个结构形状相同的桨叶(5)、多个结构相同的折叠机构(17)和支柱(18);支柱(18)的顶部插入第六轴承的内圈,并与第六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在第六轴承(4)外圈上端均勻连接有与桨叶( 数目相同的折叠机构(17),折叠机构(17)包括支架(6)和连接件(16);连接件(16)由拉杆(7)和挡块(8)组成,拉杆(7)和挡块(8) 固定连接;支架(6)的一端与第六轴承(4)的外圈固定连接,支架(6)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 (35),桨叶(5)根部位于此凹槽(3 内并通过第一转轴06)与支架(6)活动连接;拉杆 (7)的一端与桨叶( 通过第二转轴(XT)活动连接,挡块(8)位于支柱(18)上与挡块(8) 形状相配合的滑槽08)内,挡块⑶可在此滑槽08)内滑动;在第六轴承⑷外圈下端的相应位置分别设有与挡块(8)形状相配合的多个卡槽0 ;在支柱(18)内开设有与中轴 (9)螺纹配合的轴孔( ),在支柱(18)底部沿水平方向延设有卡盘(30),卡盘(30)位于壳体(1)内,支柱(18)的上端面与上盖(3)固定连接;折叠桨叶升降机构包括,手动机构、电动机构和旋转推进机构;手动机构包括摇柄 (15)、第一轴承(19)、第二轴承(20)、第一连杆(13)和第一齿轮盘(11);第一连杆(13)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31)伸出壳体(1)外,并与摇柄(15)固定连接, 在第一连杆(1 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0),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OO)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1)和底座( 上;第一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盘(11)固定连接;电动机构包括第三轴承(22)、第四轴承(23)、第二连杆(14)、第二齿轮盘(1 和电机装置(24);第二连杆(14)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3 伸出壳体(1)外,第二连杆(14)的这一端与电机装置04)连接;在第二连杆(14)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上,分别套装有第三轴承02) 和第四轴承(23),第三轴承0 和第四轴承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座装设在壳体(1)和底座( 上;第二连杆(14)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盘(1 固定连接; 旋转推进机构包括第五轴承(21)、中轴(9)和第三齿轮盘(10); 第五轴承通过轴承座固定在底座( 的中心,中轴(9)的下端插入第五轴承的内圈,并与第五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中轴(9)穿过第三齿轮盘(10)上的中心孔并与第三齿轮盘(10)固定连接;第三齿轮盘(10)分别与第一齿轮盘(11)和第二齿轮盘(12) 啮合;螺旋桨外壳包括壳体(1)和底座O);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33),开口(33)周围设有一圈环形的挡板(34),环形的挡板(34)与卡盘(3 对应配合,支柱(18)和处于折叠状态的多个桨叶(5)可在所述的开口(33)中上下移动,壳体(1)与底座O)固定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包括折叠桨叶总成第六轴承、多个桨叶、多个折叠机构和支柱。折叠机构支架和连接件。折叠桨叶升降机构手动机构、电动机构和旋转推进机构。手动机构摇柄、两个轴承、第一连杆和第一齿轮盘。电动机构两个轴承、第二连杆、第二齿轮盘和电机装置。旋转推进机构第五轴承、中轴和第三齿轮盘。支柱的顶部套装第六轴承,第六轴承上连接有折叠机构。桨叶与折叠机构连接。四个轴承分别支撑两个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一齿轮盘和摇柄连接。第二连杆连接第二齿轮盘,两个齿轮盘分别与第三齿轮盘啮合,中轴与支柱内的轴孔螺纹配合。本发明将螺旋桨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节省空间,可在电机带动下升降,也可手动升降。
文档编号B64C11/28GK102442423SQ20101050298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2日
发明者徐延宇 申请人:徐延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