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曲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140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卷曲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记录纸的卷曲进行矫正的卷曲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加热加压状态下进行了定影的记录纸会受到定影后的调色剂的收缩而产生卷曲、挠曲。该卷曲成为用纸输送路径内的卡纸的原因,此外,存在将记录纸层叠进行处理的后处理部不能进行良好的后处理的情况。此外,已知卷曲量也根据记录纸的材质等而不同。

在于2010年6月17日申请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132368号公报[B65H 29/70](文献1)中公开有相关技术的一个例子。该文献1中公开的卷曲矫正装置对卷曲进行矫正并且包括卷曲矫正量调整机构。更具体而言,卷曲矫正装置配置在从图像形成装置向后处理装置去的用纸输送路径中,海绵制辊与金属制辊以压接状态相对配置。此外,卷曲矫正量调整机构使专用的卷曲矫正量调整马达进行驱动,使海绵制辊在与金属制辊的压接方向上接触和分离移动,由此进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

该文献1中公开的卷曲矫正装置中,用于矫正卷曲的相对配置的海绵制辊与金属制辊中的一个辊由记录纸输送用的马达旋转驱动,还进行记录纸的输送。因而,卷曲矫正装置包括记录纸输送用马达和卷曲矫正量调整马达,与之相应地造成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内容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一个旋转驱动部进行记录纸的输送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的卷曲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包括:卷曲矫正部,其具有以压接状态相互平行配置的硬度不同的第一辊和第二辊;调整部,其包括具有抵接部的调整旋转轴,通过上述抵接部与上述调整旋转轴的旋转量相应地按压上述第二辊来调整上述第二辊与上述第一辊的距离;能够正反向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和离合器部,其将上述旋转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在正向旋转时传递至上述第一辊,在反向旋转时传递至上述调整旋转轴。

记录纸的卷曲能够通过调整卷曲矫正量的设定而恰当地矫正。因为卷曲量根据记录纸的材质和种类而改变,所以优选卷曲的矫正量也与卷曲量一致地进行调整。卷曲的矫正通过使记录纸从被压接的硬度不同的一对辊间通过而进行,进一步,卷曲矫正量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一对辊的压接状态、即一对辊的旋转轴间的距离来进行。也可以调整一对辊间的距离。因此,利用一个旋转驱动部进行记录纸的输送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动作。在调整一对第一辊和第二辊中的第二辊的旋转轴与第一辊的旋转轴的相对距离时,利用离合器部,在正向旋转时向第一辊传递旋转驱动部的驱动力而进行驱动,即,相对距离不变动,专为输送状态,另一方面,在进行反向旋转时,向上述调整旋转轴传递旋转驱动部的驱动力而变更调整上述相对距离。因而,能够利用一个旋转驱动部进行记录纸的输送、卷曲矫正动作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动作,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实现节省空间且廉价的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调整部的上述抵接部包括偏心凸轮。根据该结构,只要使调整旋转轴旋转就能够进行调整。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辊被输送引导部支承,上述调整部通过上述输送引导部调整上述第二辊的距离。根据该结构,通过与输送引导部件形成为一体,即使第一辊、第二辊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也极力避免记录纸的输送路径的变更,总是确保顺畅的输送。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辊的硬度比上述第二辊的硬度低。根据该结构,在一对辊间设置有压送部,因而,通过调整该一对辊的旋转轴间的距离,能够调整压送压即矫正压。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调整旋转轴设置有与该调整旋转轴一起旋转的检测片,并且上述卷曲矫正装置还包括:光学传感器;和旋转量控制单元,该旋转量控制单元基于上述光学传感器的输出检测至少上述检测片的有无而控制上述调整旋转轴的旋转量。因为使用光学传感器控制调整旋转轴的旋转量,所以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根据记录纸的厚度等恰当地调整矫正压。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部包括第一单向离合器和第二单向离合器,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第一输入轴与上述旋转驱动部连结,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第一输出轴与上述第一辊连结,上述第二单向离合器的第二输入轴与上述第一输入轴连结,上述第二单向离合器的第二输出轴与上述调整旋转轴连结。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两个单向离合器,在使第一辊和用于记录纸输送的其它输送辊的旋转停止的轻负载状态下进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部包括单向离合器,上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轴与上述旋转驱动部连结,上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出轴与上述调整旋转轴连结。在使用单向离合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个旋转驱动部进行记录纸的输送、卷曲矫正动作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动作。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卷曲矫正装置和驱动控制部,该驱动控制部在记录纸输送时使上述旋转驱动部正向旋转,在卷曲矫正量调整时使上述旋转驱动部反向旋转。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能够进行卷曲矫正量的调整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实施例的详细的说明中进一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侧面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输送系统的侧面截面图。

