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812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盒,尤其是指一种对酒进行稳定包装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电商的快速发展,随之带动了物流的飞速发展,不仅非易碎品可以通过物流在短时间内方便的到达指定位置,而且易碎品也可以通过物流进行运输,比如酒就是易碎品,业界为了防止酒破损或破碎,一般的做法是在酒瓶的外面多包覆几层海绵或泡棉,或者是打木架,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酒瓶的破损或破碎,但包装的成本大大提升,特别是打木架,不仅费时费工,而且打包的材料成本,以及运输的重量增加,都让成本很高,并且利用海绵或泡棉包覆的方式,人们在拿到酒的时候,拆包装很麻烦,并且还不美观,当然前述两种包装方式的运输空间也会增加,即使在增加很多成本的情况下,酒瓶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存在破损或破碎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包装盒,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多个抵接部,使得待装物体得以稳定包装的包装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盒,用以将一待装物体进行包装固定,其包括一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一配合壁,自第一配合壁穿设有一第一开口,待装物体用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一第一开槽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于第一开槽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和一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靠近第二抵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第一突部,第二抵接部靠近第一抵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第二突部,第一突部和第二突部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一突部向下抵接第二突部;一第二本体,其与第一本体相互连接,第二本体设有一第二配合壁,第一配合壁与第二配合壁相互配合,自第二配合壁穿设有一第二开口,待装物体用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一第二开槽与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于第二开槽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和一第四抵接部,第三抵接部靠近第四抵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第三突部,第四抵接部靠近第三抵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第四突部,第三突部和第四突部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三突部向下抵接第四突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突部、第二突部、第三突部和第四突部用以挡止待装物体侧向位移。

进一步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之间成90度夹角设置,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之间成90度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具有一第一底缘和一第一顶缘,第二开口具有一第二底缘和一第二顶缘,待装物体用以向下抵靠第一底缘和第二底缘,向上抵靠第一顶缘和第二顶缘。

进一步地,待装物体具有一第一部和一第二部,第一部的宽度大于第二部的宽度,第一开口具有一第一宽部和一第一窄部,第一宽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缘,两个第一侧缘分别连接第一底缘,第一部用以位于两个第一侧缘之间,且两个第一侧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一部对应的宽度,第一窄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边缘,两个第一边缘分别连接第一顶缘,第二部用以位于两个第一边缘之间,且两个第一边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二部对应的宽度,第二开口具有一第二宽部和一第二窄部,第二宽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侧缘,两个第二侧缘分别连接第二底缘,第一部用以位于两个第二侧缘之间,且两个第二侧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一部对应的宽度,第二窄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边缘,两个第二边缘分别连接第二顶缘,第二部用以位于两个第二边缘之间,且两个第二边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二部对应的宽度。

进一步地,于两个第一侧缘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两个第一挡止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于两个第二侧缘分别设有一第二挡止部,两个第二挡止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

进一步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的顶部与第一挡止部的顶部平齐,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的顶部与第二挡止部的顶部平齐。

进一步地,于两个第一边缘分别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两个第一延伸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于两个第二边缘分别设有一第二延伸部,两个第二延伸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

进一步地,待装物体于第一部靠近第二部处设有至少一过渡部,过渡部的宽度小于第一部的宽度且大于第二部的宽度,对应地,第一宽部靠近第一窄部处设有至少一第一卡位部,第一卡位部与过渡部配合限位,第二宽部靠近第二窄部处设有至少一第二卡位部,第二卡位部与过渡部配合限位。

进一步地,于第一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两个第一挡止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于第二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挡止部,两个第二挡止部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第一连接壁和一第二连接壁分别与第一配合壁相连接,且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相连接,第一开槽设于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的相接处,第一抵接部自第一连接壁延伸,第二抵接部自第二连接壁延伸,第二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第三连接壁和一第四连接壁分别与第二配合壁相连接,且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相连接,第二开槽设于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的相接处,第三抵接部自第三连接壁延伸,第四抵接部自第四连接壁延伸。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挡止部的自由端分别抵接在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两个第二挡止部的自由端分别抵接在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和第一配合壁共同形成等腰的一个三棱柱,第三连接壁、第四连接壁和第二配合壁共同形成等腰的另一个三棱柱,两个三棱柱共同形成一个正方体。

