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出泵的支承装置、使用其的注出泵和注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914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注出泵的支承装置、使用其的注出泵和注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在使用后能够用手压扁以减小容积的柔软的容器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和使用了该装置的注出泵和注出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能够取出地收纳洗发水或护发素、洗手液等液状物的容器,已知有带泵注出容器,其包括具有口部的容器主体和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口部的手动式的注出泵,通过对从容器主体向上方突出的注出泵的操作部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收纳于容器主体的内容物从设置于操作部的注出喷嘴排出。

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也提出了以如下方式构成的带注出泵容器,即:作为容器主体,使用能够用手压扁而减小容积的薄壁的容器主体,用完内容物后,从容器主体拆下注出泵,在充填有内容物的替换用的容器主体安装该注出泵,将变空的容器主体压扁而废弃。

专利文献1中,作为注出泵的支承脚,记载有在上部设置有管状部、在下部设置有从该管状部的下端部向斜下侧辐射状地延伸的6个脚部的支承脚,专利文献2中与上述专利文献1一样,记载有在上部设置有管状部、在下部设置有从该管状部的下端部向斜下侧辐射状地延伸的3~4个脚部的支承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4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134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任意支承脚均设有从管状部的下端部直接向下方开脚的脚部,因此,脚部纤细且脆弱,与管状部的连结部也从管状部向下方顺滑地翘曲而成形,因此,在用手下压的泵操作时挠曲或折弯,而不能充分地确保注出泵的支承力,在作为容器主体使用由可一次性的软质材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情况下,存在当操作注出泵时容器主体变形而不能稳定性良好地使用注出泵的问题。另外,由于通过塑料一体成形将多个脚部制作成开脚状,因此还存在生产性低的制造上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因此,如专利申请的范围的第一方面所记载,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可拆装地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其包括:支承脚,其从所述注出泵向下方延伸;下侧连杆,其利用第一开闭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所述支承脚;滑动部件,其在比所述第一开闭连结部靠上方的位置,能够上下移动地外嵌于所述支承脚;上侧连杆,其利用第二开闭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所述滑动部件;第三开闭连结部,其随着所述滑动部件的上下移动,能够开闭地连结所述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该支承装置中,利用所述第一~第三开闭连结部和滑动部件,将两连杆相对于支承脚能够开闭地连结成从所述支承脚向下侧延伸而可插通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闭脚状态和从所述支承脚向侧方延伸的开脚状态,在闭脚状态下,从容器主体的口部将支承装置插入容器主体内,支承装置的任意连杆的前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接触,由此,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连动而开脚,转换成可支承注出泵的开脚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利用所述支承脚构成向所述注出泵供给内容物的吸起管。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在支承脚的周围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至少2组以上所述第一~第三开闭连结部和上下的连杆。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一~第三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将所述支承脚与下侧连杆、滑动部件与上侧连杆、或上侧连杆与下侧连杆能够开闭地连结的第一、第二或第三开闭连结部由合页连结部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第二或第三开闭连结部的合页连结部由通过塑料的一体成形而成形为薄壁从而能够开闭地连结的合页连结部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第二或第三开闭连结部的合页连结部由如下合页连结部构成:将合页轴部和轴承部个别地成形,在该合页轴部嵌装该轴承部而进行连结的合页连结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一~第六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支承脚设置有使所述滑动部件停止在上动位置或下动位置的止动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支承脚设置有通过与所述止动件的卡合而将所述滑动部件保持为闭脚状态的闭脚用卡止部,对所述滑动部件作用沿着支承脚的一定值以上的操作力,由此所述止动件能够越过闭脚用卡止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在第一~第八方面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将与所述支承脚分体设置的滑动部件嵌合装配于所述支承脚而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注出泵,包括第一~第九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注出泵可拆装地安装于由用手能够减小容积的软质材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口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的注出容器在第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由平坦面构成,使该底部与设置面能够面接触地设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下面的结构任意地与所述本发明的结构组合设置。

作为第三开闭连结部,也可以将上侧连杆的前端部与设于从下侧连杆的中间部到前端部之间的朝上连结部连结。在该情况下,在闭脚状态下下侧连杆与容器底部抵接,而下侧连杆的下面较宽地与容器底部接触,因此,可以稳定坚固地加强支承脚,能够提高注出泵的操作时的稳定性。

另外,作为第三开闭连结部,也可以将下侧连杆的前端部与设于从上侧连杆的中间部到前端部之间的朝上连结部连结。在该情况下,在闭脚状态下上侧连结部与容器底部抵接,因此,能够得到较宽的开脚状态,而稳定坚固地加强支承脚,能够提高操作注出泵时的稳定性。

