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边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291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边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边盒结构,其主要针对一体折叠成型的包装盒结构加以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如蛋糕、西点等着重卖相的食品,其多需配合具有固定形体的包装盒加以封装,以对包装物确实产生遮蔽、防护作用;又,其包装盒未能完整的将包装物封装,而需具有相当的容积才不会对包装物造成挤压,也因此包装盒在未使用时,即已占去相当的屯积空间,而造成商家许多的困扰。
以至于,市面上即出现许多可经由折叠、黏合(或装订)成型的包装盒结构,使整体包装盒在未使用时(未折叠成型时)呈一平面状的结构型体,而待欲使用时再将其折叠呈可供置入包装物的立体构型,以避免占去过多的屯积空间。
然而,公知的折叠式包装盒在折叠成为立体构型后,多需再利用黏着物或装订物将各折叠部位加以固定,而将造成包装材料以及包装时间的浪费;尤其,包装过程中所遗漏或过度使用的包装材料更会对包装物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包装物的食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折边盒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对一体折叠成型的包装盒结构加以改良,而得以完全在不使用黏着物、装订物的状态下,轻易的将包装盒折叠、扣合成型,构成一可对包装物确实产生遮蔽、防护作用的包装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折边盒结构,是由板体一体折叠、扣合成型;其中,板体是设有一矩形下板体,于下板体的四个边面相对应设有左、右侧板以及前、后侧板,并在后侧板相对应与下板体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一上板体,上板体在相对应与后侧板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一可与前侧板搭接的搭接部,并在搭接部与前侧板上设有第一扣耳及第一插扣缝,左、右侧板在前、后侧板相邻的边面与前、后侧板上设有第二扣耳及第二插扣缝,上被体与后侧板、搭接部相邻的另两侧设有扣接部,扣接部与左、右侧板上设有第三扣耳及第三插扣缝。
因此,由即先由左、右侧板及前、后侧板朝向下板体内侧折叠竖立,并由左、右侧板的第一扣接部分别朝向前、后侧板折叠,再将第二扣耳分别扣入第二插扣缝,待置入包装物后,将上板体朝向下板体的顶部折叠并将搭接部朝向前侧板折叠,并将第一扣耳扣入第一插扣缝后,最后再将上板体两侧的扣接部分别朝向左、右侧板折叠,并将第三扣耳扣入第三插扣缝中,即完成对包装物的封装动作,以及构成一可对包装确实产生遮蔽、防护作用的包装盒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结构展开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折叠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的前侧板与第一扣接部以及搭接部的扣合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成型的包装盒外观结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成型的另一实施例包装盒外观结构立体图。
图号说明11、下板体12、上板体121、切缝21、左侧板
22、右侧板31、前侧板32、后侧板40、搭接部51、第一扣耳52、第二扣耳53、第三扣耳61、第一扣接部62、第二扣接部71、第一插扣缝72、第二插扣缝721、卡缝73、第三插扣缝80、遮盖部90、提把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折边盒结构,其整体包装盒是由板体一体折叠、扣合成型,如图1所示,其板体设有一矩形下板体11,于下板体11的四个边面相对应设有左、右侧板21、22以及前、后侧板31、32,并在后侧板32相对应与下板体11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一上板体12,上板体12在相对应与后侧板32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一可与前侧板31搭接的搭接部40,并在搭接部40与前侧板31上设有第一扣耳51及第一插扣缝71。
又如图3所示,其左、右侧板21、22在前、后侧板31、32相邻的边面形成有第一扣接部61,第一扣接部61与前、后侧板31、32上设有第二扣耳52及第二插扣缝72,该第二插扣缝72的两端形成一向外倾斜角度较大的卡缝721,使第二扣耳52扣入时不易松脱,而于上板体12与后侧板32、搭接部40相邻的另两侧设有第二扣接部62,第二扣接部62与左、右侧板21、22上设有第三扣耳53及第三插扣缝73。
因此,构成可由左、右侧板21、22及前、后侧板31、32朝向下板体11内侧折叠竖立,如图2所示,并将左、右侧板21、22的第一扣接部61分别朝向前、后侧板31、32折叠,再将第二扣耳52分别扣入第二插扣缝72,待置入包装物后,将上板体12朝向下板体11的顶部折叠,并将搭接部40朝向前侧板31折叠,并将第一扣耳51扣入第一插扣缝71后,如图4所示,最后再将上板体12两侧的第二扣接部62分别朝向坐、右侧板21、22折叠,并将第三扣耳53扣入第三插扣缝73中,即完成对包装物的封装动作,以及构成如图4所示的可对包装确实产生遮蔽、防护作用的包装盒结构。
当然,也可先由左、右侧板21、22及前、后侧板31、32朝向下板体11内侧折叠竖立,并将左、右侧板21、22的第一扣接部61分别朝向前、后侧板31、32折叠,再将第二扣耳52分别扣入第二插扣缝72,待置入包装物后,将上板体12朝向下板体11的顶部折叠,并将上板体12两侧的第二扣接部62分别朝向左、右侧板21、22折叠,并将第三扣耳53扣入第三插扣缝73中,最后再将搭接部40朝向前侧板31折叠,并将第一扣耳51扣入第一插扣缝71后,同样可完成对包装物的封装动作。
由于,本实用新型折边盒可通过简单的折叠、扣合动作轻易的将包装物确实封装,而不需使用任何黏着物及装订物,故可大幅缩减包装成本,况且包装物为食品时,更可以及确保包装物的食用安全。
再者,如图1及图4所示,其左、右侧板21、22在相对应与下板体11连接的另一边面设有与上板体12相重叠贴合的遮盖部80,以增加整体包装盒的密封性;以及,在上板体12的板面上至少设有一个切缝121,以视需要在包装盒的上板体12穿设提把90,进而增加整体包装盒的使用便利性;而第二扣接部62也可如图5所示的形式。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折边盒结构提供一较佳可行的折叠式包装盒结构,于是依法提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因此,凡一切与本实用新型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折边盒结构,是由板体一体折叠、扣合成型;其特征在于该板体设有矩形下板体,于该下板体的四个边面相对应设有左、右侧板以及前、后侧板,并在后侧板相对应与下板体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上板体,上板体在相对应与后侧板相连的另一边面设有可与前侧板搭接的搭接部,并在搭接部与前侧板上设有第一扣耳及第一插扣缝,左、右侧板在前、后侧板相邻的边面形成有第一扣接部,第一扣接部与前、后侧板上设有第二扣耳及第二插扣缝,上板体与后侧板、搭接部相邻的另两侧设有第二扣接部,扣接部与左、右侧板上设有第三扣耳及第三插扣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边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左、右侧板在相对应于下板体连接的另一边面设有与上板体相重叠贴合的遮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边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板体的板面上至少设有一个以供穿设提把的切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边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插扣缝的两端形成向外倾斜角度较大的卡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折边盒结构,是为一由左、右侧板及前、后侧板朝向下板体内侧折叠竖立,并由左、右侧板的第一扣接部分别朝向前、后侧板折叠,再将第二扣耳分别扣入第二插扣缝,待置入包装物后,将上板体朝向下板体的顶部折叠,并将搭接部朝向前侧板折叠,并将第一扣耳扣入第一插扣缝后,最后再将上板体两侧的第二扣接部分别朝向左、右侧板折叠,并将第三扣耳扣入第三插扣缝中,即完成对包装物的封装动作,以及构成一可对包装确实产生遮蔽、防护作用的包装盒结构。
文档编号B65D5/36GK2656307SQ0326314
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4日
发明者潘威志 申请人:潘威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