图4是说明引导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矫正量调整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6的(a)是表示与矫正压为最小时的偏心凸轮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引导部件的倾斜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6的(b)是表示与矫正压为最大时的偏心凸轮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引导部件的倾斜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7的(a)是表示矫正压为最小时检测片相对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解图,图7的(b)是表示矫正压为最大时检测片相对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解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系统的侧面截面图。

图9是从斜下方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系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系统的略图,(a)表示输送时的各部的活动,(b)表示调整时的各部的活动。

图11是从斜下方看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系统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系统的略图,(a)表示输送时的各部的活动,(b)表示调整时的各部的活动。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的调整控制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在主体上部装载有读取原稿的图像而生成图像数据的扫描装置2,并且主体包括对记录纸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单元3、对图像形成单元3供给记录纸的供纸单元4、对从图像形成单元3通过的记录纸的卷曲进行矫正而导向后处理单元6的中转输送单元5和对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后的记录纸执行后处理的后处理单元6。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将记录纸从供纸单元4输送至中转输送单元5的由输送引导部件和输送辊组构成的用纸输送路径7。

图像形成单元3包括恒速旋转的感光体鼓31,在其周围从旋转方向上游侧起配置有曝光部32、显影部33和转印部34等。图像形成单元3在转印部34的用纸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定影部35。定影部35包括挟持记录纸的加热辊和加压辊,对被转印在记录纸面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使其熔化而定影于记录纸。在定影部35的用纸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将记录纸输送至中转输送单元5的输送辊71。

供纸单元4收容种类(尺寸、厚度和基本重量等)不同的记录纸,优选包括多个供纸盒。各供纸盒与将记录纸逐张送出至用纸输送路径7的供纸机构对应地配置。

中转输送单元5对被送入的记录纸实施卷曲矫正处理,向后处理单元6送出,因此作为卷曲矫正装置发挥作用。中转输送单元(卷曲矫正装置)5的结构后述。

后处理单元6包括进行从中转输送单元5送入的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切换的切换部61、作为后处理的一个例子的装订盘62、排纸盘63和排纸盘64。后处理单元6通过切换部61将记录纸直接排出至排纸盘63,或者导向装订盘62。被实施装订处理后的记录纸被向排纸盘64排出。另外,作为后处理部,还可以包括公知的分类处理部和打孔处理部等其它部。

接着,使用图2~图10对卷曲矫正装置5进行说明。卷曲矫正装置5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个侧面的主体5A的内部,设置有从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2的右边)向下游侧(图2的左边)并列配置的两个下表面侧输送引导部件501、502(参照图2)。另外,在图2中,对于与下表面侧输送引导部件501、502面对面的上表面侧的输送引导部,省略内部结构的说明。在下表面侧输送引导部件501、502,分别在与用纸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上对称地以沿输送方向分别在上表面露出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所需数量的输送辊511、512。另外,如在图3中部分可见的那样,在与输送辊511、512面对面的上表面侧的输送引导部配置有从动辊。此外,在图1中,卷曲矫正装置5的用纸输送方向为从右向左去的方向,宽度方向为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

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大致中央位置,彼此硬度不同的卷曲矫正用的辊53和辊543(参照图3)以压接的状态相互平行配置。辊53由表面相对容易变形的材料例如海绵等形成,辊543的表面相对硬,由例如金属等形成。记录纸在从辊53与辊543之间通过的期间被按压向由于压接而变形的海绵的辊53侧,由此矫正定影后产生的卷曲。另外,如后所述,辊53与辊543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严密而言,辊53的旋转轴与辊543的旋转轴的距离能够调整。在图3中,显示辊543’处于被调整至更接近辊53的位置的状态。