另外,也可以由以在开脚方向滑动的方式成形的滑动面构成在闭脚状态下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接触的上侧连杆或下侧连杆的接触面。即使在闭脚状态较紧且与容器底部的滑动角度变小的情况下,通过接触面在开脚方向滑动,也能够使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流畅地开脚。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止动件与滑动部件之间设置赋予弹力性的弹力装置,能够弹性地维持开脚状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在闭脚了的状态下从容器主体的口部插入而上侧或下侧的连杆与容器底部接触,由此沿容器底部逐渐扩张。在该情况下,能够提供可容易安装注出泵的进深方向较深的注出容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下侧连杆的下面与容器主体的底部上表面面接触。在该情况下,增大下侧连杆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底部的接触面积,在操作注出泵时等,能够防止对容器主体的底部局部地作用较大的负载。

另外,还能够构成为,在闭脚状态下上下的连杆比铅直方向进一步闭脚。在该情况下,在使两连杆闭脚了的状态下,可以使其下端部容易插入容器主体的口部内,能够提高注出泵相对于容器主体的组装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如专利的范围的第一方面所记载,一种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可拆装地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其包括:支承脚,其从注出泵向下方延伸;下侧连杆,其利用第一开闭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支承脚;滑动部件,其在比第一开闭连结部靠上方的位置,能够上下移动地外嵌于支承脚;上侧连杆,其利用第二开闭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滑动部件;第三开闭连结部,其随着滑动部件的上下移动,能够开闭地连结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由此,在将下侧连杆和上侧连杆保持成闭脚状态的状态下,当对容器主体的口部安装注出泵时,所述任意连杆的前端部与容器底部抵接,随着滑动部件的上移动,两连杆连动而开脚,两连杆转换成可支承注出泵的开脚状态。而且,在该开脚状态下,注出泵的自重由支承装置承接,因此,即使在采用由软质材料构成的部件作为容器主体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容器主体独自立起。另外,即使在向下侧按压操作注出泵的操作部的情况下,作用于注出泵的按压操作力由支承装置承接,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操作注出泵。而且,该按压操作力几乎不会作用于容器主体,因此,即使采用由软质材料构成的部件作为容器主体,也能够防止操作注出泵时的变形。

另外,利用沿着支承脚可以上下移动的滑动部件和第一~第三开闭连结部,可开闭地构成两连杆,因此,与现有技术那样使用可弹性变形的脚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两连杆具有充分的强度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注出操作时等的注出泵姿势的稳定性。另外,两连杆伴随沿着支承脚的滑动部件的上移动而开脚,因此,通过在开脚状态下限制滑动部件相对于支承脚的上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两连杆比开脚状态更向上侧转动的移动,能够稳定性良好地将两连杆保持为开脚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支承脚部件具有与容器底部抵接而开脚的结构,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在自然状态下恢复弹性地进行开脚的支承脚部件通过容器主体的口部时同时开脚而可能卡在口部附近的容器壁,从而需要较宽空间的容器肩部相比,本发明的支承部件具有还能够容易用于肩部狭窄的容器、或者进深方向较深的容器的效果。另外,如果本发明的支承脚部件能够确保下侧连杆的展开所需要的面,则不会依赖于袋形状,因此选定袋的自由度变高。

另外,本发明如第二方面所记载,利用支承脚构成向注出泵供给内容物的吸起管,因此,与在支承脚的内侧设置吸起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而使注出容器整体的制作成本廉价。特别优选,在注出泵上可拆装地设置短的上部吸起管,并且在支承脚的上端部形成可内嵌于上部吸起管的连接部,在该上部吸起管的下端部连结支承脚的连接部,而由该上部吸起管和支承脚构成吸起管。在该情况下,例如根据容器主体的高度调整由硅管形成的简单结构的管状的上部吸起管的长度,由此,能够对高度不同的各种尺寸的容器主体,应用大小相同的共同的支承装置,作为支承脚,不需要制作多个长度不同的支承脚,因此,在降低支承装置的制作成本的方面优选。

