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609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引导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引导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7-62887描述了一种打印介质盒,该打印介质盒包括:盖体,其覆盖存储部分,存储部分存储打印介质;介质插入口槽,其位于盖体中,从而可以插入打印介质;以及手动送纸部件,其容纳在打印介质盒的存储部分中,以将所插入的打印介质从介质插入口向传送单元引导。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95522描述了一种送纸盒,该送纸盒设置在如下装置中:该装置在处理部中对片材进行预定处理,并且送纸盒存储要向处理部传送的堆叠片材。送纸盒包括:盒体,其至少在顶部是开口的;多个存储部分,其均设置在盒体中,以存储堆叠片材;以及移动机构,其根据从该装置输出的选择数据来移动多个存储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以使存储在多个存储部分之中的任意一者中的最上面的片材定位在单一的馈送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与不使用本发明的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降低引导部件损坏的风险,其中,当在引导部件下方插入容器时引导部件伸出,而当取出容器时引导部件缩回。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引导装置,包括:板子,其具有上表面,第一介质放置在所述上表面上,并且所述板子设置在如下的空间上方:容纳与所述第一介质不同的第二介质的容器插入所述空间中;移动部件,其沿所述第一介质的供应方向或与所述供应方向相反的方向顺着所述板子的表面移动;大致片状的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移动部件上以沿所述供应方向从所述移动部件伸出,所述引导部件沿所述供应方向引导所述第一介质;以及牵引部件,其向所述板子牵引所述移动部件。当将所述容器从所述空间取出时,所述移动部件被所述牵引部件牵引向所述板子并朝与所述供应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引导部件缩回至与所述板子叠置的位置。当将所述容器插入所述空间中时,所述容器朝所述供应方向推动所述移动部件,并且使所述引导部件朝所述供应方向从所述位置伸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一方面,供应辊朝所述供应方向供应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中的任意一者,所述供应辊从上方与所述介质接触,并且当将所述容器插入所述空间中时,容纳在所述容器中的所述第二介质向上推动所述引导部件,从而使所述引导部件朝将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按压在所述供应辊上的按压方向弯曲。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一方面,当未将所述容器插入所述空间中时,朝所述容器的插入方向插入所述板子,以将所述板子放置在所述空间上方。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二方面,当未将所述容器插入所述空间中时,朝所述容器的插入方向插入所述板子,以将所述板子放置在所述空间上方。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一方面,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相比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供应方向上的后侧,以支撑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的后侧的下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二方面,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相比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供应方向上的后侧,以支撑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的后侧的下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三方面,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相比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供应方向上的后侧,以支撑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的后侧的下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引导装置中,基于第四方面,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相比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供应方向上的后侧,以支撑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的后侧的下表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引导装置;供应辊,其在从上方与所述第一介质接触的同时朝所述供应方向供应放置在所述引导装置的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介质;以及图像形成单元,其在由所述供应辊供应的所述第一介质上形成图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九方面,与不使用这种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引导部件损坏的风险,其中,当在引导部件下方插入容器时引导部件伸出,而当取出容器时引导部件缩回。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利用容纳在从下方插入的容器中的介质向上推动并供应放置在所述上表面上的介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当未插入容器时,可以将板子插入或取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无论是否插入容器均可以附接或拆卸支撑部件。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图2示意性地示出引导装置;图3示出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的细节;图4是引导装置的仰视图;图5是受压部件未受压的引导装置的仰视图;图6示出如下状态:引导部件位于与板子叠置的位置;图7示出当插入容器时引导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8示出按压部件与受压部件接触的状态;图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变型例的引导装置;图10示出变型例的引导装置的细节;图11示出如下状态:变型例的引导部件缩回至与板子叠置的位置;图12示出当插入容器时变型例的引导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13示出支撑部件;以及图14示出插入支撑部件时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1.