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2669发布日期:2022-05-11 13:5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飞行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无人飞行器不在局限于军事领域,慢慢的开发为一种大人小孩都可以玩的智能玩具,能够为人们提高生活的乐趣,且能够完成例如高空摄影、传递物品等任务。随着飞行器的普及,操作简单、使用灵活的载人飞行器应运而生。
3.在正常情况下,载人飞行器都是在陆地降落,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需要水上迫降,这时就需要发明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以保证飞行器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一)实用新型目的
5.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能够解决现有载人飞行器不具备水上迫降功能等问题,以保证载人飞行器内人员安全问题,适合广泛推广。
6.(二)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设置有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用于控制飞行器运动,所述机体的底部两侧还固定连接有起落架,所述起落架背离机体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起落杆,所述机体设置起落架的一侧还设置有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气囊组件、气体发生器、电子阀以及气体传输管,所述气囊组件设置于起落杆的两侧,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机体设置起落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气囊组件通过气体传输管和电子阀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
8.进一步而言: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囊管、气囊袋以及转动杆,所述气囊管上开设有出囊口并与起落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设置于气囊管与气囊管转动连接,所述气囊袋位于气囊管内开口处沿出囊口内侧固定连接,所述气囊袋的背面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用于控制气囊袋沿转动杆转动。
9.进一步而言:所述气囊管与所述气体传输管连通,所述气体传输管背离与气囊管连通的一端与气体发生器连通。
10.进一步而言: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多个固定翼和多个旋翼,多个所述固定翼固定安装在机体的顶部,所述旋翼设置在固定翼背离机体的一侧。
11.进一步而言:所述电子阀设置于气体传输管的中部,用于控制所述气体的流通。
12.进一步而言:所述气囊袋采用的材质为皮革。
13.进一步而言:所述电子阀的一侧还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控制气体单向
流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5.该飞行器通过安装动力机构、起落架、起落杆、充气机构等结构,其中当飞行器在飞行途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水上迫降,此时,飞行员可操纵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对气囊袋进行充气,这是打开电子阀,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则会通过气体传输管进入到气囊管中,当气体进入到气囊管中时,气体则能够对气囊袋进行充气,使气囊袋通过出囊口向外延展,进而使气囊袋膨胀起来,通过气囊袋产生的浮力使飞行器于水面上迫降,当迫降完成后,需要将气囊收起时,只需要气体发生器停止产生气体,同时通过转动转动杆带动气囊袋进行转动,将气囊袋回收进气囊管内,在气囊袋回收进气囊管内时,气囊管内的气体则会通过单向阀排放出去。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载人飞行器不具备水上迫降功能等问题,以保证载人飞行器内人员安全问题,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囊袋回收进气囊管内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组件第一形态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组件第二形态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气囊袋回收时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气囊袋膨胀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机体;2、动力机构;21、固定翼;22、旋翼;3、起落架;4、起落杆;5、充气机构;51、气囊组件;511、气囊管;512、气囊袋;513、转动杆;52、气体发生器;53、电子阀;54、气体传输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5.通过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水上迫降功能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包括机体1,机体1的顶部设置有动力机构2,动力机构2用于控制飞行器运动,机体1的底部两侧还固定连接有起落架3,起落架3背离机体1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起落杆4,机体1设置起落架3的一侧还设置有充气机构5,充气机构5包括气囊组件51、气体发生器52、电子阀53以及气体传输管54,气囊组件51设置于起落杆4的两侧,气体发生器52与机体1设置起落架3的一侧固定连接,气囊组件51通过气体传输管54和电子阀53与气体发生器52连通。
26.通过图1-7所示,气囊组件51包括气囊管511、气囊袋512以及转动杆513,气囊管511上开设有出囊口并与起落杆4固定连接,转动杆513设置于气囊管511与气囊管511转动连接,气囊袋512位于气囊管511内开口处沿出囊口内侧固定连接,气囊袋512的背面与转动杆513固定连接,转动杆513用于控制气囊袋512沿转动杆513转动;气囊管511与气体传输管
54连通,气体传输管54背离与气囊管511连通的一端与气体发生器52连通;动力机构2包括多个固定翼21和多个旋翼22,多个固定翼21固定安装在机体1的顶部,旋翼22设置在固定翼21背离机体1的一侧,通过固定翼21和旋翼22能够控制飞行器进行巡航,控制飞行器运动;电子阀53设置于气体传输管54的中部,用于控制气体的流通;气囊袋512采用的材质为皮革;电子阀53的一侧还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用于控制气体单向流通。
27.工作原理:当飞行器在飞行途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水上迫降,此时,飞行员可操纵气体发生器52产生气体,对气囊袋512进行充气,这是打开电子阀53,气体发生器52产生的气体则会通过气体传输管54进入到气囊管511中,当气体进入到气囊管511中时,气体则能够对气囊袋512进行充气,使气囊袋512通过出囊口向外延展,进而使气囊袋512膨胀起来,通过气囊袋512产生的浮力使飞行器于水面上迫降,当迫降完成后,需要将气囊收起时,只需要气体发生器52停止产生气体,同时通过转动转动杆513带动气囊袋512进行转动,将气囊袋512回收进气囊管511内,在气囊袋512回收进气囊管511内时,气囊管511内的气体则会通过单向阀排放出去。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