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698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



背景技术:

浮空器一般是指比重轻于空气的、依靠大气浮力升空的飞行器。浮空器在空间科学、通信、观测和遥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当浮空器承担通信、观测等任务时需要挂载相应的外部附件。为了便于外部附件与浮空器的囊体连接,囊体下端设有承力拉绊结构。

现有技术中,浮空器的承力拉绊结构一般是在底布上设置沿单一方向延伸的承力条。承力条的设置方式使得承力拉绊结构只能承受一个方向的拉力。在浮空器飞行过程中,外部附件经常受到风力作用发生转动或者摆动,因此,拉力的方向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当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在承力条上时,很容易使承力条与底布分离或者撕裂,使承力拉绊结构损坏,因而难以保证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承力拉绊结构只能承受一个方向的拉力,受到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时容易损坏,因而难以保证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承力拉绊结构包括:至少一层底布,底布与浮空器的囊体连接,当承力拉绊结构包括多层底布时,多层底布依次叠置;用于连接浮空器的外部附件的多个承力结构,多个承力结构均与底布连接,且多个承力结构排布成放射状结构,多个承力结构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上。

进一步地,承力结构包括:第一承力部,与底布连接;第二承力部,与第一承力部连接,第二承力部用于连接外部附件。

进一步地,第二承力部相对于第一承力部靠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

进一步地,第一承力部为承力带,第二承力部为承力环。

进一步地,承力结构包括多个承力带和一个承力环,多个承力带至少部分错开,多个承力带均与承力环连接。

进一步地,承力带为两个,两个承力带的未连接承力环的一端间隔设置,两个承力带之间的间隔从未连接承力环的一侧向连接承力环的一侧逐渐减小,以使承力结构形成V形结构。

进一步地,承力结构的数量为N个,其中,N≥3,且N为自然数。

进一步地,承力拉绊结构还包括与多个承力结构均连接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环,承力结构包括与底布连接的承力带以及与承力带连接的承力环,连接环依次穿过多个承力结构的承力环。

进一步地,连接环为多边形环,各承力结构的承力环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边形环的各边上。

进一步地,承力拉绊结构还包括与承力结构连接的加强部以提高承力结构与底布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承力结构和底布的连接方式为热压焊接、高频焊接、胶接或者缝纫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浮空器,包括囊体以及与囊体连接的承力拉绊结构,承力拉绊结构为前述的承力拉绊结构。

进一步地,承力拉绊结构位于囊体的内部,浮空器还包括密封盖布,密封盖布、承力拉绊结构的承力结构、承力拉绊结构的底布和囊体的囊片依次叠置,底布上具有第一安装孔,囊体具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尺寸小于底布的尺寸,密封盖布的尺寸大于底布的尺寸,密封盖布的边缘与囊体连接以使囊体密封,外部附件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后与承力拉绊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设置在密封件和承力拉绊结构之间的防磨损件,防磨损件与承力拉绊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浮空器包括多个承力拉绊结构,多个承力拉绊结构围绕囊体的中心轴线间隔均匀地设置,浮空器还包括与多个承力拉绊结构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连接件,与外部附件连接的绳索与各连接件均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多个承力结构排布成放射状结构,并且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上,这样,多个承力结构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当外部附件与多个承力结构连接时,不同方向的拉力可以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承力结构承受,因此承力拉绊结构可以承受多个方向的拉力,防止承力拉绊结构受到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时承力结构与底布分离或者撕裂,从而避免承力拉绊结构损坏,保障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承力拉绊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透视图);

图2示出了具有图1的承力拉绊结构的浮空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承力拉绊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透视图);

图4示出了具有图3的承力拉绊结构的浮空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承力拉绊结构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具有图5的承力拉绊结构的浮空器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承力拉绊结构;10、底布;11、第一安装孔;20、承力结构;21、承力带;22、承力环;30、第一连接结构;31、第一连接环;32、第一加强筋;40、加强部;50、密封件;60、防磨损件;200、囊体;210、第二安装孔;300、连接件;400、第二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浮空器为高空气球或者飞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浮空器包括囊体200以及与囊体200连接的承力拉绊结构10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浮空器承担通信、观测等任务时需要挂载相应的外部附件,承力拉绊结构100用于将外部附件与囊体200连接。

外部附件包括外部设备以及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绳索。外部附件通过绳索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