如图4所示,辊543被引导部件54支承。引导部件54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侧板541,在两侧板541间支承有长条的引导面部542。辊543被两侧板541的轴承5411可旋转地转轴支承。记录纸沿引导面部542从辊543的上表面侧通过,由此被挟持于该辊543与辊53之间,矫正卷曲并接受输送力。

此外,引导部件54具有被竖立设置于主体5A的侧壁的摆动轴540(还参照图3)轴支承的被切割成U字形的嵌合部5412,能够以摆动轴540为中心进行摆动。通过该摆动,能够调整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在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长的情况下,海绵的辊53的变形量小,因此卷曲矫正量(矫正力)小,随着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变短,海绵的辊53的变形量变得更大,卷曲矫正量变大。即,当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被调整时,卷曲的矫正量(矫正力)被调整。另外,虽然也可以采用使辊543单独移动的方式,但是在令辊543与引导部件54一体地摆动的方式中,即使该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变化,也能够将记录纸可靠地引导至挟持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54的适当位置,即引导部件54的与嵌合部5412相反一侧的部位,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对抵接部54a。如后所述,通过外力作用于抵接部54a,执行绕摆动轴540的摆动。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引导部件54的附近,设置有使引导部件54摆动的矫正量调整部56。矫正量调整部5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那样被单向离合器55同心地支承。矫正量调整部56沿宽度方向延伸,包括:被主体5A的两侧轴支承的旋转轴561;被固定于旋转轴561且与抵接部54a抵接的偏心凸轮562(参照图5);和被固定于旋转轴561且用于检测旋转相位例如基准角度位置的检测片563(参照图2)。

偏心凸轮562例如为自旋转中心起的距离在周向上逐渐发生变化的结构。为了通过检测片563被设置在主体5A侧的光学传感器5B(参照图5、图7、图9)等检测而进行旋转轴561的基准角度位置的检测,检测片563固定地设置于旋转轴561。

偏心凸轮562使抵接部54a抵抗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等进行的以摆动轴54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图3)的施力而摆动与旋转轴561的旋转相位位置对应的偏心距离,由此调整引导部件54的摆动量,即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因而,通过辊53的表面发生变形,辊543与辊53之间的压送部的压送压发生变化,卷曲矫正量(矫正压)被调整。不过,在对厚度大的记录纸进行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存在辊543与辊53可分离地设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不仅调整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而且还调整辊543与辊53分离的距离。因而,还存在根据辊543与辊53的分离距离来调整卷曲矫正量的情况。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依据基准角度位置与跟偏心凸轮562的旋转相位位置对应的偏心距离的关系设定与旋转轴561的自基准(基准角度位置)的旋转量相应的卷曲矫正量。

检测片563固定在旋转轴561的规定位置,与旋转轴561一起旋转。虽然从附图中不易看出,但检测片563形成为具有能够遮蔽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部(受光部)的宽度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其长度方向为从旋转轴561的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向。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在旋转轴561的基准角度位置,检测片563以遮蔽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部的方式配置。

例如,光学传感器5B为透射型的光学传感器,利用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照射的光。因而,检测片563的厚度比发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隔小。不过,当受光部被检测片563遮蔽时,从发光部照射的光不被受光部接收。因而,光学传感器5B的输出根据受光部接收的光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光学传感器5B还可以使用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在检测片563位于与发光部和受光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例如利用受光部检测反射光。

图6的(a)是表示与矫正压为最小时的偏心凸轮562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引导部件54的倾斜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6的(b)是表示与矫正压为最大时的偏心凸轮562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引导部件54的倾斜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不过,在图6的(a)和(b)中,示出将图5中未表示的一侧的偏心凸轮562在与用纸输送方向平行且与旋转轴56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图。另外,在图6的(a)和(b)(图7(a)和(b)也相同)中,以阴影表示辊53的旋转轴,对海绵部分省略阴影。

如图6的(a)所示,在矫正力为最小时,从偏心凸轮562的旋转的中心(旋转轴561的中心)至该偏心凸轮562的外周面与抵接部54a的凸部接触的位置的距离也最短。因而,引导部件54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量(摆动)最小,辊53的旋转轴与辊543的旋转轴的距离最长。其中,在矫正力为最小时,旋转轴561在基准角度位置停止。凸部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抵接部54a的下侧的面。

