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956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方便、耐撞的新型无人机机臂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因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操作要求低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勘探、摄影、边境巡逻等领域。

现有无人机存在以下缺点:

1、现有无人机通常每个螺旋桨配备有一机臂,机臂的一端连接到机身上,螺旋桨安装在机臂的另一端上,因此现有的无人机上大都设置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机臂。其中,一些无人机中将机臂设计为可折叠的,但这类无人机需要一个一个的将机臂折叠起来,折叠不方便,折叠后体积依旧较大,不方便存放和携带;另外,现有无人机上的折叠机臂,折叠好后不能够进行锁定,给无人机的运输、携带带来不便。

2、现有无人机均由独立的机身、机臂等组件组装而成,且现有无人机的机身、机臂部分都是由塑料外壳来作为强度部件的,其强度不够;这类无人机在受撞击过程中极易被损坏,甚至会四分五裂;另外,现有无人机机身、机臂上的电气件都是安装在塑料外壳上的,无人机受撞击过程中同样会造成电气件的损坏或失落。

3、现有无人机机臂内的电气件以及机身内的电气件散热效果较差。

4、现有无人机的螺旋桨大多与无人机的机臂是一体的,桨叶无法直接拆卸下来,当桨叶需要维修、更换的时候需要将整个螺旋桨拆卸下来,导致螺旋桨的拆装维护不方便;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螺旋桨的桨叶始终是出于打开状态的,使得无人机在不使用状态下,占用空间大,不便于携带、存放。

5、现有无人机上通常只设置有一个示意灯,该示意灯通常为一三色灯,用来实时无人机的飞行状态;但是现有的示意灯并不能够示意无人机的飞行方向,尤其在无人机在夜晚或者恶劣环境下,操作人员更是无法辨别无人机的飞行方向,无法观察无人机的飞行姿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包括有:

机身;

机臂,设置在所述机身一侧,且沿所述机身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机臂顶部前后分别设置有一螺旋桨。

第一折叠臂,所述机臂通过一所述第一折叠臂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第一折叠臂一端与所述机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机身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旋转带动所述机臂靠近所述机身实现所述机臂的收拢,或带动所述机臂远离所述机身实现所述机臂的展开。

较佳地,所述机身包括有机身金属架,所述机臂包括有机臂金属架,所述第一折叠臂包括有第一折叠臂金属架;所述第一折叠臂金属架一端与所述机身金属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机臂金属架铰接,构成一无人机金属框架。

较佳地,所述螺旋桨与所述机臂金属架相连;所述机臂内的电气件安装在所述机臂金属架上;所述机身内的电气件安装在所述机身金属架上;所述机身外侧设置有云台,所述云台与所述机身金属架相连。

较佳地,所述机臂包括有机臂外壳,所述机臂金属架作为所述机臂外壳的一部分;所述机臂外壳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螺旋桨的电调板,所述电调板与所述机臂金属架贴合,所述电调板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机臂金属架进行散热。

较佳地,所述机臂外壳上与所述电调板对应位置处还设置有机臂散热孔。

较佳地,所述机身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所述机臂,两所述机臂上的前后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无人机遥控器进行信号传输的全向天线。

较佳地,其中一所述机臂的前端设置有5.8g全向天线,后端设置有2.4g全向天线;另一所述机臂的前端设置有2.4g全向天线,后端设置有5.8g全向天线。

较佳地,所述机臂底部前后分别设置有一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底部设置有脚垫;所述脚垫通过卡扣组件和胶体安装在所述起落架底部上。

较佳地,所述机臂底部可拆卸大的设置有一防夹手装置;所述防夹手装置设置在前后两起落架之间。

较佳地,所述螺旋桨包括有:

桨叶组件,包括有桨叶座和设置在桨叶座上的桨叶,且所述桨叶可绕与所述桨叶座连接处转动折叠;

固定座,所述桨叶座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

动力装置,安装在所述机臂上,所述固定在安装在所述动力装置上;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固定座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桨叶组件转动。

较佳地,所述桨叶座与所述固定座之间通过快拆组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所述桨叶座下端设置有沉孔,所述固定座上端伸进所述沉孔内,所述快拆组件包括有实现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沉孔之间轴向定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实现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沉孔之间周向定位的第二连接组件。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有:

第一卡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端侧面,且径向延伸;

第一卡口,设置在所述沉孔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卡口沿所述沉孔内侧壁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卡件相匹配;

所述固定座伸进所述所述沉孔内,所述桨叶座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所述第一卡件卡进所述第一卡口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有:

按键,下端安装在所述固定座内,且所述按键下端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可轴向移动;所述桨叶座中心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固定座上端伸进所述沉孔内,所述按键上端依次穿过所述沉孔、所述通孔;

第二卡件,设置在所述按键下端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卡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座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座;

第二卡口,设置在所述沉孔底部上与所述第一卡口对应位置处;

所述第一卡件卡进所述第一卡口内后,所述第二卡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卡进所述第二卡口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折叠臂与所述机臂、所述机身的铰接处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机臂展开或折叠后,所述锁定机构实现对所述第一折叠臂与所述机臂、所述机身的铰接处进行连接处锁定。

较佳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有:

转轴,一端与所述机臂/所述机身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臂可转动连接;

第一转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转轮相对于所述转轴不可转动;所述转轴第一转轮一侧面设置有周向布置的滑块;

第二转轮,固定在所述第一折叠臂上,且所述第二转轮可转动的套设在所述转轴;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第一转轮相对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周向布置的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相匹配;

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压在一起且可相互转动,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第一转轮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轮转动过程中,所述滑块卡进所述滑槽内实现锁定。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轮上周向布置有一个滑块,所述第二转轮上周向布置有两个滑槽;所述滑块转入到其中一滑槽内实现机臂展开后的锁定,所述滑块转入到另一滑槽内实现机臂折叠后的锁定。

较佳地,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将所述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压在一起;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有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多个弹性垫片,所述弹性垫片压在所述第一转轮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二转轮的另一侧紧压在所述第二转轮上。

较佳地,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有:

上支架,所述转轴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上支架上,所述上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臂/所述机身上;

下支架,所述下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折叠臂上,所述第二转轮固定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转轴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机臂/所述机身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下支架、第二转轮、第一转轮。

较佳地,所述机臂与所述机身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折叠臂,所述第二折叠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臂、所述机身铰接。

较佳地,所述机身内设置有电路板模组,所述电路板模组安装在散热组件上,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有:

散热片,所述电路板模组安装在所述散热片下端面上,并与所述散热片下端面贴合;所述散热片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导风墙;

散热风扇,安装若干所述导风墙上方;相邻所述导风墙之间形成自散热片中心向边缘延伸的散热通道。

较佳地,所述无人机左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示意灯和第二示意灯,所述无人机前端或尾部设置有第三示意灯,所述第一示意灯、第二示意灯和第三示意灯的连线呈三角形。

较佳地,所述第一示意灯和第二示意灯为常亮单色灯,所述第三示意灯为示意无人机飞行状态的三色灯。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侧面只设置有一机臂,机臂通过一第一折叠臂连接到机身上,折叠快速、方便,而且,机臂是沿着机身长度方向设置的,折叠好后的机臂紧靠着机身两侧并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折叠好后的无人机整体呈狭长状,相对于现有技术这折叠成一团的无人机,更加便于存放、携带;

同时,第一折叠臂与机臂、机身连接处设置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中通过第一转轮上的一个滑块和第二转轮上的两个滑槽实现了机臂在展开状态下或者折叠状态下的锁定;具体的,当机臂完全展开口滑块卡进其中一滑槽内实现锁定;当然机臂完全折叠好后滑块卡进另一滑槽内实现锁定,从而保证了机臂不管在展开状态还是折叠状态下始终与机身相对于固定,从而防止机臂展开或折叠后相对于机身晃动;

2、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通过在机身部位、机臂、第一折叠臂部位均设置有金属架,且机身金属架、第一折叠臂金属架和机臂金属架相连从而构成一完整的无人机金属架,从而保证了无人机整体的牢固性和高强度,机身在高强度的撞击下也能够保证整机的完整性,具有耐撞的优点;

