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2448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卸船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链斗式连续卸船机是常用的卸船设备,而上部结构是链斗式连续卸船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上部结构的功能是将链斗提升机构、配重、回转支承联系起来,平衡链斗提升机构和配重对回转支承的カ矩并将受カ传递给回转支承。同时,上部结构在油缸和回转支承的作用下,可完成俯仰、回转等动作。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整体构造如图I所示,上部结构101设置在回转支承103上。在上部结构101的前端连接有链斗提升机构105、链斗提升机构105进ー步连接取料头106,取料头106进行取料。配重102连接在上部结构101的后端。在回转支承103和链斗提升机构105之间还连接有臂架104。在链斗式连续卸船机中,上部结构101起到联系、平衡各个部件的作用。上部结构的垂直刚度和侧向刚度对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操作影响很大。链斗式连续卸船机在工作时,物料对料斗的冲击会引起链斗提升机构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产生位移。如果上部结构的垂直刚度小,则链斗提升机构的竖直位移大,即发生“点头”现象。如果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则链斗提升机构的水平位移大,即发生“摆头”现象。论是“点头”还是“摆头”,都会导致卸料不稳定,结构和机构承受较大的周期性冲击载荷,易产生疲劳损坏,同时,也会令操作人员感觉极不舒服,操控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g在提出ー种具有良好的垂直和侧向刚度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ー实施例,提出一种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之间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前撑杆组,包括两根前撑杆,两根前撑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后端向上、延伸,两根前撑杆于顶点互相连接;前拉杆组,包括两根前拉杆,两根前拉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前拉杆都连接到顶点;对称设置的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之间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后撑杆组,包括两根后撑杆,两根后撑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前端向上延伸,两根后撑杆都连接到顶点;后拉杆组,包括两根后拉杆,两根后拉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后拉杆都连接到顶点。[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连接链斗提升机构,链斗提升机构连接取料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连接配重。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架设在回转支承上,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由回转支承向前延伸,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由回转支承向后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一臂架连接在回转支承和链斗提升机构的支承结构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垂直刚度和侧向刚度,能够有效减小链斗提升机构和取料头的垂直位移量和侧向位移量,提高整体挖掘刚度,使卸船机运行平稳、操控性能好,工作效率和操作舒适度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I掲示了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整体结构图。图2掲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掲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20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平衡梁201和第二平衡梁202,第一平衡梁201和第二平衡梁202之间由数个联系梁210互相连接。联系梁210垂直于平衡梁。前撑杆组203,包括两根前撑杆,两根前撑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201和第二平衡梁202的后端向上延伸,两根前撑杆于顶点209互相连接。两根前撑杆形成一倒“ V”型结构。前拉杆组204,包括两根前拉杆,两根前拉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201和第二平衡梁202的前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前拉杆都连接到顶点209。两根前拉杆具有较大的傾斜度,与平衡梁之间成一鋭角。对称设置的第一配重梁205和第二配重梁206,第一配重梁205和第二配重梁206之间由数个联系梁210互相连接。联系梁210垂直于配重梁。配重梁与平衡梁平行设置,并且第一平衡梁201与第一配重梁205基本在一直线上,第二平衡梁202与第二配重梁206也基本在一直线上。后撑杆组207,包括两根后撑杆,两根后撑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205和第二配重梁206的前端向上延伸,两根后撑杆都连接到顶点209。两根后撑杆形成一倒“ V”型结构。后拉杆组208,包括两根后拉杆,两根后拉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205和第二配重梁206的后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后拉杆都连接到顶点209。两根后拉杆具有较大的傾斜度,与配重梁之间成ー锐角。图2所示的上部结构能应用于图I所示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整体结构。參考图I所示的结构,在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连接链斗提升机构105,链斗提升机构105连接取料头106。在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连接配重102。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都架设在回转支承103上,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由回转支承103向前延伸,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由回转支承103向后延伸。一臂架104连接在回转支承103和链斗提升机构105的支承结构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上部结构均采用箱梁结构,两根平衡梁和两根配重梁中间分别用联系梁连接,平衡梁前端和配重梁的后端均为双点受力,其刚性和稳定性好。采用双前拉杆和双后拉杆,在顶部会交于一点。平衡梁前端和配重梁后端竖直方向的分力由前后拉杆传递到顶点,再由顶点通过前后撑杆传递给油缸和回转支承。平衡梁前端左右两个铰点受カ不均匀现象,由两个前拉杆的协调变形抵消,而不会传递给油缸和回转支承,使回转轴承受カ均匀。本实用新型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垂直刚度和侧向刚度,能够有效减小链斗提升机构和取料头的垂直位移量和侧向位移量,提高整体挖掘刚度,使卸船机运行平稳、操控性能好,工作效率和操作舒适度大幅提高。上述实施例是提供给熟悉本领域内的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称设置的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之间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 前撑杆组,包括两根前撑杆,两根前撑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后端向上延伸,两根前撑杆于顶点互相连接; 前拉杆组,包括两根前拉杆,两根前拉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前拉杆都连接到所述顶点; 对称设置的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之间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 后撑杆组,包括两根后撑杆,两根后撑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前端向上延伸,两根后撑杆都连接到所述顶点; 后拉杆组,包括两根后拉杆,两根后拉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后拉杆都连接到所述顶点。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连接链斗提升机构,链斗提升机构连接取料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连接配重。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架设在俯仰铰点上,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由回转支承向前延伸,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由回转支承向后延伸。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一臂架连接在回转支承和链斗提升机构的支承结构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上部结构,包括平行设置且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的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前撑杆组,包括两根前撑杆,两根前撑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后端向上延伸,两根前撑杆于顶点互相连接;前拉杆组,包括两根前拉杆,两根前拉杆分别由第一平衡梁和第二平衡梁的前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前拉杆都连接到顶点;平行设置且由数个联系梁互相连接的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后撑杆组,包括两根后撑杆,两根后撑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前端向上延伸,两根后撑杆都连接到顶点;后拉杆组,包括两根后拉杆,两根后拉杆分别由第一配重梁和第二配重梁的后端向斜上方延伸,两根后拉杆都连接到顶点。
文档编号B65G67/60GK202358705SQ20112051872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刘宝军, 张明海, 张 荣, 苏文力, 陈再兴 申请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