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储存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6600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储存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垃圾储存机是一种将松散垃圾集装化,并能与后装式垃圾车对接,将集装垃圾自动装车的垃圾储存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储存机,包括箱体、可移动的提桶装置、箱体升降机构、螺杆卸料机构。其中,螺杆卸料机构固定在箱体上,螺杆卸料机构的卸料口设置在箱体的前端,卸料门由开门油缸控制;可移动的提桶装置安装在箱体的一侧,该装置可在一个位置或通过移位在多个位置提升垃圾桶完成倾倒工作;垃圾储存机底部与地基之间设置有能将箱体顶升和放下的液压升降装置,它主要由举升油缸组成,进行卸料工作时,液压缸升起,箱体向上倾斜,垃圾卸料斗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入口对接,通过转动螺杆卸料。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升垃圾中转、外运能力,污染小。
【专利说明】一种垃圾储存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将松散的垃圾集装化,并能与后装式垃圾车对接,将集装垃圾自动装车的垃圾中转储存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的垃圾中转站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垃圾存放桶放置在地面作为垃圾中转站,中转时由人力将垃圾桶挂在专用垃圾车的升降装置上,由升降装置将垃圾桶的垃圾倒在垃圾车内,这种垃圾中转站容积小,适合垃圾量小时,但是容易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另一种是将垃圾收集后送入垃圾中转站,通过垃圾压缩设备压缩后,由专用的垃圾运输车进行转运,这种垃圾中转站所需垃圾量大,适合作为大型中转站使用。但是对于垃圾量不大不小时,采用上述两种垃圾中转形式就会存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垃圾转运站形式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动升降、转运效率高、结构紧凑、低工作量、清洁方便的垃圾储存机。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能将松散垃圾集装化,并与后装式垃圾车对接,将集装垃圾自动装车的垃圾中转储存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螺杆卸料机构、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箱体升降机构和投料口装置,其中,
[0006]所述的螺杆卸料机构固定在箱体上,包括螺旋输送轴、卸料斗、开门油缸和卸料门,所述卸料斗、开门油缸、卸料门均设置在箱体的前端,所述的卸料门与开门油缸的杆输出端连接,因此卸料门由开门油缸控制;所述螺旋输送轴输出端与卸料斗连接,螺旋输送轴由电动机或液压马达驱动。
[0007]所述的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安装在箱体的一侧,该提桶装置由链传动驱动装置、输送链、滚轮、滚轮轨道、垃圾桶翻斗和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组成,所述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用于锁紧垃圾桶,使其与垃圾桶翻斗固定在一起,所述输送链与链传动驱动装置输出端连接,所述输送链与垃圾桶翻斗连接,滚轮安装在垃圾桶翻斗的两侧,滚轮活动于滚轮轨道上并由滚轮轨道导向。该提桶装置通过滚轮在导轨上平移并停留在投料口的任意位置,该装置可在一个位置或通过移位在多个位置提升垃圾桶完成倾倒工作。垃圾桶翻斗的提升通过链传动驱动装置带动输送链实现。
[0008]所述的箱体升降机构为一举升油缸,设置于垃圾储存机底部与地基之间,能将箱体顶升和放下,进行卸料工作时,液压缸升起,使箱体向上倾斜,从而垃圾卸料斗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入口对接,通过螺杆卸料机构的转动实现卸料。
[0009]所述投料口装置包括进料门和开门油缸,所述进料门设计成翻折式滑动门结构,进料门与开门油缸杆输出端连接,活动由开门油缸控制。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0011]1.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转运效率高,适合垃圾量不大的转运站;
[0012]2.自动提升垃圾桶并实施倾倒作业,工作效率高;
[0013]3.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0014]4.通过卸料口直接与后装式垃圾车填料器入口对接进行卸料,提高转运效率,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改善垃圾中转站的卫生状况;
[0015]5.减少垃圾转运站的占地面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
[0018]图3是图1中带翻斗提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卸料时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入口对接的正视图。