3、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将电调板与作为机臂金属架贴合,直接通过机臂金属架将热量散发出去,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散热快等优点;同时,通过在机臂壳体上设置机臂散热孔,从而加强散热效果;

4、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机身内的电路板通过散热片与风扇的配合实现散热,从而提高了机身的散热效果;

5、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通过第一示意灯、第二示意灯来示意无人机的左右侧,通过第三示意灯来示意无人机的尾部,三个示意灯的配合即可示意无人机的飞行方向,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在夜间或者恶劣环境下观察无人机的飞行姿态。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述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的拆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锁定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锁定机构的拆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二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第一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无人机金属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机身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机臂的拆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第一折叠臂的拆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机身的拆分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螺旋桨的拆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桨叶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桨叶座的内部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中桨叶组件与固定座连接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中三个示意灯在无人机上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发明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包括有机身1、两机臂2和两第一折叠臂3;两机臂2分别设置在机身1两侧,且沿机身1长度方向设置,机臂2顶部前后分别设置有一螺旋桨5;两机臂2分别通过一第一折叠臂3与机身1连接;第一折叠臂3一端与机臂2铰接,另一端与机身1铰接;第一折叠臂3旋转带动机臂2靠近机身1实现机臂2收拢(如图3中所示),或带动机臂2远离机身1实现机臂2的展开(如图1-2中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只包括有两个设置在机身两侧的机臂2,两机臂2分别通过一第一折叠臂3连接到机身1上;当需要折叠机臂2的时候,只需要握在机臂2上前后方向施力,第一折叠臂3旋转带动机臂2向机身1靠拢,直至靠到机身1侧面,即完成机臂的折叠;上述机臂折叠方式,折叠快速、方便,且折叠好后的无人机体积小,便于存放、携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叠臂3与机臂2、机身1连接处设置有锁定机构,即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与机臂金属架201、机身金属架101铰接处设置有锁定机构。机臂2展开或折叠后,通过锁定机构的设置以使得第一折叠臂3与机臂2、机身1连接处的锁定,从而防止机臂2展开或折叠后机臂晃动。

具体的,结合图5-8,锁定机构包括有转轴702、第一转轮705和第二转轮704。转轴702一端与机臂2/机身1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折叠臂3可转动连接;转轴702的两侧沿其轴向切除部分,使得转轴702的截面呈由两段相对圆弧形和两段相对直线组成的类矩形;第一转轮705的中心孔呈与转轴702截面相同的类矩形,第一转轮705套设在转轴702上,使得第一转轮705相对于转轴周向限位(即周向不可转动),第一转轮705相对于转轴702周向可移动;第一转轮705一侧上面设置有周向延伸的滑块7051。第二转轮704固定在第一折叠臂3上,第二转轮704的中心孔为一圆孔,第二转轮套设在转轴702上,且第二转轮704可相对于转轴702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第二转轮704与第一转轮705相对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周向布置的滑槽,滑块7051与滑槽相匹配;第一转轮705与第二转轮704压在一起且可相互转动,当滑块7051卡进滑槽内时实现锁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转轴702的一端通过上支架701安装在机臂2/机身1上;上支架701安装在机臂2/机身1上,转轴702的一端在固定在上支架70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702一端的固定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也可更具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轮704通过下支架703安装在第一折叠臂3上;下支架703固定在第一折叠臂3上,第二转轮704通过螺钉等方式同轴固定在下支架703的一侧,下支架703的另一侧与上支架701相对,转轴702的另一端顺序穿过下支架703、第二转轮704和第一转轮705,且转轴70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一螺母708,下支架703、第二转轮704和第一转轮705顺序连接在一起。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还包括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套设在转轴702上,通过弹性组件使得第一转轮705压在第二转轮704上;而且,当需要解锁的时候,第一转轮705相对于第二转轮704转动,弹性组件受压,使得第一转轮705与第二转轮704之间产生一定间距,从而使得滑块7051滑出滑槽7041、7043,实现解锁;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为套设在转轴上的多个弹性垫片706,且位于螺母708和第一转轮705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组件也可以通过弹簧等结构来实现,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轮704与下支架703之间设置有第一耐磨垫片709,第一转轮705与弹性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耐磨垫片710,第一耐磨垫片709、第二耐磨垫片710的设置一方面起到包括第二转轮704和第一转轮705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一耐磨垫片709、第二耐磨垫片71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加入润滑油的孔结构,从而使得第一转轮705与第二转轮704之间的转动更加顺畅。螺母708与弹性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耐磨垫片707,起到保护弹性组件的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有第一耐磨垫片709、第二耐磨垫片710、第三耐磨垫片707,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滑块7051为一圆弧形滑块,滑槽为一与滑块7051相匹配的圆弧形滑槽,这样设置以便于在第一转轮705与第二转轮704相互转动的过程中滑块顺利滑入到滑槽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滑槽和滑块的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滑槽的一端设计成滑槽斜面7042,滑块7051的一端设计成滑块斜面7052,滑槽斜面7042、滑块斜面7052的设置以便于滑块顺利的滑出滑槽。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第一转轮705上周向布置有一个滑块7051,第二转轮704上周向布置有两个滑槽,分别为第一滑槽7041、第二滑槽7043,第一滑槽7041与第二滑槽7043之间的中心夹角即为第一折叠臂的旋转角度;当滑块7051转入到第一滑槽7041内后即可实现机臂展开后的锁定,当滑块7051转入到第二滑槽7043内后即可实现机臂折叠后的锁定。

