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976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



背景技术:

在印刷生产线运作时,需将印刷完成的纸张进行堆叠。整个过程大致是为:纸张从上一设备输出经过输纸机构的传输然后输送至码放装置处进行堆叠,但现有的输纸机构都是将纸张放在通过传送带上进行输送,效果不理想,以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输纸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其具有提高运输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包括机箱、设置于机箱端部的输纸辊、用于将纸张传送至码放装置的输纸机构,所述的输纸机构包括设置在机箱内侧的主动链轮、从动链轮、绕设在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上的夹持传送带,所述的夹持传送带包括一条首尾相连的滚子链,滚子链上水平固定一根输纸轴,输纸轴上设有若干输纸夹,所述的输纸夹包括固定于输纸轴上的下夹板以及与输纸轴铰接并在滚子链运动至链轮处以实现夹紧和松开的上夹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纸张从输纸辊输出后,输纸夹位于输纸辊一侧在相邻滚子链之间形成夹角使输纸夹打开夹住纸张,待运输至码放装置处的链轮时相邻滚子链之间形成夹角使输纸夹打开纸张掉落。

作为优选,所述的输纸夹上连接一根联动轴,所述联动轴的两端固定于链子轮上,并且该链子轮与固定输纸轴的链子轮相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输纸夹可以实现同时对纸张的夹持,输送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还包括在水平段以使上夹板和下夹板保持夹紧趋势的预紧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紧结构可以使得纸张在直线段传送的时候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预紧结构包括与联动轴固接的预紧块、固定于输纸轴上的固定块以及使预紧块产生预紧力的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夹持传送带外部设有一圈滑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链轮在直线段传送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有提高纸张传送效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体现印刷收纸装置的传送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放大图;

图4是夹持传送带的输纸夹夹紧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夹持传送带的输纸夹送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输纸夹的爆炸图。

图中:1、机箱;2、输纸机构; 21、夹持传送带;210、主动链轮;211、从动链轮;212、滑轨;213、滚子链;214、输纸轴;215、输纸夹;2150、上夹板;2151、下夹板;21510、环形固定片;216、联动轴;217、预紧结构;2170、预紧块;2171、弹簧;2172、固定块;22、喷粉装置;220、喷头;221、出粉管; 23、烘干装置;231、引风管;2311、出风口;24、粉体回收装置;241、抽气嘴;25、输纸辊;26、码放装置;260、承载板; 261、码纸辊;262推板;3、纸张;30、纸垛;5、固定柱;6、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印刷收纸装置的收纸机构,如图1所示,图中机箱1省略了盖体包括机箱1、设置在机箱1端部的输纸辊25、用于将纸张3传送至码放装置26的输纸机构以及在设置在机箱1内的喷粉装置22,输纸辊25与码放装置26之间位于输纸机构的下方设有烘干装置23以及粉体回收装置24,机箱1在码放装置一侧铰接透明门以方便观察机箱1内部情况。

结合图1和图2所示,输纸机构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侧的主动链轮210、从动链轮211、绕设在主动链轮210、从动链轮211上的夹持传送带21。

该印刷机收纸机构的工作方式如图2所示,纸张3被输纸辊25从印刷生产线的前一部分传到夹持传送带21上。在夹持传送带21的拖动下从烘干装置23的上方通过,纸张3上的油墨被一定程度烘干。然后纸张3在夹持传送带21的拖动下继续向前运动,从喷粉装置22的下方经过,纸张3上表面被均匀的喷上粉。喷粉的同时,粉体回收装置24吸入机腔内的多余粉末。喷粉后的纸张3在夹持传送带21的拖动下继续向前运动,到达前方的纸垛30上方时,夹持传送带21松开,纸张落下,码放装置26码放到纸垛30上。

夹持传送带21外部设有一圈滑轨212,滑轨212为一个钢制框,固定于机箱20上。滑轨212临近两个链轮的部分为与链轮齿顶圆等距的半圆型,两个半圆型之间的部分为直线型。

夹持传送带21的具体结构参见图2一条首尾相连的滚子链213环绕两个链轮,在主动链轮210的带动下在沿滑轨212转动。

如图3,左右两条滚子链213的两个相对链节上,固定一个水平的输纸轴214。

输纸轴214上设有若干输纸夹215,所有输纸夹215的朝向相同,等间距固定在输纸轴214上。输纸夹215分为上夹板2150与下夹板2151。下夹板2151的一端为片状的夹持端,另一端为一个环形固定片21510,通过拧紧穿设在环形固定片21510上的螺丝,将下夹板2151固定在输纸轴214上。上夹板2150的一端为片状的夹持端,其夹持端长度短于下夹板,上夹板2150的另一端与下夹板2151在输纸轴214处铰接。所有的上夹板2150上共同穿设一根水平的联动轴216,联动轴216与所有上夹板2150转动连接。联动轴21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滚子链213左右相对的两个链节上,这两个链节与输纸轴214所在的两个链节相邻,位于输纸夹215的夹口一侧。