另外,本发明如第三方面所记载,在支承脚的周围在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至少2组以上第一~第三开闭连结部和上下的连杆,因此,可以稳定性更良好地支承注出泵。特别是当设置3组以上时,作为下部连杆,不采用宽度较宽的连杆,就能够可靠且稳定性良好地支承注出泵。另外,优选在这样设置2组以上第一~第三开闭连结部和上下的连杆的情况下,比其它连杆相比略长地构成特定的1个~多个上下的连杆,在闭脚状态下,将该特定的上下的连杆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其它连杆的下端部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将注出泵在闭脚状态下插入容器主体时,该特定的连杆先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接触,并被向开脚侧操作,然后向开脚侧操作多个连杆,因此与将多组连杆同时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较小地设定打开操作初始的操作力,而在打开状态下容易且流畅地操作多组连杆。

另外,本发明如第四方面所记载,能够开闭地连结支承脚与下侧连杆、滑动部件与上侧连杆、或上侧连杆与下侧连杆的第一、第二或第三开闭连结部由合页连结部构成,由此,具有能够以合页轴为中心可靠地开闭连结各连杆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如第五方面所记载,合页连结部具有由通过塑料的一体成形而成形为薄壁从而能够开闭地连结的合页连结部构成的结构,由此,具有能够利用由薄壁构成的合页连结部对支承脚和下侧连杆、滑动部件和上侧连杆或上侧连杆和下侧连杆进行一体成形加工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如第六方面所记载,第一、第二或第三开闭连结部的合页连结部具有由如下合页连结部构成的结构,即:将合页轴部和轴承部个别地成形,在该合页轴部嵌装该轴承部而进行连结的合页连结部,由此,具有能够在个别地成形的部件的一合页轴部嵌装另一个别地成形的部件的轴承部而一体装配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如第七方面所记载,具有在支承脚设置使滑动部件停止在上动位置或下动位置的止动件的结构,因此,具有能够维持开脚状态或闭脚状态的效果,通过维持闭脚状态,具有使插通容器主体的口部的注出泵的安装容易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如第八方面所记载,采用如下结构:在支承脚设置通过与止动件的卡合而将滑动部件保持为闭脚状态的闭脚用卡止部,对滑动部件作用沿着支承脚的一定值以上的操作力,由此,止动件能越过闭脚用卡止部,因此,可以将两连杆稳定性良好地保持为闭脚状态,能够提高支承装置对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插入操作性。例如,可将注出泵和其支承装置替换为其它容器主体,因此,在将注出泵和其支承装置从容器主体抽出时,能够将两连杆可靠地保持为闭脚状态,在安装于其它容器主体时,能够将闭脚状态的两连杆直接插入其它容器主体的口部,来安装注出泵和其支承装置,手不会接触到附着有内容物的两连杆,就能够将注出泵和其支承装置安装于其它容器主体。

另外,本发明如第九方面所记载,具有将与支承脚分体设置的滑动部件嵌合装配于所述支承脚而构成的结构,由此,具有使成形和装配容易的效果。例如,当利用由合页轴部和轴承部构成的机械式合页构成3个合页连结部中的至少1个,并利用由薄壁构成的树脂合页构成剩余的1个或两个时,能够将机械式合页分开,而个别地成形滑动部件侧的部件和支承脚侧的部件,因此,作为制作支承装置的模具,能够采用简单结构的模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注出泵,根据权利要求10所记载,具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的效果的注出泵。

另外,本发明如第十一方面所记载,具有能够提供一种注出容器的效果,该注出容器的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注出泵可拆装地安装于由可以用手减小容积的软质材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口部。

另外,本发明如第十二方面所记载,在权利要求11所记载的注出容器中,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由平坦面构成,使该底部与设置面能够面接触地设置,因此,能够使操作注出泵时等的作用于支承装置的负载经由容器主体的底部,没有游隙而直接作用于设置面。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剖表示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表示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主视图。

图5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平面图。

图6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主视图。

图7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平面图。

图8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分解说明图。

图9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分解说明图。

图10是将该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局部切开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13是将本发明其他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剖表示的概略主视图。

图14是表示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是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纵剖主视图。

图17是表示该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8是将该一实施例的整体的装配结构局部切开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9是将该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剖表示的概略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一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其他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4是其它结构的闭脚状态下的上下的连杆的前端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图1~10所示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注出泵30的支承装置10,如图1或图10中的记载,在容器主体40的口部41的阳螺纹部42,可拆装地螺合内侧具有注出泵30的阴螺纹部的安装帽31,而将注出泵30安装于容器主体40上。符号34是具有排出口36的下压用的泵操作部,符号35是泵部。泵部35构成为,对泵操作部34施加上移动的恢复弹力,当压下时从排出口36排出内容液,泵操作部34利用恢复弹力恢复时,向泵部35内吸引内容液。44是容器主体40的口部安装部件。此外,注出容器包括支承装置10、注出泵30和容器主体40。