本实施例,上述提供的锁定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锁定机构,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机臂2与机身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折叠臂4,第二折叠臂4的两端分别与机臂2、机身1铰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机臂2相对于较长,若只通过一折叠臂实现机臂的展开或折叠,操作极不稳定,且易造成机臂的损坏,且机臂2的连接强度不够;本实施例通过加设第二折叠机臂4,一方面加强机臂2与机身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使得机臂2的展开、折叠操作更加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有第二折叠臂4,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第二折叠臂4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11实现与机身1和机臂2之间的铰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折叠臂4与机身1和机臂2之间的铰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第二折叠机臂4的长度与第一折叠机臂3的长度相等,且第二折叠机臂4始终平行于第一折叠机臂3,从而保证第一折叠机臂3与第二折叠机臂4之间旋转的同步性。

下面就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机臂的折叠、展开状态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中所示,此时机臂2处于展开状态;机臂2展开状态下,第一折叠臂3与机身1、机臂2铰接处的锁定机构内的滑块7051位于第一滑槽7041内,从而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实现了第一转轮705与第二转轮704之间的相互固定;又由于第一转轮705通过转轴702与机臂2/机身1相互固定,第二转轮704与第一折叠臂3之间相互固定,实现了第一折叠臂3与机身1、机臂2相互固定,从而实现了机臂2展开状态下,机臂2相对于机身1的锁定。

当需要对机臂2进行折叠的时候,手握住机臂2向机身1前方施力,使得第一折叠臂3绕与机身1/机臂2的铰接处发生旋转,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滑块7051滑出第一滑槽7041,锁定机构解锁;第一折叠臂3逆时针转动,第一折叠臂3带动机臂2向机身1的侧面卡进,同时第二折叠臂3也在机臂2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

如图3中所示,当机臂2靠到机身1的侧面上后,此时第一折叠臂与机身1、机臂2铰接处的锁定机构上的滑块7051也转至第二滑槽7043位置处,滑块7051卡进第二滑槽7043内,实现了第一折叠臂3与机身1、机臂2相互固定,从而实现了机臂2在折叠状态下,机臂2相对于机身1的锁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9-10,无人机还包括有一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包括有设置在机身1上的机身金属架101、设置在机臂2上的机臂金属架201、设置在第一折叠臂3上的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以及设置在第二折叠机臂4上的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且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一端与机臂金属架201铰接,另一端与机身金属架101铰接,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一端与机臂金属架201铰接,另一端与机身金属架101铰接,从而形成以完整的金属架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在机身部位、机臂部位、第一折叠臂部位、第二折叠臂部位均设置有金属架,且机身金属架、机臂金属架、相连从而构成一完整的无人机金属架,无人机金属架的设置增加了机身1、机臂2、第一折叠臂3、第二折叠臂4上的强度,从而增强了无人机整机的强度;同时,由于无人机的机臂上的机臂金属架201与机身1上的机身金属架101是通过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相连接的,从而使得在无人机受到撞击的时候,在机臂金属架201与机身金属架101连接作用下,使得无人机不会出现机身与机臂分离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无人机的完整性,具有耐撞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机臂金属架201、机身金属架101、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均采用高强度、质轻的金属制成,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避免无人机过重,影响正常飞行。优选的,机臂金属架201、机身金属架101、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采用镁合金制成,镁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散热好,消震性好,承受冲击载荷能力强,耐腐蚀性能好。

