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类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252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纸张类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边对连续运送的各纸张类的重量进行测定一边对运送过程中的先行的纸张类的后端与后续的纸张类的前端间的间隔进行修正的纸张类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邮件处理机具有对连续运送的邮件的重量进行测定的重量测定装置。重量测定装置为了在不受来自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运送系统的影响的状态下对各邮件的重量进行测定,组装了作为与运送系统独立的单元的邮件处理设备。作为处理对象的邮件,沿运送方向的长度各种各样,不一样。为了可靠地把邮件转移(日语受《"渡t )运送到独立的单元,把跟重量测定装置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单元最接近的运送辊(以下,把该运送辊称为“上游侧运送辊”)与重量测定装置间的距离,设定为比由该邮件处理设备处理的邮件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邮件(以下,把这样的邮件称为“最短邮件”)短的距离。例如,在日本,作为最短纸张类的最短邮件的长度为14cm。最短邮件的长度因国家不同而不同。另外,同样地,把跟重量测定装置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的单元最接近的运送辊(以下,把该运送辊称为“下游侧运送辊”)与重量测定装置间的距离也设定为比最短邮件短。另外,为了能够对由该邮件处理设备处理的邮件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长的邮件(以下,把这样的邮件称为“最长邮件”)的重量进行测定,上游侧运送辊与下游侧运送辊间的距离至少需要比最长邮件沿运送方向的长度长。也就是说,当测量邮件的重量时,必须使该邮件不受来自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运送系统的影响。例如,在日本,作为最长纸张类的最长邮件的长度为23. 5cm。最长邮件的长度因国家不同而不同。因此,为了使被送往重量测定装置的最长邮件的运送方向后端在脱离上游侧运送辊的夹持部(日文二 y 之后,从该最长邮件的运送状态稳定到该最长邮件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之前结束重量测定,必须使上游侧运送辊与下游侧运送辊件的距离足够长。但是,当上游侧运送辊与下游侧运送辊间的距离变长时,必然需要使重量测定装置沿运送方向的长度变长,例如在连续运送最短邮件的场合等时会产生不良状况。结果,当为了进行高速处理而以短的间隔连续运送最短邮件时,多件最短邮件会同时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内,导致邮件不能进行重量测定。为此,考虑了加宽邮件的运送间隔的方法,但是单位时间内运送邮件的数量相应减少,导致邮件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下降。即,在该场合下,无法进行邮件的高速处理。对此,考虑了把邮件的运送路分支,排列设置多台(例如两台)重量测定装置,把邮件交替分配给各个重量测定装置,由此对处理能力的降低加以抑制的方法,但是在该场合下,会增大装置的制造成本,还会增加装置的设置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速处理、能够降低装置的成本、并且能减少设置空间的纸张类处理装置。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正面图。图2是图1的处理装置的简图。图3是图1的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对图1的处理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5A 图5E是用来说明图3的上游侧接离辊对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6A 图6H是用来说明图1的处理装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7是用来与图6 —起对图1的处理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8是从正面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简图。图9A 图9H是用来说明图8的处理装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10是用来与图9 一起对图8的处理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1是从上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12A 图12F是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一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3A 图13J是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一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4A 图14F是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二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5A 图15H是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二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6A 图161是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三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7A 图171使用来说明图11的处理装置的第四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18是表示将图3的处理装置简化了的装置构成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将图9的处理装置简化了的装置构成的俯视图。图20是从正面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简图。图21A 图21E是用来说明图20的处理装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22是从正面观察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简图。图23A图23E是用来说明图22的处理装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M是从正面观察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的简图。图25A 图25G是用来说明图M的处理装置的第一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图2队图26E是用来说明图M的处理装置的第二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常,纸张类处理装置包括运送纸张类的运送路;处理部,所述处理部对在所述运送路上被运送的状态下的纸张类进行运送,同时进行规定的处理;接离辊对,所述接离辊对被配置在从所述处理部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把所述纸张类接纳到夹持部并进行旋转,由此把该纸张类在所述运送路与所述处理部间进行转移;使所述接离辊对离开的接离机构;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接离机构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处理部中的对在所述运送路上被运送的纸张类进行的处理开始的前后,使所述接离辊对相互离开。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图1中,作为纸张类处理装置的一例,表示从横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10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正面图。而且,图2中,表示图1的处理装置100的简图,图3中,表示从上观察图 1的处理装置100的俯视图。进而,图4中,表示对图1的处理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在此,作为纸张类,对处理邮件M的装置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处理对象的纸张类不限于邮件M。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使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以立姿(日文立位) 连续地被运送的邮件M(纸张类)通过,具有对各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的重量测定装置 10 (处理部)。而且,处理装置100在该重量测定装置10朝运送方向上游侧从重量测定装置10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具有上游侧接离辊对4。接离辊对4是能够通过接离机构在两个状态间进行切换的一对辊,在第一状态,作为一对辊的两个辊相互接触地形成夹持部,在第二状态,作为一对辊的两个辊分离,不对在其间通过的邮件等纸张类赋予运送力。进而,处理装置100在该重量测定装置10的运送方向下游侧从重量测定装置10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具有下游侧运送辊对6。在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进一步上游侧从重量测定装置10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配置有上游侧运送辊对8 (仅在图3中有图示)。即,朝处理装置100连续送入的邮件M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按恒定速度被运送,顺次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上游侧接离辊对4、重量测定装置10、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 6。邮件M为了使运送姿势稳定,沿纵向进行运送。重量测定装置10如后文中将要描述的那样,被设置成与处理装置100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运送系统机械地独立的状态。因此, 能够不受运送系统的影响地对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的邮件M的重量进行高精度测定。重量测定装置10,具有两组保持辊对3、5,该两组保持辊对3、5把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M接纳到夹持部进行夹持并进行旋转,由此一边对该邮件M进行约束一边对该邮件M进行运送。这两组保持辊对3、5各自的旋转轴3a、5a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其下端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座板1能进行旋转地保持。而且,这两组保持辊对3、5分别具有沿各自的旋转轴3a、fe上下离开的两个辊部分。这两组保持辊对3、5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下面着眼于运送方向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详细说明其构造,相对于运送路2配置在装置的正面侧(在图3中为运送路的下侧)的保持辊3F,具有两个辊部分3FL、3ra,该两个辊部分3FL、3ra由沿其旋转轴3a上下离开的实心的橡胶辊形成。在正面侧的保持辊3f 的旋转轴3a上连接着马达11,该保持辊3F作为驱动辊起的作用。在该马达11上还连接着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的正面侧的保持辊5F的旋转轴5a,该保持辊5F也作为驱动辊起作用。另外,相对于运送路2配置在装置的背面侧(在图3中为运送路的上侧)的保持辊 3R,也具有沿起旋转轴3a上下离开的两个辊部分3RL、3RH。这两个辊部分3RL、3RH被配置成分别与夹着运送路2相向地保持的辊3F的两个辊部分3FL、3ra的外周面接触。这两个辊部分3RL、3RH是在芯件的外侧具有海面层、最外层具有橡胶层的双层构造的辊部分。但