示例性实施例1-1.整体构造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构造。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引导装置11,供应单元12,显影单元13Y、13M、13C和13K,转印单元14,加热单元15,传送单元16,容器17,以及壳体18。显影单元13Y、13M、13C和13K后缀的字母Y、M、C和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和黑色的色调剂。除了所使用的色调剂不同之外,显影单元13Y、13M、13C和13K的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以下描述中,除非需要区分显影单元13Y、13M、13C和13K,否则将省略后缀的字母并把显影单元13Y、13M、13C和13K统称为“显影单元13”。容器17容纳片材P,片材P用作被切割成预定尺寸的介质。引导装置11允许对要在上面形成图像的介质进行手动馈送。放置在引导装置11的上表面上的片材P被供应至供应单元12。引导装置11设置在容器17所要插入的空间上方。在下文中,为了区分这些片材P,把放置在引导部件11的上表面上的片材P称为第一片材P1(第一介质),而把容纳在容器17中的片材P称为第二片材P2(第二介质)。供应单元12包括供应辊,供应辊在与片材P接触的同时将片材P供应至传送单元16。根据来自未示出的控制器的指令,供应辊将放置在引导装置11中的片材P逐张地送出并供应至传送单元16。介质不限于纸张(片材),还可以例如是树脂片材。简而言之,可以使用任意介质,只要该介质的表面上可以记录图像即可。传送单元16包括传送辊。传送单元16把从供应单元12供应来的片材P传送至转印单元14。传送单元16还把通过转印单元14和加热单元15的片材P传送至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8的外部。各显影单元13均包括:感光鼓31、充电器32、曝光装置33、显影装置34、一次转印辊35、以及感光鼓清洁器36。感光鼓31是包括电荷产生层和电荷传送层的图像载体,未示出的驱动单元使感光鼓31朝箭头D13的方向旋转。充电器32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曝光装置33包括激光发射源、多棱镜等(未示出),并且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将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施加到被充电器32充电的感光鼓31上,从而在感光鼓31上承载潜像。控制器可以经由未示出的通信单元从外部设备获取图像数据。例如,外部设备是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设备,或者是存储图像的数据的存储设备。显影装置34容纳二组分显影剂,二组分显影剂含有Y色、M色、C色和K色中任意一种颜色的色调剂以及例如铁氧体粉末等磁性载体。当显影装置34中形成的磁刷的刷毛末端与感光鼓31的表面接触时,色调剂附着在感光鼓31的表面的被曝光装置33曝光的部分,即,静电潜像的图像区域上,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图像(显影)。一次转印辊35在转印单元14中的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对置的位置产生预定的电位差,并且利用该电位差将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感光鼓清洁器36把在转印图像之后残留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未转印的色调剂移除,并且将电荷从感光鼓31的表面消除。也就是说,感光鼓清洁器36将不必要的色调剂和电荷从感光鼓31移除,以便为下一次图像形成操作做准备。传送单元14包括中间转印带41、二次转印辊42、带传送辊43和支撑辊44,并且把由显影单元13形成的图像转印到用户操作所确定的类型的片材P上。中间转印带41是环形带部件,并且由带传送辊43和支撑辊44张紧。带传送辊43和支撑辊44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驱动单元(未示出),并且使中间转印带41朝图1中的箭头D14的方向移动。不具有驱动单元的其它辊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而旋转。当中间转印带41朝箭头D14的方向循环时,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图像移动至夹持在二次转印辊42与支撑辊44之间的区域。二次转印辊42利用与中间转印带41不同的电位差将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图像转印到从传送单元16传送来的片材P上。带清洁器49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1的表面上的未转印的色调剂移除。在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之后,转印单元41或传送单元16将片材P传送至加热单元15。显影单元13和转印单元14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且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例如,加热单元15包括:磁场产生电路,其产生磁场;加热带,其利用产生的磁场的作用所引起的电磁感应来产生热量;以及加压辊,其在将片材P夹持到加压辊与加热带之间的同时传送片材P。加热单元15通过加热片材P将转印到片材P上的图像定影。1-2.引导装置的构造图2示意性地示出引导装置11。为了描述引导装置11中的结构的布局,在下文中将用于设置该结构的空间示出为x轴、y轴和z轴的右手坐标空间。在附图中,白圈中有交叉的两条线的坐标标记表示从纸张的正面向深度面延伸的箭头。在该空间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在x轴方向上,将x分量增大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x分量减小的方向称为-x方向。对于y分量和z分量,同样定义了y轴方向、+y方向、-y方向、z轴方向、+z方向、以及-z方向。供应单元12将片材P从引导装置11送出并供应至传送单元16的方向与+y方向相对应,片材P堆叠在引导装置11和容器17中的堆叠方向+z方向相对应,片材P的宽度方向与x轴方向相对应。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向下方向,即,重力作用的方向,与-z方向相对应。板子111设置在容器17所要插入的空间上方,第一片材P1放置在板子111的上表面上。移动部件112沿着板子111的表面(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下表面)朝片材P1的供应方向(在下文中称为“供应方向”)或相反的方向移动。