具体地,承力拉绊结构100设置在囊体200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承力拉绊结构100只能承受一个方向的拉力,受到侧向力或者反向力作用时容易失效,因而难以保证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的问题,对承力拉绊结构10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拉绊结构100包括底布10和多个承力结构20。底布10与浮空器的囊体200连接。多个承力结构20用于连接浮空器的外部附件。多个承力结构20均与底布10连接,且多个承力结构20排布成放射状结构,多个承力结构20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10上。

通过上述设置,多个承力结构20排布成放射状结构,并且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10上,这样,多个承力结构20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当外部附件与多个承力结构20连接时,不同方向的拉力可以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承力结构20承受,因此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多个方向的拉力,防止承力拉绊结构100受到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时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分离或者撕裂,从而避免承力拉绊结构100损坏,保障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

进一步地,多个承力结构20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10上,这样,当承力拉绊结构100受到沿重力方向的拉力时,多个承力结构20受力均匀,并且可以将承力拉绊结构100所承受的拉力均匀地传递到底布10的不同区域上,使的承力拉绊结构100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与沿单一方向设置承力条的承力拉绊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承力拉绊结构100能够承载的外部附件的重量大幅提高,且结构稳定可靠,可以大幅降低浮空器的飞行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反向力是指力的方向与单一方向延伸的承力条能够承受的拉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侧向力是指力的方向与单一方向延伸的承力条能够承受的拉力方向具有夹角的作用力。

优选地,将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至囊体200时,放射状结构的中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

外部部件重量较小或者浮空器工作环境中的外部作用力较小时,浮空器采用一个承力拉绊结构即可。按照上述设置,由于放射状结构的中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因此多个承力结构20围绕囊体200的中心线均匀分布,当外部部件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时,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外部附件的重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多个承力结构20受力均匀,浮空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结构20包括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第一承力部与底布10连接。第二承力部与第一承力部连接,第二承力部用于连接外部附件。

通过上述设置,第二承力部便于外部附件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第二承力部与第一承力部连接,第一承力部与底布10连接,这样可以将外部附件的拉力传递到底布10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承力部相对于第一承力部靠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

这样,当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连接且放射状结构的中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时,第二承力部相对于第一承力部更靠近囊体200的底端,便于与外部附件连接。同时,第二承力部承受的拉力可以向上传递给第一承力部,使第一承力部均匀受力。与第二承力部相对于第一承力部远离放射状结构的中心时,只有第二承力部与第一承力部的连接处承受拉力相比,上述设置方式的受力方向更加合理,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承力部为承力带21,第二承力部为承力环2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环22是具有供绳索或者其他连接结构穿过的通孔的封闭环形结构或者非封闭环形结构。

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便于外部附件的绳索穿过承力环22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承力带21与底布10连接,可以将承力环22承受的拉力通过底布10传递到囊体200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结构20包括多个承力带21和一个承力环22。多个承力带21至少部分错开,多个承力带21均与承力环22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多个承力带21可以增大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的连接面积,提高各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各承力结构20的承力能力。并且,多个承力带21具有多个延伸方向,可以提高各承力结构20的多方向承力性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带21为两个,两个承力带21的未连接承力环22的一端间隔设置,两个承力带21之间的间隔从未连接承力环22的一侧向连接承力环22的一侧逐渐减小,以使承力结构20形成V形结构。

上述设置既能提高各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的连接强度,又能使承力结构20的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加工。

具体地,V形结构的尖头端朝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V形结构的开口端远离放射状结构的中心。

优选地,为了便于加工,两个承力带21与承力环22为一体成型结构。

按照上述设置,采用沿直线延伸的带状结构在中间弯折即可形成承力结构20,不用单独加工承力带21和承力环22。便于承力结构20的加工。

具体地,将一个带状结构的一端向另一端弯折并使端部相互错开以形成V形结构,弯折处位于V形结构的尖头端,带状结构的两端位于V形结构的开口端所在的一侧;然后将带状结构的靠近两端的部分连接至底布10上,形成两个承力带21,带状结构的靠近弯折处的未连接部分围成承力环22。围成承力环22的带状结构的两端虽然不封闭,但是均与底布10连接,从而形成供绳索或者其他连接结构穿过的通孔。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承力环22也可以是刚性材料制成的圆环或者多边形环。承力带21的一端穿过承力环22并向承力带21的另一端弯折,将承力带21的两端连接并将承力带21连接至底布10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结构20的数量为N个,其中,N≥3,且N为自然数。

当承力结构20的数量大于3时,承力结构20围成的放射形结构具有多个对称轴,可以承受多个方向的拉力。这样,承力拉绊结构100不仅在承受反向拉力时不容易损坏,而且在承受侧向拉力时也不容易损坏。