7是,该背面侧的保持辊3R作为与正面侧的保持辊3F从动的从动辊起作用。另外,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的背面侧的保持辊5R也作为与正面侧的保持辊5F滚动接触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起作用。S卩,这些成对的保持辊3F、3R(5F、5R),由于各自的旋转轴3a相对于座板1能进行旋转地得到保持,因此,轴间距离固定,为了允许被送入二者间的邮件M通过,至少需要使一方的保持辊的辊部分弹性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背面侧的保持辊3R为能进行弹性变形的双层构造的辊。另外,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由于具有与上游侧的保持辊3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即,在被两组保持辊对3、5的夹紧部夹持约束地进行运送的状态下的邮件M,成为由座板1对其重量进行支撑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重量测定装置10的座板1从运送系统独立,因此,在没有从周围的运送系统对被任何一方的保持辊3、5保持着的状态下的邮件M作用外力的情况下,能够连同座板1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正确测量。总之,重量测定装置10如图2所示那样,在把座板1相对于装置的框体IOa进行支撑的位置具有力敏传感器(force sensor)(参照美国专利第7,219,561号)7。另外,在力敏传感器7上连接着控制板9。因而,通过重量测定装置10的邮件M的重量能够通过力敏传感器7由控制板9检测出。配置在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接离辊对4具有相对于运送路2配置在装置的正面侧的驱动辊4F,以及在运送路2的背面侧相对于驱动辊4F能进行接离地配置的从动辊4R。驱动辊4F具有与上述重量测定装置10的正面侧的保持辊3F大致相同的构造,通过多个皮带轮12以及正时皮带13把马达14的驱动力传递到其旋转轴如上。另外,该马达14的驱动力还被传递到后文将要描述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正面侧的驱动辊6F以及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正面侧的驱动辊8F上。另一方面,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背面侧的从动辊4R,具有与上述重量测定装置10 的背面侧的保持辊3R大致相同的构造,以能够通过后文将要描述的接离机构20(图5)在相对于运送路2进行接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即,在使该接离机构20动作而使从动辊4R与驱动辊4F接触的状态下能够把运送力传递到邮件M上,在使从动辊4R从驱动辊4F 离开的状态下不能把运送力传递到邮件M上。进而,配置在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以及配置在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更上游侧的上游侧运送辊对8,具有与上述重量测定装置10的保持辊对3、5 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在对处理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0上,连接有沿运送路 2离开地配置着的多个传感器SO S6。各个传感器分别在夹着运送路2的位置关系下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而且,各个传感器的将发光部和受光部连接的光轴分别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各个传感器SO S6分别包含两个传感器,即,使使光轴通过邮件M的下端附近的传感器和使光轴通过邮件M的中央附近或上端附近的传感器。 控制部30通过邮件M对各个传感器的光轴的遮蔽来检测邮件M的通过。也就是说,各个传感器在各自的位置检测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以及运送方向后端的通过。
沿运送路2配置在最上游的传感器SO,其光轴在从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的位置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而且,与该传感器SO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传感器Si,其光轴在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附近被配置在与运送路 2交叉的位置。而且,与该传感器Sl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传感器S2,其光轴在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附近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另外,与该传感器S2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传感器S3,其光轴在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附近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另外,与该传感器S3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传感器 S4,其光轴在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的夹持部附近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进而,与该传感器S4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传感器S5,其光轴在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附近被配置在与运送路2交叉的位置。另外,在控制部30上,连接着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驱动辊4F、下游侧运送辊对6 的驱动辊6F、以及用来驱动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驱动辊8F的马达14、用来驱动重量测定装置10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正面侧的保持辊3F和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的正面侧的保持辊 5F的马达11、用来使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从动辊4R相对于驱动辊4F进行接离的接离机构 20 (上游侧接离机构)、以及对重量测定装置10的力敏传感器7进行控制的控制板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把邮件M在沿运送路2配置的多组辊对8、4、3、5、6间转移运送,与由该处理装置100进行处理的邮件M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邮件(以下,把这样的邮件称为“最短邮件Mmin”)的尺寸相一致地设定邻接的辊对彼此的夹持部间的距离。在此,把最短邮件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设定为127mm。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把沿运送路2每离开固定距离配置着的多组辊对4、3、5、6的夹持部间的距离设定为120mm。这样,通过使夹持部间的距离比最短邮件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短,不论在运送哪种长度的邮件M的情况下,都可以把邮件M 在辊对间进行转移运送,可以把全部的邮件M可靠稳定地进行运送。即,从上游侧接离辊对 4的夹持部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 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3倍短。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那样,当在运送路2的中间部(日语途中)具有重量测定装置10的情况下,如果为了转移运送邮件M而使多个辊对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与最短邮件Mmin相一致地变短,则容易从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及/或下游侧的运送机构对正在进行测定的邮件M赋予外力,有可能无法进行正确的重量测定。尤其是,当要对由该处理装置100进行处理的邮件M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长的邮件(以下,把这样的邮件称为“最长邮件Mmax”)的重量进行测定时,仅仅由重量测定装置10对该最长邮件Mmax 进行保持的时间变得极短,会导致无法确保进行重量测定所必须的足够的计算时间。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与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接近配置的辊对能相对于运送路2进行接离。在此,参照图5,对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接离机构20的构造及其动作进行说明。接离机构20具有滑动臂22,该滑动臂22在一端能够进行旋转地安装有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背面侧的从动辊4R的旋转轴如;套筒M,该套筒M能在图示的箭头S方向 (驱动辊4F和从动辊4R的旋转轴排列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地支撑该滑动臂22 ;凸轮臂沈, 该凸轮臂26的一端旋转自如地滑动臂22的另一端连接;支撑销观,该支撑销观把该凸轮臂26的另一端旋转自如地连接在从旋转板27的中心偏离的位置;以及使该旋转板27旋转的马达四。因而,当马达四朝图示箭头R方向旋转时,如图5A 图5E所示,旋转板27转一圈、凸轮臂26的另一端旋转、与凸轮臂沈的前端连接的滑动臂22沿套筒M朝箭头S方向滑动。由此,可以使从动辊4R相对于驱动辊4F进行接离。在此,作为用来使从动辊4R相对于驱动辊4F进行接离的接离机构20使用马达,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促动器,例如也可以使用电磁元件等。以下,参照图6和图7说明上述处理装置100,在图6中,表示用来说明处理装置 100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7表示用来说明处理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控制部30,在邮件M被送入处理装置100之前的待机状态时,以使上游侧接离辊对 4的从动辊4R与驱动辊4F接触的方式使接离机构20的马达四旋转。另外,控制部30,在待机状态下,使马达11、14旋转而使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两组保持辊对3、5、上游侧运送辊对 8、上游侧接离辊对4、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控制部30根据多个传感器SO S6的输出,来监视通过运送路2被送入处理装置100的邮件M的运送位置。