移动部件112设置有沿供应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件113。引导部件113是片状或大致片状的柔性部件,并且由例如树脂形成。图2示出如下状态:移动部件112沿着板子111的表面朝供应方向移动,从而使引导部件113朝供应方向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伸出。由于移动部件112使引导部件113朝供应方向伸出,所以,引导部件113的供应方向上(即+y方向)的端部设置成比引导部件113伸出之前更靠近供应单元12的供应辊。沿供应方向引导放置在引导部件11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并且供应辊将第一片材P1从靠近供应辊的端部供应至传送单元16。图3示出图2所示的引导装置11的细节。移动部件112在+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均具有一个受压部件1121和一个突起部分1122。板子111在+x方向侧和-x方向侧均具有:一个槽1111,其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一个侧引导板1112,其用于确定放置在引导部件11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各受压部件1121从移动部件112的对应端部沿-z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受从-y方向侧向+y方向侧按压的力的表面。各突起部分1122位于设置在同一侧的槽1111中,并且沿槽1111的纵向,即y轴方向,移动。因此,移动部件顺着板子111的下表面沿y轴方向移动。当移动部件112沿y轴方向移动时,设置在移动部件112上的引导部件113也沿y轴方向移动。图4示出从下向上看去时,即,沿z轴方向从-z方向侧向+z方向侧看去时的引导装置11。引导装置11在+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均具有一个弹簧114,弹簧114用作牵引部件并将移动部件112向板子111牵引。两个弹簧114沿供应方向设在移动部件112与板子111之间。弹簧114在供应方向上的后端1141处固定在板子111上,在供应方向上的前端1142处固定在移动部件112上。因此,弹簧114朝向图4中的箭头Da的方向,即,-y方向牵引移动部件。-y方向与用作供应方向的+y方向相反。当两个受压部件1121受朝与箭头D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按压,即,受朝+y方向的按压时,移动部件112朝+y方向移动,并且使引导部件113沿供应方向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开始向前伸出,如图4所示。相反地,当受压部件1121不受朝+y方向的按压时,弹簧114将移动部件112向板子111牵引。图5是处于受压部件1121未受按压的状态下的引导装置11的仰视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簧114将移动部件112向板子111牵引,所以引导部件113位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此时,引导部件113不需要完全与板子111叠置,只要满足引导部件113的至少一部分与板子111叠置即可。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引导部件113可以位于完全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如图5所示。图6示出如下状态:引导部件113位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如上所述,引导部件113是片状或大致片状的柔性部件,而板子111具有比引导部件113的刚度高的刚度。因此,即使从上侧,即从板子111侧向位于图6所示位置的引导部件113施加一些力,引导部件113仍然受板子111保护。因此,引导部件113不容易损坏。1-3.引导装置的操作图7示出当插入容器17时引导装置11是如何操作的。容器17具有按压部件171,按压部件171向片材P的宽度方向(+x方向和-x方向)上的两侧突出。当容器17朝+y方向插入引导装置11下方的空间时,按压部件171与设置在同一侧的受压部件1121接触,并且朝+y方向推压受压部件1121。图8示出按压部件171与受压部件1121接触的状态。在插入容器17时,按压部件171朝箭头Db的方向移动并与受压部件1121接触,如图8所示。当受压部件1121受到来自按压部件171的压力时,受压部件1121克服弹簧114的弹力朝箭头Db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突起部分1122沿着槽1111移动,所以移动部件112朝+y方向移动。结果,使引导部件113沿+y方向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伸出。容器17具有位于其插入方向上的前侧的提升器179。提升器179示意性地如图1所示。提升器179利用例如弹簧等提升部件将第二片材P2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向上推动。当容器17不接触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8的最内部时,在上方位置设置部件来限制提升部件的弹力。当插入容器17以接触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8的最内部时,上述部件从提升器179上方移除,由此使提升部件的弹力得到释放。然后,提升器179将第二片材P2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向上推动。当容器17与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8的最内部接触时,引导部件113位于提升器179上方,同时移动部件112使引导部件113沿供应方向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向前伸出。由于引导部件113是片状或大致片状的柔性部件,所以提升器179从下向上推动引导部件113,并且第二片材P2使受到向上推动的引导部件113向上弯曲。由于供应单元12的供应辊位于提升器179和引导部件113上方,所以向上弯曲的引导部件113将放置在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按压到供应单元12的供应辊上。也就是说,当装载容器17时,容纳在容器17中的第二片材P2(介质)向上推动引导部件113,并且使引导部件113朝将放置在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按压在供应辊上的按压方向弯曲。引导部件113具有图3和图4所示的切口部分1131。切口部分1131设置在引导部件113的供应方向上的前端和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并且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后凹缩。由于供应单元12的供应辊设置在切口部分1131上方,当放置在引导部件113的上表面上的全部第一片材P1均用完时,供应辊将位于引导部件113下方,并且与容纳在容器17中并向上推动引导部件113的第二片材P2接触。