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在矫正力为最大时,从偏心凸轮562的旋转的中心至该偏心凸轮562的外周面与抵接部54a的凸部接触的位置的距离最长。因而,引导部件54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量最大,辊53的旋转轴与辊543的旋转轴的距离最短。

如图6的(a)和(b)所示,在从一侧(图2的跟前侧)看卷曲矫正装置5的主体5A的情况下,如后所述,旋转轴561逆时针旋转(转动),偏心凸轮562也随之旋转(转动)。根据由旋转轴561的旋转(转动)停止时的位置决定的、从偏心凸轮562的旋转的中心至该偏心凸轮562的外周面与抵接部54a接触的位置的距离,决定辊53的旋转轴与辊543的旋转轴的距离,其结果,决定矫正压。

图7的(a)是表示矫正压为最小时检测片563相对于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解图,图7的(b)是表示矫正压为最大时检测片563相对于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解图。图7的(a)和(b)示出将检测片563在与用纸输送方向平行且与旋转轴56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断时的截面图。

如图7的(a)所示,在矫正压为最小时,检测片563在遮蔽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部的位置停止。具体而言,当由于旋转轴561旋转(转动)而旋转轴561到达基准角度位置时,来自光学传感器5B的发光部的光被检测片563遮挡。于是,基于光学传感器5B的输出,旋转轴561的旋转停止。即,在将矫正力设定为最小时,使旋转轴561旋转,使得检测片563在遮蔽光学传感器5B的受光部的位置停止即可。

另一方面,在矫正压为最大值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转动旋转轴561,使得从偏心凸轮562的旋转的中心至该偏心凸轮562的外周面与抵接部54a的凸部接触的位置的距离成为最长。此时,如图7的(b)所示,例如,检测片563在与抵接部54a跟偏心凸轮562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参照图6(b))重叠的位置停止。

例如能够通过预先计量从矫正压为最小时的基准角度位置起的矫正压为最大时的旋转轴561的旋转角度(转动量)和跟该旋转角度对应的矫正压,控制旋转轴561的旋转量,线性或阶梯式地调整矫正压(卷曲矫正量)。

作为输送系统的辊53、输送辊511、512和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被作为单一的旋转驱动源的马达57旋转驱动。

图8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调整系统的侧面截面图。图9是从斜下方看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调整系统时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调整系统的略图。其中,图10表示对卷曲矫正装置5的主体5A从一侧看另一侧(图2的里侧)时的情况。

在图8~图10,在马达57与辊53、输送辊511、512和旋转轴561之间介入设置有单向离合器机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单向离合器机构设置有两个单向离合器52、55。单向离合器52、55具备彼此同心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如公知的那样,在输入轴进行正转时输出轴一起旋转,另一方面,在输入轴进行反转时输出轴不旋转(静止)。此外,介入设置有中转辊部58,不过并非必须。从图2和图8可知,马达57、单向离合器52、55和中转辊部58被主体5A的另一侧(图2的里侧)的侧壁支承。

单向离合器52具备输入轴521和输出轴522,如图9和图10所示,输入轴521能够通过传送带571与固定在马达57的旋转轴的辊连结,并且与中转辊部58的第一辊581抵接而一体地旋转。不过,在图9中省略马达57。这在后述的图11中也相同。

此外,在单向离合器52的输出轴522同心地一体结合有卷曲矫正用的辊53,并且与中转辊部58的第二辊582抵接。另外,在图10中,单向离合器52在输入轴521沿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为CW方向)旋转时输出轴522一起旋转,在输入轴521沿反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为CCW方向)旋转时,输出轴522不一起旋转而静止。此外,在图9中,通过以虚线表示第二辊582(单向离合器55也一样),透视在图9中配置在第二辊582背面侧的辊。

中转辊部58包括均同轴的第一辊581、第二辊582、第三辊583和第四辊583’,第一辊581和第三辊583一体地旋转,另外,第二辊582和第四辊583’一体地旋转。由图9可以清楚地明白,第一辊581、第二辊582、第三辊583、第四辊583’同心地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第三辊583配置在主体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该第三辊583一体地形成(一体结合)的第一辊581配置在第三辊583的内侧。进一步,在第一辊581的内侧,依次配置第四辊583’和第二辊582。虽然在附图中不易看清,但是第三辊583与第一辊581被一体结合,第四辊583’与第二辊582被一体结合。