在本实施例中,机臂1包括有机臂外壳,机臂金属架201作为机臂外壳的一部分;结合图1和图11,机臂2包括有机臂外壳,机臂外壳由内侧壳部202、外侧壳部203以及机臂金属架201共同构成,机臂金属架201作为机臂外壳的顶部的一部分来使用,且机臂金属架201沿着机臂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内侧壳部202、外侧壳部203、机臂金属架201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机臂的形状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机臂金属架201也可直接设置在机臂外壳内,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机臂上设置有螺旋桨5,且螺旋桨5与机臂金属架201相连;具体的,结合图9和图11,机臂金属架201上端前后侧上分别设置有螺旋桨安装部2012,螺旋桨安装部2012上设置有螺旋桨安装孔,螺旋桨5的下端通过连接件(例如螺钉等)安装到螺旋桨安装孔上,从而实现螺旋桨5的固定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螺旋桨5安装到机臂塑料外壳上的方案,本实施例中将机臂上的螺旋桨5安装到机臂金属架201上,即便无人机在撞击过程中机臂外壳出现破损脱落,螺旋桨结牢固的连接在机臂金属架201上,从而防止机臂在遭遇撞击的过程中螺旋桨5的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机臂内也设置有电气件,且电气件安装在机臂金属架201上;其中机臂内的电气件包括有用于控制螺旋桨的电调板等,此处不做限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机臂内的电气件安装在机臂塑料外壳上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机臂内的电气件还与机臂金属架201连接,即便机臂外壳被撞击口出现破损脱落的问题,电气件依旧连在机臂金属架201上,从而防止机臂在遭遇撞击的过程中机臂内电气件的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第一折叠机臂3包括有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和盖设在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上侧的塑料上盖30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塑料上盖302的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在结合图9、图10和图12,机身金属架101上前端两侧设置有第一折叠臂机身安装部1012,第一折叠臂机身安装部1012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的一端通过铰接件与前折叠臂安装孔102实现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折叠臂机身安装部1012与机身金属架101之间的铰接;机臂金属架201上设置有第一折叠臂机臂安装部,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的另一端通过铰接件安装到第一折叠臂机臂安装部上,从而实现前折叠臂金属架2与机臂金属架201之间的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折叠臂4不设置有外壳,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直接作为第二折叠臂使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折叠臂4也可设置有外壳,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参照图9、图10,机身金属架101上后端两侧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011,连接柱1011底部安装有固定座12,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的一端通过铰接件安装到固定座12上;机臂金属架201上还设置有第二折叠臂机臂安装部,且第二折叠臂机臂安装部的设置位置低于第一折叠臂机臂安装部,第二后折叠臂金属架401的另一端通过铰接件安装在第二折叠臂机臂安装部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02的设置,以及将第二折叠臂机臂安装部的设置位置限定为低于第一折叠臂机臂安装部,从而使得第一折叠臂金属架301高于第二折叠臂金属架401,从而避免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在折叠过程中位于同意平面内发生干涉,保证了第一折叠臂和第二折叠臂顺利完成折叠和展开。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3,机身1包括有机身外壳,机身外壳由上盖102和下壳体103组合而成,机身金属架101位于机身外壳内,且安装在下壳体103上;机身金属架101与上盖102、下壳体103共同构成了机身的主体件,以保证机身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机身金属架101也可直接作为机身的一部分,例如机身金属架1可直接作为机身外壳的下壳来使用,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机身金属架101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机身的形状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机身内设置有电气件,且电气件安装在机身金属架1上,本实施例将机身电气件安装在机身金属架101上,是为了防止机身在撞击过程中造成机身内电气件的损坏或掉落。