因此,当引导部件113的上表面上的全部第一片材P1用完时,供应单元12的供应辊从容器17取出第二片材P2,并且将第二片材P2供应至传送单元16。如上所述,当将容器17插入引导装置11下方的空间中时,容器17沿供应方向推动引导装置11的移动部件112,并且使引导部件113沿供应方向从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伸出。从而,供应单元12供应放置在引导部件11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当将容器17从引导装置11下方的空间取出时,弹簧114向板子111牵引移动部件112,引导部件113缩回至与板子111叠置的位置。从而,由板子111来保护柔性引导部件113。此外,即使引导部件113位于取出容器17的路径上,在取出容器17时,引导部件113仍然缩回。因此,引导部件113不容易损坏。2.变型例尽管以上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也可以进行如下变型。以下的变型例可以进行组合。2-1.第一变型例引导装置11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8中。例如,当未将容器17插入壳体18的内部空间中时,可以沿容器17的插入方向插入板子111,从而将板子111设在容器17所要插入的空间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引导装置11沿着设置在壳体18的内壁的一部分中的凹槽移动,壳体18的内壁的该部分与板子111的宽度方向两端(即,+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对置。此外,当插入容器17时,由于容器17的按压部件171朝+y方向按压引导装置11的受压部件1121,所以需要在插入容器17之前将引导装置11安装在壳体18中。2-2.第二变型例尽管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移动部件112顺着板子111的下表面沿供应方向移动,但移动部件112也可以沿着板子111的上表面移动。图9示出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引导装置11a。引导装置11a包括板子111a、移动部件112a和引导部件113a。引导部件113a具有与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部件113的形状相同的形状。移动部件112a与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部件112相对应,但不同之处在于突起部分的结构。板子111a与示例性实施例的板子111相对应,但不同之处在于从下方支撑移动部件112a,从而使移动部件112a沿着板子111a的上表面移动。图10示出引导装置11a的细节。移动部件112a在+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均具有一个受压部件1121a和一个突起部分1122a。各受压部件1121a从移动部件112a的对应端部沿-z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受从-y方向侧向+y方向侧的按压力的表面。壳体18a与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18相对应,但包括凹槽181a,凹槽181a设置在面向引导装置11a的+x方向和-x方向内壁的一部分中。凹槽181a沿y轴方向延伸。各突起部分1122a位于设置在壳体18a的同一侧的凹槽181a中,并且沿凹槽181a的纵向,即y轴方向移动。移动部件112a受未示出的牵引部件牵引或推动,并且接受力而朝图10的箭头Dc的方向,即-y方向移动。在两个受压部件1121a受朝+y方向的按压时,牵引部件受到限制。从而,如图10所示,使引导部件113a朝+y方向从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伸出。相反地,当受压部件1121a不受朝+y方向的按压时,牵引部件的弹力使移动部件112a朝箭头Dc的方向移动,以使引导部件113a缩回至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图11示出如下状态:引导部件113a缩回至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引导部件113a沿着板子111a的上表面移动并且缩回至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如图11所示。因此,引导部件113a的下表面被板子111a覆盖。从而,即使例如由于用户的错误操作而使引导部件113a接受来自下表面的力,板子111a仍有时会保护引导部件113a,从而使引导部件113a不容易损坏。图12示出第二变型例中当插入容器17a时引导装置11a是如何操作的。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容器17a包括按压部件171a。当将容器17a插入引导装置11a下方的空间中时,按压部件171a与移动部件112a的受压部件1121a接触,并且朝箭头Dd的方向推动受压部件1121a。结果,引导部件113a朝+y方向从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伸出。2-3.第三变型例尽管所述第二变型例的板子111a可以固定在壳体18a上,但它也可以可拆卸地附接在壳体18a上。2-4.第四变型例所述第二变型例的引导部件11a可以包括支撑部件115,支撑部件115支撑放置在引导部件113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的后端。图13示出支撑部件115。如图13所示,与壳体18a相比,引导部件113a和移动部件112a在y轴方向上较短。板子111a与壳体18a相比同样在y轴方向上较短,并且位于比引导部件113a低的位置。因此,放置在引导部件113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在供应方向上的前侧从下方受支撑,但在供应方向上的后侧不从下方受支撑。支撑部件115从下方支撑第一片材P1在供应方向上的后侧。支撑部件115顺着如下凹槽朝图13的箭头De的方向插入:该凹槽设置在壳体18a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内壁中。也就是说,支撑部件115与引导部件113a相比设置成更靠近供应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支撑放置在引导部件113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的后侧的下表面。图14示出如下状态:支撑部件115被插入,并且支撑部件115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与板子111a叠置的位置。由于支撑部件115具有在上述位置与板子111a叠置的部分,所以支撑部件115从下方支撑放置在引导部件113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P1。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支撑部件115与移动部件112a沿y轴方向的移动无关,所以可以在插入容器17之前或之后将支撑部件115插入。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