另外,作为对进行运送的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之前的准备,控制部30通过力敏传感器7测量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就是说,控制部30预先对未运送邮件M的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进行测定,然后将其从运送邮件M时的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减去,由此就可以测定该邮件M的重量。当通过运送路2把多件邮件M连续运送地送入处理装置100时,控制部30首先根据传感器S3的输出,判断作为处理对象的邮件M是否被重量测定装置10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夹持约束(图7,步骤1)。例如,在图6A的状态下,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已经在通过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当在步骤1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重量测定装置10保持时(步骤1 是),控制部30根据传感器Sl的输出对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进行判断(步骤2)。例如,在该邮件M为最短邮件Mmin的场合,当在步骤1 中检测到该最短邮件Mmin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保持辊对3保持时,该最短邮件Mmin的运送方向后端已经在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当在步骤2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时 (步骤2 是),控制部30使接离机构20的马达四旋转而使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从动辊4R 从驱动辊4F离开、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步骤3)。图6B表示该状态。而且,在步骤3中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之后,控制部30通过重量测定装置10 的力敏传感器7开始测定该邮件M的重量(步骤4)。在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的期间,该邮件M如图6B 图6D那样进行运送。在图6B、图6C、以及图6D的状态下,除了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两组保持辊对3、5以外,没有对该邮件M进行夹持约束的辊对,因此,不会意外地从外部对该邮件M作用力,可以高精度地测定该邮件M的重量。此后,控制部30根据传感器S5的输出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是否被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夹持(步骤6)。而且,当在步骤6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夹持约束(图6E的状态)时(步骤6 是),或者在对该邮件 M的重量测定结束了的情况下(步骤5 是),控制部30使接离机构20的马达四旋转而使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步骤7)。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在控制部30在步骤2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的时刻,如步骤3那样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因此,可以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之前(从图6b的时刻开始)开始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也就是说,按照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通过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而把最短邮件Mmin可靠地转移运送到重量测定装置10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而且,例如在对最长邮件 Mmax的重量进行测定等的场合下,可以通过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在上述时刻打开,而在比通常(不使上游侧接离辊对4能进行开闭的场合)更早的时刻开始进行重量测定,可以充分确保重量测定所需的处理时间。由此,可以以更高的精度进行重量测定。而且,按照本实施方式,只要进行简单的构成改变而使与重量测定装置10在运送方向上游侧邻接的辊对(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游侧接离辊对4)能够打开和关闭即可,不需要大幅度改变装置的设计,可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当在步骤6中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结束了时(步骤6 否,步骤5 是),控制部30在该时刻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因此,可以更可靠稳定地运送该邮件M。 也就是说,只要结束了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即便从外部对该邮件M施加力,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进而,按照本实施方式,在步骤7中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之后,只要该邮件M 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接离辊对4,就可以马上把下一个邮件M朝上游侧接离辊对4 纳入,因此,不需要扩大邮件M彼此间的间隔、不需要把运送路2朝两个方向分支而平行地设置两台重量测定装置10、不会导致装置的设置空间大型化。在图8中,对应图2,表示从正面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12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120”)时的简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2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的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位置配置上游侧运送辊对8,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位置新配置了下游侧接离辊对40,而且,在该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更下游侧配置了下游侧运送辊对6 (在此没有图示),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 100同样起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S卩,通过该处理装置120的运送路2朝图示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M,顺次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保持辊对3、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下游侧保持辊对5、下游侧接离辊对40、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具有与上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大致相同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接离机构20(下游侧接离机构)进行开闭。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运送路2排列的各个辊对8、3、5、40、6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也被设定为120mm。S卩,从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到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邮件 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3倍短。以下参照图9和图1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20的动作。图9中,表示用来说明处理装置120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10中表示用来说明处理装置120的动作的流程图。控制部30在邮件M被送入处理装置120之前的待机状态下,使马达11、14旋转而使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两组保持辊对3、5、上游侧运送辊对8、下游侧接离辊对40、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此时,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不论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都可以。控制部30根据多个传感器SO S6的输出对通过运送路2被送入处理装置120的邮件M的运送位置进行监视。另外,作为对进行运送的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之前的准备,控制部30通过力敏传感器7测量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就是说,控制部30预先对未运送邮件M的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进行测定,然后将其从运送邮件M时的重量测定装置10的重量减去,由此就可以测定该邮件M的重量。当通过运送路2把多件邮件M连续运送地送入处理装置120时,控制部30首先根据传感器S3的输出,判断作为处理对象的邮件M是否被重量测定装置10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夹持约束(图10,步骤1)。例如,在图9A的状态下,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已经在通过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当在步骤1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保持时(步骤1 是),控制部30根据传感器S2的输出对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进行判断(步骤幻。例如,在该邮件M为最短邮件 Mmin的场合,当在步骤1中检测到该最短邮件Mmin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保持辊对3保持后, 紧接着,该最短邮件Mmin的运送方向后端就通过传感器S2的光轴。当在步骤3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 (图9e的状态)时(步骤3 是),控制部30使接离机构20的马达四旋转而使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从动辊4R从驱动辊4F离开、将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步骤4)。