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7571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包装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包装材料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包装、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包装要求也不断提高。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包装材料都是功能性单一的阻燃材料或保温材料,而很多物品如黄油、化学制剂等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包装材料保温性和阻燃性同时具备。并且市面上阻燃材料多以PE、EPE等为主,而这些材料虽然具有阻燃性,但有易老化的缺点,当阻燃材料老化后阻燃性能大大降低,阻燃材料起不到阻燃效果可能会导致重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包括依次序连接的基材层、保温层、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所述基材层和所述保温层通过第一胶粘层粘合,所述保温层和第一阻燃层通过第二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和所述第二阻燃层通过第三胶粘层粘合;

所述第一阻燃层为阻燃涂料层,所述阻燃涂料层由以下重量份材料组成:聚乳酸20~35、聚碳酸酯20~35、磷酸三苯酯10~20、磷酸三异辛脂5~12、蒙脱土2~5、聚四氟乙烯1~2。

优选的,所述基材层厚度为0.5~1.5mm。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为高发泡聚乙烯,其厚度为1~2mm。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燃层厚度为0.1~0.5mm。

优选的,所述第二阻燃层为阻燃PE膜,厚度为5~10微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粘层为聚乙酸乙烯酯,所述第二胶粘层为酚醛-聚氨酯胶,所述第三胶粘层为酚醛-聚氨酯胶。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三胶粘层的厚度均不超过2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能够使包装材料同时具有阻燃性和保温性,给包装运输和其他包装领域提供了更优化的选择;

2、本发明的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采用双层阻燃材料,且第一阻燃层为复合型阻燃材料,具有高环境适应性,抗老化等优点,若第二阻燃层老化,第一阻燃层能够保持材料优良的阻燃性能,不会有阻燃性降低后存在的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包括依次序连接的基材层、保温层、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所述基材层和所述保温层通过第一胶粘层粘合,所述保温层和第一阻燃层通过第二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和所述第二阻燃层通过第三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为阻燃涂料层,所述阻燃涂料层由以下重量份材料组成:聚乳酸20、聚碳酸酯20、磷酸三苯酯10、磷酸三异辛脂5、蒙脱土2、聚四氟乙烯1。

其中,基材层的厚度为0.5mm;保温层为厚1mm的高发泡聚乙烯;第一阻燃层厚0.1mm;第二阻燃层为厚5微米的阻燃PE膜;所述第一胶粘层为厚1mm的聚乙酸乙烯酯,所述第二胶粘层为厚0.5mm的酚醛-聚氨酯胶,所述第三胶粘层为厚0.5mm的酚醛-聚氨酯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包括依次序连接的基材层、保温层、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所述基材层和所述保温层通过第一胶粘层粘合,所述保温层和第一阻燃层通过第二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和所述第二阻燃层通过第三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为阻燃涂料层,所述阻燃涂料层由以下重量份材料组成:聚乳酸35、聚碳酸酯35、磷酸三苯酯20、磷酸三异辛脂12、蒙脱土5、聚四氟乙烯2。

其中,基材层的厚度为1.5mm;保温层为厚2mm的高发泡聚乙烯;第一阻燃层厚0.5mm;第二阻燃层为厚10微米的阻燃PE膜;所述第一胶粘层为厚0.1mm的聚乙酸乙烯酯,所述第二胶粘层为厚0.1mm的酚醛-聚氨酯胶,所述第三胶粘层为厚0.1mm的酚醛-聚氨酯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阻燃、保温包装材料,包括依次序连接的基材层、保温层、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所述基材层和所述保温层通过第一胶粘层粘合,所述保温层和第一阻燃层通过第二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和所述第二阻燃层通过第三胶粘层粘合;所述第一阻燃层为阻燃涂料层,所述阻燃涂料层由以下重量份材料组成:聚乳酸28、聚碳酸酯28、磷酸三苯酯15、磷酸三异辛脂8、蒙脱土3、聚四氟乙烯1.5。

其中,基材层的厚度为1mm;保温层为厚1.5mm的高发泡聚乙烯;第一阻燃层厚0.2mm;第二阻燃层为厚7微米的阻燃PE膜;所述第一胶粘层为厚1mm的聚乙酸乙烯酯,所述第二胶粘层为厚0.5mm的酚醛-聚氨酯胶,所述第三胶粘层为厚0.1mm的酚醛-聚氨酯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