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飞边内膜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7452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烫飞边内膜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烫飞边内膜袋。



背景技术:

集装袋是一种柔性运输包装容器,其承载量大,体积容量多,自重轻,可以广泛用于食品、粮谷、医药、化工、矿产品等粉状、颗粒、块状物品的运输、包装和存储。

市场上使用的集装袋一般具有内袋与外袋的双层结构,可以提高集装袋的承载能力,减少物料的泄露和浪费。

现有的集装袋内袋与外袋之间一般通过胶水或胶带等粘结剂结合在一起,胶水或胶带会对内袋造成污染。对于食品级别或药品级别这类对卫生指标要求比较严格的物品来说容易造成污染,进而会影响食品或药品的存储,影响其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烫飞边内膜袋,通过原身处的烫飞边可以实现与外袋的完全贴合,避免采用胶水胶带这类粘结剂,减少了内膜袋的污染,提高了内膜袋的卫生指标,可以用于食品级或药品级这类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物品的存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烫飞边内膜袋,安装在集装袋的外袋中,内膜袋采用聚乙烯膜一体成形,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有进料口、顶幅、侧档、底幅和出料口,

顶幅与侧档接合处的内膜进行展开并延伸,再通过热熔合方式粘结在一起形成烫飞边,底幅与侧档接合处的内膜进行展开并延伸,再通过热熔合方式粘结在一起形成烫飞边,内膜袋通过上下两处的烫飞边与外袋连接在一起实现完全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竖立于顶幅上方,出料口竖立于底幅下方,进料口和出料口均呈筒状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下两处的烫飞边在内膜袋的原身处采用热熔合方式一次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下两处的烫飞边分别沿着内膜袋侧档的顶部和底部绕设一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烫飞边距离侧档档身处的距离为30~7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烫飞边内膜袋通过原身处的烫飞边可以实现与外袋的完全贴合,避免采用胶水胶带这类粘结剂,减少了内膜袋的污染,提高了内膜袋的卫生指标,可以用于食品级或药品级这类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物品的存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烫飞边内膜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烫飞边内膜袋中烫飞边形成过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内膜袋,2、进料口,3、顶幅,4、侧档,5、底幅,6、出料口,7、烫飞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烫飞边内膜袋,安装在集装袋的外袋中,内膜袋1采用聚乙烯膜一体成形,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有进料口2、顶幅3、侧档4、底幅5和出料口6。

进料口2竖立于顶幅3上方,出料口6竖立于底幅5下方,进料口2和出料口6均呈筒状设置。

如图2所示,顶幅3与侧档4接合处的内膜进行展开并延伸,再进行高温加热,将内膜袋1采用热熔合方式粘结在一起形成烫飞边7。

底幅5与侧档4接合处的内膜进行展开并延伸,再进行高温加热,将内膜袋1采用热熔合方式粘结在一起形成烫飞边7。

上下两处的烫飞边7在内膜袋1的原身处采用热熔合方式一次形成,即上下两处的烫飞边7在内膜袋本来的袋身上形成。

上下两处的烫飞边7分别沿着内膜袋1上侧档4的顶部和底部绕设一圈,内膜袋1通过上下两处的烫飞边7与外袋连接在一起实现完全贴合。

这样一来,内膜袋1与外袋的连接避免采用胶水或胶带,减少了胶水或胶带对内膜袋造成的污染,提高了内膜袋的卫生指标,可以适用于食品级或药品级这类对卫生要求较高的物品的存放。

烫飞边7距离侧档4档身处的距离为30~70mm。

优选地,烫飞边7距离侧档4档身处的距离为50mm,能够保证内膜袋1与外袋的紧密贴合,减少物品的泄露和浪费。

本实用新型烫飞边内膜袋的有益效果是:

内膜袋通过原身处的烫飞边可以实现与外袋的完全贴合,避免采用胶水胶带这类粘结剂,减少了内膜袋的污染,提高了内膜袋的卫生指标,可以用于食品级或药品级这类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物品的存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