如图1所记载,支承装置10的支承脚1在注出泵30的筒部32嵌装上端部而进行密接固定。图1中,符号33为筒部32的细长的下端部,在周围一体地设有固着有上端部的吸起管37。但是,也能够省略该吸起管37,使支承脚1作为吸起管发挥作用。吸起管37的下端部与支承脚1的下端部内连通。

在支承脚1的下端部侧一体地设有大径管部2,在将注出泵30安装于容器主体40时,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3构成为与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抵接。符号4是设于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的注出槽部。

如图3或图6所记载,在支承脚1的大径管部2的上端部,可弹性变形地一体设有具有多个纵割槽5的多个止动件6,支承脚1构成为在纵割槽5的底部与大径管部2连通。外观上,止动件6与大径管部2的外周形成一体。引导环20(其相当于滑动部件)以可上下移动地越过上述可弹性变形的具有纵割槽5的止动件6的方式嵌装在大径管部2的外周。

在支承脚1的下端部3附近以等间隔在3个方向设有3组下侧连杆12,该3组下侧连杆12利用第一开闭连结部11能够开闭成图3、图6或图7所示的闭脚状态和图2、图4或图5所示的开脚状态。图示的下侧连杆12的第一开闭连结部11在突设于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3的外周的连结基部13与下侧连杆12的基部之间设置X槽状的交点成为薄壁状的薄壁连结部14来进行连结。该薄壁连结部14作为合页轴而成为开闭支点轴,第一开闭连结部11构成合页连结部。此外,为了防止注出容器下落时的底部43的破损,下端部3、第一开闭连结部11和连结基部13优选使角部形成为圆弧,以使得与底部43面对的部分没有棱角。

在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支承脚1的外周的引导环20的下端外周部,在3个方向设有3组上侧连杆22,该3组上侧连杆22利用第二开闭连结部21能够开闭成图3、图6或图7所示的闭脚状态和图2、图4或图5所示的开脚状态。

图示的上侧连杆22的第二开闭连结部21在突设于引导环20的下端部外周的连结基部23与上侧连杆22的基部之间设置X槽状的交点成为薄壁状的薄壁连结部24而进行连结。该薄壁连结部24作为合页轴而成为开闭支点轴,第二开闭连结部21构成合页连结部。

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在上侧连杆22与下侧连杆12之间设有随着引导环20的上下移动使两者能够开闭地连结的第三开闭连结部25。在下侧连杆12的前端部设有包括在开脚状态下向上侧突出的合页支承架17和合页轴16的朝上连结部15,并且在上侧连杆22的前端部设有具有弹性地嵌装于上述合页轴16的嵌装间隙的合页连结轴承26。

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中,参照图8及图9进行说明时,使引导环20越过逆止(单向)卡止突起状的止动件6与支承脚1的大径管部2嵌合,并将在设于其下端部的上侧连杆22的前端部设置的合页连结轴承26与设于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的下侧连杆12的朝上连结部15的合页轴16嵌装连结,从而能够以如其它图所记载的方式装配。

在该装配状态下,如图1或图2等所记载,在下侧连杆12的下表面与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抵接而成为水平的位置,引导环20与止动件6抵接,且上侧连杆22在最大开脚状态下支承下侧连杆12,能够抵抗对支承脚1施加的横向的力。另外,在随着下侧连杆12向下方关闭上侧连杆22的情况下,引导环20向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移动,上侧连杆22和下侧连杆12如图3、图6或图7所记载成为闭脚状态。

在该闭脚状态下,构成为上侧连杆22的下侧与下侧连杆12的上侧密接,由此,闭脚状态的上侧连杆22如图7所记载不会向外方突出,能够缩小闭脚状态下的外径。另外,在闭脚状态下与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抵接的下侧连杆12的前端部构成在开脚方向光滑的滑动面18。

此外,实施例1中,上下侧的连杆22、12的组合为在三个方向上进行开闭脚的3组的结构,但该组合包括1组并能够适当选择2组以上来构成。作为小型容器用,能够为6组以内,大型容器时能够为6组以上,也可以为12组以上。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注出泵的支承装置10如图1所记载,在注出泵30的筒部32上密接固定有支承脚1的上端部8。在支承脚1的下端部的大径管部2中,在压下引导环20关闭上下侧的连杆22、12的闭脚状态下,将注出泵30从连杆22、12侧插入安装于容器主体40的口部41。