或者,当在步骤3中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传感器S2的光轴这一情况之前,例如如图9D所示,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间将传感器S5的光轴遮住时(步骤 3 否,步骤2 是),控制部30在该时刻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步骤4)。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为把多件邮件M以比较短的间隔连续运送,在步骤3中通过传感器S2将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这一情况检测到之前的状态下、或在步骤2中通过传感器S5将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这一情况检测到之前的状态下,如图9A 图9C 所示,关闭了下游侧接离辊对40,但是,在与先行被运送的邮件M间的间隔比较大的场合, 也可以在更早的时刻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在步骤4中将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之后、或下游侧接离辊对40预先被打开了的场合,于步骤3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之后,控制部 30通过重量测定装置10的力敏传感器7开始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量(步骤5)。在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的期间,该邮件M例如如图9E 图9F那样在不被重量测定装置10的保持辊对3、5以外的辊对赋予外力的状态下进行运送。这样,在图9E 图9F的状态下,除了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两组保持辊对3、5以外,没有对该邮件M进行夹持约束的辊对,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测定该邮件M的重量。此后,控制部30根据传感器S6的输出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是否被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夹持(步骤7)。而且,当在步骤7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夹持约束(图9G的状态)时(步骤7 是),或在步骤7中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了传感器S6的光轴这一情况之前,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结束了时(步骤7 否,步骤6 是),控制部30使接离机构20的马达四旋转而使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步骤8)。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在控制部30,在步骤3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的时刻、或在步骤3中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如步骤4那样将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因此,在步骤5中开始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时,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不会对该邮件 M赋予运送力,从而可以进行正确的重量测定。尤其是,在处理最长邮件Mmax等的场合,在步骤3中检测到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控制部30在步骤2中检测到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这一情况的时刻(图9d的状态)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由此,能够在比开始对该最长邮件Mmax进行重量测定稍早的时间(图9d的时刻)预先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能够在开始对该最长邮件Mmax 进行重量测定之前使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状态稳定。也就是说,按照本实施方式,不仅能通过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而把最短邮件Mmin从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下游侧的保持辊对5可靠地朝下游侧接离辊对40转移,而且例如在测量最长邮件Mmax的重量等的场合,能够通过在上述时间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而确保对重量进行测定的时间为比通常(不使下游侧接离辊对40能进行开闭的场合) 更长的时间,可以充分确保重量测定所需的处理时间。由此,可以以更高的精度进行重量测定。而且,按照本实施方式,只要进行简单的构成改变而使与重量测定装置10在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辊对(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游侧接离辊对40)成为能够进行开闭的辊对即可,可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当在步骤7中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结束了时,控制部30将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因此,可以更可靠稳定地运送该邮件M。进而,按照本实施方式,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结束之后,可以马上把下一个邮件 M朝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纳入,因此,不需要扩大邮件M彼此间的间隔、 不需要把运送路2分支成两个方向而平行地设置两台重量测定装置10、不会导致装置的设置空间大型化。图11是从上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12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120”)时的俯视图。该处理装置120具有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10组合成的构造。即,通过运送路2朝图示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 M,顺次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上游侧接离辊对4、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保持辊对3、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下游侧保持辊对5、下游侧接离辊对40、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从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4倍短。上游侧接离辊对4能够通过接离机构20 (在此称作上游侧接离机构20U)进行开闭,下游侧接离辊对40能够通过接离机构20 (在此称作下游侧接离机构20D)进行开闭。控制部30根据传感器SO的输出,检测被运送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根据传感器Sl S6的输出信号,对上游侧接离机构20U及下游侧接离机构20D进行控制,而对上游侧接离辊对4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进行开闭控制。在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10相同起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参照图12 图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20的若干动作例。首先,作为第一动作例,对于对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的邮件M进行运送处理的场合,参照图12 和图13进行说明。如图12A所示,当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3,该邮件M被送往重量测定装置10之后,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2时(图12B的状态),就可以由重量测定装置10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此时,通过传感器SO预先测定了的该邮件M的长度比较短,所以,上游侧接离辊对4保持关闭状态。即,在该场合,上游侧接离辊对4与其它的运送辊对同样地起作用。此后,进一步运送该邮件M而使其通过重量测定装置10,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传感器S5检测出(图12D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此时, 由于该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所以,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 之前,对该邮件M进行的重量测定结束。因此,当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时,下游侧接离辊对40保持关闭状态(图12D的状态)。换言之,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之前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不会打开。即,在此,下游侧接离辊对40也与其它运送辊对起同样作用。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两件比较短的邮件M连续被运送的场合,如图13A所示那样当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2之后,对所述先行的邮件M的长度测定开始进行。对先行的邮件M的长度测定,持续进行到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图13D的状态)为止,或者持续进行到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 S3(图13C的状态)为止。另外,对后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 S4(图13E的状态)之后、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为止(图 13F的状态)期间实施。就是说,在该场合下,由于连续运送的两件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这一情况已经被传感器SO预先检测到,所以,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也不会打开。S卩,如该第一动作例那样,在运送比较短的邮件M进行处理的场合,上游侧接离辊对4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不会打开,与其它运送辊对起到同样的作用。下面,作为第二动作例,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对沿运送方向长度比较长的邮件M 进行运送处理的场合。如图14A所示,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3,该邮件M被送往重量测定装置10之后,如图14B所示,当该邮件 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l时,就可以由重量测定装置10对该邮件的重量进行测定。 