以承力拉绊结构100包括三个承力结构20为例,当承力拉绊结构100受到与第一个承力结构20垂直的侧向拉力作用时,该拉力可以分布到位于第一个承力结构20的远离拉力作用方向的一侧的第二个承力结构20上,减小第一个承力结构20和位于第一个承力结构20的朝向拉力作用方向的一侧的第三个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的连接处所受的集中应力,从而避免第一个承力结构20和第三个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分离或者撕裂,从而提高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多方向承力性能。

优选地,承力结构20的数量为偶数个。

这样,多个承力结构20均匀地分布在底布10上所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的对称轴的数量为承力结构数量的两倍,放射状结构的对称轴的数量越多,拉绊结构的多方向承力性能越好。

更为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结构20的数量为8个。

这样,可以保证承力拉绊结构100在受到任意方向的拉力时均不容易损坏,同时,易于加工承力拉绊结构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拉绊结构100还包括与多个承力结构20均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30。

通过上述设置,外部附件可以直接与第一连接结构30连接,而不用依次与多个承力结构20连接,使外部附件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并且,存在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时,第一连接结构30可以将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传递给多个承力结构20,避免某一个承力结构20集中受力而撕裂或与底布10分离。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连接环31。承力结构20包括与底布10连接的承力带21以及与承力带21连接的承力环22。第一连接环31依次穿过多个承力结构20的承力环22。

上述设置便于第一连接结构30与承力结构20连接,而且第一连接环31加工方便。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结构30还包括与第一连接环31连接的第一加强筋32,第一加强筋32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连接环31的不同位置上。

设置第一加强筋32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结构30的强度,防止第一连接环31在外部附件的重力作用下变形。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结构30还包括相互连接形成十字形的两个第一加强筋32,两个第一加强筋32均位于第一连接环31的内部且各第一加强筋32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环31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31为多边形环,优选为正多边形环,各承力结构20的承力环22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边形环的各边上。

第一连接环31为多边形环,这样,各承力结构20与承力环22的各边的连接比较稳定,可以防止第一连接环31相对于承力结构20旋转,从而使外部附件更加稳定。

优选地,多边形环的边数为8个。8个承力结构20的承力环22一一对应地套设在第一连接环31的8个边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结构20和底布10的连接方式为热压焊接、高频焊接、胶接或者缝纫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拉绊结构100还包括与承力结构20连接的加强部40以提高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之间的连接强度。

设置与承力结构连接的加强部40,可以增大连接区域的厚度,进而提高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之间的连接强度。当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通过缝纫方式连接时,加强部40还可以减小缝纫时对底布10的破坏。

具体地,加强部40的形状与承力带21的形状相同,既能提高承力结构20与底布10之间的连接强度,又能避免加强部40尺寸过大增大浮空器的重量。

可选地,加强部40的材料与囊体200的材料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拉绊结构100包括依次叠置的多层底布10。

设置依次叠置的多层底布10可以提高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强度和承力能力。

可选地,底布10的材料与囊体200的材料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囊体200包括多个顺次相连以围成球体的囊片。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力拉绊结构100位于囊体200的内部。浮空器还包括密封件50,密封件50、承力拉绊结构100的承力结构20、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底布10和囊体200的囊片依次叠置。底布10上具有第一安装孔11,囊体200具有与第一安装孔1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0。第二安装孔210的尺寸小于底布10的尺寸,密封件50的尺寸大于底布10的尺寸,密封件50的边缘与囊体200连接以使囊体200密封。外部附件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210和第一安装孔11后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

上述设置中,承力拉绊结构100位于囊体200的内部,可以避免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从二者的连接处分离,从而提高承力拉绊结构的承力能力。同时,有些囊体200的外表面具有镀铝膜,不能将承力拉绊结构100直接焊接在镀铝膜上,上述设置可以提高承力拉绊结构100的适应性。密封件50遮盖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0上,密封件50的边缘与囊体200连接,这样可以使囊体200密封,防止囊体200漏气。

可选地,密封件50为密封布,以使密封件50具有柔性,可以适应囊体200的形状。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囊体200具有与第一安装孔1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0。第二安装孔210的尺寸小于底布10的尺寸,密封件50的尺寸大于底布10的尺寸,密封件50的边缘与囊体200连接以使囊体200密封。外部附件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210和第一安装孔11后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密封件50遮盖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0上,密封件50的边缘与囊体200连接,这样可以使囊体200密封,防止囊体200漏气。

可选地,如图4所示,浮空器还包括设置在密封件50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之间的防磨损件60,防磨损件60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