此时,大径管部2的下端部靠近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时,支承装置10的下侧连杆12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接触而开始开脚,引导环20被上侧连杆22推压而向大径管部2的上部移动,如图1所记载,在下侧连杆12的下表面与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水平地面接触的位置,引导环20与止动件6抵接而卡止,牢固地防止支承脚1的横向晃动而强有力地支承。

即,在将注出泵30安装于由柔软的袋体构成的容器主体40的图1或图10的状态下,当压下泵操作部34时,该力经由泵部35和筒部32传递给支承脚1,与止动件6卡止的引导环20和上侧连杆22及下侧连杆12成为一体且被与设置面进行面接触的容器主体40的平坦的底部43承接,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操作注出泵30。另外,操作注出泵30时的操作力被支承装置10阻止,而几乎不会作用于容器主体40,因此,能够采用由软质材料构成的部件作为容器主体40,并且能够防止操作注出泵30时的容器主体40的变形引起的外观降低。

此外,将注出泵30从容器主体40的口部41取下时,即使上下的连杆22、12开脚,也可以通过口部41与上侧连杆22抵接而被闭脚并直接脱离,在该情况下,如果在脱离后使引导环20向下方降低而使上下的连杆22、12闭脚,则能够再次安装于充填完成的容器主体40。

另外,优选构成为,将特定的1个或多个上下的连杆22、12构成为比其它连杆22、12略长,在闭脚状态下,该特定的上下的连杆22、12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其它连杆22、12的下端部低的位置。以这样的方式构成时,当将注出泵30在闭脚状态下插入容器主体40时,该特定的连杆22、12先与容器主体40的底部43接触,而被向开脚侧操作,然后多个连杆22、12向开脚侧操作,因此,与将多组的连杆22、12同时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较小地设定打开操作初始的操作力,可以将多组的连杆22、12容易且流畅地操作成打开状态。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在止动件6与引导环20之间的大径管部2的周围设置橡胶制或塑料制的弹性环、或金属制的卷簧等弹力装置,由此,能够将在开脚状态下对上侧连杆22和下侧连杆12施加的力由引导环20与止动件6间的弹力装置弹力地吸收。

实施例3

如图11或图12所记载,实施例3是将上侧连杆22与下侧连杆12的第三开闭连结部25用薄壁连结部27一体地连结的构成。

在图11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上侧连杆22与引导环20的第二开闭连结部21与实施例1同样地利用薄壁连结部24一体连结,与此不同,下侧连杆12与大径管部2的第一开闭连结部11具有将下侧连杆12侧的合页连结轴承19嵌装于由大径管部2侧的合页支承架17支承的合页轴的结构。因此,就成形加工而言,引导环20、上侧连杆22和下侧连杆12能够通过由薄壁连结部24、27连结的塑料的一体成形进行加工,并将其与具有分体地加工而成的合页轴的大径管部2连结装配。

与此不同,在图12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上侧连杆22与引导环20的第二开闭连结部21与实施例1不同,具有上侧连杆22侧的合页连结轴承29嵌装于由引导环20侧的合页支承架28支承的合页轴的结构。上侧连杆22与下侧连杆12的第三开闭连结部25、下侧连杆12与大径管部2的第一开闭连结部11具有用薄壁连结部27和14一体连结的结构。

因此,就成形加工而言,大径管部2、下侧连杆12和上侧连杆2能够通过由薄壁连结部14、27连结的塑料的一体成形进行加工,并将其与具有分体加工而成的合页轴的引导环20连结装配。

实施例4

图13~18所示的实施例4中,根据本发明的注出泵130的支承装置110,如图13、图17或图18所记载,将内侧具有注出泵130的阴螺纹部的安装帽131可拆装地与容器主体140的口部141的阳螺纹部142螺合,而将注出泵130安装于容器主体140。符号134为具有排出口136的下压用的泵操作部,符号135为泵部,符号132为可拆装地与设于泵部135的下端部的连接部135a连结的上部吸起管,符号144为容器主体140的口部安装部件。但是,上部吸起管132和泵部135也可以由一体成形品构成,或如现有技术,上部吸起管132也可以使用硅管。

如图13所记载,支承装置110的支承脚101在上部吸起管132的下端部嵌装并密接固定上端部。图13中,133为上部吸起管132的细长的下端部,在周围设有防脱落用的突起137,并与设于支承脚101的上端部的内管壁部的防脱落用的突起107密接固定。此外,向注出泵130供给内容物的吸起管包括上部吸起管132和支承脚101。