此时,由于通过传感器SO预先测定了的该邮件M的长度比较长,所以,上游侧接离辊对4在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之前预先被打开。此后,该邮件M被进一步运送而通过重量测定装置10,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传感器S6检测出(图14D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对该邮件M的重量进行测定。此时,由于通过传感器SO预先测定了的该邮件M的长度比较长,所以,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5之前,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预先打开。S卩,为了在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的过程中不会被上游侧接离辊对4或下游侧接离辊对40作用意外的力,使上游侧接离辊对4以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按适当的时间打开。而且,为了后续的邮件M,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接离辊对4之后,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图14D的状态)。进而,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下游侧接离辊对40之后,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关闭(图14F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连续运送两件比较长的邮件M时,在如图15A所示那样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l之后,开始对所述先行的邮件M的长度进行测定。对先行的邮件M的长度测定,持续进行到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 S6(图15D的状态)为止,或者持续进行到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3为止。另外,对后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4 之后、且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l之后(图15E的状态)开始。而且,此后,对后续的邮件M的长度测定,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6为止(图15G的状态)的期间结束。在该场合下,由于连续运送的两件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这一情况已经预先被控制部30检测出,所以上游侧接离辊对4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不会关闭。下面,作为第三动作例,参照图16说明与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的邮件M相连续地运送沿运送方向长度比较短的邮件M的场合。如图16A所示,当先行的比较长的邮件 M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其后端通过传感器Sl时,就可以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此时,由于该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被检测出, 所以在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的时刻(图16A的状态),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打开。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先行的比较长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6为止(图16D的状态)、或后续的邮件M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为止的期间进行实施。另外,在该第三动作例中,由于后续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被检测出,所以,在先行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后端通过传感器S2之后,为了把后续的邮件M确实地朝重量测定装置10转移运送,如图16C所示,上游侧接离辊对4被关闭。而且,对后续的比较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且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4之后(图 16G的状态)开始。而且,对后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为止(图16H的状态)结束。当然了,由于在后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开始的时刻,先行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已经结束,所以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关闭。换言之,在后续的邮件M被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保持的时刻(图16F的状态),无法对先行的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因此
15此时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关闭。S卩,由于后续的邮件M为比较短的邮件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被检测出,所以,在先行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5之后(图16H的状态),或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4之后(图16G的状态),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关闭。下面,作为第四动作例,参照图17说明与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的邮件M相连续地运送沿运送方向长度比较长的邮件M的场合。如图17A所示,当先行的比较短的邮件 M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其后端通过传感器S2时,就可以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此时,由于该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被检测出, 所以在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的时刻(图17A的状态),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关闭。对该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先行的比较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5为止(图17D的状态)、或后续的邮件M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的上游侧的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为止(图17C的状态)的期间进行实施。另外,在该第四动作例中,由于后续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被检测出,所以,在先行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后端通过传感器S2之后,如图17B所示,上游侧接离辊对4被打开。而且,对后续的比较长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送入重量测定装置10、且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4之后、而且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l之后(图17D的状态)开始。而且,对后续的邮件M的重量测定,在该邮件M(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6为止(图 17G的状态)结束。由于后续的邮件M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这一情况已经预先通过传感器SO 被检测出,所以,为了在把先行的比较短的邮件M转移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之后获取用来对后续的邮件M进行重量测定的时间,下游侧接离辊对40被打开。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可以取得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这里,参照图18和图19,对沿运送路2排列的多个辊对间的距离与上述最短邮件 Mmin或最长邮件Mmax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这里,为了使说明便于理解,表示出了把重量测定装置10的保持辊对仅仅简化为 1组(保持辊对;3)的装置构成。就是说,在图18中,表示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 100简化了的装置构成,图19中,表示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10简化了的装置构成。另外,在各个处理装置100、110中,取代上游侧运送辊对8地采用把两根皮带重叠圈绕在运送辊8R上的构造,并取代下游侧运送辊对6地采用把两根皮带重叠圈绕在运送辊 6R上的构造。在该场合,两根皮带被重叠圈绕在运送辊8R(6R)上的部位,作为能对邮件M 赋予运送力的运送夹持部起作用。如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沿运送路2邻接的辊对,即上游侧运送辊对8、上游侧接离辊对4、重量测定装置10的保持辊对3、下游侧接离辊对40、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相互的的夹持部间的距离L,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短。由此,可以把长度不同的全部邮件M在辊对间可靠地转移运送。S卩,在图18的处理装置100中,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与上游侧接离辊对4 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与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保持辊对 3的夹持部与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间的距离,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短。换言之,从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到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2倍短。