进一步地,自第一连接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一加强部,自第二连接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二加强部,自第一配合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三加强部,相邻的一个第一加强部和一个第二加强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一个第三加强部位于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外端,且第三加强部和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相互粘合固定,自第三连接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四加强部,自第四连接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五加强部,自第二配合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六加强部,相邻的一个第四加强部和一个第五加强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一个第六加强部位于第四加强部和第五加强部的外端,且第六加强部和第四加强部、第五加强部相互粘合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一开槽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拐角部,两个第一拐角部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共同形成一第一握持空间,第二开槽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一第二拐角部,两个第二拐角部与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共同形成一第二握持空间。

进一步地,一套体,套设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包装盒,用以将一待装物体进行包装固定,包装盒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设有第一配合壁和第二本体的第二配合壁配合,第一开口穿设于第一配合壁,第二开口穿设于第二配合壁,于第一开槽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的第一突部和第二抵接部的第二突部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一突部向下抵接第二突部,于第二开槽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第三抵接部的第三突部和第四抵接部的第四突部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三突部向下抵接第四突部,这样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突部、第二突部、第三突部和第四突部一起用以挡止待装物体水平的侧向位移,成型简单,使用方便,在成本大大降低的情况下,还可靠的保障了待装物体的包装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包装盒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包装盒去除套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包装盒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展开后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包装盒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展开后的前视图;

图5为图4中a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放入待装物体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的包装盒100,是用以将一待装物体200进行包装固定,待装物体200具有一第一部201和一第二部202,第一部201的宽度大于第二部202的宽度,于第一部201靠近第二部202处设有多个过渡部203,每一过渡部203的宽度小于第一部201的宽度且大于第二部202的宽度,靠近第一部201的过渡部203宽度相比远离第一部201的过渡部203宽度小,本实施例中的待装物体200为一瓶酒,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待装物体200为花瓶、水瓶等;过渡部203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包装盒100包括一第一本体1,与第一本体1相互连接且拼合的一第二本体2,且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为一体成型,一套体3,套设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外。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一起通过一张纸进行裁切、折叠和固定形成,结构和制作工艺都简单,节约了成本并且将待装物体200包装牢固。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一本体1设有一第一配合壁11,自第一配合壁11穿设有一第一开口111,待装物体200部分结构用以位于第一开口111,第一开口111具有一第一宽部112和一第一窄部113,第一宽部11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缘(未标号,下同),两个第一侧缘分别连接一第一底缘114,第一部201部分结构用以位于两个第一侧缘之间,且两个第一侧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一部201对应的宽度,方便限位,第一窄部1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边缘(未标号,下同),两个第一边缘分别连接一第一顶缘115,第二部202部分结构用以位于两个第一边缘之间,且两个第一边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二部202对应的宽度,方便限位,待装物体200用以向下抵靠第一底缘114,向上抵靠第一顶缘115,待装物体200不会上下晃动。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于两个第一侧缘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116,两个第一挡止部116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200,于两个第一边缘分别设有一第一延伸部117,两个第一延伸部117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200,第一宽部112靠近第一窄部113处设有多个第一卡位部118,多个第一卡位部118分别对应与多个过渡部203配合限位,多重限位保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两个第一侧缘直接用以挡止第一部201侧向位移,两个第一边缘直接用以挡止第二部202侧向位移,即不设置两个第一挡止部116和两个第一延伸部117。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本体1进一步具有一第一连接壁12和一第二连接壁13分别与第一配合壁11相连接,且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相连接,第一连接壁12、第二连接壁13和第一配合壁11共同形成等腰的一个三棱柱,第一本体1整体为一个三棱柱,从俯视视角看,第一本体1为等腰三角形,三角的结构稳定,强度大,耐用,两个第一挡止部116的自由端分别抵接在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第一挡止部116有来自支撑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的作用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作用力限位。

