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030阅读:772来源:国知局
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观光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观光电梯,轿厢的前后两侧设置出入口,轿厢的左右两侧设置轿厢导轨。在轿厢的左右两侧中,其中一侧为对重侧,另外一侧安装平面玻璃壁板用于观光。这样的布置结构造成平面玻璃壁板朝向轿厢导轨,轿厢导轨阻挡观光者的视线,影响观光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观光体验良好的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

一种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包括对重机构、轿厢导轨机构、井道和位于所述井道内的轿厢,所述轿厢具有第一壁板、第二壁板、第三壁板和第四壁板,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分别与所述井道的侧壁形成容纳空间,所述轿厢导轨机构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一壁板设有第一出入口,所述第二壁板设有第二出入口,所述对重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三壁板与所述井道之间,所述第四壁板为透光壁板。

上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对重机构位于第三壁板与井道之间。第一出入口位于第一壁板,第二出入口位于第二壁板。轿厢导轨机构位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分别与井道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第四壁板为透光壁板。观光客通过第四壁板进行观光,视野开阔,没有对重机构或轿厢导轨机构阻挡视线。如此,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有利于提高观光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分别设有内凹部,所述内凹部分别与所述井道的侧壁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壁板的内凹部正对第二壁板的内凹部。内凹部分别与井道的侧壁形成容纳空间。因此,位于容纳空间中的轿厢导轨机构正对设置,使得轿厢两侧受力对称,有利于轿厢平稳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板的所述内凹部正对所述第二壁板的所述内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道靠近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处分别设置外凹部,所述外凹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第二壁板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壁板为平板或弧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入口与所述轿厢导轨机构错开设置,所述第二出入口与所述轿厢导轨机构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导轨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安装于所述井道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一导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重机构包括对重架、第二导轨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井道与所述第三壁板之间,所述对重架安装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二支撑架安装于所述井道的侧壁,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中透光壁板为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10、轿厢,101、第一壁板,102、第二壁板,103、第三壁板,104、第四壁板,105、内凹部,1011、第一出入口,1021、第二出入口,20、井道,30、对重机构,301、第二导轨,302、对重架,303、第二支撑架,40、轿厢导轨机构,401、第一导轨,402、第一支撑架,50、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包括对重机构30、轿厢导轨机构40、井道20和位于井道20内的轿厢10。轿厢10具有第一壁板101、第二壁板102、第三壁板103和第四壁板104。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分别与井道20的侧壁形成容纳空间50。轿厢导轨机构40安装于容纳空间50中。第一壁板101设有第一出入口1011。第二壁板102设有第二出入口1021。对重机构30安装于第三壁板103与井道20之间。第四壁板104为透光壁板。

上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对重机构30位于第三壁板103与井道20之间。第一出入口1011位于第一壁板101,第二出入口1021位于第二壁板102。轿厢导轨机构40位于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分别与井道20形成的容纳空间50中。第四壁板104为透光壁板。观光客通过第四壁板104进行观光,视野开阔,没有对重机构30或轿厢导轨机构40阻挡视线。如此,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有利于提高观光体验。

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分别与井道20形成容纳空间50的方式很多。

比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分别设有内凹部105。内凹部105分别与井道20的侧壁共同形成容纳空间50。具体地,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可以是分别向内凹陷或折弯形成内凹部105。

其中,第一壁板101的内凹部105既可以与第二壁板102的内凹部105错开设置,也可以正对第二壁板102的内凹部105。

如图1所示,当第一壁板101的内凹部105正对第二壁板102的内凹部105时,位于容纳空间50中的轿厢导轨机构40正对设置,使得两侧的轿厢10导轨受力相同,有利于轿厢10平稳运行。此时,内凹部105可以往第四壁板104方向延伸设计,不仅增大内凹部105与第四壁板104围成的观光区域增大,提高观光客的舒适度,而且轿厢10的重心往两侧轿厢10导轨受力点的连线靠近,能够减小轿厢10导轨承受的弯矩。

当第一壁板的内凹部与第二壁板的内凹部错开设置时,两侧轿厢导轨受力点的连线通过或靠近轿厢的重心,能够减小轿厢导轨承受的弯矩。

再比如,井道靠近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处分别设置外凹部。外凹部分别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形成容纳空间。具体地,井道靠近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的部分侧壁向外凹陷形成外凹部,使得井道的侧壁分别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距离增大,从而外凹部分别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形成容纳空间。

如图1所示,第一壁板101与第二壁板102可以相对设置。此时,第一出入口1011与第二出入口1021相对。第一壁板101与第二壁板102也可以相交设置。如图3所示,第二壁板102位于第一壁板101的右侧。

如图1所示,第一出入口1011与轿厢导轨机构40错开设置。第二出入口1021与轿厢导轨机构40设置。

如图1和图4所示,第四壁板104为透光壁板。透光壁板为玻璃材料或透光树脂材料制成。第四壁板104为平板(请参见图1)或弧形板(请参见图4)。井道20靠近第四壁板104处的墙壁采用透光材料制成。由于轿厢10导轨设置于与轿厢10的第一壁板101侧和第二壁板102侧,所以观光者通过第四壁板104欣赏外部景色,视野开阔,没有轿厢10导轨的遮挡。

如图1和图2所示,轿厢导轨机构40包括第一导轨401和第一支撑架402。第一导轨401与第一壁板101和第二壁板102连接。第一支撑架402安装于井道20的侧壁,第一支撑架402与第一导轨401连接。

如图1所示,对重机构30包括对重架302、第二导轨301和第二支撑架303。第二导轨301安装于井道20与第三壁板103之间。对重架302安装于第二导轨301。第二支撑架303安装于井道20的侧壁,第二支撑架303与第二导轨301连接。传统的布置结构,第二支撑架303还需与第一支撑架402连接,从而要求井道20与第三壁板103之间的间隙更大。所述观光电梯的布置结构,第二支撑架303与第一支撑架402不连接,因此井道20与第三壁板103之间的间隙可以设计得更小,能够减小井道20宽度,节省建筑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