[0020]标记说明:箱体1、举升液压缸2、螺杆3、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402、垃圾桶翻斗403、滚轮轨道404、滚轮405、输送链406、链传动驱动装置408、垃圾桶5、铰链6、进料门(7)、开门油缸(8)、导轨9、开门油缸(10)、卸料斗(11)、卸料门(12)、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表述更清楚易懂,特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2]如附图1、2所示,垃圾桶5的垃圾通过提桶装置4提升垃圾桶5倒入箱体I内,其中提桶装置(4)可在导轨9上沿着箱体I 一侧自由移动,可停留在箱体I 一侧任意位置,从而实现任意位置的倾倒工作,使垃圾均匀地落入箱体I中。
[0023]一种能将松散垃圾集装化,并与后装式垃圾车对接,将集装垃圾自动装车的垃圾中转储存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I )、螺杆卸料机构(3)、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箱体升降机构和投料口装置,其中,
[0024]所述的螺杆卸料机构(3)固定在箱体(I)上,包括螺旋输送轴、卸料斗(11)、开门油缸(10)和卸料门(12),所述卸料斗(11)、开门油缸(10)、卸料门(12)均设置在箱体(I)的前端,所述的卸料门(12)与开门油缸(10)的杆输出端连接,因此卸料门(12)由开门油缸(10)控制;所述螺旋输送轴输出端与卸料斗(11)连接,螺旋输送轴由电动机或液压马达驱动。
[0025]所述的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安装在箱体(I)的一侧,该提桶装置(4)由链传动驱动装置408、输送链406、滚轮405、滚轮轨道404、垃圾桶翻斗403和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402组成,所述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用于锁紧垃圾桶5,使其与垃圾桶翻斗403固定在一起,所述输送链406与链传动驱动装置408输出端连接,所述输送链406与垃圾桶翻斗403连接,滚轮405安装在垃圾桶翻斗403的两侧,滚轮405活动于滚轮轨道404上并由滚轮轨道404导向。该提桶装置(4)通过滚轮405在导轨404上平移并停留在投料口的任意位置,该装置可在一个位置或通过移位在多个位置提升垃圾桶完成倾倒工作。垃圾桶翻斗403的提升通过链传动驱动装置408带动输送链406实现。
[0026]所述的箱体升降机构为一举升油缸(2),设置于垃圾储存机底部与地基之间,能将箱体(I)顶升和放下,进行卸料工作时,液压缸(2)升起,使箱体(I)向上倾斜,从而垃圾卸料斗(11)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13)入口对接,通过螺杆卸料机构(3)的转动实现卸料。
[0027]所述投料口装置包括进料门(7)和开门油缸(8),所述进料门(7)设计成翻折式滑动门结构,进料门(7)与开门油缸(8)杆输出端连接,活动由开门油缸(8)控制。
[0028]如附图3所示,当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进行提桶作业时,工人将垃圾桶5推入垃圾桶翻斗403内,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402自动将垃圾桶脚轮锁死。通过链传动驱动装置408带动输送链406向上运动,使输送链406拖动垃圾桶翻斗403连同垃圾桶5上升,安装在垃圾桶翻斗403两侧的滚轮405也一起顺着滚轮轨道404运动,当运动到滚轮轨道404上部,垃圾桶翻斗403上的滚轮405随滚轮轨道404变向,最终达到限位位置,输送链406继续拖动垃圾桶翻斗403连同垃圾桶5上升,使垃圾桶翻斗403连同垃圾桶5通过滚轮405转过一定角度,达到倾倒垃圾桶的动作。当倾倒完成后,输送链406拖动垃圾桶翻斗403连同垃圾桶5下降。
[0029]如附图4所示,当垃圾储存机进行卸料作业时,设置在箱体I底部与地基之间的举升液压缸2升起,使箱体I通过铰链6转过一定角度,最终使箱体I向上倾斜,垃圾卸料斗11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13入口对接,通过转动螺旋输送轴卸料。
[0030]该实用新型集垃圾收集、卸料功能于一体,可停留在箱体一侧任意位置进行垃圾桶倾倒作业,不会发生垃圾洒落现象;通过箱体的自动升降,使垃圾卸料斗与后装式垃圾车填装器入口对接,完成垃圾卸料作业,有效减少工作量,并且不会引起二次污染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垃圾储存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I)、螺杆卸料机构(3)、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 )、箱体升降机构和投料口装置,其中, 所述的螺杆卸料机构(3)固定在箱体(I)上,包括螺旋输送轴、卸料斗(11)、开门油缸(10)和卸料门(12),所述卸料斗(11)、开门油缸(10)、卸料门(12)均设置在箱体⑴的前端,所述的卸料门(12)与开门油缸(10)的杆输出端连接;所述螺旋输送轴输出端与卸料斗(11)连接,螺旋输送轴由电动机或液压马达驱动; 所述的可水平移动的提桶装置(4)安装在箱体(I)的一侧,该提桶装置(4)由链传动驱动装置(408)、输送链(406)、滚轮(405)、滚轮轨道(404)、垃圾桶翻斗(403)和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402)组成,所述垃圾桶脚轮锁紧机构用于锁紧垃圾桶(5),使其与垃圾桶翻斗(403)固定在一起,所述输送链(406)与链传动驱动装置(408)输出端连接,所述输送链(406)与垃圾桶翻斗(403)连接,滚轮(405)安装在垃圾桶翻斗(403)的两侧,滚轮(405)活动于滚轮轨道(404)上并由滚轮轨道(404)导向; 所述的箱体升降机构为一举升油缸(2),设置于垃圾储存机底部与地基之间; 所述投料口装置包括进料门(7)和开门油缸(8),所述进料门(7)设计成翻折式滑动门结构,进料门(7)与开门油缸(8)杆输出端连接,活动由开门油缸(8)控制。
【文档编号】B65F9/00GK203461393SQ201320559454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0日
【发明者】盛金良, 刘海滨, 宋世明, 朱金龙, 胡海鹤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