如图3至图6所示,一第一开槽14设于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的相接处,第一开槽14与第一开口111相对设置,于第一开槽14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141和一第二抵接部142,即第一抵接部141自第一连接壁12延伸,第二抵接部142自第二连接壁13延伸,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之间成90度夹角设置,结构稳定,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的顶部与第一挡止部116的顶部平齐,不仅方便裁切,并且可以保障第一本体1整体的强度,充分利用结构对待装物体200进行限位。第一抵接部141靠近第二抵接部142的一侧设有一第一突部143,第二抵接部142靠近第一抵接部141的一侧设有一第二突部144,第一突部143和第二突部144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一突部143向下抵接第二突部144,结构成型均简单,操作方便,且强度足,两个第一挡止部116、第一突部143和第二突部144用以共同对待装物体200的第一部201进行水平侧向限位,两个第一延伸部117用以共同对待装物体200的第二部202进行水平侧向限位,第一顶缘115和第一底缘114分别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上下方向的限位,全方位限位,防止待装物体200受损。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一连接壁12、第二连接壁13和第一配合壁11形成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只要设置有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并且对应设有第一突部143和第二突部144配合固定,可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抵接限位即可;甚至,不仅由第一连接壁12、第二连接壁13和第一配合壁11共同形成第一本体1的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可以由更多的壁一起构成;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之间形成夹角即可,可以是钝角或者是锐角,只要形成的第一突部143和第二突部144配合固定后可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限位即可。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开槽1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拐角部145,第一拐角部145由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共同构成,且第一拐角部145位于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的相接处,这样即使待装物体200和包装盒100一起掉在地上,或者发生碰撞,第一拐角部145也会保护待装物体200,并且不止第一拐角部145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保护,第一连接壁12和第二连接壁13相接处的棱条、第一连接壁12和第一配合壁11相接处的棱条和第二连接壁13和第一配合壁11相接处的棱条也会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保护,因为待装物体200与这些结构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空间,可以对碰撞的作用力进行缓冲,直至消失。两个第一拐角部145与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共同形成一第一握持空间146,方便使用者握持,不易摔坏,第一开槽14上端的第一拐角部145的长度大于第一开槽14下端的第一拐角部145的长度,上端抗压能力强。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自第一连接壁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一加强部(未图示,下同),自第二连接壁1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二加强部(未图示,下同),自第一配合壁1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三加强部147,相邻的一个第一加强部和一个第二加强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一个第三加强部147位于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外端,即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水平投影不会重合,第三加强部147和第一加强部的水平投影重合,第三加强部147和第二加强部的水平投影重合,从俯视和仰视视角看,仅能看到第三加强部147,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均被第三加强部147覆盖住,且第三加强部147为三角形,第三加强部147与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相互粘合固定,整体的第一本体1强度足,并且可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保护。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本体2的结构与第一本体1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一侧相互连接,二者为对称设置,第二本体2设有一第二配合壁21,第一配合壁11与第二配合壁21均为长方形的平面,且二者相互贴合抵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一配合壁11与第二配合壁21相互抵接接触即可。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自第二配合壁21穿设有一第二开口211,待装物体200部分结构用以位于第二开口211,第二开口211具有一第二宽部212和一第二窄部213,第二宽部21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侧缘(未标号,下同),两个第二侧缘分别连接一第二底缘214,第一部201部分结构用以位于两个第二侧缘之间,且两个第二侧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一部201对应的宽度,方便限位,第二窄部2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边缘(未标号,下同),两个第二边缘分别连接一第二顶缘215,第二部202部分结构用以位于两个第二边缘之间,且两个第二边缘之间的宽度等于第二部202对应的宽度,方便限位,待装物体200用以向下抵靠第二底缘214,向上抵靠第二顶缘215,待装物体200不会上下晃动。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于两个第二侧缘分别设有一第二挡止部216,两个第二挡止部216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200,于两个第二边缘分别设有一第二延伸部217,两个第二延伸部217用以分别挡止于待装物体200,第二宽部212靠近第二窄部213处设有多个第二卡位部218,多个第二卡位部218分别对应与多个过渡部203配合限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两个第二侧缘直接用以挡止第一部201侧向位移,两个第二边缘直接用以挡止第二部202侧向位移,即不设置两个第二挡止部216和两个第二延伸部217。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本体2进一步具有一第三连接壁22和一第四连接壁23分别与第二配合壁21相连接,且第三连接壁22和第四连接壁23相连接,第三连接壁22、第四连接壁23和第二配合壁21共同形成等腰的另一个三棱柱,第二本体2整体为一个三棱柱,两个三棱柱共同形成一个正方体,套体3也为正方体,套设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外,使得第一配合壁11和第二配合壁21相互贴合接触,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也恰配合固定。从俯视视角看,第二本体2为等腰三角形,两个第二挡止部216的自由端分别抵接在第三连接壁22和第四连接壁23。

