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485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



背景技术:

岩沥青粉是一种天然沥青改性剂,由天然岩沥青矿料加工而成。用来对道路施工中的沥青混合原料进行改性,经过岩沥青粉改性后的沥青具有更加优越的路用性能,与传统的改性剂相比,大幅提高了道路对车辙、水损害、裂缝、坑槽、拥包的抗性,通过多年来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广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天然的岩沥青矿中有效成分含量并不均匀,因此生产出的每批次岩沥青粉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同。但在岩沥青粉应用于沥青改性剂时,对岩沥青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为26%-28%。通常岩沥青粉在干燥后直接通过输送带输送到放置地点,不同批次的粉料堆放在一起,形成的料堆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缺点是料堆中有效成分含量不均,在取用过程中,每次取料不一定能满足要求,也不能一次性的取用整个料堆的粉料进行使用,给后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需要使用大吨位的混合设备对整个料堆的岩沥青粉进行混合,不仅能耗高不环保,而且在混合过程中容易发热造成岩沥青粉融化结块,还有可能造成设备过载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所述堆料装置包括多个分仓,不同批次的粉料平均层层铺设在各个分仓内,并且在各个分仓内平均分配,克服了传统堆料方式粉料有效成分含量不均的问题。

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包括轨道、安装于所述轨道上的料斗、位于所述料斗下方的存储仓及用于支撑所述轨道的支撑架,所述轨道为沿横向平行设置的两条,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多个,位于轨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下方和支撑架之间限定出所述存储仓;所述料斗设置于两条轨道之间,且具有与轨道配合的行走机构,所述料斗通过行走机构沿轨道行走。

进一步的,所述存储仓的横向长度与料斗在轨道上的行走距离相等,所述存储仓的纵向长度与两条轨道之间的距离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存储仓为顶部开口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所述存储仓内具有多个竖向隔板,多个所述竖向隔板将存储仓分隔为多个大小相同的分仓。

进一步的,所述料斗具有位于上端的进料口和位于下端的出料口,岩沥青粉料从进料口进料,并在料斗沿轨道行走时从出料口出料,层层铺设于各所述分仓内。

进一步的,所述料斗沿轨道匀速来回行走,当所述料斗内的岩沥青粉料全部分配到各个分仓内,所述料斗的行走距离为所述存储仓的横向长度的整数倍。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的纵向长度不大于存储仓的纵向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的纵向长度为存储仓纵向长度的0.9倍。

进一步的,还包括行走驱动机构,所述行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传动机构,所述电机设置于料斗上,所述电机经传动机构带动行走机构沿轨道行走。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或皮带传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内设有滚动槽;所述行走机构为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为两组,分别位于料斗两侧,并对应的转动连接在滚动槽内。

本实用新型将存储仓平均分为多个分仓,并控制所述料斗沿轨道匀速行走,使料斗内的岩沥青粉料均匀地层层铺设在每个分仓内,所述粉料在每个分仓内平均分配,如此以来,即使不同批次的粉料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每个仓内的粉料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也是相同的;并且分仓后,只需混合一个仓内的粉料即可,克服了传统堆料方式需要整体混合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堆料方式所形成的料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岩沥青粉料堆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堆料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堆料装置所形成的料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料斗;11—进料口,12—出料口;13—行走轮;2—存储仓,21—分仓;3—轨道;4—支撑架;5—电机;A、B、C、D、E、F、G分别代表不同批次的岩沥青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岩沥青粉堆料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轨道3、安装于所述轨道3上的料斗1、位于所述料斗1下方的存储仓2及用于支撑所述轨道3的支撑架4,所述轨道3为沿横向平行设置的两条,所述支撑架4设置有多个,位于轨道3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轨道3,并且在所述轨道3下方和支撑架4之间限定出所述存储仓2;所述料斗1具有与轨道3配合的行走机构,所述料斗1通过行走机构沿轨道3行走。

具体的,所述料斗1用于盛装岩沥青粉料,当所述支撑架4将轨道3和安装于轨道3上的料斗1支撑起来后,在轨道3下方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存储仓2的空间,所述料斗1沿轨道3行走时,粉料从料斗1中落入存储仓2内。所述支撑架4可以设置为四个,分别位于两条轨道3的两端,也可以设置为大于四个,分别位于每条轨道3两端及中间的位置,所述存储仓2根据支撑架4的安装位置调整其纵向尺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4为四个,分别位于两条轨道3的两端。

