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以及轿厢安装姿势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3869阅读:3967来源:国知局
电梯以及轿厢安装姿势调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梯以及轿厢安装姿势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具有被设置成能够在沿上下延伸的井道中移动的轿厢。轿厢悬挂于被曳引机驱动的绳索上,通过利用曳引机驱动绳索,从而轿厢在井道内升降。另外,轿厢沿固定于限定井道的壁或者其一体部上的轿厢轨道被引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195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安装不具有防振结构的轿厢底时,首先刚开始需要调整轿厢底的倾斜度以使得相对于轿厢轨道正交(相对于地平线成为水平)。作为轿厢底的水平调整方法,通过在轿厢底上放置水平仪来确认轿厢底是否配置于水平方向。

但是,在该方法中,完成精度较高的水平调整绝不容易。另外,因为仅在轿厢底调整水平精度,因此即使能够调整轿厢底的水平精度,也有可能在轿厢轨道与轿厢底的正交调整中产生误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轿厢底相对于轿厢轨道的正交调整的电梯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具有一对轿厢轨道以及被那些轿厢轨道引导的轿厢的电梯,所述轿厢包括轿厢底以及与所述轿厢底正交的多个壁面板,当预先确定的一对所述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或者层站相反侧的面与所述一对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或者层站相反侧的面平行时,所述轿厢底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一对轿厢轨道正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轿厢底相对于轿厢轨道的正交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关于电梯的轿厢以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从箭头III观察的图2的侧视图。

图4是说明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与右壁后侧面板的前缘面的关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或者对应部分。

实施方式1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关于电梯的轿厢以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从箭头III观察的图2的侧视图。此外,本说明是将就图1的俯视图的纸面而言的正反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图1的纸面的上下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乘坐人员的乘降方向、轿厢室的进深方向)”来进行的。

电梯具有左右一对轿厢轨道1以及轿厢2。轿厢轨道1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轿厢轨道1分别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T字形状,该轿厢轨道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该基部正交的引导部。轿厢轨道1通常分别在其基部利用轨道夹紧件等固定于构成井道的壁面或者与该壁面为一体的结构体上。

另外,左右一对轿厢轨道1被配置成它们的引导部相互对置的朝向,轿厢2被配置成夹在这一对引导部之间。

轿厢2包括轿厢底、以相对于轿厢底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纵架、上架、顶板以及多个壁面板。作为具体的一例,轿厢2包括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轿厢底2a、作为多个纵架的4根角柱4、5、6、7、上架8、顶板9以及壁面板10。

角柱4、5、6、7配置于轿厢底2a的各角部且以相对于轿厢底2a正交的方式立起。在图示的具体结构中,角柱4配置于轿厢底2a的左侧前部的角部,角柱5配置于轿厢底2a的右侧前部的角部,角柱6配置于轿厢底2a的左侧后部的角部,角柱7配置于轿厢底2a的右侧后部的角部。

上架8是横跨角柱4、5、6、7的各个上端且固定于该4个上端的矩形环状的架。顶板9固定于上架8并覆盖轿厢室的上部整体。

壁面板10从轿厢底2a以正交的方式立起,并连接轿厢底2a与顶板9。更详细地说,壁面板10能够分成后壁右侧面板10a、后壁左侧面板10b、右壁后侧面板10c、左壁后侧面板10d、右壁前侧面板10e以及左壁前侧面板10f。

在本实施方式1中,右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a与作为右壁后侧面板10c的层站侧的面的前缘面10c-1平行。同样,左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b与作为左壁后侧面板10d的层站侧的面的前缘面10d-1平行。而且,在图示例的结构中,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作为预先确定的壁面板的右壁后侧面板10c的层站侧的面与右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a从轿厢室的进深方向观察位于距层站相同距离的位置,左壁后侧面板10d的层站侧的面与左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b从轿厢室的进深方向观察位于距层站相同距离的位置。即,换言之,处于对应关系的面板的层站侧的面与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位于对应的一个假想的平面VP上(与该平面VP一致)。

另外,在轿厢2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乘坐人员在轿厢室与层站之间进行乘降的出入口、左右一对翼墙11以及出入口上板12。左右一对翼墙11分别固定于轿厢底2a,并覆盖轿厢2的前表面的出入口侧方部分。出入口上板12固定于左右一对翼墙11和顶板9上,并覆盖轿厢2的前表面的出入口上方部分。

另外,在轿厢底2a上固定有左右一对下侧导靴3,在上架8上固定有左右一对上侧导靴13。这些下侧导靴3和上侧导靴13设置成分别与对应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接触。换言之,在轿厢2进行升降时,这些下侧导靴3和上侧导靴13相对于对应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滑动,从而轿厢2的行进方向被轿厢轨道1引导。