如图3至图6所示,一第二开槽24设于第三连接壁22和第四连接壁23的相接处,第二开槽24与第二开口211相对设置,于第二开槽24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241和一第四抵接部242,即第三抵接部241自第三连接壁22延伸,第四抵接部242自第四连接壁23延伸,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之间成90度夹角设置,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的顶部与第二挡止部216的顶部平齐,第三抵接部241靠近第四抵接部242的一侧设有一第三突部243,第四抵接部242靠近第三抵接部241的一侧设有一第四突部244,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三突部243向下抵接第四突部244,两个第二挡止部216、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用以共同对待装物体200的第一部201进行水平侧向限位,两个第二延伸部217用以共同对待装物体200的第二部202进行水平侧向限位,第二顶缘215和第二底缘214分别对待装物体200进行上下方向的限位。

整合上述,两个第一挡止部116、两个第二挡止部216、两个第一延伸部117、两个第二延伸部217、第一突部143、第二突部144、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用以挡止待装物体200水平侧向位移,限位全面,更有保障。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三连接壁22、第四连接壁23和第二配合壁21形成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只要设置有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并且对应设有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配合固定,可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抵接限位即可;甚至,不仅由第三连接壁22、第四连接壁23和第二配合壁21共同形成第二本体2的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可以由更多的壁一起构成;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之间形成夹角即可,可以是钝角或者是锐角,只要形成的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配合固定后可以对待装物体200进行限位即可。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开槽2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一第二拐角部245,第二拐角部245由第三连接壁22和第四连接壁23共同构成,且第二拐角部245位于第三连接壁22和第四连接壁23的相接处,两个第二拐角部245与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共同形成一第二握持空间246,且第二开槽24上端的第二拐角部245的长度大于第二开槽24下端的第二拐角部245的长度。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自第三连接壁2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四加强部(未图示,下同),自第四连接壁2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五加强部(未图示,下同),自第二配合壁2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延伸一第六加强部247,相邻的一个第四加强部和一个第五加强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一个第六加强部247位于第四加强部和第五加强部的外端,即第四加强部和第五加强部的水平投影不会重合,第六加强部247和第四加强部的水平投影重合,第六加强部247和第五加强部的水平投影重合,从俯视和仰视视角看,仅能看到第六加强部247,第四加强部和第五加强部均被第六加强部247覆盖住,且第六加强部247为三角形,第六加强部247与第四加强部和第五加强部相互粘合固定。

上述第一本体1所有结构具有的作用,对应地,第二本体2所有结构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在此不再累述。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包装盒100,用以将一待装物体200进行包装固定,包装盒100具有相互连接且拼合的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设有第一配合壁11和第二本体2的第二配合壁21配合,第一开口111穿设于第一配合壁11,第二开口211穿设于第二配合壁21,于第一开槽14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第一抵接部141和第二抵接部142,第一抵接部141的第一突部143和第二抵接部142的第二突部144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一突部143向下抵接第二突部144,于第二开槽24的两侧分别相向延伸有第三抵接部241和第四抵接部242,第三抵接部241的第三突部243和第四抵接部242的第四突部244于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且第三突部243向下抵接第四突部244,这样的第一开口111、第二开口211、第一突部143、第二突部144、第三突部243和第四突部244一起用以挡止待装物体200水平的侧向位移,成型简单,使用方便,在成本大大降低的情况下,还可靠的保障了待装物体200的包装质量。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