这样,可以防止密封件50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之间以及密封件50和与承力拉绊结构100连接的绳索之间发生摩擦,避免磨损。

可选地,防磨损件60为耐磨性能较好的防磨损布,以使防磨损件60具有柔性,可以适应囊体200的形状。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浮空器包括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围绕囊体200的中心轴线间隔均匀地设置。浮空器还包括与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连接件300,与外部附件连接的绳索与各连接件300均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外部附件的重力和在风力作用下发生摆动时所产生的反向力或者侧向力可以分散到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上,这样,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更大的外部作用力而不会损坏,从而提高浮空器的承载能力。

可选地,连接件300为绳索或者编织带。

可选地,当浮空器包括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时,浮空器还包括与多个连接件300均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400,与外部附件连接的绳索与第二连接结构400连接从而通过第二连接结构400与各连接件300均连接。

具体地,连接件300的一端与对应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第一连接结构3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结构400连接。

可选地,第二连接结构400包括第二连接环和相互连接形成十字形的两个第二加强筋,两个第二加强筋均位于第二连接环的内部且各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均与第二连接环连接,以使第二连接结构400具有较高的强度。

优选地,当浮空器包括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时,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围绕成的圆形结构的中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与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连接件300的长度相同,以使第二连接结构400的中心也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

按照上述设置,外部附件的重心位于囊体200的中心线上,浮空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承力拉绊结构100包括两层叠置的八边形的底布10以及在底布10上排布成放射状结构且间隔均匀的八个承力结构20,八个承力结构20均与底布10连接。各承力结构20包括两个承力带21和一个承力环22,两个承力带21的未连接承力环22的一端间隔设置,以使承力结构20形成V形结构。V形结构的尖头端朝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V形结构的开口端远离放射状结构的中心。承力拉绊结构100还包括与十六个承力带21一一对应连接的十六个加强部40。加强部40设置在底布10和承力带21之间。承力拉绊结构100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30,第一连接结构30的第一连接环31为八边形环,第一连接环31依次穿过八个承力环22。各承力环22一一对应地套设在第一连接环31的各边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采用美国进口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作为制作囊体200的材料,采用高分子量聚乙烯(HDPE)织物作为制作承力结构20的材料。

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以及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如下所述:对高分子量聚乙烯织物裁剪下料,形成多个带状结构;将各带状结构的一端向另一端弯折并使端部相错开以形成V形结构,弯折处位于V形结构的尖头端,带状结构的两端位于V形结构的开口端,并将第一连接环31套在带状结构的两端之间,V形结构的尖头端相对于V形结构的开口端靠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然后,将各带状结构的两端均向V形结构的尖头端弯折一部分,弯折部分形成加强部40;将各带状结构的靠近V形结构的开口端的部分通过缝纫工艺连接固定于底布10上,形成两个承力带21和加强部40,带状结构的靠近V形结构的尖头端的未连接部分形成承力环22;固定各承力结构20后的底布10刷两遍聚氨酯粘胶剂,待胶黏剂干燥后通过热压焊接工艺采用热风枪加热,将底布10暂时固定在囊体200上;其中,热风枪的加热温度为220℃~280℃,压力为0.2MPa~0.4MPa,热风枪的移动速度为1m/min~4m/min。然后,采用高频焊接设备,将底布10与囊体200焊接牢固;其中,焊接条件为电流0.4A~0.5A,焊接时间10S。

对上述承力拉绊结构100进行测试的结果为,当对承力拉绊结构100施加垂直于地面的拉力时,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最大拉力可以达到21780N。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底布10的形状为圆形,加强部40与承力结构20分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以及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如下所述:先将两层底布10焊接,将加强部40焊接在底布10上。然后,依次将八个带状结构的一端向另一端弯折并使端部相错开以形成V形结构,并将弯折成V形结构的承力结构20依次套设在第一连接环31的八个边上;再将套在第一连接环31上的承力结构20的远离第一连接环31的一端焊接在加强部40上以形成承力带21,而套设在第一连接环31上的未与加强部40焊接的部分则形成承力环22。随后,将防磨损件60焊接在承力结构20和底布10上,然后将焊接后的两层底布10、加强部40、承力结构20和防磨损件60沿承力结构20的标记位置进行缝纫。最后,将承力拉绊结构100焊接在囊体200上,并焊接密封件50。