另外,在图19的处理装置110中,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与保持部3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保持辊对3的夹持部与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与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间的距离,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短。换言之,从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到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2倍短。另一方面,为了测定最长邮件Mmax的重量,需要使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与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间的距离比最长邮件Mmax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长。S卩,在图18所示的处理装置100中,在通过运送路2运送的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保持辊对3保持、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之后,到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在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对该最长邮件Mmax的重量进行测定,但是,至少当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与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不比最长邮件Mmax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时,无法确保用来对所述最长邮件Mmax进行重量测定的时间。同样,在图19所示的处理装置110中,在通过运送路2运送的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保持辊对3保持、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的运送辊8R 的夹持部之后,到该最长邮件Mmax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在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对该最长邮件Mmax的重量进行测定, 但是,至少当上游侧的运送辊8R的夹持部与下游侧的运送辊6R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不比最长邮件Mmax沿运送方向的长度长时,无法确保用来对所述最长邮件Mmax进行重量测定的时间。下面参照图20对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13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 1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除了取代重量测定装置10地具有间隔修正装置50 (处理部)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 在此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起到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中,通过运送路2被运送的邮件M,顺次通过上游侧接离辊对4、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以及下游侧运送辊对6。间隔修正装置50 被设定为与处理装置13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运送系统机械地独立的状态。因此,可以高精度地对通过间隔修正装置50的邮件M前后的间隔进行修正。间隔修正装置50具有保持辊对51,该保持辊对51把通过运送路2运送的邮件M 纳入夹持部进行旋转,由此一边约束该邮件M—边对邮件M进行运送。保持辊对51具有夹着运送路2配置在装置的正面侧的保持辊51F和夹着运送路2配置在装置的背面侧的保持辊51R。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具有与重量测定装置10的保持辊对3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省略保持辊对51的详细说明。在正面侧的保持辊51F的旋转轴51a上通过联轴节52连接着马达M,该正面侧的保持辊51F起到驱动辊的作用。而且,在该马达M上连接着控制板56,从而可以控制马达 54的旋转速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上,也把沿运送路2排列的多个辊对的夹持部间的距离设定为固定的长度。即,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与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以及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的夹持部与下游侧运送辊对 6的夹持部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短的距离(本实施方式中为120mm)。即,从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2倍短。以下参照图21说明上述构造的处理装置130的动作。控制部30在邮件M被送入处理装置130之前的待机状态下将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图21A的状态)。而且,每当通过运送路2运送邮件M时,控制部30例如通过被配置在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传感器S0,检测各个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以及各个邮件M相互的间隔(间隙)。在检测邮件M的长度的场合,控制部30,根据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O、传感器SO的输出从亮变暗之后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O、传感器SO 的输出从暗变亮为止的时间,和该邮件M的运送速度,来计算该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检测邮件M的间隔的场合,控制部30,根据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O的光轴之后到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O为止的时间以及该邮件M 的运送速度,来计算这些邮件M间的间隔。而且,当被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的夹持部而将传感器S3的光轴遮住时(图21A的状态),控制部30,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中,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图21B的状态)。进而,此时,控制部30对传感器Sl的输出进行监视,把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图21B的状态)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开始进行对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51F的马达M的旋转控制,以使该邮件M的运送速度发生改变。邮件M相互的间隔,可以通过使各邮件M的运送速度减速或加速来控制。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传感器SO预先检测出了被运送的全部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以及间隔的长度,因此,可以根据该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间隔长度,通过使马达M加减速度把邮件 M相互的间隔控制为所希望的数值。此后,控制部30监视传感器S4的输出,以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图21D的状态)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或以针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控制结束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可以取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00同样的效果。S卩,由于在被送入间隔修正装置50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的时刻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因此,能够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之前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间隔修正,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开始进行间隔修正,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间隔修正。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只要使与间隔修正装置50的运送方向上游侧邻接的辊对(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游侧接离辊对4)能进行开闭地进行简单的结构改变即可,所以,不需要进行装置的大幅度设计改变,可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而且,按本实施方式,当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结束了时,在该时刻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因此,可以更可靠稳定地运送该邮件M。进而,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关闭上游侧接离辊对4之后,只要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接离辊对4,就可以马上把下一个邮件M朝上游侧接离辊对4纳入,因此,不需要扩大邮件M彼此间的间隔、不需要把运送路2分支成两个方向而平行地设置两台间隔修正装置50、不会导致装置的设置空间大型化。图22表示从正面观察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邮件处理装置14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140”)时的简图。该处理装置140,除了把上游侧运送辊对8配置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的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位置、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位置新配置下游侧接离辊对40以外,具有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相同的构造。