在支承脚101的下端部侧一体地设有大径管部102,将注出泵130安装于容器主体140时,其下端部103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或位于略上方的位置。符号104是设于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的注出槽部。

在支承脚101的外周,可上下移动地设有滑动筒120(其相当于滑动部件)。滑动筒120具有与支承脚101的大径管部102的外周密接且上下移动的内管壁部,并且在上端部,在支承脚101的半径方向可弹性变形地一体设有与细长的支承脚101的外周密接且可上下移动的止动件106。在实施例的情况下,止动件106设有多个纵割槽105,构成为可弹性变形地越过设于支承脚101的上部外壁的开脚用卡止部108的组装用倾斜面108a而被防止脱落地保持于细长的支承脚101。

另外,在支承脚101的细长的下端部设有闭脚用卡止部109,该闭脚用卡止部109位于能够使上述止动件106可拆装地嵌合于大径管部102的肩部之间的位置。止动件106构成为,使滑动筒120相对于支承脚101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操作力为一定值以上时,利用材料的弹性向外侧扩展,而能够越过闭脚用卡止部109。

在支承脚101的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103附近以等间隔在3个方向设有3组下侧连杆112,该3组下侧连杆112利用第一开闭连结部111能够开闭成图13、图14或图18所示的开脚状态和图15、图16或图17所示的闭脚状态。图示的下侧连杆112的第一开闭连结部111在突设于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103的外周的连结基部113与下侧连杆112的基部之间设置X槽状的交点成为薄壁状的薄壁连结部114来进行连结。该薄壁连结部114作为合页轴而成为开闭支点轴,第一开闭连结部111构成合页连结部。此外,为了防止使注出容器下落时的底部143的破损,优选下端部103、第一开闭连结部111和连结基部113使角部形成为圆弧,以使得与底部143面对的部分没有棱角。

在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支承脚101的外周的滑动筒120的下端外周部,在3个方向上设有3组上侧连杆122,该3组上侧连杆122利用第二开闭连结部121开闭成图13、图14或图18所示的开脚状态和图15、图16或图17所示的闭脚状态。

图示的上侧连杆122的第二开闭连结部121,在突设于滑动筒120的下端部外周的连结基部123与上侧连杆122的基部之间设置X槽状的交点成为薄壁状的薄壁连结部124来进行连结。该薄壁连结部124作为合页轴而成为开闭支点轴,第二开闭连结部121构成合页连结部。

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在上侧连杆122与下侧连杆112之间设有随着滑动筒120的上下移动而能够开闭地将两者连结的第三开闭连结部125。在下侧连杆112的前端部设有包括在开脚状态下向上侧突出的支承架117和合页轴116的朝上连结部115,并且在上侧连杆122的前端部设有具有上述合页轴116弹性地进行嵌装的嵌装间隙的合页连结轴承126。此外,合页轴116为齿轮,合页连结轴承126也可以是与齿轮相配的部件。

另外,如图24所示的合页支承架117A,优选在前端部的宽度方向(开脚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形成前端圆弧面117Aa,且在前端圆弧面117Aa的内侧(开脚状态下的下侧)形成向开脚方向去的倾斜引导面117Ab,并在前端圆弧面117Aa的外侧(开脚状态下的上侧)形成向口部141去的插入引导面117Ac,其中,上述端圆弧面117Aa在闭脚状态下配置于最下方位置,且在对容器主体140组装注出泵130时,最先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这样构成时,即使在当使上下的连杆122、112为闭脚状态,且将注出泵130组装于容器主体140时,注出泵130的轴心和口部141的轴心稍微偏离的情况下,插入引导面117Ac也与口部141的上端部抵接,向口部141的内侧引导连杆122、112的下端部,因此,能够提高注出泵130对口部141的插入性。而且,当上下的连杆122、112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时,利用前端圆弧面117Aa和倾斜引导面117Ab,将上下的连杆122、112向开脚侧流畅地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注出泵130对容器主体140的组装性。另外,利用前端圆弧面117Aa及倾斜引导面117Ab,上下的连杆122、112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因此,注出容器落下时,利用上下的连杆122、112的前端部能够止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破损的不良情况。但是,在上下的连杆122、112的前端部没有设置合页支承架117A的情况下,能够在配置于上下的连杆122、112的前端部的部件形成前端圆弧面117Aa、倾斜引导面117Ab和插入引导面117Ac。