输纸轴214与联动轴216的同侧端部之间设置有预紧结构217。预紧结构217包括预紧块2170、弹簧2171、固定块2172。预紧块2170固定在联动轴216一端,预紧块2170的一侧与一根弹簧2171一端固定。固定块2172固定在输纸轴214一端,弹簧2171的一端与固定块2172铰接。

结合图2和图4,当输纸轴214与联动轴216两端的链节都在滑轨212的直线部分运动时,相邻两链节在一条直线上,在弹簧2171的弹力推动预紧块2170带动联动轴216使上夹板2150紧压下夹板2151。当两根轴两端所在的链节进入滑轨212的圆弧部分后,相邻两链节互成夹角,输纸轴214与联动轴216在相邻两链节的带动下发生相对运动,联动轴216带动上夹板2150与下夹板2151分开,预紧块2170与固定块2172的相对位置改变,对弹簧2171造成挤压。当两根轴两端的链节离开滑轨212的圆弧部分后,联动轴216又带动上夹板2150靠近下夹板2151,输纸夹215在弹簧2171弹力的作用下夹紧。

具体参见图3和图4所示,输纸轴214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滚子链213上,联动轴216通过支柱6固定在滚子链213上,两个固定点位置相邻,在直线部分时上夹板2150与下夹板2151处于水平夹持;状态并在弹簧2171的作用下保持夹紧;参见图5所示,当滚子链213与固定柱5连接点以及滚子链与支柱6的连接点位于链轮(图中为画出)时支柱6水平高度上升将上夹板2150绕输纸轴214转动以使得输纸夹215打开。

输纸夹215位于输纸辊25前方时正好处于滑轨212的圆弧部分末端,输纸夹215张开承接纸张3,紧接着输纸夹215运动到滑轨212的直线部分,将纸张3夹紧,拖动纸张3继续向前运动,直到纸张3位于纸垛30上方时,输纸夹215再次进入滑轨212的圆弧部分,输纸夹215张开,将纸张放下。

结合图1和图2,烘干装置23为一个热风机,热风机设在机箱1外部,热风通过引风管231引入机箱1内,引风管231上设置出风口2311,出风口2311位于夹持传送带21下方,正对夹持传送带21的下表面。

喷粉装置22为常见的印刷用喷粉机构,两端固定在在机箱20内,位于滚子链214的上下两层之间,出粉管221靠近主动链轮210,其喷头220沿水平向均匀设置,朝向正下方。

粉体回收装置24为吸尘器,其抽气嘴设于机箱20上滑轨212下方,位于喷粉装置22与输纸辊25之间。

码放装置26包括承载板260、码纸辊261以及推板262。承载板260水平固设在两机箱20间,纸垛30码放于承载板260上。码纸辊261水平设置于纸垛30的前方,两端与机箱20转动连接。码纸辊261上均匀固定有若干码纸块2610,码纸块2610包括两个互成钝角的临边。当码放装置26工作时,码纸辊261转动,码纸块2610包括两个互成钝角的临边轮流位于竖直状态,将纸垛30中的纸张3前后对齐。两个推板262左右对称设置,固定在机箱1上,位于纸垛30的两侧,其板面与纸垛30的两侧平行。当码放装置26工作时,两推板262相向运动,将纸垛30的纸张3左右对齐。

如图2,夹持传送带21拖动纸张3在水平方向运动时,首先经过烘干装置23的风口上方。热风吹拂纸张对纸张3进行加热,达到烘干油墨的效果,可减少所需的喷粉量。

烘干后的纸张3在夹持传送带21拖动下继续沿水平方向运动,纸张3从头至尾从喷粉装置22的喷头220下方通过,被均匀的喷上粉。

粉体回收装置24与烘干装置23与共同作用,形成流动的热气流,热气流吹拂纸张3完成烘干后继续向前从喷粉装置22下方经过,将机箱1内的多余粉末带入粉体回收装置24,清洁机腔,对粉末进行回收。

喷粉完成后,纸张3继续在夹持传送带21的拖动下沿水平方向运动,到达前方的纸垛30上方时,输纸夹215松开,纸张3落到纸垛30上。此时码纸辊261转动,两推板262相向运动,推动纸张3,使纸张3与纸垛30中的其它纸张3对齐,完成码放。

需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纸张3为硬纸板,不会因为空气流动而产生过大的变形,从而影响纸张3的收集。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