如图9和图10所示,中转辊部58的第三辊583通过传送带591与固定在输送辊511的旋转轴的辊5110连结,中转辊部58的第四辊583’通过传送带592与辊5120连结,该辊5120固定在配置于用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辊512的旋转轴,通过传送带593,辊5120与辊5122连结,该辊5122固定在配置于用纸输送方向的更下游侧的另一输送辊512的旋转轴。此外,中转辊部58的第一辊581与单向离合器55抵接。

单向离合器55包括彼此同心的输入轴551和输出轴552,输入轴551与第一辊581抵接而能够一体旋转,在输出轴552同心地一体结合有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另外,在图10中,单向离合器55在输入轴551沿CW方向旋转时输出轴552不一起旋转,在输入轴551沿CCW方向旋转时,输出轴552一起旋转。

在以上的结构中,接下来参照图9和图10对记录纸输送时和卷曲矫正量调整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1)记录纸输送时

如图10的(a)所示,当马达57沿CW方向(正转方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52的输入轴521沿CW方向旋转,输出轴522也沿CW方向一起旋转。因而,第一辊581和第三辊583进行旋转,上游侧的辊5110(输送辊511)如箭头所示那样沿用纸输送方向(CCW方向)旋转。此外,如还参照图9能够明白的那样,由于输出轴522也一起旋转,辊53也沿CW方向旋转,第二辊582和第四辊583’沿用纸输送方向(CCW方向)旋转。此外,由于第四辊583’进行旋转,辊5120、5122(输送辊512、512)沿用纸输送方向(CCW方向)旋转。

此外,虽然单向离合器55的输入轴551由于第一辊581的旋转而沿CW方向旋转,但是如图10(a)中以虚线的箭头所示的那样,输出轴552并不一起旋转,因此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保持静止不变。

这样,马达57沿CW方向旋转时,辊53和输送辊511、512旋转,而旋转轴561成为静止的状态,仅进行记录纸的输送。

(2)卷曲矫正量调整时

如图10的(b)所示,当马达57沿CCW方向(反转方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52的输入轴521沿CCW方向旋转,而输出轴522静止。因而,与输出轴522一体的辊53静止不动。此外,如还参照图9可知的那样,由于第一辊581和第三辊583旋转而上游侧的辊5110(输送辊511)沿CW方向旋转,而输出轴522静止,因此第二辊582和第四辊583’静止,下游侧的辊5120、5122(输送辊512、512)静止。

此外,单向离合器55的输入轴551通过第一辊581的旋转而沿CCW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如图10的(b)中以箭头表示的那样,输出轴552沿CCW方向一起旋转,因此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进行旋转。即,旋转轴561旋转,通过如上述那样控制其旋转量,能够调整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恰当地调整卷曲的矫正量。

这样,马达57沿CCW方向旋转时,成为辊53和输送辊512静止(另外,输送辊511沿CW方向旋转)、旋转轴561旋转的状态,能够通过马达57的驱动量控制进行卷曲的矫正量的调整。而且,此时,通过遮断向辊53和输送辊512的驱动力传递,与之相应地减轻马达57的负载。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除卷曲矫正装置5的结构和动作的一部分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内容进行省略或简单地进行说明。

图11是从斜下方看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调整系统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调整系统的略图。

图11和图1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曲矫正装置5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和图10对应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两个单向离合器52、55,不过仅利用单向离合器52也一样能够进行输送动作和调整动作。在图11和图12中,对与图9和图1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图11和图12中,与图9和图10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辊583在宽度方向(轴线方向)上长,辊5120通过传送带592与第三辊583连结。此外,不采用第四辊583’和单向离合器55。进一步,辊53与输入轴521同心地被一体结合,输出轴522向主体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长。虽然在附图中无法分辨,但是单向离合器52与图9和图10所示的情况反向地配置。第二辊582以与该输出轴522抵接的方式配置在与第三辊583相比靠主体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辊582与第一辊581之间配置有第三辊583。不过,第一辊581与第三辊583被一体结合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直接与第二辊582抵接。