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中,当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时,能够使滑动筒120越过逆止卡止突起状的开脚用卡止部108而与支承脚101的大径管部102嵌合,并将在设于其下端部的上侧连杆122的前端部设置的合页连结轴承126与设于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的下侧连杆112的朝上连结部115的合页轴116嵌装连结而进行装配。

在该装配状态下,如图13或图18等所记载,在下侧连杆112的下表面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而成为水平的位置,滑动筒120的止动件106与支承脚101的开脚用卡止部108抵接,上侧连杆122在最大开脚状态下支承下侧连杆112,能够抵抗对支承脚101施加的横向的力。此外,通过使3组上侧连杆122和下侧连杆112内的任一组的长度较长,而使该一组先与底面抵接而开脚,由此,也能够减轻对开脚动作作用的力。另外,在随着下侧连杆112向下方关闭上侧连杆122的情况下,滑动筒120沿着大径管部102向下端部移动,滑动筒120的止动件106越过在支承脚101的细长的下端部设置的闭脚用卡止部109,而在闭脚用卡止部109与大径管部102的肩部之间保持止动件106,上侧连杆122和下侧连杆112如图15、图16或图17所记载维持成闭脚状态。

另外,在上侧连杆122的第二开闭连结部121侧的背部突设有峰形的闭脚用突起128,从容器主体140拔出注出泵130时,闭脚用突起128的倾斜面128a与口部141的下端角部141a抵接,而上侧连杆122随着下侧连杆112而闭脚,并且滑动筒120沿着支承脚101向下方移动,而止动件106越过闭脚用卡止部109,上侧连杆122和下侧连杆112保持成闭脚状态。

在该闭脚状态下,上侧连杆122的下侧与下侧连杆112的上侧(外侧)密接,通过以该方式构成,能够如图16所记载,尽可能减小闭脚状态的上侧连杆122的外径。另外,在闭脚状态下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的下侧连杆112的前端部构成在打开方向上光滑的滑动面118。

此外,该实施例中,上下侧的连杆122、112的组合为在三个方向上进行开闭脚的3组结构,但该组合包括1组并能够适当选择2组以上来构成。作为小型容器用,可以为6组以内,大型容器时可以为6组以上,也可以为12组以上。

另外,优选构成为,使特定的1个或多个上下的连杆122、112比其它连杆122、112构成得略长,在闭脚状态下,该特定的上下的连杆122、112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其它连杆122、112的下端部低的位置。这样构成时,当将注出泵130在闭脚状态下插入容器主体140时,该特定的连杆122、112先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接触,而被向开脚侧操作,然后多个连杆122、112被向开脚侧操作,因此,与将多组的连杆122、112同时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打开操作初始的操作力设定得较小,而容易且流畅地将多组的连杆122、112操作成打开状态。

包括上述结构的注出泵130的支承装置110如图13所记载,在注出泵130的上部吸起管132密接固定有支承脚101的上端部。在支承脚101的下端部的大径管部102中,在压下滑动筒120关闭上下侧的连杆122、112的闭脚状态下,将注出泵130从连杆122、112侧插入安装于容器主体140的口部141。此外,在该闭脚状态下,止动件106被闭脚用卡止部109卡止,限制两连杆112、122向开脚侧的回动,两连杆112、122保持成闭脚状态。

而且,当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靠近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时,支承装置110的下侧连杆112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当进一步向下侧操作注出泵130时,滑动筒120被上侧连杆122推压而向大径管部102的上部移动,止动件106越过闭脚用卡止部109,两连杆112、122开始开脚。这样,如图13所记载,在下侧连杆112的下表面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水平地面接触的位置,滑动筒120与止动件106抵接而卡止,两连杆112、122保持成开脚状态,利用两连杆112、122经由支承脚101支承注出泵130。

这样,在注出泵130安装于由柔软的袋体构成的容器主体140的图13或图18的状态下,当压下泵操作部134时,该力经由泵部135和上部吸起管132传递给支承脚101,与止动件106卡止的滑动筒120和上侧连杆122及下侧连杆112成为一体且被容器主体140的平坦的底部143承接,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操作注出泵130。另外,操作注出泵130时的操作力被支承装置110承接,几乎不会作用于容器主体140,因此,能够采用由软质材料构成的部件作为容器主体140,并且能够防止操作注出泵130时的容器主体140的变形引起的外观降低。