进一步的,机身上的电气件包括有散热组件、电池组件104、电路板组件105等,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10,机身前端外侧还设置有云台6,且云台6与机身金属架1相连;机身金属架1前端上设置有云台安装孔1014,云台6通过连接件安装到云台安装孔1014上,从而实现云台6与机身金属架101之间的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云台6直接安装在机身外壳上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将云台6连接到了机身金属架101上,在无人机受到撞击的时候机身金属架101由于自身强度较强不易出现损坏,又由于云台6安装在机身金属架1上,从而使得现云台6不易从无人机机上脱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机臂2内设置有用于控制螺旋桨的电调板209。

具体的,参照图11,电调板209与机臂金属架201贴合,电调板209产生的热量传递给金属架3进行散热。本实施例将电调板209与机臂金属架贴合,直接通过金属架将热量散发出去,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散热快等优点,同时金属架的设置还具有加强机臂强度的优点。

进一步的,机臂金属架201内表面上向下延伸有散热筋2011,散热筋2011呈垂直于机臂金属架201延伸设置的板状结构,散热筋2011与可一体制成;电调板209通过电调板支架竖直安装在机臂外壳内,且使得电调板209紧贴在散热筋2011上;进一步的,电调板209上具有多个热源点(电调板上每个电气件对应形成一热源点),多个热源点均与散热筋2011贴合;电调板209上的热量先传递给散热筋2011,再通过散热筋2011传导到机臂金属架201上,机臂金属架201作为机臂外壳的部分,直接将热量散发出去,散热效果,好,散热速度快。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机臂结构形式的限定以及为了充分利用机臂内空间,将电调板209竖直设置,并通过竖直延伸出散热筋来实现与电调板209的热传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机臂的具体结构形式,机臂金属架201上也可不设置有散热筋2011,电调板209直接与机臂金属架201的内表面贴合,此处均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机臂外壳上与电调板209对应位置处还设置有机臂散热孔,使得机臂外壳内部空间内的热量直接通过机臂散热孔排出,从而加强散热效果。优选的,机臂外壳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且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均位于电调板209位置处;本实施例在机臂外壳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散热孔,从而形成对流通道,从而加强散热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机臂散热孔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数量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3-14,机身1内电气件包括有电路板模组105,电路板模组105安装在散热组件上,用于为电路板模组105散热。进一步的,散热组件包括有散热片106和散热风扇10;电路板模组105安装在散热片106下端面上,并与散热片1下端面贴合;散热片106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导风墙1061,相邻导风墙1061之间形成自散热片中心向边缘延伸的散热风道;散热风扇107通过链接件108安装在若干导风墙1061上方,且位于中间处。电路板模组105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片106,在散热风扇107的吹动下,散热片106上的热量经由各风道向四周扩散,从而起到散热的效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5安装在机臂2顶部上,并固定在机臂金属架201上。

参照图15-19,螺旋桨5包括有桨叶组件、固定座503和动力装置506(例如马达组件等),桨叶组件与固定座503可拆卸连接,固定座503安装在动力装置506上,动力装置506在安装到机臂上。

其中,桨叶组件包括有桨叶座501和设置在桨叶座501上的桨叶508,且桨叶508可绕与桨叶座501连接处转动,从而实现桨叶的折叠;桨叶座501可拆卸的安装在固定座503上。本发明提供的螺旋桨,桨叶组件是可拆卸的,从而便也桨叶的拆装维护,且拆装方便;另外,本发明中桨叶可相对于桨叶座转动折叠起来,从而便于无人机在不使用状态写的存放、携带。

其中,桨叶座501上端外侧壁身设置有用于安装桨叶的安装口5012,安装口5012呈倒置“u”型,且安装口5012上下具设置有桨叶座连接孔5013;桨叶508的安装端上也设置有桨叶连接孔5081,桨叶508的连接端伸进安装口5012内,且桨叶连接孔5081与桨叶座连接孔5013相对,再通过连接件507穿设在桨叶连接孔5081与桨叶座连接孔5013内,从而实现桨叶508与桨叶座501之间的连接;而且,桨叶连接孔5081与连接件507之间可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桨叶与桨叶座之间的可转动连接。

