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0683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链运输箱,具体是一种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冷藏箱不可移动且完全依赖于电能,在断电情况下多不能维持箱内温度的稳定性。在动态运输需要保鲜、冷冻、冷藏的货物时,需要使用冷藏车,冷藏车一般包括用来运载的载体车,在载体车的底盘上部固定设置有冷藏厢体,冷藏厢体为保冷的厢体,在冷藏厢体上设置有制冷机组,制冷机组产生的冷量用来保证冷藏厢体内保持较低的温度。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发动机为制冷机组提供能量驱动制冷机组工作,这部分能量来自于柴油的化学能,柴油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并且使用这种能源的冷藏车会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环保的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保温箱箱体和蓄冷器,还包括蓄电池,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安装在保温箱箱体的上盖上,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转换控制器,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安装在保温箱箱体的底部,所述蓄冷器安装在保温箱箱体的内部,所述蓄电池安装在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分别与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和蓄电池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直流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变频控制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蓄冷器包括内部设置有相变蓄能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蓄冷器为冷板或冰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保护环境、制造简单,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驱动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进行制冷,蓄冷器进行蓄冷,满足储运过程中对所承载冷冻、冷藏、保鲜产品的“温控”需求,不需要采用来自发动机、柴油机的能量转化进行制冷,节约了化石能源,同时还防止了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性能,扩大产品的适用性及控温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使用太阳能作为制冷能源的冷链运输箱,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1、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保温箱箱体3和蓄冷器4,还包括蓄电池5,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1安装在保温箱箱体3的上盖上,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1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转换控制器,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安装在保温箱箱体3的底部,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制冷方式为电驱动机械风冷式制冷,所述蓄冷器4安装在保温箱箱体3的内部,太阳能发电系统1发电驱动直流压缩机系统2进行制冷,满足保温箱箱体3内所需冷量,蓄冷器4同时进行蓄冷以维持长时间控温,所述蓄电池5安装在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一侧。

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1分别与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和蓄电池5电连接,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包括直流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变频控制器,所述蓄冷器4包括内部设置有相变蓄能层,所述蓄冷器4为冷板或冰盒,所述相变蓄能层设置在冷板或冰盒的内部。

所述变频控制器可以通过手动进行开、关机,通过控温传感系统自动控制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启、停工作,或者手动操作强制性进行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启、停工作。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输出端与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电能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蒸发器设置在冷藏厢体1的内部,冷凝器在运输箱外部,相变蓄能层会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量产生相变,进行能量储存,当保温箱箱体3内的温度出现升高时,相变蓄能层会放出其内储存的冷量或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保证保温箱箱体3内的温度恒定。

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输出端通过转换控制器与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的电能输入端相连,所述转换控制器的输出端为两个,一个与蓄电池5相连,另一个与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相连,太阳能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太阳能产生电能后,蓄电池5会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可以实现电能的存储,转换控制器还可以为蓄电池和用电器提供保护,防止蓄电池5和用电器因电压的波动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保护环境、制造简单,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驱动直流压缩机制冷系统2进行制冷,蓄冷器4进行蓄冷,满足储运过程中对所承载冷冻、冷藏、保鲜产品的“温控”需求,不需要采用来自发动机、柴油机的能量转化进行制冷,节约了化石能源,同时还防止了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性能,扩大产品的适用性及控温的稳定性。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