此外,将注出泵130从容器主体140的口部141取下时,即使上下的连杆122、112开脚,也能够通过口部141与上侧连杆122抵接而使其闭脚并直接脱离,在该情况下,脱离后的滑动筒120越过在支承脚101的细长的下端部设置有止动件106的闭脚用卡止部109,而上侧连杆122和下侧连杆112如图15、图16或图17所记载,保持成从支承脚101向下方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延伸的闭脚状态,如图17所记载,能够再次直接容易地安装于充填完成的容器主体14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闭脚状态下两连杆112、122在大致铅垂方向上配置,但还优选构成为两连杆112、122的下端部配置于比铅垂方向靠支承脚101的中心侧的位置。这样构成时,在对容器主体140安装注出泵130时,能够提高两连杆112、122的下端部对容器主体140的口部141的插入性。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如图19所示,设置省略了下端部133的上部吸起管132A来代替上部吸起管132,且设置在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内嵌筒部101a的支承脚101A来代替支承脚101,在上部吸起管132A的下端部,液密状地内嵌内嵌筒部101a,而在上部吸起管132A连结支承脚101A。该实施例5中,作为上部吸起管132A,长度与连接于现有的注出泵的吸起管不同,但能够采用由相同直径的管部件构成的可以廉价制作的简单结构的管,因此,通过仅使用与容器主体140的高度相应的长度的上部吸起管132A,就能够对高度不同的各种尺寸的容器主体140应用大小相同的通用的支承装置110,不需要制作多个长度不同的支承脚作为支承脚101,因此,在降低支承装置110的制作成本的方面优选。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在图20或图21中,板状的下侧连杆212的前端部213设计成越过朝上连结部215而进一步将板状部延长的形状。在该实施例5的情况下,具有如下效果,即:下侧连杆212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的接触加快了仅安装时延长了的前端部213的部分,并且仅通过延长,就使支承状态下的支承接触面增大。符号208是下侧连杆212的前端部213的滑动面,符号225是构成第三开闭连结部的第三合页连结部。其它结构与之前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如图22或图23所记载,在上侧连杆222的中间,向下侧设置合页连结轴承226,并嵌合由与设于下侧连杆112的前端的合页支承架17和合页轴16相同的结构构成的朝上连结部,而构成第三开闭连结部225。在该情况下,将上侧连杆222的前端部223延长而上侧连杆222的前端部的滑动面224先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接触而开脚,上侧连杆222的前端部开脚并以在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立起的形式支承。

因此,在该情况下,为了在上侧连杆222开脚而前端部的滑动面224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的状态下,支承脚101的大径管部102的下端部也同时与容器主体140的底部143抵接,优选在大径管部102的比第一开闭连结部111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注出管的延长部。

符号说明

1 支承脚

2 大径管部

3 下端部

4 注出槽部

5 纵割槽

6 止动件

8 上端部

10 支承装置

11 第一开闭连结部

12 下侧连杆

13 连结基部

14 薄壁连结部

15 朝上连结部

16 合页轴

17 合页支承架

18 滑动面

19 合页连结轴承

20 引导环

21 第二开闭连结部

22 上侧连杆

23 连结基部

24 薄壁连结部

25 第三开闭连结部

26 合页连结轴承

27 薄壁连结部

28 合页支承架

29 合页连结轴承

30 注出泵

31 安装帽

32 筒部

33 下端部

34 泵操作部

35 泵部

36 排出口

37 吸起管

40 容器主体

41 口部

42 阳螺纹部

43 底部

44 口部安装部件

101 支承脚

102 大径管部

103 下端部

104 注出槽部

105 纵割槽

106 止动件

107 突起

108 开脚用卡止部

108a 组装用倾斜面

109 闭脚用卡止部

110 支承装置

111 第一开闭连结部

112 下侧连杆

113 连结基部

114 薄壁连结部

115 朝上连结部

116 合页轴

117 合页支承架

118 滑动面

120 滑动筒

121 第二开闭连结部

122 上侧连杆

123 连结基部

124 薄壁连结部

125 第三开闭连结部

126 合页连结轴承

128 闭脚用突起

128a 倾斜面

130 注出泵

131 安装帽

132 上部吸起管

133 下端部

134 泵操作部

135 泵部

135a 连接部

136 排出口

137 突起

101A 支承脚

101a 内嵌筒部

132A 上部吸起管

140 容器主体

141 口部

141a 下端角部

142 阳螺纹部

143 底部

144 口部安装部件

208 滑动面

212 下侧连杆

213 前端部

215 朝上连结部

222 上侧连杆

223 前端部

224 滑动面

225 第三开闭连结部

226 合页连结轴承

117A 合页支承架

117Ac 插入引导面

117Aa 前端圆弧面

117Ab 倾斜引导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