其中,连接件507可采用台阶螺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连接件,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桨叶连接孔5081与连接件507的外壁之间还设置有在桨叶展开状态下或者折叠状态下限制桨叶相对于连接件507转动的限位结构;具体的,限位结构由设置在连接件507外壁上、桨叶连接孔5081内壁上的直纹滚花来实现,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桨叶508不可相对于连接件507转动,从而使得桨叶508在展开状态下或者折叠状态下在不施加外力的时候是不可相对于连接件507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桨叶不可转动,例如也可在桨叶508连接端与安装口5012内壁之间加设摩擦摩擦结构等,此处不做限制。

下面就本实施例中桨叶的展开折叠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5中所示,此时两桨叶508位于同一直线上,处于展开状态;在连接件507外壁上、桨叶连接孔5081内壁上的直纹滚花的作用下,桨叶508相对于连接件507不可转动,桨叶508处于固定状态。

当需要将桨叶508折叠的时候,对桨叶508施加一切向力,以克服连接件507与桨叶连接孔5081之间的阻力,使得桨叶508绕连接件507转动,其中一桨叶顺时针转动,另一桨叶逆时针转动,直至转动两桨叶相互平设置,如图17中所示,桨叶折叠完成。

上述桨叶508与桨叶座501之间直接通过连接件实现转动连接,以及直接通过直纹滚花的设置实现展开或折叠后的定位,其构简单,操作方便。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桨叶508与桨叶座501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示,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桨叶座501与固定座503通过快拆组件2实现可拆连接。桨叶座501下端设置有沉孔5014,固定座503上端伸进沉孔5014内,快拆组件包括有实现固定座503与沉孔5014之间轴向定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实现固定座503与沉孔5014之间周向定位的第二连接组件。

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卡件5031、第一卡口5015;固定座503上端面上设置有一台阶,第一卡件5031设置在台阶的侧壁上,且径向延伸设置,如图15中所示;再参照图14中所示,沉孔5014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卡件5031匹配的第一卡口5015,第一卡口5015沿着沉孔5014侧壁周向设置。

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有按键504、第二卡件509、第二卡口5016;按键504的下端安装到固定座503内,且按键504下端与固定座50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05(例如弹簧等),按键504位于台阶的中心处;第二卡件509设置在按键504的外侧壁上,且第二卡件509的上端伸出台阶的上端面;当下压按键504的时候,按键504克服弹性件505的弹力轴向下移,从而带动第二卡件509下移缩回到台阶内;沉孔5014底面上与第一卡口5015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卡口5016,第二卡口5016与第二卡件509相匹配。

其中,本实施例中,固定座503上端轴向均布有四个第一卡件,对应的桨叶座501上设置有四个第一卡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503上第一卡件的数目也可为2个、3个……,至少为两个即可,此处不做限制。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按键204上周向均布有两个第二卡件,对应的桨叶座501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503上第二卡件的数目也可为3个、4个、5个……,至少为两个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下面就桨叶座501与固定座503之间的拆装做具体说明:

连接时,桨叶座501扣到固定座503上,按键504的上端顺序穿过沉孔5014、通孔304,并伸出桨叶座501的上端面;固定座503的上端伸进沉孔5014内,沉孔5014的底部先压到第二卡件509,桨叶座302下移并压着第二卡件509下移,第二卡件509下移带动按键504克服弹性件505的弹性一起下移;直至第一卡件5031接触到沉孔5014的底部,再转动桨叶座501使得第一卡件205卡进第一卡扣3011内,从而实现桨叶座与固定座之间的轴向定位;同时在弹性件505回复弹力的作用下,第二卡件509卡进第二卡扣3012内,从而实现桨叶座与固定座之间的周向定位,从而实现了桨叶座与固定座之间的固定连接;

拆分时,下压按键204,从而带动第二卡件509下移,第二卡件509下移从而脱离第二卡扣3012,周向定位解除;再转动桨叶座501,使得第一卡件5031旋出第一卡口5015,轴向定位解除,从而使得桨叶座501与固定座503之间的锁定解除,可直接取出桨叶组件。

