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1345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对重装置是曳引式电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平衡轿厢的重量和部分电梯的载重量,减少主机的功率损耗,大大减少了电梯运行所需的电能,当电梯负载与对重装置十分匹配时,还可以减少钢丝绳与绳轮之间的曳引力,延长钢丝绳的寿命。现有的对重装置一般采用整体式对重块,因对重直梁(或称为垂直侧梁)需有防护边,这样就会导致放置最后对重块需很大的空间,从而不能填满整个对重架;或者为了填满对重装置,对重直梁就需开缺口应对,且整体式对重块重量一般较重,不便于运输、安装等。

图1所示为一种传统的对重装置100,由于对重直梁101有防护边,用于保护对重块102,使其不会从对重装置侧边发生位移,这样使得放置最后一块对重块103需预留很大的空间,图中H即为安装最后一块对重块安装所需的高度,导致对重装置上部无法装满对重块。如此一来,为了满足电梯的平衡系数达到要求,只能加高对重装置。这样会产生如下缺点:1、加大材料的浪费;2、相同条件下,需要更高的顶层高度底坑深度,容易受到井道尺寸的影响;3、采用一体式对重块,对于大载重的电梯,单块对重块重,不便于生产、运输、安装。

图2所示为另一种传统的对重装置200,为使对重块203尽可能全部填满对重装置,在对重直梁201上部开设有缺口202。其缺点有:1、对重直梁的强度大大降低,有安全风险;2、对重直梁需切削加工,需增加人力物力等成本;3、采用一体式对重块,对于大载重的电梯,单块对重块重,不便于生产、运输、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该对重装置所需高度更低,可节省空间,还能保证对重框架的垂直侧梁的强度,且所用对重块的生产、搬运、安装与维护都十分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层叠安装于对重框架内的数个对重块,所述对重块包括第一块体、第二块体、设于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之间的凹凸啮合部,所 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通过所述凹凸啮合部相互啮合,相邻对重块之间的凹凸啮合部的位置相互错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凸啮合部包括设于第一块体第一端的凹部、和设于第二块体的第一端的凸出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啮合。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块体的第二端和第二块体的第二端各设有凸出部,所述对重块通过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的第二端的凸出部安装于所述对重框架。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对重框架包括一对垂直侧梁、设于一对垂直侧梁底部的底梁,所述一对垂直侧梁上相向的各设有用于安装对重块的安装槽,所述第一块体第二端的凸出部、第二块体第二端的凸出部分别插入至一垂直侧梁的安装槽中。

优选的,所述凹部设于第一块体端部的中部,所述凸出部设于第一块体或第二块体端部的中部。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压紧所述数个对重块的压板,所述压板设于对重块上方并与所述对重框架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二者长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由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凹凸啮合形成的对重块,一方面大大减轻了传统单块对重块的重量,便于搬运和安装,减轻安装所需的劳动强度,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另一方面,安装更为方便,相对于同样对重重量,和传统对重装置相比,所需高度更低,受井道的限制小;另外,由于对重块由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分体构成,无需对对重框架的垂直侧梁开设缺口,就可以完成最大限度的填满对重装置,从而保证了对重框架的刚度。

2、相邻对重块之间的凹凸啮合部的位置相互错开,在重力的作用下,相邻的对重块的摩擦力使对重块紧紧的贴在一起,更好的防止对重块的侧向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对重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现有对重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重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重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对重装置中相邻对重块之间的凹凸啮合部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分体式对重块的对重装置,参见图3~5,该对重装置300包括对重框架306和安装于对重框架306内的数个对重块304,对重块304之间层叠安装。其中,对重块304由第一块体401和第二块体402构成,在第一块体401和第二块体402之间设有凹凸啮合部400,二者通过凹凸啮合部400相互啮合。参见图3、图5,相邻的对重块304之间,其凹凸啮合部400的位置并不重叠,而是相互错开。由于相邻对重块304之间的凹凸啮合部400的位置相互错开,在重力的作用下,相邻的对重块304的摩擦力使对重块紧紧的贴在一起,更好的防止对重块的侧向位移。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块体401和第二块体402二者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将对重块安装于对重框架时,相邻的对重块,当一层的连接顺序为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啮合,相邻层则为第二块体和第一块体啮合的顺序,这样相邻层的对重块之间,其凹凸啮合部的位置形成相互错开的效果,具体可见图3、5。

优选的,在第一块体401的第一端设有凹部403,在第二块体402的第一端设有凸出部405,凹部403和凸出部405相互啮合构成凹凸啮合部400。更为优选的,第一块体401的凹部403设于其第一端的中部,第二块体402的凸出部405也设于其第一端的中部。第一块体401第一端的凹部403、和第二块体402第一端的凸出部405的数量具体为一个,不仅结构简单,生产工艺也简单,而且使得对重块的第一块体401和第二块体402之间的组装也非常简便,不容易出现错位,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更进一步优选的,在第一块体401的第二端、和第二块体402的第二端还各设有凸出部404、406,优选设于各自第二端的中部。对重块304通过凸出部404、406安装于对重框架306。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对重框架306包括一对垂直侧梁301、302和设于垂直侧梁301、302底部的底梁303,在垂直侧梁301、302上设有用于安装对重块304的安装槽,一对垂直侧梁上的安装槽是相向设置的。第一块体401第二端的凸出部404和第二块体402第二端的凸出部406分别插入至一垂直侧梁的安装槽中,从而实现安装。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压板305,压板305设于对重块上方,用于压紧对重块,压板305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对重框架306连接,更具体的是和垂直侧梁301、302可拆卸连接,具体采用本领域常见的开拆卸连接方式均可。通过压板305的压紧作用,使得对重块304更不容易发生侧移,且对重块之间也相互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对重装置,其对重块由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凹凸啮合形成,大大减轻了传统单块对重块的重量,便于搬运和安装,减轻安装所需的劳动强度,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另一方面,安装更为方便,相对于同样对重重量,和传统对重装置相比,所需高度更低,受井道的限制小;另外,由于对重块有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分体构成,无需对对重框架的垂直侧梁开设缺口,就可以完成最大限度的填满对重装置,从而保证了对重框架的刚度。相邻对重块之间的凹凸啮合部的位置相互错开,在重力的作用下,相邻的对重块的摩擦力使对重块紧紧的贴在一起,更好的防止对重块的侧向位移。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味着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