因此,在这里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起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S卩,通过该处理装置140的运送路2朝图示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M,顺利地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以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具有与上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大致相同的构造,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接离机构20 (下游侧接离机构)进行开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8、51、 40的夹持部间的距离也被设定为120mm。即,从上游侧运送辊对8到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2倍短。以下参照图23说明上述构造的处理装置140的动作。控制部30,在邮件M被送入处理装置140之前的待机状态下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图23A的状态)。而且,每当通过运送路2运送邮件M时,控制部30例如就通过配置在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传感器SO检测各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以及各邮件M相互的间隔(间隙)。在检测邮件M的长度的场合,控制部30,根据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O、传感器SO的输出从亮变暗之后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O、传感器SO 的输出从暗变亮为止的时间,和该邮件M的运送速度,来计算该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检测邮件M的间隔的场合,控制部30,根据先行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O的光轴之后到后续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O为止的时间,以及该邮件 M的运送速度,来计算这些邮件M间的间隔。而且,当被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的夹持部、到达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而将传感器S3的光轴遮住时,控制部30,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中,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图23B的状态)。进而,此时,控制部30 对传感器Sl的输出进行监视,把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 (图23B的状态)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开始进行对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51F的马达M的旋转控制,以使该邮件M的运送速度发生改变。邮件M相互的间隔,可以通过使各邮件M的运送速度减速或加速来控制。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传感器SO预先检测出了被运送的全部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以及间隔的长度,因此,可以根据该邮件M沿运送方向的长度、间隔长度,通过使马达M加减速来把邮件 M相互的间隔控制为所希望的数值。此后,控制部30监视传感器S4的输出,以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图23D的状态)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或以针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控制结束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图23D的状态)。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40,可以取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10同样的效果。S卩,由于在被送入间隔修正装置50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下游侧接离辊对40的夹持部的时刻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因此,能够在开始对该邮件 M进行间隔修正时,使该邮件M的运送状态稳定,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间隔修正。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只要使与间隔修正装置50的运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辊对 (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游侧接离辊对40)能进行开闭地进行简单的结构改变即可,所以,不需要进行装置的大幅度设计改变,可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而且,按本实施方式,当检测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这一情况之前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结束了时,在该时刻把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因此,可以更可靠稳定地运送该邮件M。进而,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关闭下游侧接离辊对40之后,只要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就可以马上把下一个邮件M朝保持辊对51纳入, 因此,不需要扩大邮件M彼此间的间隔、不需要把运送路2分支成两个方向而平行地设置两台间隔修正装置50、不会导致装置的设置空间大型化。图M表示从正面观察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有机物处理装置150(以下,简称为“处理装置150”)时的简图。该处理装置150具有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30和第五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40组合成的构造。即,通过运送路2运送的邮件M,顺次通过上游侧运送辊对8、间隔修正装置50的保持辊对51、以及下游侧接离辊对40。上游侧接离辊对4能够通过接离机构20 (在此称作上游侧接离机构20U)进行开闭,下游侧接离辊对40能够通过接离机构20 (在此称作下游侧接离机构20D)进行开闭。从上游侧接离辊对4的夹持部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运送方向长度,被设定为比最短邮件Mmin的运送方向长度的3倍短。在此,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300 或第五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40相同起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参照图25和图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装置150的若干动作例。首先,作为第一动作例,对于对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短的邮件M进行运送处理的场合,参照图25 进行说明。通过传感器SO对通过运送路2进行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长度进行检测,当判断该邮件M为比较短的邮件时,控制部30分别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 关闭(图25A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25B所示,当通过运送路2朝箭头T方向被运送的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3,该邮件M朝间隔修正装置50被送入时,控制部30, 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中,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打开。进而,此后,控制部30以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l这一情况作为触发条件(图25B的状态),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间隔修正动作。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持续进行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传感器S5检测出(图25F的状态)为止、或持续进行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3(图25F的状态)为止。此时,当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S4时,控制部30把下游侧接离辊对 40打开。另外,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结束的时亥lj、或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2之后,控制部30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关闭。进而,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结束的时刻、或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S3之后,控制部30将下游侧接离辊对 40关闭。下面,作为第二动作例,参照图沈说明对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较长的邮件M进行运送处理的场合。当通过传感器SO检测到被运送的邮件M为比较长的邮件时,如图26A所示,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可以是关闭的也可以是打开的。当通过运送路 2运送的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3而朝间隔修正装置50被送入时,控制部 30,在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中,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打开。此后,控制部30监视传感器Sl的输出,判断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而且,当传感器Sl的输出由暗变亮、判断出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这一情况(图^B的状态)时,控制部30开始对该邮件M进行间隔修正动作。对该邮件M的间隔修正动作,持续进行到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S5 而到达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而且,在该邮件M的运送方向前端被传感器S5检测出、被送入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的时刻(图^D的状态),控制部把上游侧接离辊对4和下游侧接离辊对40关闭。如上所述,按本实施方式,可以取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尽管说明了上述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仅仅为例示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带来限定。