使用时,将与外部附件连接的绳索套在相互交叉形成十字形的两个第一加强筋32上。当绳索在同一平面内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由于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多个承力结构20受力均匀,承力拉绊结构100各方向的承载能力相同。当绳索所承受的外部作用力方向与囊体200的中心线的角度增大时,同时承受载荷的承力结构20数量增加,从而弥补了承力结构20受到剥离力时的承载能力没有受拉伸和剪切力时好的问题。同时,承力结构20与加强部40采用焊接后缝纫的方法也使承力结构20承受剥离力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三的承力拉绊结构100未设置密封件50,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浮空器具有八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八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围绕成圆形结构,且八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在囊体200外部间隔均匀地设置。浮空器还包括与八个承力拉绊结构100一一对应连接的八个连接件300,以及与各连接件300均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400。各连接件300的一端与对应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第一连接结构3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结构400连接。第二连接结构400位于八个承力拉绊结构100围绕成的圆形结构中心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与实施例二相同。

使用时,将与外部附件连接的绳索套在第二连接结构400上。当绳索在同一平面内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受力均匀,浮空器各方向的承载能力相同。当绳索所承受的外部作用力方向与囊体200的中心线的角度增大时,同时承受载荷的承力拉绊结构100数量增加,从而弥补了承力拉绊结构100受到剥离力时的承载能力没有受拉伸和剪切力时好的问题。具有多个承力拉绊结构100的浮空器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底布10暂时固定在囊体200上后,通过热压焊接工艺采用热风枪将底布10与囊体200焊接牢固。

具体地,热风枪的焊接工艺为:加热温度270℃、压力0.3Mpa、热风枪的移动速度2.5m/min。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具体结构、所采用的材料以及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中的其他工艺步骤与实施例一相同。

对上述承力拉绊结构100进行测试的结果为,当对承力拉绊结构100施加垂直于地面的拉力时,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最大拉力可以达到19540N。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国产的镀铝薄膜作为制作囊体200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具体结构、所采用的承力结构20的材料以及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与实施例四相同。

对上述承力拉绊结构100进行测试的结果为,当对承力拉绊结构100施加垂直于地面的拉力时,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最大拉力可以达到16870N。

实施例六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中,采用美国进口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作为制作囊体200的材料,采用进口织带作为制作承力结构20的材料,加强部40与承力结构20分体设置。

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以及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如下所述:首先将两层底布10和各加强部40通过高频焊接工艺焊接在一起;其中,焊接条件为电流0.4A~0.5A,焊接时间10S;用织带形成多个承力结构20,将各织带的一端向另一端弯折并使端部相错开以形成V形结构,弯折处位于V形结构的尖头端,织带的两端位于V形结构的开口端,并将第一连接环31套在织带的两端之间,V形结构的尖头端相对于V形结构的开口端靠近放射状结构的中心;然后,将各织带的靠近V形结构的开口端的部分与加强部40对齐,通过缝纫工艺将各织带连接固定于底布10上,形成两个承力带21,织带的靠近V形结构的尖头端的未连接部分形成承力环22;在底布10的中央开直径为160mm的孔,囊体200的中央开直径为176mm的孔,以让第一连接结构30能露出囊体200表面。在底布10、囊体200、密封件50的接触面刷两遍聚氨酯胶黏剂,待胶粘剂干燥后,通过热压焊接工艺采用热风枪加热,将底布10、囊体200、密封件50焊接连接;其中,热风枪的焊接工艺为:加热温度270℃、压力0.3Mpa、热风枪的移动速度2.5m/min。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对上述承力拉绊结构100进行测试的结果为,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沿各方向的最大拉力均能达到10500N;当对承力拉绊结构100施加垂直于地面的拉力时,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最大拉力可以达到32860N。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与实施例六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材料作为制作承力结构20的材料,将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折叠三次后作为承力结构2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其他结构、承力拉绊结构100的加工过程和承力拉绊结构100与囊体200的连接过程的其他步骤与实施例六相同。

对上述承力拉绊结构100进行测试的结果为,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沿各方向的最大拉力均能达到10500N;当对承力拉绊结构100施加垂直于地面的拉力时,承力拉绊结构100可以承受的最大拉力可以达到19540N。

本实用新型的承力拉绊结构和浮空器对称性高,在任意方向能够承受基本相同的拉力作用,具有很强的承力能力,结构稳定性高,因此能够保证飞行中的浮空器更加安全可靠。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多个承力结构排布成放射状结构,并且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底布上,这样,多个承力结构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当外部附件与多个承力结构连接时,不同方向的拉力可以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承力结构承受,因此承力拉绊结构可以承受多个方向的拉力,防止承力拉绊结构受到反向力或者侧向力作用时承力结构与底布分离或者撕裂,从而避免承力拉绊结构损坏,保障外部附件的安全和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