所述存储仓2的横向长度与料斗1在轨道3上的行走距离相等,所述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与两条轨道3之间的距离匹配。具体的,所述存储仓2的横向长度与料斗1在轨道3上的行走距离相等,但不等于两条轨道3的长度,因为料斗1本身在轨道3上占有一定的长度。如此,所述料斗1在轨道3上行走时,会将粉料卸入所述存储仓2在横向上的各个位置,所述粉料在存储仓2内分布更均匀。同时,所述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与两条轨道3之间的距离匹配,两者可以相等,也可以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略小于两条轨道3之间的距离。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略小于两条轨道3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仓2为顶部开口的长方体形,所述存储仓2内具有多个竖向隔板,多个所述竖向隔板将存储仓分隔为多个大小相同的分仓21。具体的,为了使料斗1中的粉料均匀铺设在存储仓2内,所述存储仓2为方形存储仓2,比如长方体形或正方体形,所述存储仓2为长方体形。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存储仓2分隔为多个大小相同的分仓21,使用时可以只取一个分仓21内的粉料,混合起来更为容易。

所述料斗1具有位于上端的进料口11和位于下端的出料口12,岩沥青粉料从进料口进料,并在料斗1沿轨道3行走时从出料口12出料,层层铺设于各所述分仓21内。具体的,为了使粉料不落入存储仓2外,所述料斗1的出料口12稍高于存储仓2顶部或与存储仓2顶部齐平或部分深入存储仓2内,若出料口12与存储仓2顶部齐平或部分深入存储仓2内,所述隔板的高度要小于存储仓2的高度且所述出料口12位于隔板之上,避免所述料斗1行走时出料口12被隔板挡住。粉料从出料口12出来后落入各分仓21内,同批次粉料在各分仓21内形成一层,不同批次的粉料在各分仓21内形成多层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料斗1沿轨道3匀速来回行走,当所述料斗1内的岩沥青粉料全部分配到各个分仓21内,所述料斗1的行走距离为所述存储仓2的横向长度的整数倍。具体的,通过控制料斗1在轨道3上匀速行走,使得粉料平均分配到各分仓21内,且形成均匀的一层。为了使粉料在每个分仓21内平均分配,当粉料全部分配到各个分仓21内,所述料斗1的行走距离为所述存储仓2的横向长度的整数倍。具体而言,假设存储仓2的横向长度为L,料斗1的行走速度V1,料斗1的行走时间为T,料斗1的出料速度V2,料斗1的加料量为M,则有如下关系式:M/V2×V1=nL。从此式可以看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控制料斗1的行走速度;二、控制加料量;三、控制出料速度。所述料斗1的行走速度可以通过电机5转速来控制,所述出料速度可以通过改变出料口12大小来控制。以控制加料量为例,加入出料速度为25kg/min,行走速度为6m/min,分仓21式料堆长度为6m,则铺满整层的料粉为25kg,为保证每批次的料粉厚度均匀的铺满分仓21式料堆的整层,在加料时,应尽量加25kg整数倍的粉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12的纵向长度不大于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优选所述出料口12的纵向长度为存储仓2纵向长度的0.9倍。具体的,为了使粉料不落入存储仓2之外,出料口12的纵向长度小于或等于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但是出料口12纵向长度不能比存储仓2的纵向长度小太多,优选的,所述出料口12的纵向长度为存储仓2纵向长度的0.9倍,这样既能保证粉料不落入存储仓2之外,又能保证粉料尽量铺满存储仓2在纵向上的各个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行走驱动机构,所述行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5和传动机构(未图示),所述电机5设置于料斗1上,所述电机5经传动机构带动行走机构沿轨道3行走,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或皮带传动机构。具体的,所述料斗1通过电机5驱动沿轨道3行走,所述料斗1的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可以通过电机5转速和转动方向来控制。当采用齿轮传动时,齿条与轨道3平行设置且位于一条轨道3的外侧,所述齿条的长度与轨道3匹配,齿条设置于轨道3外侧是为了避免卸料时粉料被齿条阻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3内设有滚动槽;所述行走机构为行走轮13,所述行走轮13为两组,每组可以为一个行走轮13,也可以为两个行走轮13,每组行走轮13分别位于料斗1两侧,并对应的转动连接在滚动槽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滑块和滚轮,所述轨道3为C形空腔轨道,所述滑块为与所述C形空腔轨道相匹配的方形滑块,所述滑块嵌设于C形空腔内,所述电机5、传动机构和滚轮均设置与滑块上,并且所述滚轮与C形空腔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电机5经传动机构带动滑块沿轨道3移动从而带动料斗1沿轨道3行走。

本实用新型将存储仓2平均分为多个分仓21,并控制所述料斗1沿轨道3匀速行走,使同一批次的岩沥青粉料平均分配到各分仓21内,保证每批次的料粉厚度均匀的铺满每个分仓21的整层,如图4所示。如此以来,即使不同批次的粉料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最终得到的每个分仓21内的岩沥青粉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也相同,使用时,每次取用一个分仓21内的粉料混合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