实际上,在此所说明的新型系统可以变更为其他多种形式,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方法以及系统的形式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以及其等同物用于涵盖落入到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内的这些形式或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送纸张类(M)的运送路(2);处理部(10、50),所述处理部(10、50)对在所述运送路( 上被运送的状态下的纸张类 (M)进行运送,同时进行规定的处理;接离辊对(4、40),所述接离辊对0、40)被配置在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把所述纸张类(M)接纳到夹持部并进行旋转,由此把该纸张类 (M)在所述运送路( 与所述处理部(10、50)间进行转移; 使所述接离辊对G、40)离开的接离机构00);以及控制部(30),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接离机构00)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处理部 (10,50)中的对在所述运送路( 上被运送的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开始的前后,使所述接离辊对G、40)相互离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离辊对包含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离开的上游侧接离辊对⑷,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把在运送路(2)上被运送的所述纸张类(M)接纳到夹持部并进行旋转,由此把该纸张类(M)送往所述处理部(10、50),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接离机构00)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处理部(10、50)中的对在所述运送路( 上被运送的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开始之前,使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 相互离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上游侧运送辊对 (8),以及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下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其中,所述处理部(10、50),在被送入所述处理部(10、50)的纸张类(M)的前端到达处理部(10、50)、且运送方向后端从所述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脱离之后,开始进行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在该纸张类(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之前,结束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离辊对包含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下游侧接离辊对 GO),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GO)把从所述处理部(10、50)被送出的纸张类(M)接纳到夹持部并进行旋转,由此运送该纸张类(M),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接离机构O0)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处理部(10、50)中对该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结束之后,使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GO)相互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上游侧运送辊对(8), 以及从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GO)朝运送方向下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下游侧运送辊对(6),其中,所述处理部(10、50),在被送入所述处理部(10、50)的纸张类(M)的运送方向后端从所述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脱离之后,开始进行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在该纸张类(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之前,结束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
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部是对通过所述运送路( 被送入的纸张类(M)的重量进行测定的重量测定装置(10)。
7.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部是对通过所述运送路(2)被连续运送的多张纸张类(M)间的间隔进行修正的间隔修正装置(5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的夹持部到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最短纸张类 (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3倍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离辊对包含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离开的上游侧接离辊对G),和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下游侧接离辊对00),所述接离机构包含使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离开的上游侧接离机构O0U),和使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GO)离开的下游侧接离机构O0D),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上游侧接离机构(20U)以及下游侧接离机构(20D)进行控制, 从而,在所述处理部(10、50)中对通过所述运送路( 被运送的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开始之前使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相互离开,在所述处理部(10、50)中对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结束之后使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GO)相互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上游侧运送辊对 (8),以及从所述下游侧接离辊对00)朝运送方向下游侧离开地配置的下游侧运送辊对 (6),其中,所述处理部(10、50),在被送入所述处理部(10、50)的纸张类(M)的前端到达处理部(10、50)、且运送方向后端从所述上游侧运送辊对(8)的夹持部脱离之后,开始进行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在该纸张类(M)的运送方向前端到达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之前,结束对该纸张类(M)的处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部是对通过所述运送路( 被送入的纸张类(M)的重量进行测定的重量测定装置(1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部是对通过所述运送路(2)被连续运送的多张纸张类(M)间的间隔进行修正的间隔修正装置(50)。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 的夹持部到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纸张类 (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3倍短,所述最短纸张类(Mmin)是由该纸张类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纸张类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纸张类。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 的夹持部到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纸张类 (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2倍短,所述最短纸张类(Mmin)是由该纸张类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纸张类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纸张类。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游侧运送辊对(8) 的夹持部到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由该纸张类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纸张类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长的最长纸张类的长度长。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游侧接离辊对(4) 的夹持部到所述下游侧运送辊对(6)的夹持部为止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比最短纸张类 (Mmin)沿运送方向的长度的4倍短,所述最短纸张类(Mmin)是由该纸张类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的纸张类中的沿运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纸张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纸张类处理装置包括运送纸张类(M)的运送路(2);处理部(10、50),所述处理部(10、50)对在所述运送路(2)上被运送的状态下的纸张类(M)进行运送,同时进行规定的处理;接离辊对(4、40),所述接离辊对(4、40)被配置在从所述处理部(10、50)朝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把所述纸张类(M)接纳到夹持部并进行旋转,由此把该纸张类(M)在所述运送路(2)与所述处理部(10、50)间进行转移;使所述接离辊对(4、40)离开的接离机构(20);以及控制部(30),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接离机构(20)进行控制,从而,在所述处理部(10、50)中的对在所述运送路(2)上被运送的纸张类(M)进行的处理开始的前后,使所述接离辊对(4、40)相互离开。
文档编号B65H37/00GK102442573SQ20111026612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7日
发明者三津谷祐辅, 平光功明, 成冈良彦, 浅利幸生, 等等力彻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