接着,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梯中的轿厢安装姿势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井道内铅直地竖立左右一对轿厢轨道1。接着,将轿厢底2a经由下侧导靴3临时固定于轿厢轨道1上。在该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至少轿厢底2a被固定成不向上下活动。

接着,将角柱4、5、6、7分别临时固定于轿厢底2a的对应的角部。之后,将上架8临时固定于角柱4、5、6、7各自的上端。此时,顶板9在上架8向角柱4、5、6、7临时固定前被预先安装于上架8上。将上架8经由上侧导靴13临时固定于轿厢轨道1上。

接着,将右壁后侧面板10c和左壁后侧面板10d以相对于轿厢底2a正交的方式(相对于轿厢底2a垂直地)竖立并固定。之后,如图4的俯视放大图所示,对轿厢底2a的姿势(倾斜度)进行调整,使得右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a与作为预先确定的壁面板10的右壁后侧面板10c的层站侧的面即前缘面10c-1平行,右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侧的面1b与作为预先确定的壁面板10的左壁后侧面板10d的层站侧的面即前缘面10d-1平行。通过实现这样的平行关系,轿厢轨道1与轿厢底2a的关系成为轿厢轨道1为轿厢底2a的延伸面的垂线的关系,即,相对于铅直的轿厢轨道1来说,轿厢底2a被调整成水平。

接着,调整角柱4、5、6、7的姿势,使得之前临时固定的角柱4、5、6、7与右壁后侧面板10c和左壁后侧面板10d平行,并且将角柱4、5、6、7正式固定于轿厢底2a上。由此,角柱4、5、6、7也垂直于轿厢底2a。

之后,将固定有顶板9的上架8相对于角柱4、5、6、7正式固定。此时,上侧导靴13也在与上架8一致地调整了位置后被固定。

而且,将剩余的后壁右侧面板10a、后壁左侧面板10b、右壁前侧面板10e以及左壁前侧面板10f相对于轿厢底2a和上架8固定,还进行后壁右侧面板10a、后壁左侧面板10b、右壁前侧面板10e以及左壁前侧面板10f的相邻的面板相互间的固定。

而且,将翼墙11固定于轿厢底2a、右壁前侧面板10e以及左壁前侧面板10f上,而且,将出入口上板12固定于翼墙11、右壁前侧面板10e以及左壁前侧面板10f上。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壁面板与轿厢轨道的平行关系为基准,高精度地进行轿厢底相对于轿厢轨道的正交调整以及轿厢底的水平调整。另外,该调整因为是观察大概2m以上的壁面板与进一步在井道内非常长地延伸的轿厢轨道的关系而进行的,因此能够进行极其高精度的调整。而且,因为将电梯原来的必须结构要素即壁面板作为调整用工具使用,因此不需要像水平仪(水平器)那样的不是电梯的必须结构要素的调整专用设备,在成本方面和管理方面都是有利的,施工性也得到提高。而且,因为不需要调整专用设备,因此不依赖于调整专用设备的精度,能够期待高精度的调整。而且,还具有如下优点:在用于调整的预先确定的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与对应的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从轿厢室的进深方向观察位于距层站相同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用规尺等一般性且简易的工具容易地实施相对于轿厢轨道的平行关系的确认。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基本的技术思想和启示采用各种改变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设定成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与所述一对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平行,更优选设定成用于调整的预先确定的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与对应的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从轿厢室的进深方向观察位于距层站相同距离的位置,从而获得上述的优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层站侧的面而使用层站相反侧的面进行实施。

即,若利用图示例进行说明,则也可以是:右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相反侧的面1a’与右壁前侧面板10e的层站相反侧的面即后缘面10e-1平行,左侧的轿厢轨道1的引导部的层站相反侧的面1b与左壁前侧面板10f的层站相反侧的面即后缘面10f-1平行,利用这些层站相反侧的面的关系进行正交调整和水平调整。而且,作为优选的方式,也可以构成为处于对应关系的面板的层站相反侧的面与轿厢轨道的层站相反侧的面位于距层站相同距离的位置,根据所涉及的结构,也获得了能够通过规尺等一般性且简易的工具容易地实施相对于轿厢轨道的平行关系的确认的优点。而且,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和层站相反侧的面中的一方与轨道的层站侧的面和层站相反侧的面中的一方也可以是上述那样的方式。

标号说明

1:轿厢轨道;1a、1b:面(轿厢轨道的层站侧的面);2:轿厢;2a:轿厢底;10:壁面板、右壁后侧面板10c(预先确定的壁面板)、左壁后侧面板10d(预先确定的壁面板);10c-1、10d-1:前缘面(壁面板的层站侧的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