在以上的结构中,接下来参照图12对记录纸输送时和卷曲矫正量调整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1)记录纸输送时

如图12的(a)所示,当马达57沿CW方向(正转方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52的输入轴521沿CW方向旋转,而输出轴522静止。因而,与输入轴521一体的辊53一起旋转。此外,如还参照图11可知的那样,当由于输入轴521旋转而第一辊581和第三辊583沿CCW方向旋转时,辊5110、5120、5122(输送辊511、512、512)也沿CCW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如图12的(a)中以虚线的箭头所示的那样,输出轴522静止,因此第二辊582静止,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静止不动。

这样,马达57沿CW方向旋转时,辊53和输送辊511、512旋转,而旋转轴561成为静止的状态,仅进行记录纸的输送。

(2)卷曲矫正量调整时

如图12的(b)所示,当马达57沿CCW方向(反转方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52的输入轴521沿CCW方向旋转,输出轴522也沿CCW方向一起旋转。因而,与输入轴521一体的辊53一起旋转。此外,如还参照图11可知的那样,当由于输入轴521旋转而第一辊581和第三辊583沿CW方向旋转时,辊5110、5120、5122(输送辊511、512、512)如以箭头表示的那样沿CW方向旋转。此外,由于输出轴522也一起旋转,所以第二辊582沿CW方向旋转,矫正量调整部56的旋转轴561沿CCW方向旋转。

即,使旋转轴561旋转,通过如上述那样控制其旋转量,能够调整辊543的旋转轴与辊53的旋转轴的距离,恰当地调整卷曲的矫正量。

这样,马达57沿CCW方向旋转时,使辊53和输送辊511、512沿CW方向旋转,旋转轴561成为旋转状态,通过马达57的驱动量控制能够实现卷曲的矫正量的调整。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实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卷曲的矫正量的调整的电结构的一个例子。

控制部100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的部件,设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内的规定的位置。控制部100包括CPU,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如图13所示,控制部100例如与能够从外部进行输入的触摸面板等操作部80、图像形成单元3、中转输送单元5的马达57、光学传感器5B、后处理单元6和存储部110连接。存储部110具有存储控制部100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包含卷曲矫正量的调整处理的程序)的区域和工作区域。

控制部100通过使CPU执行控制程序而至少作为记录纸选择处理部101、印刷处理部102和卷曲矫正量调整部103发挥作用。记录纸选择处理部101通过触摸面板等受理打印的指示、记录纸的尺寸、种类(例如厚度、基本重量)的指定,并且执行对应的供纸盒的选择处理。印刷处理部102受理印刷指示,使图像形成单元3等进行动作而将规定的图像印刷在记录纸上。此时,使马达57沿CW方向旋转而进行卷曲的矫正处理并进行记录纸的输送。

卷曲矫正量调整部103在由记录纸选择处理部101设定记录纸的种类时受理印刷指示,在进行第一张的印刷之前执行与所选择的记录纸的类别对应的卷曲矫正量的调整处理。另外,在存储部110存储有表示记录纸的类别与和卷曲矫正量相应的旋转量(相对于基准角度位置的旋转角度)的关系的表格。更具体而言,卷曲矫正量调整部103基于光学传感器5B的检测信号,输出用于使马达57沿CCW方向旋转使得旋转轴561成为规定角度位置的旋转量的旋转驱动信号。旋转驱动信号能够根据马达57的种类而按驱动脉冲个数、驱动时间进行控制。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上游侧的输送辊511(辊5110)沿CW、CCW方向一起旋转,但是也可以使其与输送辊512(辊5120、5122)一样在卷曲矫正量调整时静止。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卷曲矫正量调整用部件,使用了设置在旋转轴561的偏心凸轮562,但是也可以代替偏心凸轮562,在旋转轴561竖立设置抵接部,通过该抵接部与旋转轴561的旋转相位位置相应地按压引导部件54的抵接部54a而使引导部件54绕摆动轴540旋转。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图示,但是这仅是图解和一个例子而已,显然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仅由附带的权利要求书限定。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均等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