参照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快拆组件,结构简单紧凑,而且操作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桨叶组件与固定座之间的快拆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11,两机臂2底部前后分别设置有一起落架212,在无人机降落的时候用于支撑无人机。起落架212底部还设置有脚垫205,用于保护起落架。

进一步的,脚垫205为一橡胶体结构,脚垫205通过卡扣组件和胶体安装在起落架212底部上。具体的,脚垫205为一罩状结构,其套设置在起落架212的底端上;卡扣组件包括有设置在脚垫205内侧壁上的多个凸起的卡件,以及设置在起落架212下端侧壁上的多个卡孔;脚垫205套在起落架212底部,且卡件分别卡进各个卡孔内实现连接;胶体为一双面胶204,设置在脚垫205内侧底部与起落架212底部之间,实现粘贴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卡扣组件和胶体共同实现脚垫205与起落架212之间的连接,连接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防止脚垫205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11,机臂2底部设置有防夹手装置207,且位于两起落架212之间;操作人员在折叠机臂的时候,直接握在防夹手装置207上,使得手握位置相对于机臂2下移,从而避免操作人员手被夹在机身和机臂之间,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同时,防夹手装置的设置能够加强机臂2的强度,防止在折叠过程中对机臂造成损伤。

其中,防夹手装置207通过连接件(例如螺钉208)与机臂2可拆卸连接,在飞行时候可将防夹手装置207从机臂上拆卸下来,避免防夹手装置对无人机的飞行造成影响。

其中,防夹手装置207的两端分别延伸到两起落支脚3位置处,且防夹手装置207的上缘形状,与机臂2底部与两起落支脚3之间形成的缺口的形状一致;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的限定,从而保证了机臂外观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了无人机的美观效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或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两机臂2内前后端还均设置有一用于与无人机遥控器进行信号传输的全向天线210、211。具体的,其中一机臂的前端设置有5.8g全向天线,后端设置有2.4g全向天线;另一机臂的前端设置有2.4g全向天线,后端设置有5.8g全向天线。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式来设置天线,使得无人机飞行时,不管哪个方向朝向遥控器,均有一个5.8g全向天线和一个2.4g全向天线朝向遥控器,从而便于遥控器更好的控制无人机。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或实施例5或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0,无人机上设置有三个示意灯,包括设置两机臂上的第一示意灯8和第二示意灯9,以及设置在机身尾部上的第三示意灯10,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和第三示意灯10的连线呈三角形。本发明通过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来示意无人机的左右侧,通过第三示意灯10来示意无人机的尾部或者前端,三个示意灯的配合即可示意无人机的飞行方向,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在夜间或者恶劣环境下观察无人机的飞行姿态。

使用时,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在第三示意灯10的前侧,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相对于第三示意灯10的方向即为无人机的飞行方向。其中,优选的,第一示意灯8和第二示意灯9左右对称布置。其中,优选的,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布置在机臂2的底部,第三示意灯布置在机身1尾部的底部,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操作者更加清楚的看到示意灯,防止机身上的部件遮挡住示意灯。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示意灯10也可布置在机身2的前端,此时,第三示意灯10位于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的前方,第三示意灯10相对于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的方向即为无人机的飞行方向。

进一步的,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采用常亮单色灯,第三示意灯10采用三色灯;其中,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的灯光颜色可相同也可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限制;其中,三色灯即为现有无人机上常用的用于提示无人机飞机状态的灯,其通过三色灯不同组合的灯光显示飞机的实时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示意灯8、第二示意灯9也可为闪烁单色灯,第三示意灯也可为其他结构形式的用于提示飞机状态的多色灯,此处均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示意灯8和第二示意灯9的结构相同。具体的,结合图11和图20,以第一示意灯8的结构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第一示意灯8包括有发光件和灯罩206,发光件安装在机臂底2部上,灯罩206罩设在发光件上,并与机臂可拆卸连接,灯罩206起到导光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3和图20,第三示意灯10直接设置在机身1尾部内,第三示意灯也包括有发光体109和灯罩110;发光体109安装在机身上,灯罩110罩在反光体109上并与机身之间可拆卸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三个示意灯具体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发明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